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分辨情緒與理智的父母,都是高贊父母


能分辨情緒與理智的父母,都是高贊父母


能分辨情緒與理智的父母,都是高贊父母

不求分化的父母,

難以破繭成蝶,

難以成為

真正成熟的爹媽。


能分辨情緒與理智的父母,都是高贊父母


儘管誰都知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卻很少有父母能深刻的意識到這所學校究竟給孩子帶來了什麼?父母又會採用何種“教學手段”來養育自己的孩子。

上個世紀中葉,美國精神科醫生馬瑞·鮑恩(Murray Bowen)在他著名的家庭系統理論中,提出一個概念——自我分化

馬瑞·鮑恩醫生指出,得益於進化的選擇,人類擁有情緒與智力兩個系統。為了適應這個世界,這兩個系統相互協調、相互作用,不斷影響著我們的行為。一個人的“自我分化”簡而言之,就是他(她)區分情感與理智的能力。

在某種情境之下,越是能識別和區分情緒與理智,則意味著自我分化水平越高;反之則自我分化水平越低。


能分辨情緒與理智的父母,都是高贊父母

一個人的“自我分化”水平可以從內、外兩個方面體現出來,比如——

對內來說,在某一事情上,一個人內心識別和區分情緒與理智的能力強弱,將決定這個人是受情緒支配還是受理智支配。自我分化能力高的人,不會失去自我,被情緒左右;自我分化能力低的人無法將糾纏在一起的理智從情緒中抽離出來,結果就是主觀且過於情緒化。

對外來說,“自我分化”水平意味著一個人在和他人的交往中,既能保持自我獨立,又能與他人建立很好的情感連接的能力。自我分化水平高的人在這一過程中不會去迎合他人;反之,自我分化水平低的人則更容易依賴外界,被外界影響,喪失自我。

舉個例子,當你在商場看見一個父親因為孩子纏著自己買東西而毫無顧忌大發雷霆時,你就大致可以判斷出這個父親自我分化的水平。


能分辨情緒與理智的父母,都是高贊父母


由此可見,高自我分化水平的父母不但能分辨情緒與理智,還能獨立於他人之外,儘可能客觀地看待事物。

所以,“自我分化”理論得出一個結論——

父母的自我分化水平越高,孩子出現問題行為的幾率就越小少或程度弱;反之,孩子出現問題行為的幾率則越高。

這是因為,高自我分化的父母用正確的方式打開了與孩子相處的方式,營造的積極的家庭氛圍對孩子有示範、引導和教育的作用,深刻持久地影響著孩子未來“自我分化”的能力和尋找幸福的能力。


能分辨情緒與理智的父母,都是高贊父母


根據馬瑞·鮑恩醫生這一理論所言,大多數父母在養育孩子時,都沒有完成有關自己的自我分化,導致在處理親子關係、婚姻關係和人際關係時感情用事,甚至不計後果,給孩子起到了不好的榜樣,塑造了漏洞百出的代際傳承,幫助孩子構建起了錯誤的信念系統,繼而影響到孩子的思維與行為模式。

從哲學的角度來說,有關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人生圖示的起點就源於此。

言至於此,我們就大致可以回答本文開頭所提及的問題。


能分辨情緒與理智的父母,都是高贊父母


既然父母的自我分化對孩子的成長如此重要,那麼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呢?換句話說,父母究竟該如何自我分化,破繭成蝶呢?

事實上,一個人真正意義上的成熟首先源自認知成熟

這就意味著父母首先要理清認識,界定和區分情緒與理智的概念,反思自我,提高認識自我的能力,這涉及到一個人元認知(認識自己的認知)的能力。除此以外,再無其它路可走。

舉個例子,當感受到孩子不聽話想大發雷霆時,首先通過一些問題審視自己情緒的由來——

是因為孩子不聽話惹我生氣,還是因為我摸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來引導孩子,導致自己生氣?我是就這樣用情緒處理這些問題,還是打算用理智處理這些問題?除了發火再就真的沒有其它辦法了嗎?……?

其次,客觀審視孩子的行為,做好準備,有所準備地應對孩子的反應。

當你清楚地知道目前究竟是“情緒”在左右你,還是“理智”在左右你時,就意味著你已經能調用理智觀察、思考和分析孩子行為的成因,並且完全可以預見可能的結果,未雨綢繆應對問題。

第三,保持耐心,調用積極的情感,發揮“理智”的作用,冷靜處理。

既然發火不是好的方法,那就先讓孩子的情緒分化出來,等到對方冷靜之後,再說出你對此的感受,引導孩子思考更為恰當的做法。當然,這裡並不需要你去長篇累牘的講述道理,而是儘可能讓孩子自己思考並得出結論。

第四,通過適當的問題,幫助孩子調取他自己的元認知,鼓勵他反思。

比如,你可以這樣跟孩子聊聊—— “你能通過自己的思考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法,讓我欣慰。你是怎麼想到這些的”、“敢於發現和改正自己的不足,就是勇敢的人,你覺得呢”、“你善於反思自己,真讓我放心,你是怎麼反思自己的”、“……”——幫助他們塑造元認知能力。


能分辨情緒與理智的父母,都是高贊父母


事實上,我們自我分化的能力與水平正在決定孩子的原生家庭,這是一個動態持續到過程。

儘管所有的父母都期望做到盡善盡美的教育,但這是不可能的。

可是,不求“上進”的父母註定難以破繭成蝶,也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只要我們意識到這些,並能採取行動改變自我,就是孩子之幸,家庭之幸,更是自我成長之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