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阿拉伯人的財富觀和人生觀,都寫在《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裡

正是因為膾炙人口的《阿拉丁和神燈》、《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以及《漁夫和魔鬼》這三則故事入選了小學語文教材,所以在我國《一千零一夜》這本故事集可謂人盡皆知。然而,我們不能把這本書只看作成故事集。其所產生的廣泛影響力,也絕對不僅僅IP被迪斯尼不斷翻拍成動畫片,或者只是啟發了馬雲為自己的商業帝國起個名而已。

《一千零一夜》是在阿拉伯帝國創立之後,阿拉伯民族精神形成和確立時期的產物。在其中,若干個簡單有趣、老少皆宜的故事卻飽含著大量的人生哲理,深層次體現出了古代阿拉伯人的民族文化和價值體系。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社會,必定都有其獨特的精神氣質、道德規範和思想觀念。我們不妨翻開《一千零一夜》,隨著那些簡單有趣、情節離奇,而又充滿智慧的故事,看一看在兩千多年以來幫助中國構建絲綢之路,互通東西方文明的古代阿拉伯人到底擁有怎樣的人生觀和財富觀。

中世紀阿拉伯人的財富觀和人生觀,都寫在《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裡

《一千零一夜》全集規模宏大,總計收錄了總計264個大小故事,翻譯成中文近400萬字


《一千零一夜》是泛阿拉伯地區的民間文化大熔爐

根據故事的文本,《一千零一夜》的來源是這樣的:某國王生性殘暴、嫉妒,為了報復王后的行為不端,便每日娶一位少女,第二天就殺掉。宰相的聰明女兒為了制止這種現象,自願嫁給國王,用講述故事方法讓國王不忍殺她。拖了一天又一天,最終在故事講了一千零一夜之後,國王被感動了,並與她白首偕老。那麼她所講的所有故事被記錄保存下來,於是就有了《一千零一夜》這本故事集。

用故事來解釋故事,只是一種美好的文學手法而已,並不能反映出歷史的真面貌。我們可以從時間和空間,這兩位緯度來總結《一千零一夜》內容取材的涵蓋面。在時間上,從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時期直到馬穆魯克王朝時期,橫跨了超過8-9百年之久。在空間上,也不僅僅限於阿拉伯世界,甚至還包羅了波斯、印度等地的優秀民間故事。可謂是整個中世紀的穆斯林世界在民間故事領域文學作品的集大成之作。

中世紀阿拉伯人的財富觀和人生觀,都寫在《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裡

根據中國地圖出版社的地圖顯示,阿拔斯王朝橫跨歐亞非,囊括波斯並和印度接壤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很早就在阿拉伯地區的民間口口相傳,約在公元8-9世紀在阿巴斯王朝首都巴格達地區出現了早期的手抄本。到了11—12世紀,隨著法蒂瑪王朝的興起,政治中心逐漸轉移到埃及,又加進了不少埃及故事,並第一次使用了《一千零一夜》這個正式的書名。隨著廣泛的流傳和時代的演變,不斷有新故事被加入,直到15—16世紀相交之時,該書才基本定型。

“這些差異構成了阿拔斯王朝前期的伊斯蘭帝國。該帝國就像一個容器,各種物質在裡面熔合,產生了化學變化。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

正如上歷史文獻所述,阿拉伯帝國的多個朝代都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就像是一個容器。所以《一千零一夜》的整個成書的過程是對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神話、傳說、故事不斷吸收和融會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在吸收、融會的同時,在不同時期現實生活的基礎上不斷再創作、繼續產生新故事的過程。由於內容深深的植根於阿拉伯土壤。甚至,故事中對於遙遠的古代中國的描述,都充滿了阿拉伯的文化色彩。

中世紀阿拉伯人的財富觀和人生觀,都寫在《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裡

《一千零一夜》的各種文化衍生品一直融入於我們生活中,圖為國家大劇院上演的相關舞臺劇


古代阿拉伯的人生觀——講道德、重學識、信因果

對於“人生觀”這個詞,在哲學概念中的解釋會比較的枯燥和拗口: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對於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它決定著人們實踐活動的目標、人生道路的方向,也決定著人們行為選擇的價值取向和對待生活的態度。

