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的功劳远远大于李成梁,为什么万历帝却重用李成梁,贬谪戚继光?

小林品历史


原因便在于戚继光太过于锋芒毕露,当然,这个词语分成两个意思。

第一点,戚继光的军事能力十分强悍,而且这个人还懂得武力外交,什么意思?戚继光一生和蒙古部落打了两场战争,两场战争全部是完事儿,甚至还出现了以少胜多的情况,第一次刚刚到达北方蒙古部落阶段,戚继光就是一个毛头小子,随便欺负,派了两万军队过去,结果被戚继光用战车加强弩灭了个干净,在这之后,蒙古部落觉得应该重视一下,他亲自率领3万骑兵过来,这回戚继光有经验了,率领8000军队直接把这3万骑兵给打趴下,顺手把人家主帅给抓过来!

把人家主帅抓过来,也就是那个部落长抓过来以后,好好的对她进行了一番思想教育,并且率领他去看了一下自己军队的阵容,这个蒙古主帅或者是部落长觉得这支军队绝对不能够欺负。

在这之后,戚继光多次举办军事演习,把自己的军队开除长城,并且邀请人家蒙古部落的人在边上看着这样的话杀喊声震天下的那些蒙古部落,根本就不敢去欺负戚继光。

相比较而言,另外一位军事将领,他就没那么锋芒毕露,也不懂得戚继光这种铁拳外交,所以更喜欢去欺负他!李成梁的战功,一方面就是因为自己显示的比较软弱一点儿,所以蒙古部落喜欢打他,才把戚继光给漏了。

但是这也造成一种什么情况?就是戚继光在后来遭人弹劾的时候被文官说成了碌碌无功?嘴皮子上下一碰得人家辛辛苦苦打了大半辈子却被别人说成军事能力不行,战功不多,这个人能力不咋地,你说这冤不冤呢?

比较幸运的就是在戚继光建立战功,或者是正手北方的期间一直都是张居正在主政,这个人自然明白气及光做这些事情,功劳有多大有多么不容易,所以一直都压着这些声音。

第二,在朝政内部,戚继光是属于张居正的人,曾经有这么个故事啊,戚继光当时发现自己军队下属拿到的那些铠甲不合格,(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而且很多地方都是以次充好,戚继光直接去找张居正。

由此可见,两个人之间关系,但是投靠阵营也出了错,车证后来倒台,人家进行清算的时候,就把张居正和戚继光之间的关系给拉出来。

所以说,崇祯最后说的那句话并不是没有道理,文官都该杀!人家镇守边疆保边疆十余年无忧,结果被人一句话全部都给否定了,这种妖言惑众的小人留在世上有何用?


