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还可以,离帖就不行了,背又背不下来,该怎么办?

湖邊農夫


我们知道,临帖是我们学习书法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所谓临帖,重点是“临”字。将字帖放在一边,自己用笔在另外一张纸上临摹、学习该字帖的书法。

实际上,临摹最为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它要还原书法家是如何进行书写、创作书法作品的。在完成了这样一个书写过程之后,学习者从中学到书法技巧。

因此,临帖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像其他人想象中的那样,仅仅为了写得像原帖就够了,而是要学到真本事、真本领。

这个道理其实跟我们参加考试是一样的。按道理来说,考试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你得到相应的分数,不是那几个阿拉伯数字,而是希望你学到知识,分数只是衡量你学到知识多少、好坏程度的指标之一。

所以,临帖的像和不像也是如此。临帖临得像,就说明在大概率上,该学习者所学到的知识、技巧比较多了。临得不像,说明大概率上学习者学到的知识技巧比较少。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最大程度的掌握、利用好临帖这一学习方式呢?

有人说,这个简单呀,只要背下来就可以了。

可以说,这个方法简单有效,看起来确实是一个好方法,但是也最愚蠢、最懒惰。因为不独书法,世界上其他一切,只要你记住了似乎都万事大吉了。

但是,人的精力和记忆力毕竟有限。并且现代科技的发展让大量信息根本无须记忆,只需储存、感知和体验即可。难道你的记忆里能比U盘还要准确么?

人的优势就在于人如果体验、感知了大量的书法字帖、理论知识,那么他可以写出优美、动人的书法,但是U盘永远不能。

并且在中国古代,古人学习书法也从来不提倡背帖。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孙过庭的《书谱》中得到验证。

余志学之年……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况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曾不傍窥尺犊,俯习寸阴;引班超以为辞,援项籍而自满;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

这段话是孙过庭自述其学书体验的一段话。前半部分主要在赞美王羲之、王献之、张芝等人书法的精妙,从点画形态上、结构气势上铺陈赞美。

接下来这句话比较关键:

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

大概意思就是这才是才能智慧和技巧的完美结合,心灵和双手都能流畅表达。下笔不是随随便便写,而是有他这样写的理由。

而后半部分这句话是在批判一种现象,即那种心里面不明白临摹的方法,手中对用笔、运笔的技巧、道理感到迷惑不解的人,如果这样还想着写书法的时候要力求做到妍美巧妙,难道不是很荒谬的事情么?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学习书法,必须要掌握“拟效之方”“挥运之理”,这样才能求得书法的美妙,而不是背帖,死记硬背。

接着,孙过庭说出了另外一段话,我认为这段话正好可以用来解答我们临摹书法的时候,该怎么学习。

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方复会其数法,归于一途;编列众工,错综群妙,举前人之未及,启后学于成规;窥其根源,析其枝派。贵使文约理赡,迹显心通;披卷可明,下笔无滞。诡辞异说,非所详焉。

这段话比较难懂。首先,孙过庭在这里列举了四种学习临摹书法必须注意的方法,即“执”“使”“转”“用”四种方法。

具体这四种方法的含义是什么,我们今天限于篇幅无法展开,孙过庭也只是简单的解释了一下,我想说的重点不是这个,而是说孙过庭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那就是“方复会其数法,归于一途”。

这方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归纳、总结,将学到的东西分门别类的编写、总结在一起(编列众工……窥其根源,析其枝派),这样,书法真正规律性的东西就呈现出来了,哪里还需要死记硬背呢?

死记硬背是懒惰不愿意动脑子的结果,而虽然总结规律需要你去动脑子,但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节省你的时间,并且也不会出现那种“离了字帖就不会写字”的情况。

实际上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为什么有人离了字帖就不会写字了呢?这不是因为其他原因,就是因为他还没有掌握书法的规律。这些人掌握的,只是书法的“个性”,个别性,没有上升到一般普遍的规律。

这样,在自己临摹创作的时候,自然就无法调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共性的东西,就会造成好像自己离开了字帖就无法写字、离开了字帖就没办法创作的局面。

在唐朝孙过庭编撰《书谱》之后,宋朝有个叫姜夔的人,写了《续书谱》。在《续书谱》中,姜夔专门论述了临摹:

摹书最易……唯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临摹……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精顿异,所贵详谨……

