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魯迅,瞭解中國小說的歷史(上)

1936年魯迅逝世時,蔡元培給魯迅的輓聯寫道:“著述最嚴謹非徒中國小說史,遺言太沉重莫作空頭文學家

”。

其中“莫作空頭文學家”是魯迅遺囑中的話,是他留給當時還年幼的兒子周海嬰的;而“中國小說史”說的便是魯迅早年寫的學術著作《中國小說史略》。蔡元培在輓聯中鄭重論述,可見此書之不一般,而它在魯迅一生創作中的地位有多重要。

下面我將用上、下兩篇文章梳理出我們國家小說的發展歷史,從遠古神話到滿清結束,共計八個小章,其間你還可以從裡面的小故事中領略古人的想象和智慧。


跟隨魯迅,瞭解中國小說的歷史(上)

神話


從神話到神仙

小說起源於哪裡?

班固的《漢書•藝文志》上說:“小說家者流,蓋處於稗官。”又說:“小說者,街談巷語之說也。”

意思是稗官到鄉里或街頭收集普通民眾所聊的八卦,從中考察風俗、民情。就跟《詩經》中的“國風”是採集民間唱的歌一樣,這是先秦時政府瞭解民間的重要渠道。

這裡的“小說”就是街坊鄰里在一起擺的龍門陣,誰聽說了個什麼八卦,然後按照自己的想法添油加醋的改造一番,講出來給大家分享,大家再改造一下又給另外的人講。

這就是小說的雛形。

按照專業的說法,魯迅認為,小說跟詩歌產生於同時期,不同的是詩歌因勞動而產生,小說則源於勞動後的休息。

勞動時,人們一面工作,一面唱歌,可以忘掉眼前的苦。但是唱歌總要唱能抒發自己內心情感的曲子,這樣才能排解,這就是早期發於心的詩歌;另一方面是遠古的人民對神靈的畏懼,打個雷都以為是老天爺發怒了,由畏進而敬仰崇拜,於是便歌頌其威靈,讚歎其功烈。這就是早期詩歌的一部分。

至於小說呢。人們在勞動時要唱歌自娛,休息時肯定也要找個事情來消遣打發,擺故事八卦是人類的天性。而這些故事的內容,正是小說的起源。

但故事內容,不論小說還是詩歌,早期都離不開神話。

魯迅認為,早期中國沒有含有神話的大著作,只能從古書上找到一些,最重要的是《山海經》,此外還有《穆天子傳》。從這條脈絡往下走,除去後人託名假造,只有漢代劉向《列仙傳》,晉朝葛洪的《神仙傳》。

別看我們現在將它們視作小說,古代的人卻並不這麼認為,他們以為那些神仙鬼怪就是真實存在的。

所以小說在遠古至漢這一階段,總結來說:1、神話是文藝的萌芽;2、這一時期還沒有形成真正的小說,都是些自認為真實的故事。


跟隨魯迅,瞭解中國小說的歷史(上)

妖怪


六朝志怪與志人

從漢末到六朝政權更迭不斷,權臣篡位不絕,天下戰亂頻仍,人們多抱厭世主義;要麼修仙,要麼出世,於是乎這一時期神仙鬼怪橫行。

大體上,六朝的鬼怪故事可分為:志怪和志人。

先說志怪:

中國人本來就信鬼神,但是鬼神與人是相隔離的,看不見摸不著,要想打通與鬼神交流,於是“巫”就出來了。“巫”後來分成兩派:一是方士,一個仍為巫。

巫主要說鬼,方士大多談鍊金求仙。

比如《博物志》上有個故事:

太子丹在秦國做人質,想回去。秦王說你要是能讓烏鴉腦袋變白,馬頭上長角,我就放你。燕丹仰天一嘆,烏鴉腦袋立時就白了,又低頭一嘆,馬頭上就長出了角。秦王政不得不放他。

這就是典型的受方士思想的影響,“點石成金”。

六朝人受“巫”的思想影響更重,他們認為一切東西都可以變成妖怪,即“萬物有靈”。其實這種思想到現在都還有:我們經常看到在某顆樹上掛著“有求必應”的匾,在橋欄杆鎖上密密麻麻的同心鎖。

此外恰逢印度佛教傳入,印度的鬼神故事也影響了六朝人,讓他們志怪思想異常發達。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陽羨鵝籠”的故事,就有佛教與道教兩個版本,可見當時佛道相互影響。

再說志人:

志怪是說鬼神萬物的怪誕,志人是指六朝人物的怪誕行為。

比如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有個故事:

有個叫阮光祿的,有輛豪華結實的馬車,只要人去借,沒有不答應的。有個人母親死了想借馬車拉著安葬,但又不敢。阮光祿聽說了,你猜怎麼的,他一把火就把自己馬車給燒了。他說,我有車別人卻不敢來借,那我要車何用?