漩涡鸣人yy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主要是2个原因。

第一,戚继光是张居正的人,李成梁不是。

戚继光是张居正一手提拔的,李成梁不是。

张居正死后,神宗清除张居正的势力,戚继光自然连带倒霉。

张居正死后当年,戚继光就被朝廷调往广东,离开了重要的首都地区。

3年后,朝廷找了个罪名将戚继光免职,让他回家养老。

而在张居正主政前多年,李成梁就在辽东镇守,不是张一派的人,没有被连带清洗。

第二,李成梁在北方的军事能力更强。

戚继光是在南方剿灭倭寇起家,但客观来说倭寇难缠但战斗力并不算强大。

戚继光招募4000义乌兵,使用鸳鸯阵,没几年就消灭了倭寇。

随后戚继光虽然也去北方对抗蒙古人,但和李成梁相比还是差多了。

李成梁本来就是辽宁铁岭人,从小长在辽东,少年从军就开始和蒙古、女真作战。

以同蒙古人作战来说,蒙古出动数万兵力的大战,李成梁就经历过很多次。

至于女真,连努尔哈赤都被李成梁活捉做了家奴。

同时,除了军事经验以外,对蒙古和女真更多是政治笼络和分化。

这点李成梁是高手,他基本可以说是一个政治家。

戚继光则没什么经验,他主要是单纯的军人。

所以,就辽东的局势来说,显然李成梁更符合作为大员,戚继光就差了一些。

其实,单纯看看李成梁的儿子们就知道他的厉害。李成梁共有5个儿子,长子李如松威名赫赫,是剿灭壬辰倭乱打垮日本的总指挥。而其余4个儿子也都是有名的战将。

儿子都如此牛逼,老子就更别说了。


萨沙


万历重用李成梁是没错,但也没有特别的贬谪戚继光。

因为戚继光是生于1528年,在1585年被罢免,1588年去世,他的功绩在主要嘉靖和隆万年间张居正改革时期。而李成梁生于1526年,但他四十岁才以生员的身份袭父亲的军职,开始军事生涯,而这一年也是嘉靖去世的那年。因此,在隆万年间,李成梁才刚刚进入官场,他一旦立功,皇帝就认为是他自己慧眼识珠,自然会得到重用。

李成梁以参将起家,镇守辽东三十年,在前期他能恪尽职守,尽职尽责,屡建奇功。在隆庆年间多次击退蒙古和土蛮的进攻,进职辽东总兵。在万历年间,他能兵压建州各部,收留了努尔哈赤。但是随着他官职的上升,也开始骄奢淫逸,奢华无度,受到朝廷官员的不断弹劾,但是他玩起了养贼自重的把戏,使他被弹劾回京后,辽东问题不断,万历后期,朝廷已经没什么优秀将领了,只能再次启用李成梁,这时已经有些迟了。

而戚继光在嘉靖后期、隆庆、万历十年之间的几十年,依靠张居正。这段时期,他自然受到了重用。万历十年后,受到张居正的牵连,被弹劾,而罢官回乡,三年后病逝。


郭来说历史


先说明这个问题:戚继光的功劳远远大于李成梁有点夸张,这两人是支撑起万历这座大厦的最重要的两面承重墙,谈不上谁高谁低。如果从民族大义来讲,戚继光受后世的宣传倾向更值得认可。其次,万历重用李成梁、贬谪戚继光不只是出于万历皇帝的个人的喜好,更多是政治形式的压迫。



两人在军事上走了不同的路线,李成梁更偏向独裁的军阀头子,戚继光更依赖万历内阁体系。

有意思的是李成梁和戚继光的事业起步,都是遇到贵人提拔,有本事的人也经得起考验,万历内忧外患四面环敌充分给了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关键点来了,这两个人的交集除了战争因素,还都被张居正重用过。张居正万历的老师,年幼的万历在登上皇位起张居正的权势也真正的达到顶峰,可以说明朝政府张居正说了算,包括这两位优秀武将的命运。



万历年间外敌最多,蒙古,女真,日本,倭寇,还有内乱。李成梁在辽东打了40多年的仗,然后在辽东守护近30年,在当时明朝军事威望,资历没人的比得上,随后张居正执政起,李成梁已经是辽东军方的话事人,

李成梁骁勇善战,率部屡歼入侵之敌,”镇辽二十二年,先后奏大捷者十,威振绝域。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

明朝重文轻武的矛盾多在万历年间已经是沉重负担,耍嘴皮子的人比能打架的人多,张居正启用李成梁更多的是顺理成章。天高皇帝远的辽东李成梁自成一体,和明政府微妙的关系已经可以保李家屹立不倒,而且政治上的的供需关系,李成梁这位明朝的保护神已经不需要过度依赖张居正的赏识,包括万历皇帝。





再过来看戚继光的崛起离不开张居正的一手扶持,不否认戚继光的优秀,以及在反抗侵略战争中做出的伟大贡献。

戚继光是一个出色的军事专家,政治家,抵抗倭寇的故事不重复了。当时整个明朝武将的地位和打杂的一样,戚继光和李成梁都明白这点,只是做出的选择不同。举个几个例子:俞大猷也是戚继光同时代战友,多次被弹劾不得重用。明朝高级将领卢镗先被拘捕,然后革职查办。汤克宽实行监外刑,命令他戴罪立功,最终在塞外为国捐躯。戚继光部下的将领很多也被明朝文管收拾。



