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後的希望:孫傳庭血染潼關,為明朝敲響了最後的喪鐘

大明最後的希望:孫傳庭血染潼關,為明朝敲響了最後的喪鐘

明朝末年,天下大亂。急功近利的崇禎帝聽信袁崇煥五年平遼的豪言,在北方修建了大量堅固的堡壘,可最終,清軍繞道蒙古直抵北京城下。雖說清軍最終撤退,但這也標誌著明朝經營遼東的徹底失敗。同時也意味著明朝在遼東的鉅額話費全都打了水漂。

此時的明朝是無兵無錢,面對國內步步緊逼的李自成大軍,崇禎帝焦頭爛額,還好這時一個人的出現再次給了明朝一線生機,此人正是孫傳庭。

大明最後的希望:孫傳庭血染潼關,為明朝敲響了最後的喪鐘

孫傳庭

孫傳庭,代州鎮武衛(今山西代縣)人,明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高中進士。

在天啟年間憑藉功名來到了北京任職。此時權臣魏忠賢當道,因不滿魏忠賢的壓迫與排擠,兩年後孫傳庭辭官離京,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崇禎帝朱由檢繼位,在繼位之初他就剷除了危害深重的魏忠賢,國家政治為之一新。到了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孫傳庭重新回到了朝堂之中,出任驗封郎中,後越級升為順天府府丞。


當時,明末的農民起義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各地的起義軍勢力日漸壯大。眼見明軍節節敗退,孫傳庭主動請纓,請求前往陝甘起義軍勢力最大的地區平叛。於是孫傳庭被任命為而來新一任的

陝西巡撫。雖然孫傳庭得到了帶兵出征的機會,但此時的明朝已經是無兵也無錢了。

大明最後的希望:孫傳庭血染潼關,為明朝敲響了最後的喪鐘

明末農民起義示意圖

《明督師兵部尚書孫公傳》記載,崇禎帝沒有給孫傳庭一兵一卒,而招兵所需的錢財也只是給了區區6萬

,這些錢對於兵火連天的西北戰場來說無異於杯水車薪。但孫傳庭卻並未多言,帶著這僅有的一點“資本”動身前往了戰火紛飛之地。

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孫傳庭的三把火首先就燒到了屯田上邊。原來,在研究了雙方的情況後,孫傳庭認識到,這場戰爭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結束的。而加入兩軍進入長期的對峙,那麼糧食供應就是不得不解決的重大問題。在我國的古代,解決糧食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組織士兵屯田。而當時的陝西屯田形勢卻並不樂觀


明朝末年,土地兼併問題愈發凸顯,各地的屯田大都被兼併了。而這些被兼併的土地大都已經荒蕪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孫傳庭不得不首先著手清理屯田實數。他先是傳召陝西的士紳、官吏,告訴他們要以國家大局為重,將自己的屯田交還給國家。

大明最後的希望:孫傳庭血染潼關,為明朝敲響了最後的喪鐘

明潼關城遺址

除此之外,孫傳庭還根據實際情況規定原有屯田只抽稅,同時他還利用陝西地廣人稀的特點,鼓勵百姓種田,並給予一定的獎勵措施。他的這一措施調動了人民種田的積極性,一時間陝西興起了一股屯田衛國的風氣。


在實行了一系列的措施之後,陝西前線的緊迫形勢終於有了好轉。據《孫傳庭疏牘·鑑勞錄》記載:“於先、後、左三衛,清出課銀一十四萬五千二百四十二兩零;於右護衛清出本色麥米豆一萬三千五百五十六石零。今夏課銀已完,而本色亦見行徵收。”

大明最後的希望:孫傳庭血染潼關,為明朝敲響了最後的喪鐘

明朝軍隊

在陝西前線的經濟取得好轉之後,孫傳庭便開始著手加強軍事力量。在他最初來到陝西時,曾帶著3000剛剛招募的新兵,這些人此時已經是身經百戰的老兵了。再加上來到陝西新募的軍隊,此時孫傳庭的手下已經有了12000人左右的軍隊。然而這樣的實力還遠遠不是動輒十幾萬的農民軍的對手。


為了解決用兵危機,孫傳庭開始在當地募兵,每一批兵源他都要親自選拔,要求極為嚴格。同時孫傳庭還設置了一系列獎拔制度,優勝劣汰,軍隊中只看能力不看出身。經過這樣的改革,孫傳庭的軍隊戰鬥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有了和農民軍硬碰硬的實力。

大明最後的希望:孫傳庭血染潼關,為明朝敲響了最後的喪鐘

孫傳庭

當然,即便是朝廷的軍隊數量再多,也多不過農民軍,為了能夠鞏固取得的成果以及抵擋農民軍的再次入侵,孫傳庭在當地修建了大量的防禦工事。尤其是在地理位置險要的潼關地區,孫傳庭更是不遺餘力的修建了堅固的工事。

大明最後的希望:孫傳庭血染潼關,為明朝敲響了最後的喪鐘

李自成進北京

這些工事在日後與李自成軍隊作戰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並且差點就將李自成消滅。一時間明朝的內部戰爭形勢一片大好。

然而遺憾的是,在崇禎十六年,鎮守陝西多年的孫傳庭不幸戰死,他所經營的陝西防禦體系也隨之宣告瓦解,李自成最終可以打出陝西,最終一路攻入北京,敲響了明朝滅亡的喪鐘。

《孫傳庭疏牘·鑑勞錄》

《明督師兵部尚書孫公傳》

《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