姜夔一上来就说摹书最易,实际上,姜夔是把“临”和“摹”分开来论述的。后面的思路分析也是如此。接着姜夔就具体的临摹方法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并且详细的分析了“临”和“摹”的缺点好处,最后指出,总的一个原则在于“贵详谨”。因为临摹如果稍微有一点不和原帖一样,就会让书法的精神气韵消散殆尽。至于要不要背帖,要不要记住,姜夔认为,临写容易有长进,摹写容易忘掉字帖的字形结构。所以,姜夔的主张自然也就呈现出来了,他也不主张背帖,而是在临写过程中慢慢熟悉。

所以,我们说,在临摹书法的过程中,背帖不是不可以,但是这一个办法太耗时间,而且大部分人是无法全部记住的字帖所有细节的。就像姜夔说的那样,“毫发失真则神精顿异”,而大部分人的记忆又都是模糊的、高度概括化的,凭着这么不可靠的记忆,想要全部记住其中的细节,几乎不可能。

所以,我们主张在熟练的基础上,总结其中规律,这样就可以解决“背帖背不下来,离帖又写不好”的怪圈了。


松风阁书法日讲


这是很多书法学习者都会遇到的问题,临帖没有问题,有的朋友甚至5种书体都可以临的很像,但是一到创作的时候却大脑一片空白,什么都不会了,一个字都写不出来,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我知道学习书法会遇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也曾经遇到过同样的情况,甚至到我学习书法第5年的时候还是这个样子,一直到第6年才有所改变,此时才深知学习书法之难。

其实学习书法完全可能在两三年内进入创作状态的,我之所以到了第六年才可以自然的创作一点作品,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写的太杂了。


所以,想解决这个问题,第一个要明白的学习书法的规律就是要“专一”。

专著于一本字帖,反反复复的练习才能够更快速的进入到书法的创作状态,我当时就是没有能够做到专一,5年时间我竟然写了几十本字帖,从柳体到颜体、欧体、赵体、魏碑,再到行书、草书、隶书、篆,不停的在更换字帖。

当然,这和我们当时开设的课程有关,我们当时的课程就是一周换一本字帖。


但是,我又忽略了一点:无论你换帖多么频繁,一定要找一本字帖作为主帖,一直不停的坚持下去,主帖才是根本。

主帖的练习一定不要间断,等你的主帖能够写的非常熟练了,就能很自然的进入创作状态了,每一个字的笔画和结构都了然于心,还能不会创作吗?

而当你的主帖能够自由的创作的时候,你换其它任何书体,都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创作。就像你会开手动档的车,以后开自动挡的车就能很快就学会。


关于背也背不下来,怎么办?

这个没有别的办法,就是反复的去写、去看,一遍一遍的加深记忆,慢慢就背下来了,每重复一遍,就多了一遍的记忆。

你觉得呢?

喜欢书法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谢谢。


不二斋


我就有这样的经历,之前我写过《九成宫》,后写过《颜勤礼》,《自告身书》,临的自认为还行,有一次好友结婚让我写幅婚联,我把词定下来了就去查《书法字典》硬是拼成了婚联。我当时就想,这以后写点什么要是手头没有字典,字帖还是写不了。我离不开字帖,写字离不开临。

后来我懂了一个道理,以前认为临摹就是临,其实临摹有两层含义。临,掌握的是笔画;摹,掌握的是结构。自己一直在笔画上打转,而没有突破结构的问题。以前临摹就是追求笔画,字要像原帖,像了就满意了而忽视了总结字的结构。注意这个问题后,再写,脑子里在落笔前已经有了要写的字的模样。

后来单位写个通知,没时间查字典字帖,自信起来,逼自己就要按“颜体”的风格去写!写完了及时总结,一看就知道哪里没有出处,哪里没有掌握。最后,突破了,心里很开心呀!

只有注意结构的总结,别死盯着笔画,自信,敢写,及时总结,再多练习一定能打开创作的大门。


tjsjsh


临帖可以,但是离开帖就写不好了,我想这个问题是每个学习书法的朋友都曾碰见过的。那么该怎么办呢?我觉得首先我们要搞明白,这个问题到底是怎么造成的。

问题的深层次根源

不管学习书法还是学习绘画,我们都会去临摹,临摹的目的是锻炼手上的功夫。那么学习书法的时候,我们看着字帖,然后对照着临写,能写得差不多,这说明对于这本字帖来说,我们手上的功底已经练的差不多了。

那离开帖就写不好了,是因为这个字帖还没有进到你的心里。当你要写的时候,这个字怎么写才能写好,心里没有这个谱,虽然手上有功底,但不知如何表现出来。打个比方来说,就好像在戈壁滩上,给你一辆非常好的越野车,你也是非常有经验的车手,但是不给你导航,让你开车去某个地方,你肯定是开不到的。这个导航,就是写字时你心里的字。

