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引擎”激活沉寂山村 ——房縣項家河村脫貧攻堅觀察①


“紅色引擎”激活沉寂山村 ——房縣項家河村脫貧攻堅觀察①

圖為:項家河村一角。(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漢澤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漢澤 通訊員 李先江 王元濤

項家河村變了。

從17年前合併之初的窮、亂、散,到如今遠近聞名的產業村、文明村、先進村。

變化的力量,源自“紅色引擎”。

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發揮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房縣門古寺鎮項家河村一步一個腳印,在實踐中走出一條決戰決勝貧困之路。

發誓要修路,村民曾“鬨堂大笑”

2002年,項家河村由周邊大坪、大巖、磨石等5個村合併而成。“3000多人的大村,卻是一盤散沙。”村黨支部書記方必春回憶,首次村民大會,去了不到100人。面對他發誓要修路、要帶領大家致富的決心,村民鬨堂大笑。

村情複雜,“嘆息”不是解決辦法。村黨支部採取笨辦法,9名村幹部各帶一名黨員代表逐戶走訪。

群眾意見如竹筒倒豆:以往有村幹部吃拿卡要,有村幹部“多吃多佔”,有村幹部辦事推諉……

根據群眾呼聲,村黨支部針對村幹部出臺“四個禁止”:禁止蓋章卡殼,禁止辦事吃拿卡要,禁止接受群眾宴請,禁止參與賭博。

不久,一村民因宅基地手續辦妥,宴請一名村幹部。村黨支部公開處理決定:督促該村幹部支付50元餐費,並張榜公佈道歉書。

當年夏天,村裡決定修建5.5公里水泥路。多方奔走,籌集到的32萬元,只夠購買鋼筋水泥。

為激勵村民主動上工,村黨支部拿出1公里作為黨員示範段。村幹部們白天干活,晚上還要在工地看管機械和建築材料。“這樣的黨員幹部,我們擁護。”村民饒永久回憶,看著村幹部的變化,村民積極性被激發,上工一呼百應,計劃兩個月修好的路基,40來天完工。

如今的項家河村,修了40多公里水泥路,修建了村小學,修建攔河壩20多座、水窖7處,實現電力全覆蓋……

村幹部帶頭,榜樣最有說服力

合併之初,項家河村沒有產業,村集體欠債39萬元,村民種地“望天收”。

村幹部外出考察後認為,村裡的優勢是山場面積大,發展種植、養殖業是唯一出路,並確定“不愁銷路”的菸葉為首選產業。

誰來帶頭?村幹部找農戶做工作,無人響應。為啥?因為村民不會種菸葉,而且種苗、肥料、人工等成本投入大,收成受天氣影響大。

村民心裡沒有底,那就幹部自己幹。2006年,方必春率先種了25畝菸葉。他天天泡在地裡,還三天兩頭到縣裡尋求技術指導。

當年,菸葉豐收;第二年,20多戶村民跟著種。如今,該村菸葉種植面積已發展到2000多畝,帶動78家農戶,菸葉年收入600多萬元。

其後,該村又發展山羊養殖。2010年,在村幹部程光平的帶領下,幾戶村民開始規模化養殖山羊。至2016年,該村養殖黑山羊6000餘隻,種植優質草場2800多畝。

種煙、養羊讓村民嚐到甜頭,項家河村成了一片創業沃土:在外務工能人楊樹軍、杜德龍等人回來了,本村的貧困戶汪功成、肖勝良也在大戶的幫助下加入合作社……

目前,該村發展有菸葉、黑山羊、鄖巴黃牛、核桃、中草藥等20多個種植、養殖項目。全村有400多戶村民發展各類產業,每年吸引本村及周邊村莊務工人員1萬多人次,年支付勞務費600多萬元。

山貨“三包”,群眾樂意跟著幹

“組織村民為木耳轉鋪,到村民彭禮賢家裡指導木耳管護技術……”黨員彭家權的工作本上,寫得密密麻麻。

去年,彭家權帶頭髮展食用菌,帶動16戶村民加入合作社。他包菌種、包技術指導、包成品回收。

上半年,收穫第一茬木耳,村民彭禮賢悄悄帶到縣城賣。“一問價,才30元一斤,我又帶回來以35元一斤賣給合作社。”彭禮賢說,通過這件事,他是真信服了。

不光是食用菌,項家河村要求所有種植、養殖合作社,都要做到“三包服務”:包種苗(幼仔)、包技術、包銷售。

汪功成是村裡的貧困戶。2015年,村裡鼓勵他種煙。沒煙苗,合作社提供;沒本錢,村裡出面幫他賒化肥、建烤煙爐;沒技術,村裡出面請技術員。幾年下來,汪功成還清了10多萬元債務,還蓋起了新房。

此外,村民們收穫的乾菜、玉米、土豆等山貨,村裡全部收購,然後通過鎮裡的望佛山合作社銷售。“三包”背後充滿艱辛。去年,方必春帶領黨支部成員到武漢銷售農特產品,捨不得花錢住酒店,天天住在車裡。“黨員幹部吃苦在前的精神讓我們暖心。”村民彭家地說,現在,村裡無論發展什麼產業,群眾都敢跟著幹、樂意跟著幹。

村民對黨員幹部“高看一眼”,自願加入黨組織的熱情也高了。10年來,該村黨員數量從10多名發展到40多名。“支部領著幹、黨員帶頭幹、群眾跟著幹。”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高勇說,項家河村把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作為扶貧攻堅的牛鼻子來抓,形成了堅強戰鬥堡壘,增強了脫貧攻堅的戰鬥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