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洒热血振中华——何秉彝(一)

“男如是行去,觉得未来之神在预告男了,好像是说:你将上光明之路了,你将得到很适应的安慰了,你的前途是无限的,你的生命之流矢,将从此先射,你的生命之花,将从此开放。” ——何秉彝

红色故事 || 甘洒热血振中华——何秉彝(一)


图为彭州园内的秉彝亭正面照秉彝亭

1926年5月28日,这本是个平淡的日子,但却因为一个年轻才俊而变得十分的凝重。

这一天,成都市万人空巷,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和群众从四面八方聚集在牛市口到皇城致公堂的大街两旁。让人感到无比诧异的是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悄然无声,所有人的脸上没有一丝笑容,和当时阴霾的天气一样个个心情沉重。走在这支队伍最前面的是身着素服的两个妇女,一老一少,她们是婆媳,正是今天大家一起来迎接的主人公的母亲和妻子。他的儿子也来了,因为年岁太小,被自己的母亲抱在怀里。这个不足四岁的孩子毕恭毕敬捧着一个灵牌,上面写着:“五卅死难烈士何君秉彝之灵位”。

在迎接灵柩的队伍里绝大多数人并不清楚,1921年春到1923年5月,一个从彭县怀着“实业救国”思想在成都市求学两年的热血青年,终于被无情的现实击垮,毅然决然地辞别了满怀忧愁的双亲和满含热泪的爱妻与适哺1岁的幼子,千里迢迢沿长江而下,和同学一起来到东海之滨的上海,如今却以这样特殊的方式回归故里。

但所有的人都知道而今安详地躺在灵柩里的这位英雄,就是一年前发生在上海的“五卅”大示威演讲运动指挥总部的联络员、上海大学的学生何秉彝。

何秉彝牺牲的消息传到何家,全家悲痛万分,由于父母年迈,何秉彝胞弟何庸康即受父母之命,偕堂兄何绍文赴上海治丧。扶灵返川途中,各地为何秉彝举行了追悼会。

1925年冬,何秉彝烈士的灵柩运至重庆时,重庆市人民成立了治丧委员会,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

1926年5月28日,何秉彝的灵柩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灵柩停放在成都高师致公堂,全市学生代表轮流守灵。5月29日和30日,成都国民外交后援会在成都皇城内的高师附中连续召开了两天追悼会,各阶层人士(主要是学生)都前去悼念这位“五卅”英烈。

何秉彝烈士无疑是青年的楷模,能成为“五卅”惨案第一人绝非偶然。让我们一起沿着先烈成长的足迹,学习和继承先烈的遗志和革命精神。

红色故事 || 甘洒热血振中华——何秉彝(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