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债帅”之风盛行,看唐朝藩镇制度的弊端

导语:

伊慎是中唐名将,他一生战功赫赫,曾参与平定国内多起叛乱,因功被封为“南充郡王”。在他去世后,朝廷赐谥号“壮缪”。唐朝著名礼学家王彦威认为,这是一个“美恶齐致”的谥号。因为伊慎曾做错一件事,这让他晚节不保。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伊慎以钱三十万缗,贿赂宦官第五从直,以求担任河东节度使。

唐玄宗时在边境设立藩镇,节度使拥有很大权力。藩镇的设置,前期的确满足了唐王朝对外扩张的需要,但是其弊端也逐渐凸显出来,以至于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结束后,宦官逐渐掌权,吏治腐败,贪污盛行。当时禁军将领要想出任藩镇,往往需要贿赂宦官,这导致了“债帅”的产生。

“债帅”是安史之乱后复杂的政治、军事局势下的产物。“债帅”之风的盛行,对当时的唐朝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目前有关“债帅”的研究少之又少。那么,什么是“债帅”?它产生于什么时间?“债帅”之风的盛行,对当时藩镇产生了哪些影响?本文将从“债帅”的产生背景、盛行原因及影响,来详细探究唐朝藩镇制度的弊端。

从“债帅”之风盛行,看唐朝藩镇制度的弊端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债帅”是安史之乱后复杂的政治、军事局势下的产物

什么是“债帅”?“债帅”产生的历史背景怎样?

“债帅”,即欠债的将帅。禁军将领为了出任方镇,有的会借巨额贷款向宦官行贿,上任后再大肆搜刮以偿还债款。这些身负巨债而出任方镇的节度使,史书称之为“债帅”。“债帅”这一词语,最早见于《旧唐书·高瑀传》:

自大历已来,节制之除拜,多出禁军中尉。凡命一帅,必广输重赂。禁军将校当为帅者,自无家财,必取资于人,得镇之后,则膏血疲民以偿之。及瑀之拜,以内外公议,搢绅作庆曰:“韦公作相,债帅鲜矣!”

——《旧唐书》

自大历年间以来,地方节度使的任命,大多由禁军中尉决定。所以任命统帅时,宦官都会大肆收受贿赂。禁军将领想要成为节度使,如果没有丰厚家产,只能向别人贷款。到藩镇之后,再进行大肆搜刮来偿还债务。等到朝廷内外公议高瑀为节度使时,官员们互相奔走庆贺:“韦处厚做相,以后债帅就减少了! ”

禁军将领行贿钱财往往数以万计,所借高利贷利息大多翻倍,这使得他们还未上任就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对此,《新唐书·高瑀传》中记载的更详细:

自大历后,择帅悉出宦人中尉,所输货至钜万,贫者假货富人,既得所欲,则椎斲膏血,倍以酬息,十常六七。

——《新唐书·高瑀传》

从“债帅”之风盛行,看唐朝藩镇制度的弊端

“债帅”产生于唐代宗大历年间,此外,唐代宗还任用安史之乱降将为节度使,造成河朔三镇最早割据的局面

“债帅”的产生,从法律上说构成贿赂罪,“债帅”到任后又大肆搜刮,又构成索贿罪。“债帅”之风的盛行,不仅是对唐朝法律的蔑视和践踏,而且也极大地加剧了唐朝官场的腐败,加重了底层士兵和百姓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那么,“债帅”为什么会产生于唐代宗大历年间呢? “债帅”产生的历史背景又是怎样的呢?

唐朝前期实行府兵制,府兵战时为士兵,平时为农民。但是后来因为战事频繁,府兵制遭到破坏,朝廷便改为募兵制。随着藩镇士兵增多,朝廷无力承担军费开支,便把地方财政权交给节度使。后来,藩镇为了更好地展开军事行动,节度使还进一步拥有了行政权,成为藩镇最高长官。随着节度使权力的过大,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肃宗在灵武继位,但他并不信任武将,所以他开始重用宦官,并派宦官到军队任监军。此外,肃宗还任命宦官李辅国统领中央禁军,这开启了宦官掌管禁军的先河。后来,德宗设立神策中尉一职,为禁军主力神策军最高统帅,职位仍然由宦官担任。

