父母是世界上最親的人,也是最愛子女的人,但為什麼有一些人對父母有很大的怨言?

九黎劫


父母,也是凡人。他(她)的成長環境,教育背景影響著他(她)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原生家庭裡,也不是每對父母都能給予孩子溫暖的愛。也有自私的父母,也有任性的父母。孩子跟父母在情感上也有不那麼親近的。也有孩子在家庭中沒有得到良好的教養,自我意識為先,我為大。所以,當父母不滿意孩子,會抱怨。當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經濟或體力支持,會抱怨!當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也會抱怨!再加上婚姻,多了關係,處理不好,還是抱怨!所以,原生家庭關係很重要。這是父母的責任!


zhanglimen


現在大多數父母為了兒子家日子過的好,願忍受委屈幫孩子,但由於媳婦太挑剔整天要求婆婆按她的要求做,什麼衛生沒搞好啦飯菜不好啦等,使婆婆很難堪,免費保母有的還貼生活費,媳婦說啥婆婆都得聽,不能解釋,婆婆一說活,媳婦就大吵大鬧,兒子多數怕媳婦,媳婦要求公婆做的都是應該為他們做的,一但孩子不用帶了,一天也不讓在她家呆,立馬趕回老家,買房時公婆把積蓄全給人家了,人家不用你了不讓在她家住,養老就別想了,所以公婆在兒子買房時千萬不要把錢全給人家,要為自己留足夠的養老錢,否則老了生活難看病更難,媳婦不讓兒子拿錢呀,拿了錢就離婚,你說兒子敢給錢嗎?唉,天下的老人太心寒了,養兒防老已失傳,老人養老太難了。


青山綠水147516849


講一個很久很久以前聽過的故事給大家。

一個國家的王后很愛她的兒子,她的兒子也很依戀他的母親。

有一個女巫和另一個女巫打賭,說,你覺得是兒子更愛母親,還是母親更愛兒子?

為了驗證真相,其中一個女巫扮做了一個美麗的女孩。

王子去森林裡打獵時,在一個四周開滿鮮花的房子裡,發現了一個美麗的女孩,並被她深深吸引。

並選擇留了下來。

有一天,美麗的女孩病了,她說,只有王后的心臟才能救活她。

如果王子真的愛她,就把王后的心臟剜出來送給她。

王子很難過。

還是回到了王后的宮殿。

他和王后說了女孩的事情。

他說,如果沒有女孩,他生不如死。

王后擁抱了她的孩子。

用匕首親自把心臟剜出來,送給王子。

王后說,只要他幸福,她什麼都可以為他做。

王后倒下了。

王子帶著還在跳動的心臟離開王宮,去往森林,尋找女孩。

開滿鮮花的房子沒有了。

只有一片沼澤地。

他聽到了兩個巫婆的對話。

他瘋狂的在黑森林裡奔跑。

他一次次跌倒,每次都摔得很重。

仍然跳動的心臟傳來王后的聲音。

“孩子,疼嗎?”

直到王后的聲音把他帶出黑森林,讓他重新回到王宮。

那時候聽到這個故事,特別傷心。

“孩子,疼嗎?”的聲音縈繞。

給了太多的父母,總會養出不知感恩的兒女。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

這世上沒有後悔藥,所以懺悔的兒女不要那麼多。

敢說自己對得起父母養育之恩的兒女寥寥無幾。

趁著還來的急,多陪陪那個世界上最愛你的人吧!


明媚13


父母給了孩子生命,養育他們長大成人,父母和孩子的血緣關係,一脈相承,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唯一的,也是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最親的人。那為什麼有些人對父母有很大的怨言?

家中子女多,父母偏心

從前,家裡的孩子比較多,父母不可能對每個孩子都一樣好。有許多家裡的老大,就得早早地被鍛煉出來,幫家裡做事。

有些父母對子女偏心,特別喜歡其中的一個子女,把資產都給這個孩子留著,會導致其他子女的不滿。對子女來說,父母的偏心是最傷害他們感情的,懂事的父母,就算偏心,也不會偏的太嚴重,所謂“手心、手背都是肉”,自己的子女不論哪個都需要疼愛。

父母做事固執己見,損害子女利益

有些父母,到了老年,做事不顧子女的感受,還表現得非常強勢。子女對他的做法感到不滿,但是他自己卻感覺不到。有些事情的做法,完全不顧子女的利益。子女百般勸阻,不起任何作用。這樣,損害自己子女的利益,子女就會反感他。

父母能力有限,家庭條件不好

一個人的成長,總會遇到和自己年齡相仿的人,“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子女喜歡比較,看到別人的父母為自己的孩子做的事和自己父母比起來差距大,子女心裡也有怨言。