学习书法有三个阶段:首先是手上没功夫,心里没概念;第二步是手上有功底,心里没概念;第三步是手上有功夫,心里也想法。

加强读帖

心里对这个帖子没谱,就是说你在学的这个帖子没有进到你的心里。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是需要加强读帖。

读帖说白了就是多看字帖,闲下来就看,有条件拿本字帖随身带,没条件下载到手机里随时看。看的时候,边看手指头边比划。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把字帖拆开,一页一页帖在墙上,多去观摩,经常看,看的时候再琢磨,分析这个帖的特征。

加强总结、分析

读帖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加强总结和分析,并且建议把自己的字和字帖的字贴到一起,比较、分析。

临帖中的用心总结是非常关键的,这一点做好了,就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总结哪些内容呢?一是用笔的特征,入笔、收笔、行笔、转折处是方折还是圆转,是折笔还是翻笔。

二是某些偏旁部首的写法,汉字就是由基本的笔画组成各种偏旁部首,然后再组合成各种的汉字。掌握常用偏旁部首的学习,对后来离帖书写帮助很大。

三是掌握结字的基本法则,利用黄自元的《楷书结字九十二法》,按照每一法去找所临字帖中的范字,然后去分析范字,这样就很容易记住它的结字特征。

四是掌握一些常用字的写法,我们平常书写中的高频用字也就1000字左右,把些常用字从字帖中找出来,单独练习。如果没有的话,试着自己利用字帖中的偏旁部首去集字。

李世民在《笔法论》中云:“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转精耳。”李世民说,学各种技艺,没有说学了学不会的,如果有那就是你没有用心,虽然看起来在学,但心并没有一心一意在学习上。


翰墨今香


由临帖到创作的过渡,是每个学习书法的都比较难过的一关。确切地说,只有将这一关口完美地过掉,才算是会书法。

这是个很痛苦的阶段,临帖时候觉得还好,可一旦脱离字帖,感觉自己又不会写字了,恨不得骂自己,自己临帖怎么都白临了,临帖这么多,咋一点作用也没有。但告诉你这是很正常的,且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你的心情是不是没有那么沮丧了。

想要尽快完成这一阶段,说说个人的感受,希望能给你一些帮助。

首先,临帖继续加强。不能脱离字帖,说明临摹的深度还是不够,还是要继续临帖,且要不急不躁、心平气和地、老实巴交地临习,只有积淀深,才能使字帖在心里扎根牢固。“厚积薄发”,就是这个意思。

其次,可以不那么着急创作,尝试着集字。号称“集古字”的米芾,不就是一个典型嘛。找一个简单的词句,找到字帖里的相应字,试着串联起来,按照字帖里的写法写下来,这即是临摹,也算是创作。慢慢地,此句中多一些字帖中没有的字,尽量按照字帖统一风格书写。如此般逐渐增加生字。

再次,可以对所习字帖同类风格的经典作以比较、参考。如若学碑,更应多参考后代大家的稿书,毕竟碑刻难见用笔细节。比如学习王羲之的《集字圣教序》,可以参考赵孟頫、董其昌等二王一脉的书家作品;学习颜真卿的行书《争座位帖》,可以多临一临《祭侄文稿》,再参考何绍基等的行书,这些都是一脉相承的。若临汉隶,可以参考后代书家的临摹之作。

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若能感到痛苦,那么恭喜你,起码你的眼界在增长。如果总是看着自己的东西好,只能证明你没有提高。学书法“眼高手低”是好事,眼光首先要上去,才能带动自己动手往前追。一旦眼光停留在那,则再难进步。


书法苑


首先选一家你喜爱的字帖,最好是符合自己性格特点的名帖。喜爱才是好的开始。

肯定是需要一定的书写量,熟才能生巧。临帖的几年内,会碰到无数的瓶颈期,甚至于有时会越写越差,一定要挺住,坚持多写,多背。不要轻易去换风格迥异的字帖,贪多嚼不烂。

当能较熟练的书写帖字时,可以组词,选一个帖字随意组字练写。因为创作时经常会碰到帖内没有的字,而这个半临过程是为以后创作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一定时间与书写量后,恭喜进入背临了。选一些字数不多的诗,词进行书写。这个过程,痛并快乐着。因为所写内容会出现很多个帖内没有的字,笔划,结体…大量问题如山涌现。这就需要一些书法理论知识,结合所临帖意,多想多写…

临写就如别人扶着你走,让你掌握基本技法。而半临,背临就能拥有更大天空,才能行稳致远。

只有在主攻方向上紧抓不放,主练一家有所小成,之后才能触类旁通。

个人练字实感,不当之处,请指正。



墨说卿哥380


临贴临得还可以,脱帖写不出来,这个问题是由于临帖不得要领所至。不少习字临帖数年的爱好者都遇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没有真正弄明白临帖的要领和意义。

临帖的意义是什么?

