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姑父是父親的父?姨夫卻是丈夫的夫?

珍珍溫暖的家


回答這個問題,先看看民間幾句俗語……

第一句:孃親舅大,爹親叔大。

第二句:姑舅親,輩輩親,扯著骨頭連著筋。

第三句:叔輩親,輩輩親,扯著骨頭連著筋。

第四句:外甥狗,外甥狗,外甥是狗,吃完就走。

第五句:兩姨親,不是親,死了姨娘斷了親。

咱這中國流傳了千百年的幾句俗語,可能是用實踐摸索出了親屬圈中姓氏血緣決定的“遠親薄厚”,事實也證明確實如此。雖然有些不盡其然,但還是萬變不離其中,你的姓氏及血緣決定了你該是什麼“下場”。不管你怎麼好、怎麼表現、怎麼努力,終歸逃不過這姓氏理念對你的“正義的審判”。

姑姑:父親的嫡系,血脈相承,對我們像父親一樣,她的對像我們自然就拿父親看待了。所以,他跟我們父親大人借光,後面那字兒就叫父了。當然了,八杆子打不著的就算叫了也白叫,只有親姑父才親。

大姨、二姨、小姨們:母親的嫡系。我們眼中的她們都得去找丈夫,找完後生的孩子就姓她們丈夫的姓了,對“我們”也就是“面兒上”過得去。所以,在我們眼中,她們的對像就是她們的丈夫,跟我們一毛錢關係都沒有,叫姨的丈夫,簡稱姨夫。

哈哈!

這姨夫也有好的,姑父也有“壞的”,就像姥爺,姥爺,太姥、太姥爺,什麼舅母舅媽……

這些個“白忙活”不管怎麼付出感情,到頭來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好在再過若干年,這些稱呼……可能不復存在。


驍勇34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底蘊豐富,小小的漢字凝聚著中國的文化精魂,承載著很多意涵。

很多漢字,看上去平淡無奇,其實內有深意。比如題目中所說的這兩個字——“父“與“夫”。

人們平時的稱呼:“姑父、姨夫”。姑父通常是指父親的姐妹的丈夫,而姨夫是指母親姐妹的丈夫。

按輩分關係,同樣是父母輩的長輩,可是為什麼姑父是父親的父,而姨夫是丈夫的夫?


答案就是:內親外戚,內外有別。

“親”指父親這邊具有家族血緣關係的親人,也就是伯父伯母、叔叔嬸嬸、堂兄堂弟、姑表兄弟,不僅如此,還有比父親輩分更高的長輩。

“戚”指母親那邊具有家族血緣關係的親屬,相當於自己的舅舅、舅媽、小姨、姨夫等。

所以姑父是父親這邊的標準親戚,則以“父”稱之,相同的道理,姨夫是母親那邊的標準外戚,則稱之為“夫”。

並且在中國傳統宗法關係中,父親的親屬相對來說比較親近,而源於母親的親屬就要疏遠一些。

在《新華字典》中的字面意思上解釋“父”和“夫”。

父是指爸爸,母親的丈夫。還可以指對男性長輩的稱呼。而夫指成年男子的統稱。

在過去中國的封建傳統觀念中,男尊女卑的思想是非常嚴重的。男子的地位要高於女子,所以父親在整個家庭中的地位自然是比較高的,所以在一直以父系關係維持的社會環境下,姑姑的地位自然也就很高,姑姑的丈夫也會隨著姑姑的地位有所提高,則尊稱為姑父。



而且還有一種傳統的說法:親姑如媽。

因為在過去傳統的時期,一個傳統大家庭都會有很多小孩,父母因為都要出去賺錢養家餬口,沒有太多的時間來照顧家裡的較小的孩子,所以照顧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的責任自然就由姐姐來承擔。姐姐的角色如同媽媽一般的存在,長姐如母,地位自然就不低。

所以“親姑如媽”這種說法並不是沒有理由的。因為姑姑對家庭的貢獻非常大,與家庭的關係也比較親近,所以姑父自然也和家庭關係比較親近的人,自然就用較為親近的詞“父”來稱之為姑父。

相反,“姨”只是小時候和母親關係親密,但是出嫁之後有了自己的家庭,兩者之間就沒有太多的聯繫,漸漸的關係就會疏遠。所以對於姨夫也比較疏遠,所以用不太親近的詞“夫”來稱之為姨夫。