神策中尉的产生,标志着宦官集团统领军队的制度化。宦官势力崛起,“债帅”之风也由此兴盛。

神策军成为禁军的过程中,不断地扩充兵力。很多商人通过贿赂趁机混进军中,这导致了神策军的腐化堕落。史书记载:

“白志贞掌召募禁兵,东征死亡者志贞皆隐不以闻,但受市井富儿赂而补之,名在军籍受给赐,而身居市廛为贩鬻。”

——《资治通鉴》

从“债帅”之风盛行,看唐朝藩镇制度的弊端

神策军由宦官掌握,禁军将领为出任藩镇贿赂宦官,这使得“债帅”之风盛行

商人们踊跃参军,并不是忠君爱国,而是为了巨大的利益。当时放贷之风盛行,很多贷款对象就是朝廷官员。商人利用神策军籍,可以更好地从事放贷活动。不仅很多普通禁军士兵需要贷款,很多高级将领更是如此。

安史之乱结束后,朝廷不仅没有取消藩镇制度,反而设置了更多的藩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唐宪宗曾进行过削藩。但是随着他的去世,中央对藩镇的控制也逐渐减弱。因为西北藩镇离长安比较近,还是唐肃宗登基之地,所以中央一直牢牢地控制着这里,朝廷还可以委派官员。所以“债帅”多由禁军将领出身,并多集中在西北藩镇,所谓“泾、鄜边藩,或为债帅”。

“债帅”的产生,和当时节度使权力过大、宦官专权以及高利贷盛行等因素密不可分。因为节度使权力大,所以不断地吸引着很多将领孜孜以求。宦官专权,为行贿求职提供了可能。而高利贷的盛行,则解决了禁军将领资金短缺的问题。而藩镇“债帅”越多,表明朝政越败坏,藩镇军民受盘剥越多。

那么,什么原因导致了“债帅”之风的盛行呢?

“债帅”之风盛行的原因

1、藩镇权重,方便敛财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债帅”盛行的根本原因,是巨大的利益驱动。虽然禁军将领为了贿赂,背负了巨额的债务,但是取得的回报也是显而易见的。节度使位高权重,这为敛财提供了方便。很多节度使都依靠手中权力,完成了财富积累,因此这吸引着很多将领不惜贷款成为“债帅”。而皇帝的骄奢淫逸,则为“债帅”搜刮提供了很好的借口。

从代宗开始,唐朝皇帝逐渐开始追求豪奢,下令每年的元旦、冬至、端午、皇帝生日,各级官员都要向皇帝进献财物。很多“债帅”打着为皇帝进献的名义,竭尽所能地搜刮财物。但往往只把搜刮来的十分之一二进献上去,剩下的则私吞了:

“藩镇多以进奉市恩,皆云‘税外方圆’,亦云‘用度羨余’。其实或割留常賦,或增敛百姓,或减克利禄,或贩窓蔬果,往往私自入,所进才什一二。

——《资治通鉴》

从“债帅”之风盛行,看唐朝藩镇制度的弊端

安史之乱结束后,唐王朝并没有取消藩镇制度,反而全国又新增加了很多藩镇

2、宦官专权,贪污盛行

德宗继位初期,有意整治朝政,限制宦官权力。但是德宗重用的官员却曝出贪污丑闻,宦官以此反驳:“南牙文臣赃动至巨万,而谓我曹独乱天下,岂非欺罔邪?”

大臣们的指责也是有根据的。“债帅”形成的关键,就是向神策中尉行贿,而神策中尉长期由宦官把持。神策军作为禁军,可以说是贪污盛行,贿赂成风。将领请求出任节度使需要行贿,商人混进禁军也需要行贿,这为“债帅”之风的盛行,提供了土壤。

地方将领想要领掌本地节度使的,往往也需要贿赂宦官:

德宗自艰难之后,事多姑息。贞元中,每帅守物故,必先命中使侦伺其军动息,其副贰大将中有物望者,必厚赂近臣以求见用,帝必随其称美而命之,以是因循,方镇罕有特命帅守者。

——《旧唐书》

从“债帅”之风盛行,看唐朝藩镇制度的弊端

唐朝后期,宦官拥有很大权力,甚至是废立皇帝,宦官专权让“债帅”之风盛行

3、惩处不力,姑息纵容

当人们为了追求利益而不遵守国家法度时,就会滋生贪污腐败。当法律惩处不严时,便让贪污盛行。“债帅”之风的盛行,和中唐时期朝廷惩处不严不无关系。因为皇帝需要倚重宦官势力和神策军,所以对于“债帅”一事,往往投鼠忌器,发现也不会严惩,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债帅”之风的盛行。