简而言之就是熟悉和掌握该帖的风格笔划表现力。即原作的横竖撇捺是通过怎样的运笔,力度,着纸着墨而来的,从而模而仿之透析并熟练地掌握其来龙去脉,才能达到汲取原帖的书法营养而后为已所用。

临帖的要领是什么?

临帖的目的意义,上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但怎样才能做到脱帖写就呢?关键要领是六个字“熟悉,熟练,熟记”原帖的字构,即每个字的结字构成的特征、特点。这“三熟”必针对每一个不同的字,在原帖中的每一笔划的对称对应位置所在。字构特征特点记住了,练熟了,自然可以几无二致地甚至一模一样地脱帖写就了。

实践经验之谈,不知当否?






风从东方来163590821


题主的问题是初学书法的朋友遇到的普遍问题。

我的体会和经验,以及解决方案是:

1.改变为临帖而临帖的临帖方法。一遍又一遍的抄帖,初步达到熟练的程度,所以照着帖能写下来。但很少一笔一画,一个字一个字的去分析。比如同一个笔画,同一个偏旁,在不同的字中的不同变化形式,同一个字在同一本帖中的不同变化等等。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找规律,不用死记硬背,笔法,字法就形成强烈印象和理性记忆,脱开帖,帖上有的字能写出来,帖上没有的字,能自己按帖上组字的原理组合成字,自己再写出来。

这是学习书法的功夫之一,而且是真功夫。

2.临帖和创作紧密结合,不要相互脱节。光临不写,约等于不临。帖上的字闭着眼都能写出来,但写作品,第一个字也许帖上就没有,这就立马遇到障碍;连续几个字都不是帖上的字,就不敢往下写,即使勉强写了,看看没一个顺眼的,心灰意冷,失去信心;写成一幅,总感觉有许多字很难看,又不知道怎么办。如果要写出横幅,中堂,对联,条幅,斗方,扇面,手卷,册页等不同形式的作品,就更是手足无措,不知如何下手。

这就是临帖和创作脱节,从临帖到创作过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训练环节断了链子。

不要把创作看的高级的不得了。临上三两个月帖,按自己所记住的,理解的东西,开始连创带作。帖上的东西能代入多少就代入多少,帖上没有的,也要按帖上的原理加自己的印象强行写成完整的作品,不合意的地方就在帖上找东西,反复补正,修正,这样多写几次,多写几种不同的幅式,很快就能从临摹过渡到创作中来。

同时,对创作中发现的问题,在帖上找答案,带着问题再临帖,不限于原帖。临一本帖和读一篇课文道理一样,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选临同一个人不同的帖,甚至别人的帖。就临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不必每一个帖都去精临,通临。

这样从临帖到创作,从创作到临帖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临帖和创作脱节的问题。

自认为这是学习书法必经之路,更是学习和创作的真功夫。

一家之言,欢迎批评讨论!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答主书法作品

答主书法作品

答主书法作品


快乐书法营


那就不背临。我也背临不了,就不花那工天了。











慢慢来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金庸先生笔下的郭靖和段誉,刚习武时,二人分别学有天下绝学降龙十八掌和六脉神剑,可惜不会运用,时灵时不灵。

学习书法,临帖的目的是要学习古人写字的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来书写自己的内容。

临帖可以,离帖就不行,这有点像郭靖和段誉。他二人最后解决的办法是找高手陪练,在实践中练了出来。



学书法也是如此。由临帖向创作过渡,是每位书法家都会面对的事情,其中我认为主要要做好两点。

一、同一种碑帖,历朝历代会有很多高手临习,我们可以尽可能多地收集这些临作,或以原帖笔意创作的作品,学习这些书法大家的创作方法。


二、在原帖时找出一些字,将它们重新组合成一些词,进行集字创作。创作中,可以逐渐增加字数,先是几个字,再是一行,再到集字成篇,这样就可慢慢丢开原帖了。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