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沒有這個美國人,就沒有日本製造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到處一片廢墟和焦土,119個城市嚴重被炸被毀,流離失所者達900萬人。工業生產能力只相當於戰前的31%,農業只相當60%。1947年,日本頒佈“和平憲法”,開始戰後經濟改革、恢復和重建過程。

為何沒有這個美國人,就沒有日本製造

但是由於大量熟練工人死於戰場,產品質量比二戰時更加糟糕,西方媒體報道日本產品:玩具玩不了多久就會出現質量問題,燈具壽命短得讓人無法接受。索尼公司創始人盛田昭夫在回憶錄《日本製造》中描述當時的情景:“我們就是仿冒和劣質的代名詞,任何印有‘日本製造’的商品都給人留下了質量極差的印象。在創業初期,我們總是把產品上‘日本製造’這行字印得儘可能地小,有一次因為太小了,美國海關逼著我們重新印大。”宇佐市,日本大分縣北部的一座小城,二戰後,這裡雨後春筍般出現了近百家工廠,原因很簡單,宇佐的英文是“Usa”,凡是在此製造的產品,就可以印上“Made in Usa”,讓人以為是美國製造。靠著這種讓人啼笑皆非的方法,日本產品不可能享譽全球。

日本政府首先認識到低劣產品、惡劣口碑嚴重障礙了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發展,著手建立相關法規,單1949年就先後頒佈了《工業標準化法》《關於產業合理化》,發佈了第一個工業標準。當時美國是日本經濟發展的榜樣和老師,同年,日本科學家與工程師聯合會設立質量管理研究小組,研究美國的《生產管理手冊》,但書中漫天的理論讓他們摸不著頭腦,他們把希望寄託於一個貨真價實的美國專家。

為何沒有這個美國人,就沒有日本製造

1950年6月24日,控制了日本80%資本的21位企業家出席了一場日本質量史上的一次盛宴,歡迎美國統計過程控制專家愛德華茲·戴明博士。

愛德華茲·戴明於1900年10月14日生於美國愛荷華州。為了國勢人口調查而開發新的抽樣法,並證明統計方法不但可應用於工業而商業方面亦有用。第二世界大戰期間,他建議軍事有關單位的技術者及檢驗人員等都必須接受統計的質量管理方法,並實際給予教育訓練。另外在通用電氣(GE)公司開班講授統計質量管理,並與其它專家聯合起來在美國各地繼續開課計共訓練了包括政府機構在內有三萬一千多人,可說對美國SQC的基礎及推廣有莫大的貢獻(當時戴明已將統計的質量管理應用到工業以外的住宅、營養、農業、水產、員工的僱用方面,其涉及面極為廣泛)。

面對滿座的日本政企代表,戴明直言不諱地說:“你們既然已經知道什麼叫做質量,就必須開始研究消費者,弄清楚他們真正需要什麼。”並用鼓動的語言告訴日本人:5年後,你們的產品質量將超過美國!接著戴明博士在日舉辦了為期八天的質量管理講座,聽眾包括松下電器社長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創始人盛田昭夫、豐田汽車總裁豐田喜一郎和許多政府的高級官員和領導人。

為何沒有這個美國人,就沒有日本製造

日本最大的廣播電視臺NHK將戴明的講座錄音製作成廣播節目,數百萬日本民眾通過無線電波收聽了講課。日本人將課程的速記、筆錄彙總整理一本書《戴明博士論質量的統計控制》,競相傳播。戴明帶來兩個重要質量思想:一是高質量並不意味著高成本,只要從一開始把事情做對,成本反而降低,價廉物美由此成為後來日本產品的重要特徵;二是大多數的質量問題不在於工人,而是管理者的責任,萌芽了日本全面質量管理。戴明打破日本人的認識誤區,帶來了質量發展的“金鑰匙”,一場聲勢浩大的質量改革運動開啟了日本經濟騰飛之門。

1950年後,戴明博士到日本指導質量管理持續了長達近四十年,前二三十年幾乎每年都去。並將他的著作版稅贈送給日本科學家與工程師聯合會,後者用這筆資金設立了戴明質量獎,用以推動日本工業質量管理發展。迄今戴明獎仍是日本質量管理的最高獎,世界上三大質量獎之一。日本早期的經營者幾乎都見過並受教於戴明博士,由此奠定了日本質量管理的基礎。豐田汽車創始人豐田喜一郎曾感激涕零地說:“沒有一天我不想到戴明博士對於豐田的意義。戴明是我們管理的核心。日本欠他太多!”戴明被稱為日本“質量管理之父”,1956年,裕仁天皇授予他二等珍寶獎。這一年,日本經濟結束戰後恢復期,進入高速增長期。

為何沒有這個美國人,就沒有日本製造

60年代日本質量管理進入獨創時期,實施“質量救國”戰略,推進“全面品質管理”和“消費者品質管理”活動,首創了質量管理小組質量改進方法,提出了全公司質量管理、田口質量工程學、5S現場管理、適時生產、看板管理、品質功能展開、企業範圍品質保證等富有日本特色的品質管理理論和方法,石川馨、田口玄一、狩野紀昭、大前研一等世界著名品質管理專家名噪一時。1969年10月,首屆世界質量管理國際會議在東京召開,世界著名的質量管理大師朱蘭博士對日本質量管理的特徵做了歸納,認為日本構建了全面質量管理。

為何沒有這個美國人,就沒有日本製造

上世紀60年代末,日本政府開始構建嚴格保護消費者權益制度體系,採取集團訴訟、具有震懾力的懲罰性賠款、生產方舉證責任、嚴格追究相關責任人的刑事責任等措施,倒逼企業持續提升產品質量。在全社會共同努力下,這個時期,日本集成電路缺陷率僅為千分之一,而美國約為百分之一,這個巨大差距使得美國在日美半導體之戰中敗北。在國際市場中,“日本製造”已經變成高質量的代名詞,外貿出口額急劇增加,經濟高速增長,開始挑戰美國經濟霸主的地位。

為何沒有這個美國人,就沒有日本製造

又過了十年,日本質量變得更強,1980年美國質量專家哈勒德在一篇報道中說,分別檢測3家日本公司和美國公司的30萬個16k存儲器,日本產品的出錯率為0,美國的為1.1%-1.9%,使用1000小時後,出錯率上升到27倍。日本產品充斥全球,日元也急速升值,這一年的6月24日,美國廣播公司NBC電視臺播放了一部名為《日本能,我們為什麼不能?》的紀錄片,4000萬觀眾在電視機前收看,紀錄片錄像帶的發行創美國曆史最高記錄,美國人驚呼:“日本將和平佔領美國!”

為何沒有這個美國人,就沒有日本製造

在經歷了經濟泡沫破裂和長達20餘年的經濟增長速度下滑後,很難想象,如果沒有領先世界的基礎設施水平和產品質量水平作為支撐,今天日本如何能夠保持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地位。近年來,包括許多著名企業在內的日本企業也相繼發生了一些質量問題,豐田、鈴木大面積召回問題汽車,高田、神戶制鋼篡改數據,均轟動一時。其中原因既有經濟下滑造成的壓力,也有世界製造格局的變化;既有質量管理的放鬆,也有企業文化的變遷。此刻,日本質量蒙上了一絲陰影,日本又到了重新思考當初美國老師那些話的時候。

當然,把日本製造的崛起,歸於戴明一個人身上未免偏頗,但鄰國政府、企業以及普通民眾所展現出的學習精神與貫徹執行力,值得今天處於轉型十字路口的中國品牌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