同理,古代流行娶表妹表姐,但堂妹堂姐絕對不容惦記,這樣有辱人倫。

今天的親戚朋友關係並不是從這些所謂的稱呼就能體現出關係的親近與疏遠,所有的親戚關係都是需要去走動維持,人與人之間的疏遠是久而久之的不聯繫而造成,並不是稱呼所決定的。


歷來現實


在我們中國文化根源中,禮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這一點主要體現在“順名”中,因為中國文化的傳統不同於其他文明對於尊卑關係的敷衍。而一切社會人際關係,都以自己的父母為定點,來衡量一個事物的重要性,這就是尊卑。

最開始的“順名”,就規定了一個人與他的家族息息相關。因此中國社會龐大的基石就基於人們對父母的倫理概念,這一點更直接地反映在中國是一個父系社會。

父這個字眼,它的地位僅僅次於天,因此從父所衍生出來的其他含義,也像它一樣享受著最高的道德和社會階級上的優越。

但是在這裡就出現了讓人很納悶的事情,從父字所衍生出來的文化中,有一個自相矛盾的現象,那就是姨夫和姑父的區別。畢竟如果按照輩分來講,他們都同樣是父母的長輩,可為什麼一個是父親的父,另一個卻是丈夫的夫呢?

根本原因在於內親外戚

“親”就是說父親這邊有血緣關係的親屬,例如伯父伯母,姑姑,叔叔還有比父親更高輩分的長輩;而“戚”是指母親這邊的親屬,例如舅舅,小姨等。因此姑父是父親這邊的親屬,自然以“姑父”來稱呼。

在中國宗法制度中,以父系關係維持下的社會地位自然就比較高。這兩者不只是書寫上面的差別,更多的是文化中的差別對待,而民俗學對於這種區別大概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北方人習慣於說省略語,所以他們把母親這邊的姐妹全都稱作姨,自然而然就把姨的丈夫稱為姨夫。

但其實姨這個字有兩層意思,母親的姐妹叫做姨媽,妻子的姐妹叫做姨姐或者姨妹。因此母親姐妹的配偶應當稱為“姨父”,而妻子姐妹的配偶成為“姨夫”,但基於這種含糊不清的輩分,就形成了一種奇妙的社會關係,他們不願意給母親姐妹的配偶賦予“父”的稱呼,在父系社會女人的輩分本來就是依託在男性身上的。所以就有意無意的犯下了這樣一個錯誤。

第二種說法是與劉邦有關

在他年幼的時候他的母親就去世了,雖然他的父親對他也不錯,但是父親的小妾卻對他非常刻薄,並且經常挑撥他和父親的關係,父親為了家庭的安寧,就讓他一個人搬出去獨居了,他和父親的關係也漸漸疏遠。

後來劉邦平定天下以後,按照當時禮法制度,他必須要冊封整個家族,所以他就不得不把自己最厭惡的後母追封為“大夫人”,當然這也是萬不得已的決定,誰知後母的妹妹妹夫得寸進尺,甚至上書想要求封,劉邦絲毫不掩飾自己的厭惡,對他們視而不見,還當面把上書的簡書直接扔進火爐裡。

所以從漢代開始,劉邦的態度讓“姨父”不再受到人們的尊敬,甚至把父改為了夫。

還有一種民間的傳統說法,親如姑媽,其實也不無道理,姑姑對家庭的貢獻很大,而姨終歸是要嫁出去的,出嫁後有了自己的家庭後關係便漸漸疏遠了,而且古代也絕對不允許和表姐或者表妹結婚,這有悖於倫理道德。

但如果你仔細翻閱古代書籍你會發現,不管是姨夫還是姑父,與他們之間的關係都很微弱,都是非血緣關係的旁伸出來的親屬。在我們今天,親戚朋友間的親密關係也不是靠稱呼來決定了,現在的禮法觀念已經超越了血緣範疇,存在於社會的任何一個階級關係中。


小小嬴政


題主問的這個現象,其實是人們在使用這兩個稱謂的過程中把字寫混淆了。

之前,我在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就遇到過這個現象,於是曾查閱過很多資料,也查了《辭海》《辭源》和《現代漢語詞典》。

其實,姑夫、姑父、姨夫、姨父,這四個詞都是存在的。但在使用的過程中,的確存在非常混亂的現象。一會用這個詞,一會用那個詞,弄的人很難搞清楚到底是用哪個詞才是正確的。

