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知道秦国灭了楚国,却不知道秦国也曾力挽狂澜拯救过楚国!

战国末期,秦灭楚之战打的最为惨烈,说双方伏尸百万,血流千里也不为过!但很多人不曾想到的是这两个预致对方于死地的对手也曾经一起战斗过!

春秋时期,吴国兴起,打的楚国节节后退,以至于郢都被占,有灭国之忧!此时单单依靠楚国自己已无力抵御外敌,求援是必须的!而诸多选择中,秦国无疑是最为合适的!赴秦求援者,是楚人申包胥(楚鼢冒熊昭之后人,而熊昭是楚武王熊通之兄)。申包胥是伍子胥的好朋友,当年伍子胥逃亡离楚前,曾对申包胥说:他日我定要倾覆楚国!申包胥回答说:你好好努力吧,不过,你要记住,你能倾覆楚国,我就能使楚国复兴。

你只知道秦国灭了楚国,却不知道秦国也曾力挽狂澜拯救过楚国!

两位好友依依惜别,从此相隔天涯。彼时申包胥一定不会料到,伍子胥行前的激愤之语竟在十六年后令人惊骇地成为现实。

“子能覆之,我必能兴之。”

申包胥不会忘记当初的誓言,而楚昭王熊轸也给了他这个机会。熊轸逃出郢都之前,派人密告申包胥,令其赴秦求援。这是一趟苦差。申包胥要求的不仅是秦国发兵,而且是速速发兵,救楚于水火,而秦哀公却犹豫不决——对于吴军,他没有必胜的把握。

申包胥的求救之词已近哀求,令人动容:吴国有如封豕(即体型巨大的野猪)、长蛇,屡屡侵犯他国,楚国早已为其所害;寡君失守国家,避难于草莽之中,特遣下臣前来告急——吴人贪得无厌,若其亡楚,则疆土邻于秦,将为君王(指秦哀公)之患;乘吴国立足未稳,君王可率军前往,与吴国平分楚地;若楚国就此亡了,那土地即归君王所有;若以君王之灵,使楚国侥幸得存,楚国将世世代代事奉君王。

你只知道秦国灭了楚国,却不知道秦国也曾力挽狂澜拯救过楚国!

然而,这番话并未感动秦哀公,他派人辞谢申包胥道:寡人都知道了,你先到客馆安歇,我们商议一下再说。

申包胥道:寡君至今犹在草莽之中,没有安身之处,下臣岂敢贪求安逸?说完,倚墙而哭,哀泣之声日夜不绝,整整七天,滴水未进。

秦哀公不胜其悲,前去探望,为之赋《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申包胥听完,俯身下拜,连续叩头九次。自古至春秋,向无九顿首之礼,申包胥求救心切,得知秦国欲发兵,难抑感激之情,故此行以超规格之大礼。

你只知道秦国灭了楚国,却不知道秦国也曾力挽狂澜拯救过楚国!

秦军出发时,已是公元前505年春。申包胥引着秦将子蒲、子虎及战车五百乘,东南而行,经武关道进入南阳盆地。秦军不熟悉吴军战术,故而先由楚军发难,而秦军自稷地(在今河南省桐柏县境内)前往,与楚军会合,两军合力,大败夫概所率吴军于沂地(在今河南省正阳县境内)。

秦军的到来迅速改变了战场形势,他们与受到鼓舞的楚军一起,节节胜利,不断向南推进,先后在军祥(在今湖北省随州市西南)、雍澨(古水名,在今湖北省京山县西南)、麇(当距雍澨不远)等地击败吴军。七月时,秦、楚联军还顺手灭了唐国,使吴军失了援手。九月间,当秦、楚联军与吴军主力激战于公壻之溪(约在今湖北省襄阳市东)时,后者实际上大势已去,很快即溃败。至此,吴王阖闾不再硬着头皮坚持,撤军还国。

随着吴军的全面撤退,历尽劫难、数次死里逃生的楚昭王熊轸终于回到了饱受蹂躏之苦的郢都。这屈辱的一页,将长久留在楚人心头,让他们在疼痛中不断反刍,不断哀叹,而他们的国家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

你只知道秦国灭了楚国,却不知道秦国也曾力挽狂澜拯救过楚国!

实际上,即便吴军在公壻之溪胜了,阖闾也无心在楚国的土地上继续缠斗下去,因为吴国内部生乱,而且是极大的动乱——先行回国的夫概趁兄长不在,竟然自立为王!所幸夫概实力不济,又不得民心,旋即被留守国内的军队击败。夫概此后逃奔楚国,被楚昭王熊轸封于棠溪——公元前522年时,伍子胥的兄长伍尚曾为棠溪之尹。

你只知道秦国灭了楚国,却不知道秦国也曾力挽狂澜拯救过楚国!

让阖闾心神不宁、急于返国的原因,除了夫概之乱,还有外敌的入侵——此年夏天,越国乘阖闾在楚之机,发兵攻入吴国。尽管越国军队在吴国并未造成太大损害,一番袭扰之后即撤军,但阖闾十分担忧,他不知道那个地处吴国之南的国家是否还会再度来袭。

阖闾更不知道,此后数十年,越国将取代江河日下的楚国,成为吴国在南方最大、最凶狠、最可怕的敌人,直至吴国消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