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完的一本書(英)奧威爾—《一九八四》

___半年前在讀書節目《一千零一夜》裡看道長介紹過的一本書,一直沒有機會拜讀,書也買了三個月了吧,終於在最近讀完,希望能與各位分享一二點感悟

最近看完的一本書(英)奧威爾—《一九八四》

___首先,我們來概括說說本書算哪一類題材的書。就作者寫於1948年、名字卻是1984,必定是科幻類題材無疑;再就裡面內容在之後各國實際情況中又一一得以印證來看,該書也可歸為預言類題材。

___然後,簡單介紹下作者吧。喬治.奧威爾寫作《1984》之前是英國一個飢寒交迫、沒有多大名氣的作家。出生於英國中產階級,家境並不富裕,靠成績出眾才進入伊頓公學求學。但因窮學生身份,受校長、同學歧視。畢業後受困於家境,上不起大學,只得到緬甸當殖民地警察。雖然從國內到了國外,當仍然讓奧威爾感到與上層人物的格格不入。也正是這樣的學習、生活環境造就了後來的奧威爾,成就了《1984》。《1984》不是簡單的反蘇作品。引用譯者董樂山先生的話,“因為奧威爾首先是一名社會主義者,其次是一名反極權主義者,而他反極權主義鬥爭是他社會主義信念的必然結果。他相信,只有擊敗極權主義,社會主義才有可能勝利。”

最近看完的一本書(英)奧威爾—《一九八四》

___接著說說小說本身吧。簡單的一句話概括:大洋國真理部的溫斯頓為追求真理與政府博弈的經歷。

背景簡介:在1984年,世界被三個國家統治。一個是大洋國,核心是美、英兩國;第二個是歐亞國,核心是蘇聯;最後一個是東亞國,核心是中國。從名字也可看出各自的疆域範圍。三個國家勢均力敵,都希望帝業永祚,各自傷害也彼此依存。而三個國家的核心思想雖然說法不同,分別是英社原則(英國社會主義),新布爾什維克和源自中文名字的“崇死”,但管理哲學卻是想通的。從這點來看,奧威爾也基本上預見到了當今的世界格局。

小說造就了幾個詞彙,也許是社會主義的我們最熟悉的,比如‘三年計劃’‘老大哥’等等

高潮在小說第二部分第九章,對“無知即力量’“戰爭即和平”的解釋,昭示著實實在在的道理。

千萬不要相信法國革命、英國革命、美國革命的後代對於他們自己嘴上說的關於人權、言論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之類的話。首先想到了美國的辛普森案,有錢人可以逃脫法律制裁、你美國天天標榜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呢?“過去所有寡頭政體所以喪失權力,或者由於自己僵化,或者由於軟化”。不僅讓不歪想到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清朝以慈禧為代表的勢力愚昧狂妄、向全世界宣戰是多麼可笑;國民黨領導二次革命推翻袁世凱,又源於袁世凱推崇帝制;再到共產黨帶領大家推翻國民黨反動派建立新中國,不是也源於國民黨的貪汙腐敗、僵化無能嗎?而說到軟化,自然而然的會想到蘇聯的倒掉,講開明結果毀了‘老大哥’。還有東歐劇變~不得不佩服作者超強的預見性,50年後的事也被作者想到了。

“物品必須生產,但不一定要分配出去。在實踐中,要做到這一點的唯一辦法是不斷打仗”。這就是現代戰爭的源起,像極了美利堅的做法。“戰爭的目的是保持社會結構不受破壞”。像不像當代大國戰爭的目的?

___想想作者當年也沒去過社會主義國家,他的這些創作源泉或者來自當年納粹的見聞吧,要不思想警察那麼像納粹黨衛軍,一身的黑色制服;或者來自蘇聯的聽聞的吧,對人的監控像極了當年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或者來自作者本人英國經歷的坎坷吧,說好的人人平等在奧威爾身上怎麼就不存在了?


___雖然溫斯頓難逃厄運,但文章也昭示著未來的希望。沒錯,希望就是那位五十幾歲,天天都在院子裡邊晾衣服邊唱歌的胖女人。“那壯實的、沒有輪廓的身軀像一塊大理石一般,那粗糙發紅的皮膚與一個姑娘的身體之間的關係正如玫瑰的果實同玫瑰的關係一般。為什麼果實要比花朵低一等呢?”“在全世界各地……到處都站在那個結實的不可打垮的身影,因辛勞工作和生兒育女而發了胖,從生下來到死亡都一直忙碌不停,但是仍在唱歌。

最近看完的一本書(英)奧威爾—《一九八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