其實,每個人的人生觀都會在在不同時期,隨著所處環境和氛圍而發生變化,甚至是產生人生觀錯位,這也是人類世界發展不可避免的現象。那麼,在中古時期的阿拉伯世界,人們有怎樣的人生觀呢?我們從《一千零一夜》的一些故事中可見一斑。

“至於恭敬、虔誠卻遠非機警、剛毅可以比擬。優秀的品質,它遠遠超過安分守己的習性。此外卓越不能和禮貌對比,幸福高於一切利益。做利己利人的事,比經營生意更賺錢”

——《叔爾康、臧吾·馬康昆仲和魯謨宗、孔馬康叔侄的故事》

在以上這則故事中,提到做人必須恭敬、虔誠、有禮貌,要有優秀的品質,要做利己利人的事情。總而言之就是一個人要符合道德標準。“講道德”要比僅僅是安分守己或者以做生意求財為目標更為的重要。

中世紀阿拉伯人的財富觀和人生觀,都寫在《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裡

《漁夫的故事》告訴我們,對付兇惡的敵人不能抱有幻想,要依靠智慧和力量

除了有道德之外,一個優秀的人還需具備那些那些特質呢,下面這則故事這麼說:

“對人來說,不學無術的人,於己於人都無好處;必須從事學習,把知識的種籽播在心田裡,才能開花結實。”

——《國王赭理爾德和太子瓦爾德·汗的故事》

這個故事中,太子瓦爾德·汗年滿七歲時,國王特意建了一幢宮殿供太子攻讀之用。繼而任命三位哲人、學者當太子教師,不論白天黑夜都不得疏忽大意。凡是該學的知識,必須應有盡有,好把太子培養成一個各種學問都懂的淵博之士,可見阿拉伯統治階層對後代學識的重視程度和我國古代帝王教育簡直如出一轍。

另外,在《一個善良女人和兩個歹徒》中講了這麼一個故事:有兩個園丁對一名虔誠善良的婦女圖謀不軌,未得逞後惱羞成怒,反誣女子與他人私通。按習俗,女子應被處亂石砸死。臨刑時,先知但以理及時判明真相而解救了她。就在是非分明之際,突然晴天一個霹靂把兩個園丁劈死。這景象充分說明了被誣陷的善良女人清白無罪。這種關鍵時刻“老天開眼”助力一把的劇情,大家是不是很熟悉?對,這就是“因果報應”。在古代阿拉伯人心目中,“懲惡揚善”與“因果報應”是非常主流的人生觀,在《一千零一夜》中還有許多的故事對此反覆地進行闡述。

中世紀阿拉伯人的財富觀和人生觀,都寫在《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裡

經典故事《阿拉丁神燈》被迪斯尼多次製作成動畫片,甚至拍成真人電影

我們迴歸到伊斯蘭人生觀的核心思想:首先是敬畏“知識”,並且不拒絕任何新理論和新思想,再次就是深信真主對“生死禍福”和“道德法則”的絕對權威。由此可見,《一千零一夜》中的各類故事總體給世人樹立“講道德、重學識、信因果”的人生觀,這就不足為奇了。


古代阿拉伯的財富觀——講究誠信、敢於進取、樂於行善

《一千零一夜》中所描繪的阿拉伯世界並非是荒蕪的沙漠、漫漫長路和遍地的劫匪這些“西部片”中才有的場景。而是一部以描繪城市生活為背景,以商業貿易活動和手工業作坊經營為特色的市民社會的百態圖。事實上在中世紀初、中期,不論是科技、文化、商貿領域,阿拉伯世界都要遠遠領先於西方世界。