有人認為,姑父用父親的“父”,姨夫用丈夫的“夫”,是因為中國男尊女卑的傳統文化造成的,因為姑姑是父親的姐妹,而姨姨是母親的姐妹。因此上,就出現了父親的姐妹的丈夫和母親姐妹的丈夫有尊卑之分,所以就有了“父”和“夫”這兩個字的區別。

這個說法好像也有道理,但我查閱了很多資料卻始終找不到的依據。



我認為最為可靠的一種解釋是。

姑父和姨父,這兩個稱謂是晚輩使用的,之所以用父親的“父”字,是因為對於晚輩來說,姑父和姨父是姑媽和姨媽的丈夫,這是晚輩對長輩的尊謂。

有時候稱謂中,也把母親的兄弟叫舅父,把舅父的妻子叫舅媽。這些其實都是晚輩對長輩的尊稱,所以就應該用父親的“父”字,而不能用成丈夫的“夫”字。

而姑夫、姨夫,這兩個稱謂則是平輩之間使用的。

比如,把父親的姐妹稱作大姑子,或者小姑子;把母親的姐妹稱作大姨子,或小姨子。他們的丈夫自然就用“夫”字,而不能用“父”字。

就像平輩之間稱作姐夫、妹夫,就只能用丈夫的“夫”,而不能用父親的“父”。



儘管很多人都認為,姑父用父親的“父”,而姨夫用丈夫的“夫”,是因為中國男尊女卑文化造成的。但我認為這是漢語使用混亂而造成的。

其實,這個問題也是我在輔導孩子作業時發現的。我給我的孩子講解這兩個字的區別時,就只說了,晚輩對長輩稱謂要用父親的“父”字,而平輩之間稱呼,剛要用丈夫的“夫”字。

說到底,這是一個漢語規範使用的問題。老師在給學生講解時,家長在給孩子講解時,一定要注意區別這兩個字的內涵和意義。一定要給孩子或者學生講清楚,如何正確使用這兩個字。


教育探微


首先澄清一點,漢語是有“姨父”這個說法的!在漢語中“姑夫”、“姑父”、“姨夫”、“姨父”,這四個稱謂是都存在的

首先說一點,拿“姑父”和“姨夫”作對比是完全把輩分給搞亂了,姑父是給晚輩人叫的,姨夫是給同輩人的一種稱呼。

“姑父”和“姨父”是姑媽和姨媽的丈夫,姑媽是爸爸的姊妹,姨媽是媽媽的姊妹,無論是血緣上還是感情上,這兩位都屬於至親之人,而她們的丈夫對於我們這些晚輩而言也都是父親一輩的長輩,小輩人都要稱呼“姑父”和“姨父”,晚輩是不能稱呼“姑夫”和“姨夫”的,這是非常不禮貌的。

在古代社會中,母族和父族地位肯定是不一樣的,父族屬於同宗家族,而母族則只是親族。

(中國古代的家族和宗族都是以父系為單位)

但在現實生活中,兩邊都是親戚,沒有那麼大差別。咱們平常管大伯、叔叔叫伯父、叔父或者是大爸爸、二爸爸,因為這些人都是親爹的兄弟,是血緣上的至親,所以咱們也尊稱為父親或爸爸。

但是對於母親的兄弟,咱們平常同樣也是視之如父,“舅父”這個稱呼可是流傳了好幾千年了。“舅父”一詞最早的出處來自於《史記·孝文本紀》的一句話:“封淮南王舅父趙兼為周陽侯”。可見“舅父”這個詞早就有了,而且還是一種很正式的稱呼。

(衛青就是霍去病的舅舅)

同理,在中國古人看來“姑媽”和“姨媽”沒有很大的內外之別,都是媽!雖然姑媽和你是一個姓,但姨媽同樣也是疼你的,作為媽媽的姊妹,很多人在姨媽面前同樣是備受寵愛。(慈禧就是光緒皇帝的姨媽,只不過她娘倆的關係布什很融洽)

既然都是媽,那麼媽媽的對象就是爸爸了,所以也有了“姑父”和“姨父”這兩個稱謂。不存在只有“姑父”而沒有“姨父”的情況,“姑父”和“姨父”在漢語中是都存在的,只不過這兩個詞都是敬語,都是給晚輩叫的。

