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是如何在南洋生存的?

南洋土著早在15世紀初就已經見到華人了。
這批華人以閩南人和潮汕人為主,在明朝“片板不得入海”的嚴格禁海令中,也只有這群從小以海為田的人能背井離鄉,去南洋討個生活。不過他們出海的經歷仍然刻著政治的烙印,這些閩南人中的很多都是因為追隨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的路線才來到這裡的。


馬來半島自古以來都是東西之間的海上樞紐
所以來這裡的移民也五花八門
中國人、印度人、印尼人、阿拉伯人、歐洲人...
明清人口壓力較大的中國,移民的動機確實更強烈▼

華人是如何在南洋生存的?


土著馬來人聽到這些華人稱呼男性為阿爸,稱呼女性為阿孃,久而久之,便給了他們一個“峇峇孃惹”(Baba Nyonya)的名字,峇峇指男性,娘惹指女性。
檳城的Peranakan(峇峇孃惹)大樓

華人是如何在南洋生存的?


翻開馬來西亞的華族史,峇峇孃惹總是繞不開的第一代移民。
只是將近500年的時光裡,東亞大陸的政治與文化不斷變換,他們的生活卻在馬來亞繼續,吸收馬來文明成為了這些早期華人融入社會的唯一辦法。
馬來亞的娘惹文化
早期特指華人與馬來人結婚後的女性後代
後來,娘惹服飾,娘惹菜和娘惹甜點等
都成為華人文化和馬來文化的結晶和延續

華人是如何在南洋生存的?


峇峇孃惹發展到今天,也終於變成了一群融合東亞文明與東南亞文明的特殊民系,擁有自己的語言和風俗,對後來殖民東南亞的英國,也有著特殊的認同感。
娘惹們也逐漸融入到當地的煙火氣裡

華人是如何在南洋生存的?


時局不斷變化,到了19世紀末,這些已經本地化了的華人,終於等到了下一批同胞的出現。


新一批初來乍到的華人在來源上與峇峇孃惹幾無區別,以閩南、潮汕、客家、廣府人為主。這些新人南下闖蕩,經常被認為與鴉片戰爭的戰局有關。窗戶紙已經被捅破的大清國,再也無力在英國人面前保持海禁,而眾多沿海地區的貧窮華人也被英國人趁機當作廉價勞動力,成批地送到了南洋各地做苦力。而從他們的本心來看,逃離人地關係已經極為緊張的家鄉,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個真實的願望。
1919年的老照片
拉黃包車討生活的華人

華人是如何在南洋生存的?


由於這些人初來乍到,被馬來人和峇峇孃惹稱為“新客”,但對他們的待遇卻很難稱得上是待客之道。
早期的新客主要是被殖民當局用作種植工人和礦工,分佈在條件最艱苦的農村和礦區,生活條件極其簡陋,遠不如當地的馬來土著農民,更不如已經在當地經營多代佔據了馬來亞商業鏈上層的峇峇孃惹前輩。
挖泥沙,挖礦的工人大多是華工
但不怕吃苦的華人也沒有對此類工作很反感

華人是如何在南洋生存的?


但他們都是懷揣著淘金夢想的人,即使生活不如意,他們也懷揣著一顆發財致富的心。很多初到馬來亞的華人都沒有攜帶家眷或者在當地成家,他們在這裡打工賺錢,為的是能把財富帶回老家,改善家鄉人的生活。

華人是如何在南洋生存的?


事情在20世紀20年代發生了轉變。經歷了一戰和全球大蕭條的英國人,對殖民地的管控趨松,當地的華人終於找到了從血汗工廠逃出的機會。而遠在家鄉的沿海華人女性,也在這一時期大批量進入了馬來亞地區,與已經完成了一定積累的男性婚配,養育下一代。


峇峇孃惹的婚禮還能看到中式婚禮的元素
但也已經有很多馬來元素在其中
入鄉隨俗和文化融合體現在各個方面

華人是如何在南洋生存的?


華人的勢力版圖,也開始了在這片土地上的擴張。
與馬來人共舞
然而日本人的到來打斷了歷史的進程,讓馬來亞華人的命運陡然變得多舛了起來。


軍國主義日本在亞洲的經營,除從北線的滿洲(中國東北)向南以外,另一手就是從東南亞向北實施合圍。南洋豐富的橡膠、石油資源同樣是日本人垂涎已久的戰略物資。當日本在太平洋與美國正式翻臉後,就迅速發起了席捲東南亞的戰爭。
當時的東南亞,除泰國外基本都是歐美國家殖民地
日本開啟太平洋戰爭後對此也是勢在必得
沒有東南亞的資源支持,日本不可能打一場持久戰▼

華人是如何在南洋生存的?