父母的能力有限,家庭條件不一定很好,孩子的攀比心,是非常可怕的,子女拿別人的家庭比較自己的家庭,在不考慮自身原因的情況下,一味地指責父母,這樣是不對的。

有些子女在外面“慫”,在自己家“硬”

有些父母嬌生慣養自己的子女,使他們養成了很不好的性格,越是對自己親近的人,他們越表現的強勢,對自己不太熟悉的人反而很和氣。這種人是典型的在外面“慫”,在自己家“硬”的性格。每次想表達不滿,都會發洩到自己的家人身上。

有些子女不孝順

對父母的怨言,來自於子女內心的不平衡,有些子女從小就不孝順,父母為他們做的再多,在他們眼裡都一文不值,還是抱怨父母為他們做的少。

父母身體不好

父母到了老年,如果身體很好,還能幫襯兒女,如果身體不好,兒女的壓力就會很大,不僅還要照顧父母,還要照顧孩子。有些父母身體不好,做兒女的肯定會抱怨。

哪個父母都不可能像聖人一樣,也不可能把子女照顧的面面俱到,如果父母做的不好,子女應該選擇寬容大度。他們已經老了,抱怨再多也沒有任何作用,倒不如想想怎麼去化解這些怨言。


豌豆說情感


為什麼有些人對父母有很大怨氣?

1.父母沒有認識到愛子女應該有邊界。

愛,是應該有邊界的,特別是對成年子女更應注意。什麼事情都想管,什麼心都想操心,想方設法為孩子出主意拿主意,是父母招子女怨的主要根源。

2.子女向父母索取毫無節制。有些子女認為父母生了他就得養他,就得給他提供優渥的生活學習環境,更有甚者成年後還在啃老,稍不滿足,就怨聲四起。

3.對孫子輩兒的教育上,兩代人的認知出現較大偏差,出現較大分岐。有些是爺爺奶奶固執已見,有些是孫子的父母撒手不管。

4.兩代人對很多事情的認識不一致,也就是代溝。


用戶1340174362521


天底下的父母,沒有一個不愛他們的子女。

如果做父母的只有一個孩子,他們就會將全部的心思和愛放在這個孩子的身上。如果他們有幾個孩子,他們有時就會偏心;他們會將最多的愛放在生活最為艱難的那一個孩子的身上。千個父母都這樣,就是你做了父母也不會例外。

如果你是父母當中能力最強,生活得最好的那一個子女,你回報給父母的也會是最多的。

你會比較經常捨得給一些錢,買一些好的東西孝敬你的父母。你還會以為父母有你這樣的孝順,他們的日子就過得很好。

但是當你有一天,發現了你長期給了父母的那麼多財物,幾乎全都轉到了你生活最艱難的那個兄弟或是姐妹那裡的時候,你一下子就會覺得很不是滋味了。這是你完全料想不到的,也是讓你感到很不願意的。

如果那一個兄弟或姐妹跟你的感情關係又是不太好的話,你的感覺就更是如此。

在這個時候,你會感到很困惑:你不知道以後應不應該再這樣去孝敬父母了。因為你給予他們的財物,他們根本不受用。

這時你不孝敬嗎,不再給錢他們,買些物品給他們嗎?你心裡過不去。不但如此,有時你還會發現你的父母對你不誠實,明明東西是給了最困難的子女,卻說是自己用掉了,讓你產生反感。如果這個時候你懂得做父母的心,你會覺得無所謂。

但是有很多的人就是過不了這一關,認為自己的父母偏心,一心一意孝敬他們,但他們的心一點不放在自己身上,因此,他們對父母的不滿就從此開始了。

我以前就見過這樣的事例:一對年近七旬的農村老人夫婦,他們一共有四個子女,三男一女。他們的大兒子和排第三的女兒生活基本過得去,小兒子因為當過兵有工作生活過得最好,就是排第二的兒子因為蠢鈍,雖然結婚成了家有了子女,但娶到的媳婦又不是能幹的,因此生活非常困難。

這對老年夫婦雖然是自己獨立過日子,但總是顧著二兒子,把自己身上所有的積蓄,自己捨不得花,全都用在二兒子那些孩子的身上。

他們的行為引起了女兒、大兒子和小兒子的不滿。本來開頭他們都比較孝順的,但後來就變得冷漠了,除非有病要看醫生,否則,他們一般不會捨得給錢孝敬老人。

於是這對老人夫婦也就同他們的二兒子一同過著艱難的生活。這些都是因為他們的子女抱怨父母“偏心”造成的結果。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那些家境不好的父母,因為自己沒有能力給予自己的子女好的教育,和好的成長環境。當他們的子女走出社會的時候,經常遭受挫折,看不到自己的前途,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工作和生活都感到極其艱難,看到別人總比自己好,他們也會抱怨自己的父母無能,看不起自己的父母。

可憐天下父母心,世間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子女?無論子女對他們怎樣,他們的心還是要放在兒女的身上,為你操心,為你牽掛,望你平平安安。他們沒有能力給予自己的子女有好的成長教育條件,他們自己也感到辛酸與無奈。


藍天3986


父母是世界上最親的人,也是最愛子女的人,這話沒錯,確實是這樣。可是為什麼會有很多子女很怨恨父母呢?