現在我們看來,這人腦子有病,還不輕。別人不來借車,你倒把自己車給燒了。但當時人都頌揚阮光祿高義有德行。

這就是晉人的風度。

因為漢魏以來,凡是論政的名士都沒好下場,所以到晉朝,名士再不敢論政,清議就變成了清談。《世說新語》就是一部讓人成為名士的教科書。

之前,我們說漢代人不為寫小說,他們認為那些就是真的。六朝人也一樣。

所以後來《舊唐書•藝文志》把那些志怪書歸入歷史傳記一類,而不是小說。直到宋代歐陽修才把它們歸入小說。

至於志人的書在當時則更重要,因為它關係到成為名士。比如有個故事:

當時的阮宣子去拜見太尉王夷甫,王問他老莊的異同,阮答“將毋同”。王頓時心生佩服,給他官做。

但是“將毋同”到底是個什麼意思?有人說是“殆不同”,有人說“豈不同”。

你問我確切意思?反正就是一種兩可、飄渺恍惚之談,讓人朦朦朧朧的,你怎麼理解都可以。


跟隨魯迅,瞭解中國小說的歷史(上)

唐人傳奇


唐傳奇

唐代是小說的成熟期。文人開始有意識的創作小說,且文章篇幅長,情節生動曲折,比之六朝簡短的志

怪志人文章,是一個大的躍遷。

之所以稱為“傳奇”,並不是現在所謂的傳奇故事,而是一種貶稱。因為當時作古文的人很不滿意,就叫它“傳奇體”。

唐傳奇風格各異,想象豐富。

比如王度的《古鏡記》就自稱得了一個神鏡後的故事,頗似現在網絡修仙玄幻類風格。

還有一個更搞笑,無名氏的《白猿記》。說南朝時梁朝有個將領歐陽紇要去長樂,路過一處山深林密的溪洞時,他的妻子被突然出現的白猿給搶走了,等他救回去後,竟不知有孕,後生一子,樣貌就跟白猿差不離其,叫歐陽詢。紇後來被陳武帝所殺,歐陽詢則在唐初很有名望。

原來是唐時有人跟歐陽詢有過節,嫉妒他,又看他長得像獼猴,就編了個小說攻擊人。也由此可見,當時的小說已經十分流行了。

除此之外,比較有名的還有沈既濟的《枕中記》;安史之亂後,白居易和朋友陳鴻憑弔傷懷,有感於楊貴妃已成黃土,於是白居易作了《長恨歌》,陳鴻作了《長恨歌傳》;此外還有白居易弟弟白行簡的《李娃傳》;李朝威《柳毅傳》;蔣防《霍小玉傳》等。

但在所有唐傳奇中,對後來影響最大的有兩位:元稹、李公佐

元稹的小說只有一篇《鶯鶯傳》。這篇小說缺點很多,尤其結局張生竟然拋棄了崔鶯鶯,還給自己找了個冠冕堂皇的無恥理由。

但這篇小說對後世卻影響很大,根據它改編的小說戲曲太多了,尤以元人王實甫的《西廂記》最著名。每個人改編的都不同,但有一點卻出奇的一致:所有結局都是張生與崔鶯鶯團圓美滿。

魯迅認為,這是因為人生現實多缺陷,所以中國人心裡都喜歡團圓。在歷史上、現實中不能團圓的,寫進小說裡就一定得團圓。沒有報應的,給他報應,互相騙騙。——這實在是關於國民性的問題。

仔細想想,還真如此。就說流傳的愛情故事裡最著名的兩對夫妻:

梁山伯與祝英臺,生前不能在一起,死後人們也要幻想他們化成蝴蝶,雙宿雙棲。

許仙與白娘子,一個出家,一個被鎮壓雷峰塔。人們幻想出子救母,法海被鎮螃蟹裡,而許仙與白娘子雙宿雙棲,一同成仙。

就是白居易的《長恨歌》,不也想象唐玄宗與楊貴妃在海外仙島相遇嗎。

另一位李公佐,他最著名的是《南柯太守記》,上學時都學過。

他的《謝小娥傳》寫父親和丈夫被害,兩人託夢用字謎告訴她仇人,她拆解後抓住仇人。頗有懸疑斷案之風,影響了後來包括《包公案》等。

還有《李湯》寫一隻被鎖在山下水中的猴子,雪牙金爪,是淮渦水神無支祁。魯迅認為後來《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正與無支祁類似。

唐亡,傳奇小說遂絕。


跟隨魯迅,瞭解中國小說的歷史(上)


宋人話本

宋代士大夫對小說貢獻不大,創作成就也不高。最大的功勞是宋初在政府主導下,編修了《太平廣記》。此書收集了自漢至宋初的瑣語小說,可謂集小說之大成。

與此同時,民間興起了一種平民小說。他們在體裁、文章上都起了改革,用白話創作。

說起這平民小說,又叫話本。

宋時,市井中有種雜劇,雜劇裡面包含所謂“說話”,操這種職業的人就叫“說話人”。他們有自己的組織,叫“雄辯社”。他們也編了一種書,用作說話時的依憑,這書就叫“話本”。

流傳到現在的話本很少,這裡簡單列舉幾個:

《五代史平話》每回以詩開始,入正文,又以詩結尾,末了還要加一句“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是不是很熟悉?後來到明朝的演義小說,如《三國》、《隋唐》、《封神》等幾乎都是這種模式。

《大宋宣和遺事》其中已經寫到梁山泊的事情,如晁蓋劫生日禮物,楊志賣刀等,是《水滸傳》的先聲。

《大唐三藏法師取經詩話》也是《西遊記》的先聲,卻又有不同。比如“盜人參果”一事,《西遊記》中是孫悟空要盜,唐僧不許;而在《取經詩話》中是仙桃,孫悟空不盜,反而是唐僧死命要他去盜。

嘿,真有趣。由此便可看出,宋代的話本對後人影響之大,四大名著就有三本受其影響。

宋亡以後,元人入主,則雜劇消歇,話本也就不通行了。


(未完,下集明代名著見!)

參考書籍: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