至於“姑夫”和“姨夫” 這兩個詞就比較偏中性了,基本上都是給平輩人叫的。

例如北方很多地區,女人管丈夫的姐姐叫“大姑姐”或者“大姑子”,管丈夫的妹妹叫“小姨子”。管丈夫姐姐的對象就叫“大姑姐夫”,管丈夫妹妹的對象叫“小姑姐夫”。

而男人則管妻子的姐姐叫“大姨子”,管妻子的妹妹叫“小姨子”。管妻子姐姐的丈夫叫“大姨姐夫”,管妻子妹妹的丈夫叫“小姨妹夫”。

“姑夫”和“姨夫” 的稱謂應該是從“大姑姐夫”和“大姨姐夫”這裡簡化而來的。

總而言之,在漢語中“姑夫”、“姑父”、“姨夫”、“姨父”,這四個稱謂是都存在的,都是一個意思,但晚輩只能叫“姑父”和“姨父”,絕對不能叫“姑夫”和“姨夫”,這是不禮貌的。


千佛山車神


我國古代講究“三親”和“三不親”,“三親”就指的是姑姑、舅舅、阿姨;“三不親”指姑父、舅媽、姨夫。

從這裡來看,姑父就是姑姑的丈夫,姨夫是阿姨的丈夫,而姑姑與父親是姐弟或者兄妹,阿姨與母親是姐妹。那麼為什麼姑父有個“父”字,而姨夫是“夫”字呢?

“父”和“夫”的區別有哪些?

第一,可以肯定一點,“父”肯定要比“夫”更親近一些,比如說“叔父”、“伯父”,他們都是帶“父”字的,指和父親平輩的長輩。

而“夫”多用於“姐夫”、“妹夫”等,多指平輩之間,所以“夫”肯定沒有“父”親近。

第二,無論是“姐夫”,還是“姨夫”,其實意思就是姐姐的丈夫,阿姨的丈夫,叫起來也並沒有晚輩對長輩的感覺,沒有太多敬意,更像是一個簡單的稱呼。而“父”就不一樣了,“父”有父親的意思,“姑父”可以理解為姑姑這邊的長輩,這可稱謂是帶有更多尊敬的。


為什麼姑父是“父”,姨夫是“夫”。

其實無論是姑父,還是姨夫,都不是現在人的叫法,而是很早以前,封建王朝時期人們就這樣叫了。所以要弄清楚為什麼這樣叫,還要從封建王朝說起。

在古代封建社會講究女子“三從四德”,“三從”就是指“未嫁從父,嫁人從夫,夫死從子”,可見在當時女性地位是很低的。

姑姑和阿姨一個是父親的姐姐或者妹妹,一個是母親的姐姐或者妹妹,兩邊算起來是一樣親。但是在女性地位很低的古代,父親的姐妹就是比母親的更親近一些,所以姑姑也就比阿姨親,自然姑父就比姨夫更親了。

除此之外,這還和當時女性的家庭關係有關。


古代女性和現在不一樣,現在很多是獨生子女,對於她們來說,雖然是嫁人了,但很多時候是男人嫁給了她們,她們和父母的往來是很密切的,是真正的一家人。

可是古代不同,古代“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兒一旦出嫁,和孃家往來不多,而阿姨和母親都是孃家嫁出去的女兒,所以她們在出嫁後,幾乎沒有什麼往來。但是姑姑不同,姑姑雖然是嫁出去的女兒,但是父親是兒子,是姑姑的孃家人,所以姑姑和父親往來比阿姨和母親更密切。因此在當時,人們總會覺得姑父比姨夫親。

當然這只是在古代,現在社會講究男女平等,姑父和姨夫也就沒有什麼親疏之分了,只是一個傳下來的稱謂。


斯幽說歷史


姑父和姨夫,是有內外之分的!

在封建社會里,男尊女婢思想作祟。好比父親的爸媽叫“爺爺奶奶”。父親的二弟叫“二爹”,三弟叫“三爹”。父親的姐姐妹妹叫“姑媽”。姑媽的丈夫叫“姑父”。姑父和父親同父。

到了母親的爸媽那叫“外公外婆”。母親的姐妹叫“大姨或者小姨”。而小姨的丈夫叫“姨夫”。

但是作為長輩來講的話,姑父和姨夫,用“父”或者“夫”都行的。論輩分姑姑的丈夫叫“姑父”。與此同時,姑姑是父親的姐妹,姑姑的丈夫是我們的父輩,所以我們又得喊“姑父”道理都是一樣的,姨夫是姨姨的丈夫,所以稱之為“姨夫”。姨姨是母親的姐妹,姨夫也就是我們的父輩。