为了施展抱负的戚继光很深刻认识到武将的命运悲惨,就考虑找到一棵大树乘凉。可能受胡宗宪政治思想影响,戚继光攀上张居正。张居正对戚继光也是信任有加,一再提拔,戚继光的事业也顺风顺水,逆流而上。戚继光这种大力挖掘政治发展军事的路线,导致的矛盾更深,更激烈。最失败的地方,就是戚继光忽视万历的存在,不过也绕不开张居正这座大山。

踌躇满志的戚继光在蓟州军镇发动军备改革,修建城墙,在戚继光的治理下整个防区再无战事。当时戚继光推行的整套改革措施已经打破了文官集团所力图保持的平衡,文官不干了,不停告状。关键时候张居正一手给戚继光遮风挡雨,两人的私人关系真的很铁。后来张居正的死彻底把这种矛盾升级,万历大权在握时后

很多大臣提醒万历,戚继光是伏在宫门之外的一头猛兽,只听张居正的操纵,别人无法节制。

万历对大权在握的张居正积恨已久,张居正的死才真正的让万历感受到权利的美好。对比下戚继光相比李成梁更接近万历的政治中心,张居正生前对戚继光的厚待也成了文官体系压死戚继光的一车稻草。一个在辽东闷声发大财的军阀头子更容易让万历喜欢,万历也需要年迈的李成梁撑起辽东的场子。而戚继光就不同了,一个善于投机的军事专家,张居正的嫡系,万历失而复得的权利,难道再受到威胁?


我不是易中天


两位都是大明万历一朝战功赫赫,功勋卓著的戍疆守边的名将,宿将。那为何万历皇帝对二人的态度要厚此薄彼呢?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首先,一开始李成梁就是负责镇守辽东,压制女真各部,悍卫大明边疆安全稳定的,是边防集团军司令;而戚继光是抗倭名将,是打击东南沿海海岸盗贼犯罪,维持社会稳定的公安厅长兼武警部队支队长,从双方的使命和职责上我们可以得出李成梁比戚继光分量更重些;


其次,由于戚继光抗倭有功,朝廷将他从沿海地区调到北方边陲,可以说这时的戚继光与李成梁似乎平分秋色,不相上下了,这时我们要弱弱的问一下他的升迁调动的背后是谁在操纵?此人便是张居正,张居正是一位颇为正直的上司,他用戚继光守蓟燕,大概不会是戚继光用金银细软打点的结果吧?!问题又来了此时的万历皇帝在干嘛?万历此时还未亲政,是张居正以托孤大臣的身份代行皇帝使命,小皇帝也对张首辅是言听计从,但等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一亲政就来了个大清算,戚继光也被做为张居正的党羽遭到罢斥;


再次,戚继光在东南剿倭没几年倭寇就被剿平,被调到蓟燕戍边又把来犯的蒙古各部打的丢盔卸甲,闻风丧胆,后来连仗都不用打,戚继光往那一坐就给镇住了,真是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避邪!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最后戚继光被万历帝无情的拋弃了;而辽东的李成梁似乎早就洞察到这点,他采取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的策略,出勤不出力的原则,跟朝廷讨价还价,拥兵自重,养寇自保。如果凭这点就说李成梁不忠不义,我看也是过于牵强,毕竟是你朝廷给逼的嘛!