簡單夢認為有兩個原因:

首先是父母的原因,有些是父母對孩子從小就太溺愛了,要啥買啥,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而當有一天父母無法滿足孩子的要求時,孩子就開始怨父母了。

有些是父母從小對孩子不是打就是罵,孩子從小就對父母不服,叛逆,怨恨。

然後是子女的原因,有些子女面對父母的一些不公平,比如父母對兒女沒有一碗水端平,而耿耿於懷,久而久之,就有了怨恨父母的情緒。

其實父母確實是這世界上最愛我們的人,就算他們有時候做得不對,我們埋怨幾句就算了,但他們依然是我們最親的人。在《請回答1988》裡有句話:“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如果爸爸有做的不好的地方,請你原諒爸爸。”簡單夢認為這句話說的非常好。


簡單夢


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這與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有一定的關係。過去有些家長,由於文化水平比較低,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始終貫穿著“孩子不打不成才,玉不雕不成器。”比較粗暴的教育方式,不善於擺事實,講道理,循循善誘。只要孩子做錯了事情,輕者動嘴罵,重者動手打。

二、不瞭解孩子的內心活動,只關心孩子的學習生活,而不注意檢查孩子的社會行為,平時在家裡處理一些事務,也是簡單粗暴,並沒有給孩子做出許多好的示範,缺乏與孩子溝通的習慣。

三、在家裡唯我獨尊,獨霸一方,既使錯了事也不認賬,在孩子面前總是表現出一副霸道、蠻不講理,老子天下第一的樣子。

孩子處在青春期的時候,都有叛逆的心理,在這個時期,如果家長和孩子能夠談得來,在某些問題上達到共識,孩子能把父母當成生活中的好朋友來交往。相反,雖然畏懼父母的威嚴,但是,從心裡卻產生了埋怨情緒,有時甚至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天老大11


父母與子女之間,論血緣,父母是孩子最親的人,按本能,父母最愛孩子,孩子也最愛父母,講方法,父母會愛孩子,孩子接受父母的愛也學會愛父母,這就是良好的親子關係。

現實情況卻是做父母太容易,做好父母卻很難。假如國家規定做父母之前一定要通過考試,才有生孩子的資格,有些人可能這輩子也無法通過這場考試。很可惜,就是這樣的人,卻也做了人家的父母,毫無懸念地製造出了糟爛的親子關係。所以,孩子對這樣的父母有怨言,甚至有怨恨,一點也不奇怪。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

一、不配當人的人做了父母

大學時代我就愛聽葉文主持的情感節目,現在已經改名為《葉文有話要說》,在這裡我還真聽到不少讓人瞠目結舌的父母。

比如,有個女孩講述她的家庭。爸爸是酗酒+出軌+家暴,喝醉了就打老婆孩子,經常直接把女人帶回家,跟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睡在一個炕上。媽媽軟弱無能,不僅忍受丈夫的毒打和羞辱,還要掙錢給丈夫花天酒地,更可氣的是,媽媽還無法保護自己的孩子,以致於女兒因為沒錢上學,十幾歲就外出打工了。現在,女孩已經35歲了,單身一個人,不敢也不想結婚。她從媽媽手裡接過“接力棒”,繼續掙錢給爸爸的荒唐行為買單,例如,爸爸之前把外遇的一個女人打傷了,女兒用自己的血汗錢幫他賠了六萬塊。

爸爸是人渣,媽媽算是“人渣”的幫兇,一手毀掉了孩子本應該健康的心態和對未來美好的憧憬,女兒對父母是又愛又恨,活得很擰巴。

二、生孩子目的不純,為了其他目的才做父母。

孩子既不是我們傳宗接代的工具,也不是養兒防老的保障,既不是拯救夫妻感情的法寶,更不是與第三者對抗的籌碼。生孩子的目的應該是什麼?生孩子本不該有目的,只是為了見證和參與另一個生命的成長。

茫茫人海中,於千萬人之中,你們做了ta的父母,ta成為了你們的孩子,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緣分,孩子沒有機會選擇父母,但是都是無條件地愛著自己的父母,如果他們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愛是有條件的,或者自己本身就是父母的條件,該有多傷心?這樣的親子關係怎麼可能和諧?