“姑父”是父親姐姐和妹妹的丈夫,“姨夫”是母親姐姐和妹妹的丈夫。這兩個都是以父親為參照,稱呼與父親平輩的男性長輩,所以以“父”為後綴。

當然還有其它的說法,“姨夫”是“姨姨的丈夫”,即妻子的姐姐或者妹妹的丈夫。如果這樣的話,顯得有點不論不類,在農村所謂的大姨子小姨子,是一種稱呼妻子的姐妹的俚語,有點輕佻不是很正式。明明是輕佻的俚語,非得湊成文鄒鄒的“姨夫”,讓人感覺彆扭,所以,姐姐妹妹的丈夫都叫“姐夫”和“妹夫”更加清明瞭。

而在民間部分地區,小姑父還有被叫“叔”的,這種叫法父母也是贊同,因為這樣叫比叫姑父要更親切一些。





鹿小江


人有三不親:姑父姨夫,舅的媳婦。姨夫有叫姨父的,但姑父卻不能叫姑夫的!就連舅母也不能叫舅妻、舅婦。為什麼三不親,偏偏姨夫墊底?

父、夫大不同!

  • 父是同姓長輩。

像伯父、叔父,他們像父親一樣親,像父親一樣是長輩。如果叔父、伯父家無子還能過繼。比如:袁保中將四子袁世凱都是過繼給他的伯父袁保慶的。溥儀即過繼給同治帝也過繼給光緒帝。咋一看是父“親”母“戚”,父親的兄弟姐妹是親人,母親的兄弟姐妹是外戚。

  • 父是異姓長輩。

像舅父、姑父也是帶有父字,這個大概跟重男輕女有關了。父親的家族都是親人,女性的姑姑,很多地方稱為姑母、姑媽,其丈夫自然是就是姑父。周世宗柴榮就是繼承他姑父的皇位而改姓為郭榮。而唐高祖李淵要接他姨夫隋高祖的班,那是做夢。於是,李淵就把他表弟楊廣的皇位給搶了。

  • 夫是同輩親戚。

這裡的夫就是丈夫。丈夫為什麼叫丈夫呢?

《說文·夫部》“周制以八寸為尺,十尺為丈,人長八尺,故曰丈夫。”

原來嚴格說起來,丈夫應該叫尺夫啊!後來,丈夫就成了老公的代稱。同輩親戚最典型的就是姐夫與妹夫,其意思就是姐姐的丈夫,妹妹的丈夫。而作為長輩的姨父為什麼叫成跟同輩一樣的姨夫了呢?要知道姨夫有時是妻姐的丈夫或妻妹的丈夫,也就有了大姨夫、小姨夫之說。

體現出了男尊女卑

其實姨夫、姑父未必一定就是姑父比姨夫親。但你們發現這樣一個現象,那就是父親這一支,最親的叔伯(男),次親的是姑媽(女),最後是姑父。而母親這一支,很顯然就要遠一點,是舅舅的外甥,是外祖父的外孫,非常見外。而母親的姐妹,則更低一個等級,就不要再說姨夫了。在古代甚至還有姐妹共侍一夫,並且往往都是妹妹級別低一些,這就是媵妾。典型的就是漢武帝的母親跟漢武帝的姨母都是漢景帝的妻妾,漢武帝的母親級別高。後來,也就有了姨太一說。姑表、姨表都是表親,但差距非常大。從一個俗語,我們就能感受到這點。


姑表親(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姨表親,姨表親,不叫親,死了姨娘斷門親

姨雖然比舅低一個等級,但因為她是母親的親姐妹,那必須還是長輩、親人,所以還能親切地稱為姨媽、姨母。而其丈夫則是有的叫姨父(姨爸、姨爹),有的叫姨夫。關鍵看來往了?不過,最流行的還是姨夫,可見傳統影響有多大。傳統上姑表結親是親上加親,而姨表就很少結婚。不過,依據當今的《婚姻法》,不過是姨表還是姑表都不應該結婚的。

農村老話還說:

“姨夫不是親,牛屎不是糞”

可姨夫關係之疏,更有甚者,兩男同狎一妓,也互成姨夫。唉,可憐的姨夫!