见证的回忆


以史为鉴,我是中国古代史专篇

我个人觉得之所以万历皇帝之所以重用李成梁,因为李成梁所镇守的辽东地区女真势力开始崛起,只有其可以重用,而戚继光当时其主要功劳在抗倭,当抗倭结束后,由于其影响太大,万历皇帝不得不服,最终被朝廷所抛弃。

戚继光和李成梁都是明朝晚期重臣,都依靠当时的朝廷张居正,才能得已发挥其才能,但是最后为什么结局却大有不同呢,那我们就得好好了解一下他们以及当时的明朝。

戚继光

戚继光的大名可以说在中国无所不知,嘉靖七年(1528年)出生,山东登州人,也就是如今的蓬莱,他的祖先是明朝的开国将领戚祥,曾经担任朱元璋的亲兵,可以说是出生名门了,从小他就受到他的父亲戚景通的严格教导,简单了解一下他的一生

在嘉靖二十三年,他的父亲便病逝了,因此17岁的戚继光就袭继了他父亲的职位,开始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使。

在嘉靖二十三年,经过兵部主事计士元推荐戚继光“留心韬略,奋迹武闱,管屯而俗弊悉除,奉职而操持不荀。”之后便开始得到了张居正的信任,开始了其风云变化的一生,然后他就开始在浙江义乌募集矿工和农民,组建戚家军。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经过兵部职方司郎中唐顺之的启发,从其所编的“六编”中的《武》获得灵感,创造了著名的“鸳鸯阵”。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台州,戚继光大破倭寇于浙江临海,九站九捷。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和福建总兵俞大猷,广东总兵刘显创平海卫大捷,从此倭寇被荡平。

万历十一年(1583年),张居正去世,从此便到了戚继光的人生转折点,朝廷无人,被杨畏排斥,多次被罢官,终于在4年之后1587年12月初八,去世于蓬莱。

李成梁

李成梁的祖籍是朝鲜的,其祖先应为唐末战乱逃到朝鲜,明朝的时候回归汉族,辽东铁岭人,嘉靖五年(1526年)出生,由于家境一般,所以他个人的发展很慢,40岁的时候才被人发现。

隆庆元年(1567年),近为副总兵,协守辽阳。在今后的5年间,李成梁先后多次击退蒙古。

万历元年(1573年),李成梁击退蒙古后,修建了宽甸六堡。

万历三年(1575年)开始,李成梁镇守辽东,多次击退了辽东女真族的侵犯,巩固了辽东的局势。

万历十九年(1591年),李成梁因为贵极而骄,奢侈无度,被言官弹劾,在该年的十一月,他的辽东所有职务被罢免,之后由于他朝中的势力逐个逝去,李成梁没了依托,最终被罢免。

万历二十九年(1601),由于辽东局势不平,李成梁再次复出,当时的他已经76岁了,这个年纪也早已无之前的锐气,一直到万历四十三年去世。

历史背景

我们再看看当时的明朝,当时的大明帝国已经到了晚期,饱受了“外忧内患“,”南倭北虏”,“夷”军突起的状况,这样的背景下,从隆庆六年(1572年)-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开始整军经武,锐意改革,就把边防放到了国家的首要事务。因此此时的戚继光和李成梁也就备受重用,有一个发挥的平台。当时号称是“南戚北李”。但是万历十年,随着张居正的突然病逝,人亡政息,因此他们两个都开始走下坡路,二人相继被贬,但是戚继光被贬后,一直受到万历皇帝的排挤,不信任,应为戚继光有谋反之嫌,而且此时戚继光已经平定了东南沿海,此时已经“狡兔死走狗烹”,已经不需要戚继光了,然后李成梁不同,北方只是暂时的安稳,虽然李成梁没了后台,而且多次被弹劾,但是万历皇帝还是多次包庇他,因为,北方忧患没有解除,万历皇帝还需要他,因此当辽东局势不稳,万历依然启用了73岁的李成梁,也使得辽东能有一段时间的稳定,最终有一个善终。

总结一下,戚继光和李成梁都为明朝抗击外敌,在一定程度上,戚继光的功和品德都是大于李成梁的,作为抵抗外敌的英雄,他们都应该被尊重,但是戚继光不仅在抵御外敌,更在于一种品德和文化,也应该受到我们的尊敬,所以知道今天戚继光依然被我们所牢记,成我我们名族之榜样。