河阳节度使李泳,原本只是市人,后来混进禁军,通过贿赂上任方镇。在任期间,自恃有靠山,为人贪婪残暴,敛财无度,士兵不堪忍受,最后爆发了兵变,持续数日。如此严重的问题,朝廷并没有深究,仅仅把他贬为澧州长史。伊慎贿赂宦官被揭发,唐宪宗最后也只是将钱财没收一半,把他贬为右卫将军,但几个月后,“复检校右仆射兼右卫上将军”。

从“债帅”之风盛行,看唐朝藩镇制度的弊端

唐宪宗像,皇帝的变相纵容加剧了“债帅”之风的盛行

“债帅”之风盛行体现出的藩镇制度弊端

1、易于敛财

节度使在地方拥有军事、财政、行政等大权,因为地方没有权力制约,这方便了节度使进行敛财,甚至是搜刮无度。很多节度使因此而积累了巨额财富,甚至是富可敌国。如《册府元龟》记载:

王昂为河东节度使,贪纵不知法令,务聚敛以货藩身。

李叔明为东川节度近二十年,叔明素豪侈,总戎年深,积聚财货,崇饰第宅,田园极膏腴。

胡证为岭南节度使,证在外镇,好掊敛财货,厚自奉养,修行坊,起甲第,连亘闾巷,车服器用,穷极豪侈,议者罪之。

——《册府元龟》

正是因为做节度使有着巨大的经济收益,所以才使得很多禁军将领趋之若鹜。虽然成为“债帅”背负巨额贷款,但上任后往往能够获得多倍回报。

2、易于克扣士兵

藩镇军费由地方财政解决,而节度使在地方又大权在握。“债帅”上任后,很容易就会把自己的经济危机,转嫁到士兵身上,克扣军饷,史书中有许多节度使克扣士兵的记录。懿宗时,南方各节度使多会“停废将士,减削衣粮”,德宗时横海军节度使程怀直、宪宗时振武军节度使李进贤,对待士兵也都比较刻薄。

正是因为“债帅”们经常克扣士兵,所以才导致兵变多发。据张国刚先生统计,在边疆藩镇的四十二起动乱中,有二十九起是由于供馈不足和“债帅”贪渎引起的。

3、易于割据

“债帅”多集中在西北藩镇,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西北环境恶劣,地方财政不足以供养藩镇军队,需要中央财政支持,所以西北藩镇才一直牢牢地被中央控制。而其他地方藩镇,财政完全可以供养军队,则逐渐不受朝廷掌控。

唐朝后期实行募兵制,士兵由各藩镇招募,这使得士兵对节度使的依赖增强,以至于最后形成士兵“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的结果。随着节度使逐渐变成世袭,地方藩镇也慢慢形成割据局面。

从“债帅”之风盛行,看唐朝藩镇制度的弊端

“债帅”的盘剥克扣,导致兵变多发,军队战斗力低下

结语:

地方权力过大,是藩镇割据的重要原因。纵观中国历史,只要地方权力过重,往往会出现割据或者造反情况。唐末的藩镇割据,是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后来历朝的统治者,为了防止重蹈藩镇割据的覆辙,对武将领兵是严防死守。不仅限制武将的权力,实行“以文抑武”政策,而且还牢牢控制着军队的财政大权。即使国内发生叛乱,不得不赋予将领权力,也只是暂时的。待叛乱平息后,统治者也会很快收回权力。统治者对将领的横加猜忌,也造成了很多将领的枉死。

“债帅”产生于唐朝,但并不是唐朝特有的产物。事实上,南宋、明末等时期,“债帅”一词都频繁见诸于史书。一般而言,朝政越腐败,“债帅”之风越盛行。从本质上说,“债帅”属于武将买官范畴,但是性质又恶劣很多,影响也更坏。军队是一个国家稳定的柱石,当“债帅”之风盛行时,往往意味着宦官专权、军纪败坏、兵变多发、人民生活日益贫困等现象,而这也往往意味着一个王朝即将结束。

从“债帅”之风盛行,看唐朝藩镇制度的弊端

唐朝灭亡后,“债帅”并没有消失。南宋也多“债帅”,这也是开禧北伐失败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