馬來亞華人在抵抗日本人的過程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他們不僅是為了保衛賴以生存的新家園,更打算為在中國本土受到日本戕害的同胞復仇。以新加坡華人領袖陳嘉庚為代表的一大批活躍在馬來亞地區的華商,長期組織抗日捐款。當時的國民黨中央社評論道:“各地捐款最多者為馬來半島。”款項之巨,竟佔到全球華人捐款的2/3以上。
陳嘉庚先生也是華僑裡的老朋友了,識大體

華人是如何在南洋生存的?


馬來半島的華語媒體還為中國抗戰和馬來亞抗日積極發聲,爭取到了當時中國亟需的國際同情。堪稱中國抗戰後方生命線的滇緬公路,就是在陳嘉庚等馬來亞華商的呼籲和組織下,由馬來亞華工與司機幫助修建的。
沒有人可以不參加公路修建
這條路為後來的抗日戰爭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華人是如何在南洋生存的?


積極的抗日也遭到了瘋狂的報復。馬來半島淪陷日本之手的3年多里,共計30萬馬來抗日華人被日本殺害,慘烈程度不亞於南京大屠殺。
日軍侵略馬來亞,在吉隆坡掃蕩

華人是如何在南洋生存的?


二戰結束,日本投降,英國大傷元氣,馬來亞殖民地則迎來了自己的獨立倒計時。但對於如何獨立,不同的華人卻有著不同的想法。


在馬來亞地區,馬來人佔據著微弱的人口優勢(55%左右),他們希望新建立的國家能服務於馬來人的利益,壓制同樣為數不少的華人和印度人。部分華人已經受夠了這種二等公民的生活,希望新國家能對各個族群一視同仁,但這樣就難以獲得馬來人的支持。所以另一派華人認為,當務之急是建設新國家,可以對馬來人妥協。
還有一些人是想搞革命的
在當時的時代下,足以令英國人和馬來人充滿恐懼
也是她們的優先打擊對象

華人是如何在南洋生存的?


在英國人的干涉下,強硬派的華人勢力被翦除,一個以馬來人為主的新馬來西亞建立了(建立之初也包括了新加坡)。
東姑阿都拉曼在1957年8月31號宣佈馬來亞聯邦成立
(新加坡、沙巴州、砂拉越在數年後才獲得自治地位並加入馬來西亞)

華人是如何在南洋生存的?


然而新政府建立之後,馬來政黨(巫統)立刻開始了對華人溫水煮青蛙的清算。在經營許可、政府採購、稅收等等方面都扶持馬來人企業,隱藏的目的就是將具有經濟優勢的華人排除出馬來西亞的主流社會。新加坡最終被逐出馬來西亞,也是這場民族主義思潮的副產品。


如果新加坡沒有被逐出馬來西亞
華人政治家確實可能逐漸改變馬來人的“優勢和地位”
而馬來人注意到了這一點
但排斥華人的做法對馬來也帶來了巨大且漫長的損失

華人是如何在南洋生存的?


同理,在教育領域,華人也受到了諸多限制。在殖民地時期和平共處的馬來文、華文、印度文學校,在國家獨立後立刻有了高下之別,華人和印度人也必須學習馬來文,很多華校都逐漸失去了政府補貼,高中畢業文憑也不被國立大學所承認。


馬來西亞華人區街頭

華人是如何在南洋生存的?


當然比起印尼,馬來西亞對華人的管控力度還是比較鬆弛,大馬華人也得以在黑色地帶保留自己文化的傳承。
在馬來西亞很多華人店鋪裡,都能看到“支持華教,功德無量”的小牌子,這是這些人捐款建設華校,拼死保護文脈傳承的證明。
文化,還是要靠人來傳承
(馬來西亞-檳城-舞獅表演)


華人是如何在南洋生存的?


在馬來西亞的土地上
而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中馬在經濟領域的合作日益密切,也讓這些駐守海外的遊子,找回了強烈的自豪感。這些年艱苦保存下來的華人文化,如今也有了用武之地。
中醫也有傳承

華人是如何在南洋生存的?


比如華語歌星梁靜茹,就被領導點名是“廣為人知”,其他如光良、品冠、戴佩妮、楊紫瓊等也在中國圈粉不少。而新生代的年輕馬來華人,如顏如晶、陳劭康、林碧芬等,更是憑藉一口流利機智的漢語在中國綜藝節目中走紅。
中國人很熟悉的馬華應該還有這位
與林丹一時瑜亮多年的李宗偉
祖籍福建南安縣

華人是如何在南洋生存的?


去過馬來西亞的中國人都會有一個明顯的感受:比起高傲的新加坡華人,馬來華人對同胞是發自真心的友好和感興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