喜欢历史的搬砖工


明史戚继光传,1563福建之战,……京宪复檄继光剿之……。而实际胡宗宪1562二月入牢免职,挂帅的是谭纶。就是这句篡改历史的话,似乎福建之战全部都是戚继光打的,谭纶功勋全部变成戚继光的,。纪晓岚评谭纶就说了,为什么要把谭纶奏议十卷收入四库全书,就是供后来人查证历史。共一百五十多次提起戚继光,故事招募兵给只是参将无带兵权的戚继光顺连,故意推荐戚继光为福建总兵,故事带到蓟辽。但戚继光的报答是以怨报德,篡改历史夺取上司谭纶战功。

这种历史小丑望大家知期面目



天皇太一


我歪个楼。

有人说戚继光不如李成梁,只能说大部分人还停留在戚继光抗倭层面。曾经小编喜欢看明代穿越小说,但看了几部后,发现部分小说只是戚继光经历的翻板。

戚继光是世袭官位,进入军中,成为一名中级军官,并通过结交张居正,得到重用。在沿海抗倭时,发现朝庭原来的军队已级腐朽不能用,便选择民风骠悍的浙西人组成了新军,并采用新的训练方法和战斗,比较像近现代军队严格军纪,强化班组配合(鸳鸯阵),也重视部队编制(营哨制,车营),改进装备(戚家刀、虎蹲炮、狼宪),也重视火器(鸟统、虎蹲炮),编写练兵操典(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改进长城防线(发明空心敌台),废除家丁制,重视每个士兵的素质,同时重视减少己方部队的伤亡,珍惜每名士兵性命。

在战争中灵活多变,无论陆战海战,敌方是擅于单打独斗的日本人,还是擅于骑射的蒙古人,都能想出克敌制胜的方法。

其有古名将之风,其曾生擒入侵的蒙古部落首领,但其兄弟归降时又予以释放。在辽镇受敌时曾给予支援,当时朝庭曾让他统领两镇之兵。

戚继光能诗能写(穿越的现代人都不行),留有《止止堂集》,下图是他的书法作品。

戚继光在政治上依附张居正,所以张倒台后,他也连带被贬,后被撤职,回乡后病死,不用戚是政治原因。

李成梁是一个传统明军将领,他将家丁制发展到极致,给家丁分土地,结成利益联合体,部队与其说是朝庭的,不如说是他的,与其说效忠朝庭,不如说是效忠李成梁。与传统将领一样养寇自重,相反戚继光防守蒙古时,蓟镇附近的蒙古直接被打服,以致没多少战果。

用一首戚继光的诗结尾。

韬钤深处

明代:戚继光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历史讲述


历史具有时代性和局限性。明朝是推翻元朝蒙古的统治而建立的,而且蒙古人也并没有消灭仅仅是回到了他们更熟悉的草原上去生活了。

蒙古人还时不时南下试图想要恢复祖先的荣耀,因而北御游牧民族是整个明朝的基本国策,从太祖时期一直贯穿到崇祯帝。明代九边重镇一直是整个明朝精兵强将在守关。而对倭寇策略却是不同,倭寇是什么,就是身上起了烂疮而已,在明朝看来只不过隔鞋搔痒坏不了国本,在明朝看来仅仅是影响东南沿海人民群众安定生活而已。所以北御强敌远比南荡倭寇要重要的多。




再来看李成梁,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将领之一,他一个人影响了明朝生死存亡,汉民族征服与屈辱。


他出生在辽宁铁岭,他是大器晚成,到40岁才世袭参将,但因多年在关外那种环境中长大,对于蒙古及游牧民族了如指掌,加上作战勇猛,因而很快崭露头角,屡立战功,很快就升任辽东总兵。他的任务就是打他丫的蒙古人和女真人。不管敌人来多少人他总能应付自如,进退有度,你和我比狠我就比你更狠,打的蒙古人毫无办法,打的女真人甘为奴隶。没错,努尔哈赤和他小弟弟就是李成梁的奴仆,像龟儿子一样可听话了。此时李成梁骄傲了,他觉得凭他的能力可以控制辽东的稳定,于是他的奴仆努尔哈赤开始像狗一样听话了,李成梁觉得听话的总是好的,还是扶一把吧,就这样扶起了后金,断送了大明。

