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和清朝时期的故宫,有什么不同?

大鹏明王393


故宫这座宏伟建筑,承载着明清两国的命运,也承载着帝王家的故事,它的一砖一瓦都隐藏着历史。或许古人都想不到,昔日平民百姓不能踏足的皇家禁地,如今每日都有着热热闹闹的行人。当人们在富丽堂皇的宫殿中穿梭时,这座宫殿将会带着你开启一场传统文化与历史的旅行。

明清两代的皇帝,都是乱世中的王者,燕王朱棣夺取天下开启紫禁城的前世,康乾盛世更将这座皇宫推向巅峰。只是明朝与清朝的故宫,到底又有何不同呢?

故宫俯瞰

公元1368年,元王朝被明朝取代,随后从他侄子手中夺取争权的朱棣,将都城迁到了北京。他还下令,命人将元大都皇宫推成平地,永乐四年随着元大都的轰然倒塌,故宫开始修建。永乐帝决议要在北京定都有两个重要原因:首先,这座古城本来就是他的封地;其次,定都这里以后,就能够压制住元朝的残余势力,能够保证政权的安稳。

太和殿

仅用了18年的时间,这座人间奇迹般的宫殿便修建完成,此后见证了中国600年的封建王朝历史。只是在这600年的时间里,紫禁城也因为大火、战争经过很多次损毁,又几经重建,所以人们现在所观赏到这里的大部分建筑,很多都是清代所保留下来的。

不过,大明王朝也有一些老建筑得以幸存,比如中和殿等建筑,虽然这些建筑保留写了下来,但是名称也改了很多。

明朝古画里的奉天殿

从明朝到清朝,除了上述建筑名称改变以外,两代皇宫在建筑形式上也有着较大的改动。现在游人所观赏到的太和殿,在明朝的时候被称之为皇极殿,最早的时候还称为奉天殿,只是根据史料记载,初建成的奉天殿两侧建有抄手斜廊,整个宫殿面阔九间,是一座非常宏大的木质结构建筑,但是仅建成三个月,就因为遭遇雷火而焚毁,经历了又一次重建。

清朝故宫古画

嘉靖36年又遭雷火,再建后的奉天殿体量缩小,虽然此后再未遭遇火灾,可是李自成在出逃紫禁城之前,一把大火烧毁了明朝故宫的城门和大多宫殿。直到康熙年间,才在原来宫殿的基础上重建了太和殿,规模相较以前又一次大大缩水,为了增强宫殿的防火性,以前的抄手斜廊,到了清朝以后,为了防火它们就被修建成为了两侧封闭性的围墙。不仅这一处建筑,比如乾清宫以前所采用的是斜廊,到了清代全部改成了围墙,这让通透的宫殿多了一种庄严与封闭感。

两种传统屋顶

除了明代的斜廊变成了围墙以外,两个朝代的屋顶也大有不同,明代采用的大多是盝顶,这种屋顶的特点是:它的顶部是一块平整的长方体,然后它的4个角接了4条正脊,脊下再接了殿顶,这是汉族最常见的屋顶样式,元大都时期也有广泛应用,所以明故宫在修建时也采用了很多的盝顶;但是到了清代朝大多宫殿的屋顶,都改为了攒尖顶,这种屋顶没有了前一种屋顶的平面,建筑物到达顶部以后,就汇成了一个点。

中和殿

攒尖顶建筑的房屋,最早始于北魏年间,在宋朝和清朝所用居多,尤其是在一些代表地位比较高的建筑中,常采用攒尖顶,所以在这一点上,可能是由于统治者文化传统不同的原因,明代和清代还是有很大区分的。另外明代房屋的斗拱,远比清代的更大一些。想要具体观察这一特点,在游览故宫时可以先参观太和殿,随后再去参观太庙旁边的那一座享殿,享殿是明代建筑,将这两者做比较参观,能够看出明清建筑的巨大差距。

钦安殿为盝顶

整个紫禁城到了清代,整体的功能布局也有着十分大的改变。按照汉族房屋建筑的传统结构,房屋内部的布局都是坐北朝南,东西对称,进入房屋的正门,更是坐落在建筑中轴上。但是坤宁宫的入口处,却设置在了这座宫殿的东面,并不是传统中的最中央处为正门,很多房屋也是如此。可是在明朝的时候都是中间开门相对称的,这其实与满族的习俗有关,民间流传的俗语说满族是“以西为尊,以南为大”,所以便留出了东门供人们入室。

坤宁宫

而且满族人并不是很在乎内廷东西对称的格局,尤其是在乾隆年间,增建和重建的房屋多达53处,坐落在御花园西侧的老建筑完全被更改,其中还增建了著名的漱芳斋,有些宫殿还被合并在一起,这些改动完全破坏东西对称的格局,当然也有它的优势,那就是几个宫殿之间走动起来,会更为方便。其实这些只是两个朝代的一小部分差别,毕竟经历了几百年的变迁,其中还有着更多人们至今还不了解的过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