福垊


姑、舅、姨為父母三黨,是主要親戚。姑姑是父親的姐妹,舅舅是母親的兄弟,姨媽是母親的姐妹。

通常對姑、舅、姨的稱呼為:

姑爺,(或稱姑父),姑媽,(或稱姑母)。

舅爺,(或稱舅父),舅媽,(或稱舅娘、舅母)。

姨爺,(或稱姨父),姨媽(或稱姨娘、姨母)。

同樣是長輩,我們稱姑媽的丈夫為姑父,稱姨媽的丈夫怎麼就為姨夫呢?姨夫是指妻子的姐夫或妹夫,妻子的姐姐為姨姐,她的丈夫就是姨姐夫,妻子的妹妹為姨妹子,她的大夫就是姨妹夫。不要認為是姨媽的丈夫就稱姨夫。雖說夫與父基本同音,聲調卻不同,夫是一聲,父是四聲,聽起來差不多,意義卻天差地別。不要弄錯了哦!

題主有此一問不足為怪!我看過幾篇網絡小說,都把姨父稱做姨夫,這是錯誤的!


開拓的世界491


古代對於輩份區分很嚴格,稱謂也是有區別的。但是有兩種稱謂發音相像,但意思卻截然不同。

這就是今天的題目:為什麼姑父是父親的父,而姨夫是丈夫的夫?

何為姑父?有書君特意百度了一下,姑父的意思很唯一,就是姑媽的丈夫,有的地方也稱為姑爸。

而當百度姨夫的時候,有書君卻被答案弄得有點暈。

姨夫,有三種不同含義:

1.妻親的姊妹夫,是親戚間稱謂的一種,即指妻子的姊夫/妹夫,即姨子的丈夫。

2.母親的姊妹夫,是親戚間稱謂的一種,即指媽媽的姊夫/妹夫,即姨母的丈夫。

3.共狎一妓之兩男互稱姨夫。

在此我們可以摒除第三種解釋,著重看一下前兩種。

仔細看來,這前兩種解釋天差地別。因為這兩種的解釋可不是同一輩份的人!

一為妻子姊妹的丈夫,這可是與自己的同輩;二為母親姊妹的丈夫,那可就是長輩了。

首先,我們將姑父與姨夫的第一種解釋作比較。

用這兩個稱謂進行比較,相對好理解。最直觀的解釋便是這兩種稱謂並不是同一輩份的人。姑父是姑姑的丈夫,而姨夫的第一種解釋是妻子姊妹的丈夫。

前者是長輩,與自己父親同屬一個輩份,所以使用“父”是很正常的;而對於妻子姊妹的丈夫,與自己的妻子的丈夫,也就是自己是一輩人,所以用丈夫的“夫”,也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

其次,我們將姑父與姨夫的第二種解釋作比較。

對於這兩種比較,有書君就需要更加深入瞭解釋了。對於姨夫的第二種解釋,是母親的姊妹的丈夫,也就是說這個姨夫與母親、父親同屬一輩人,如果按照正常來說,也應該與姑父相同,都用“父”而非“夫”。

但是,這裡面就有更加一層深意了。是“姨夫”而不是“姨父”,主要的原因是“姑”與“姨”的區別。

姑媽是父親的姊妹,作為古代以男方為尊來講,姑媽是嫡親的親戚;而姨媽是母親的姊妹,對於男方來說是外戚。

更直接的說姨媽是外人,那姨夫就更是外人。

名著《紅樓夢》中就有很明顯的姑表親與姨表親的例子,寶玉與黛玉,就是姑表親,也就是說黛玉的母親是寶玉的姑媽;而寶玉與寶釵是姨表親,也就是寶釵的母親薛姨媽是寶玉母親王夫人的妺妺。

從這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關係中,您是不是可以明顯的看出,姑表親與姨表親的親疏關係了呢!

當然,對於“姨夫”與“姨父”還有其他的解釋。有一些地方將“姨夫”列為口語化的稱謂,而“姨父”是正規書面的寫法。

另外,還有一些地區,將母親姊妹的丈夫稱為“姨父”,而對於妻子姊妹的丈夫稱為“姨夫”。

有書君認為,這樣的稱呼比較適合現代生活。因為現在男女平等,不存在男尊女卑,對於姑媽與姨媽不應該再區別對待。

所以對於相應產生的“姑父”與“姨父”也應該是一致的。而對於妻子姊妹的丈夫。用“夫”卻也相當恰當,畢竟是與自己可以玩在一起的同輩人,用“夫”也顯得親切些。

姑父與姨夫是古代因為以男人為尊,而產生的衍生關係。作為我們新時代的人,尤其80後是獨生子女的年代,姑表親與姨表親幾乎絕跡。

好在二胎政策的推出,讓這馬上絕跡的關係又復出了,也著實讓人歡欣鼓舞。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