当然李成梁是看不到这些的,不然我想他要知道会这样肯定让努尔哈赤尝尝一百种死法的。所以在那个时代,在北边立下赫赫战功的李成梁无疑就是英雄,而且是排第一的。当后人看到李成梁是如何一手把努尔哈赤扶持做大,成为养虎遗患,反被其误的时候,一定会笑李成梁的幼稚和无知。这就是历史时代性和局限性。

再来看看戚继光,他一生的功绩就是在抗倭的事迹上。


他训练出来的戚家军不仅军纪严明而且对倭寇有恐怖的战斗力,战损比非常低,低到难以置信可确实又是事实。他就是倭寇的克星,一代将星。

功绩当然也是显赫的。但就如我在开篇中讲的,明代国策北御是重点,因此在当时戚继光肯定比不了李成梁,不论在政府还是在民间都觉得李成梁要厉害的多。

但历史总是要经历过,大浪淘沙过才会让人擦亮眼睛看到本质。多少年后当人民发现正是由于李成梁的养虎遗患让努尔哈赤做大东北,扰乱了明朝,断送了明朝,自己也被异族统治,那种苦笑与气愤!当人民知道和认识早在几百年就有一个猛人将倭寇打的满地找牙,落花流水时候,那种民族情节油然而生,所以谁才是民族英雄就一目了然。

这就是为什么在明朝时期李成梁的名声要打过戚继光,而现在戚继光的名声远远大于李成梁。今天是个中国人都知道戚继光是民族英雄,但又有几个人知道李成梁呢!



山中茅店


历史上作为万历朝的两大名将,他们在当时都是镇守一方的军队头头。虽然今人更纪念戚继光和美誉戚家军,但在当时戚继光是在东南沿海面对倭寇,遗患多年但在中央政府来看是不动摇国本的,能解决当然很好;而李成梁面对的是北方的大明立朝以来的大患,是国都北京的门户,可见权重不一样。

不过,对于为何万历皇帝更器重李成梁,还有多方面的深层次原因,跟朝局和个人权谋也不无关系。尤其是李更培植了一批忠于自己的军队集团,影响深远。

首先就是张居正的因素。万历朝前期主要是张掌握朝局,戚继光也在其当政前后,为赢得朝廷对剿灭倭寇的支持,主动跟张贴近搞好关系,成为其心腹,并在剿灭倭寇后调到北方镇守,可谓红极一时。但在张离世后,万历出于对张的厌恶,对他一手提拔的武将自然也不会另眼相看,希望启用培植自己的军中势力、帝国柱石。

其次是戚继光的个人高明。虽然说兵者凶,但历史上武将一般都喜欢打仗,打仗才能立功,才有发财升官的希望。很少考虑经济账和政治账。但戚继光就不一样,剿灭倭寇的时候消灭其有生力量,不养寇自重,到北方镇守边关也不急于求战,扎牢篱笆,防患未然,让北方少数民族军队无法通过骑兵军事抢劫,立足于不败之地,接着又大力训练骑兵,练成能征善战军队,然后集中兵力打歼灭站,扰袭战,基本对方占不到什么便宜。这样导致显示不出军功,看不出战功。

还有就是李成梁的狡猾。作为从基层提拔出来的将领,李的骑兵部队是当时确实一支劲旅,战无不胜,百战百胜,无论从兵器训练还是对部队的赏罚上,都体现着军阀的做派,而且几乎每年都打很多仗,都是胜仗。为啥?因为他不会把对手往死里打,一边养鱼一边捞鱼,好像敌人打不完,所以军功挣不完。对于朝廷来说,每年听到边关送来的捷报当然是欣慰的,于是恩宠如一。

最后就是万历皇帝时期人才多。基本上在张居正的管理下,当时的朝廷军政方面都提拔了一批能干的人才,当时的蓟辽,宣大四个边关的总督如谭论等都是当世名将,所以就让他早早退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