三、不會愛孩子

我記得李玫瑾教授講過一個案例:有個父親發現自己的兒子放學後偷偷去上網,還寫網絡小說,認為兒子不務正業,就跟老師商量了一個管束孩子的辦法,就是孩子出學校之前,找老師簽字,回家再給父親看,證明他沒有亂跑。結果被同學發現了嘲笑他,為了不讓同學嘲笑,他沒有按時回家,而是跑去上網,回家後無法面對父親。第二天早上出門補習,想到父親可能又會嚴厲地批評他,直接將電梯按到頂樓,跳樓自殺了。當警察找到父親時,這位父親正在家看電視,還不知道兒子已經死了。

這位父親愛不愛孩子?非常愛,孩子死後,父親痛不欲生,但是他根本不會愛孩子。當發現孩子上網,寫網絡小說,他甚至都沒有看看兒子的小說寫的是什麼,沒有坐下來跟孩子好好聊聊,只是一味地批評,孩子一方面極度恐懼,一方面心存內疚,最終不堪重負選擇了輕生。

中國很多做父母的,大多是付出型的,拼命掙錢,讓孩子吃好的穿好的上名校等等,卻沒有時間陪伴孩子,也很少花時間學習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父母。所以,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父母滿腹委屈,覺得為了孩子傾其所有卻落不著孩子一句好,但是,孩子也覺得委屈:我明明要的是蘋果,你卻硬塞我一個梨,還非得逼我吃下去,吃完後還得感謝你。當孩子也太難了吧?

有位老師說過一句話,我贊同:“家長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所以,改善親子關係,家長應該從自身做起。


大班說情感江湖


你說的這個問題,作為一個專業從事家庭教育的工作過者來說,分析如下:

1、父母愛孩子,這個應該不容置疑,但是方式未必正確。比如有的父母喜歡嘮叨,一句話反反覆覆說很多遍,孩子能不厭煩嗎?比如有的父母沒有邊界意識,孩子大了,也不給孩子自己的空間,隨意的侵犯孩子的“領地”,這樣不讓孩子討厭嗎?比如,人家兩個小朋友相親相愛,父母愣說這裡不合適、哪裡不般配,百般阻撓,甚至有的生生給人家拆散,這樣,孩子能不怨恨你們半生嗎?

對策:父母應該把握一定的邊界感,不缺位,但是也不能越位;愛孩子,也要注意方式,不能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孩子的想法;不能把自己的方式強加給孩子。

2、父母愛孩子,沒有毛病,但是不能給孩子完全包辦。有些父母屬於高控性格,事事都想按照自己的想法給孩子去安排,甚至根本不尊重孩子的想法,比如還想學醫,家長愣是不同意,非要讓學航空,這樣的包辦就有可能會導致孩子一生的抱怨,甚至仇恨。

對策: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要給孩子一定的自由,儘量讓他自己去安排自己的事情,父母只要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提供一些參考意見就好,聽與不聽都是孩子的自由。

3、父母應該避免自己的受害者心態。很多父母,無論孩子是否需要自己的幫助,都完完全全強加給孩子幫助、愛、關照,付出之後,自然也期待孩子能對等回報自己,甚至數倍於回報自己,一旦孩子沒有覺察到,或者回報給父母的不如他們意願,父母就開始用嚴重的受害者心態,傷心、失望、委屈,感覺全世界都欠了自己的,感覺全宇宙都對不起自己,這樣也就是用愛綁架了孩子,用道德和良心去要挾孩子,孩子的心裡能沒有委屈和無奈嗎?加重之後,就變成了怨恨。

對策:父母找準自己的位置,適度履行好自己的義務,在孩子未成年時給孩子生活上的照顧、教育上的教導就好,千萬不管孩子需要不需要,都強加給孩子;另外,父母為孩子付出,也是父母的義務,既然生了孩子,就應該對他們進行必要的照料和教導,這是父母的本職工作,也沒有必要覺得委屈,也沒有必要一定要綁架子女要數倍的來回報自己。

4、父母和子女的觀點不同,導致出現矛盾,沒有及時疏導,導致矛盾升級,變得不可調和。每個人的三觀都是不同的,父母和子女,同居一室相處久了,難免會發生衝突和矛盾,但有些人又羞於表達,好像誰說出來就是自己很久差勁似的,所以有了矛盾誰也不說,慢慢在內心積累,就變成了了不可調和的矛盾,甚至心生怨恨,更有甚至,老死不相往來。

對策:父母和年齡較大孩子生活在一起時,應該把還當做成人看待,用朋友間相處的模式來解決問題,不能因為那是你的子女、那是你的父母,就羞於表達、懶於表達;子女成家後,就是兩個獨立的家庭了,不能不分彼此,尤其是在金錢上,如果一直稀裡糊塗的,將來可能都有怨言;另外,出現矛盾時,應該心平氣和、坦誠布公的交流,避免矛盾積累和升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