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战败者,炎帝为何名列“三皇”,而且排名在黄帝之前

同样是战败者,炎帝为何名列“三皇”,而且排名在黄帝之前

——炎帝虽败犹荣,并被后世尊崇,只为给子孙后代传递一个信号

轩辕黄帝一生曾经遇到过两大劲敌,一个是炎帝,一个就是蚩尤。当代著名散文集和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认为,黄帝和炎帝的斗争,其实是两种文明的斗争和兼并。

同样是战败者,炎帝为何名列“三皇”,而且排名在黄帝之前

炎帝代表的是纯粹的农耕文明,这在历史上有着非常明确的记载。炎帝人们又尊称他为神农氏,他的主要功绩就是教会人们开始普及农业并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在炎帝之前,人们的主要生存状态是狩猎为主。狩猎的成果带有偶然性,而且在冷藏技术没有发明的时代,狩猎获得的产品无法长时间储存,这就注定人们的生活是动荡的,经常要面临朝不保夕、食不果腹的日子。

而农业开始规模化的之后,首先就意味着一大批社会闲散劳动力得到了用武之地。狩猎需要强健的体格和特殊技能,而农业生产则对身体条件的要求更低一些,一些老弱妇孺也可以参与到农业生产中来,这就大幅度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总生产能力。这样,第二个优势就应运而生了,那就是生活物资开始丰富起来。农产品也适合长时间储存,人们生存的物质保障能力,以及整个社会抵御自然灾害、抵抗风险的水平大幅度提高了。在此基础上则顺便诞生了第三个优势,人们有精力和闲暇开始精神生产了。整个社会物质有保障了,人们就开始思考世界和自身,开始想方设法愉悦自己的心灵,哲学、文化、艺术就是在炎帝的农耕文明获得规模化之后开始萌芽的。

同样是战败者,炎帝为何名列“三皇”,而且排名在黄帝之前

而黄帝则是更为先进的、已经有工业文明萌芽的新兴文化,代表着一股新崛起的力量。两种力量经过对峙和斗争之后,双方选择了妥协和退让。这场斗争,双方都是智者和圣贤,双方其实都是正义的,只不过所代表的文明水平和趋势有差异。最后两者的妥协和融合对于整个中华民族而言,是最久远也是最宏大的福气。

倘若两种文明殊死搏斗,直到最后两败俱伤,那岂止是流血牺牲的损失,泱泱中华文明不知道又要放慢多少步伐。两个伟大的文明合并后,轩辕黄帝成了华夏这个大部落的首领。但是人们以及后世都尊敬炎帝这个心胸博大、心存仁慈、光彩夺目的失败者,在排名的时候也将炎帝排列在黄帝之前,合成“炎黄”。而我们后世的所有子子孙孙,也都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同样是战败者,炎帝为何名列“三皇”,而且排名在黄帝之前

而第二个敌人蚩尤与黄帝的斗争则属于另外一个性质了。蚩尤代表的是一种纯军事主义的文化。蚩尤虽然和炎帝、黄帝在同一个时代,但其所属的文明性质依然停滞在狩猎时代。这个文明,既缺乏“生生不息”的“鼎新”意识,只是肆意地、无限度地开发体力潜能,张扬武力价值,而缺乏对于智力潜能开发的意识。殊不知,技术层面的不断晋级和更新换代是任何领域的必然趋势,而人类高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懂得思考,善于创造。这种对固有但低级的优势顽固保持,事实证明是不明智的。

同时,蚩尤所代表的文明,又缺乏一种对于同类的恻隐之心。虽说当时的炎帝、黄帝、蚩尤所代表的文明有差异,但总归是形体相似的同类。蚩尤没有那种顺势而为、择善而从的眼光和胸襟,更缺乏对于同类的基本仁慈。面对文明的冲突,或者是为了部族的利益,他们宁可血战到底。所以在史书上就记载,黄帝和蚩尤发生战斗之后,战场上“血流漂杵”,其惨烈可见一斑。

同样是战败者,炎帝为何名列“三皇”,而且排名在黄帝之前

虽然惨烈,虽然黄帝所代表的文明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黄帝所代表的文明终归是胜利了。而蚩尤战败之后也被杀死。不过话说回来,蚩尤所代表的这种状态,血战到底、绝不屈服、宁死不屈,这是一种血性和刚强。在军事领域,就需要这样的战斗精神和刚毅。所以,蚩尤被后世的人尊为“兵神”,兵家之神。

虽然有“兵神”这样的哀荣,但相比起同时期的另一个战败者炎帝而言,这份尊重规格就低了许多。可见,从古至今,人们虽然一直倡导要尚武,要时刻保持警惕,时刻为保家卫国斗争和牺牲,但绝不能穷兵黩武,肆意地宣扬和释放暴力。因为,人类从骨子里面还是崇尚文明,向往和平的。和平与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同样是战败者,炎帝为何名列“三皇”,而且排名在黄帝之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