阿拉伯地區的物產並不豐富,但正處亞非歐交界處,是整個世界真正的中間地帶,所以商貿是他們的生存之本,藉助地利優勢,他們也成為了世界貿易的重要“連接器”。當然,重商主義深入骨髓的阿拉伯人歷來都有一套成型的“財富觀”,這些也在《一千零一夜》處處得到體現。

中世紀阿拉伯人的財富觀和人生觀,都寫在《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裡

聰明、正直的阿里巴巴,最終獲得了海量的財富,而且並不吝於與人分享。馬雲應該深受啟發。

商業社會,“守信”自然是第一要素。在《商人和魔鬼》的故事中對信用的描述甚至達到了離奇的程度,但這也充份說明了守信的品質在阿拉伯人心目中的重要性。故事是這麼說的:一個資本雄厚的富商,不小心在擲棗核時打中魔鬼的兒子胸部致其死亡。魔鬼要向商人索命,無奈之下商人要求魔鬼給他一些時間,以便處理生意以及和妻兒告別,併發誓一定回來任憑魔鬼處置。魔鬼相信了商人,放了他。後來商人果然守信來到與魔鬼約定的地點。由此可見,在阿拉伯商人的心目中,守信甚至比生命更重要,失信比魔鬼更可怕。

對於逐利的商人來說,敢於進取是他們的天性,冒險更是猶如家常便飯。大家耳熟能詳的辛巴達是古代阿拉伯具有代表性的冒險商人,他對外部世界充滿了好奇心,有著積極進取、不安現狀、永不滿足的冒險精神。我們從故事文本中,辛巴達自己的言語表述就能看出來他內在強烈的進取心:

“你要知道,我的生活中有著一段離奇古怪的經歷。我將對你敘述我在獲得今日這個地位和享福生活之前的各種遭遇,因為我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你所見的這個地位,是從千辛萬難,驚險困苦的奮鬥中得來的。我曾經七次航海旅行,在旅途中每次遭遇到的顛危,都是驚心動魄,別人想象不到的。”

——《辛巴達航海旅行的故事》

講究誠信、敢於進取並不是阿拉伯人財富觀的全部,而樂於行善才是他們財富觀念上最大的昇華。根據伊斯蘭教的宗旨,行善就是做符合安拉旨意的事,所以行善濟貧一直是阿拉伯人俠義慷慨的品質特性。在《哈里發鄂邁爾和鄉下青年》的故事中,有這麼一句話就充份反映了這樣的精神:

“誰做慈善的事情,誰準會得到同樣報酬。功德在人神之間長存,天長地久永不磨滅。”

中世紀阿拉伯人的財富觀和人生觀,都寫在《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裡

辛巴達航海的傳奇故事,全世界廣受歡迎,甚至被改編成日漫


阿拉伯文化和思想觀念和其他地區的相互影響

和古代中國的相互影響

在文化和思想方面,古代中國在先秦諸子百家的興盛時期,思想觀念方面就成為了龐大而多枝的體系,歷經數年前中華文明一直延綿至今。而阿拉伯地區的古埃及和古巴比倫這兩個古老文明卻相繼滅亡,這意味著古代的語言和文字無人知曉,宗教被人遺忘,哲學思想和思想觀念也不復存在。

所以說,萌發於公元7世紀的伊斯蘭文明,實際上是西學羅馬和希臘,東學印度和中國而最終成型。而始於西漢時期的古絲綢之路,以及始於唐代的海上絲綢之路就是構建中古時期的中國和阿拉伯相互進行思想學習的橋樑。所以說不論是“講道德、重學識、信因果”的人生觀,還是“講究誠信、敢於進取、樂於行善”的財富觀,這些在反映古代中國思想觀念的典籍當中可謂比比皆是。

實際上,伊斯蘭文明建立之後,甚至仍未停止對中國的學習。默罕默德曾熱情地鼓勵其弟子們說道:

“你們求知吧!哪怕它遠在中國。”

——《伊瑪目勒比阿聖訓集》

在向古代中國學習方面,如唐代的阿拉伯人李彥升,就是傑出代表。不但憑本事考取了進士,還被唐宣宗欽點其為翰林學士。可見唐朝的強盛、開放對阿拉伯地區的影響力。同樣,伊斯蘭文明對古代中國的影響也小。七下西洋的鄭和,就是出身於穆斯林世家,他在最後一次下西洋時,成功前往聖地麥加和麥地那進行朝覲,完成了自己的理想。由此可見,讓這種思想觀念上的影響顯然是雙方相互的。

中世紀阿拉伯人的財富觀和人生觀,都寫在《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裡

七下西洋的鄭和,終於在最後一次出海,前往聖地麥加朝覲,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有不少“中國元素”,比如《駝背的故事》開頭背景是發生在中國的京城;眾所周知的阿拉丁,最後娶了中國的公主;《懶漢克遼尼和銅城的故事》中,主人公航海去中國買貨物……等等,這都表明古代阿拉伯和古代中國的深入連接。

和古代印度佛教的思想觀念交流

作為兩者共同的鄰居,古代印度其實對古代阿拉伯和古代中國的影響都非常大,不僅是經貿交流、技術傳播等方面,在宗教思想方面可謂交流甚廣,致多方受益。

前面說到,古代阿拉伯人心目中,“懲惡揚善”與“因果報應”是非常主流的人生觀,還有著“樂於行善”的財富觀,以及伊斯蘭文明中認為“今世與後世是互為因果”的兩世觀。大家是不是都很熟悉?對,這些思想觀念其實都系統的來自於佛教的發源地——古代印度。

《一千零一夜》其中包含了不少印度故事,比如《印度王子和山中仙女》、《國王山魯亞爾》……等等,這也印證了古印度和古阿拉伯文化交流的深度。

中世紀阿拉伯人的財富觀和人生觀,都寫在《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裡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還融入了大量波斯和印度的民間故事

和西歐關於騎士美德的互相塑造

在歐洲的十字軍東征阿拉伯世界時期,《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就已傳到歐洲。不少學者認為,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談》、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莎士比亞的《終成眷屬》、拉封丹的《故事詩》……等等名著,以及歐洲的音樂、繪畫等,都直接或間接受到了這部偉大的民間故事集的影響。

其實這也並不意外,實際上歐洲在大航海時代(地理大發現)和文藝復興之前,在經濟、文化、科技方面幾乎是全面落後於中東地區。反而繁榮富庶的中東地區比歐洲更趨向於文明世界,甚至被東征者稱之為“流淌著奶與蜜的地方”。

在1099年十字軍佔領耶路撒冷之後,曾經進行大肆屠城。而1187年,阿拉伯民族英雄薩拉丁收復耶路撒冷的時候,則並未屠城,反而充份發揚了歐洲人所倡導的“騎士精神”。可見,在思想觀念和道德方面,一定程度上阿拉伯人也為當時趨於“瘋狂”的歐洲人樹立了典範。

中世紀阿拉伯人的財富觀和人生觀,都寫在《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裡

在《天國王朝》電影中,阿拉伯傳奇英雄薩拉丁收復耶路撒冷之後,充份展現了十字軍所不具備的“騎士精神”


後記:

《一千零一夜》看似只是一部主要面向於孩子的故事集,但實際上遠遠不止這麼簡單。這本看似普普通通的故事集,匯聚、流傳了近千年而最終成型。不僅是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大熔爐,也是不同地域和民族思想觀念交流的重要載體,更是歐洲、中東、遠東地區文化溝通的橋樑。

“智慧在民間”不僅僅是一句諺語,更像是一句真理。只有落到這一個個小故事之中的民間的溝通,才是不同民族之間最能紮下根基的最為有效的溝通。

我們從《一千零一夜》中,的的確確看到了古代阿拉伯人的人生觀和財富觀,甚至更多不同的思想觀念。但驀然回首,我們卻察覺到,不同民族之間的觀念卻是何等的相近,不同文明之間又是何等的趨同。不論是亞里斯多德、穆罕穆德還是孔夫子,這些古代先賢曾經認定的觀念正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為現實,之所謂“和而不同,方為大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