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3 康熙最后决定的接班人,究竟“传位”老十四还是“传位于”老四?

向敬之

聪明一世的康熙,最后究竟要传位给谁,是老四胤禛,还是老十四胤祯?

这是康熙朝留下的一桩公案。

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祯,也有很多巧合:一、一个娘生的;二、都很杰出;三、齿序相差一个十进制;四、名字读音相同,结构形似。

经历康熙四十八年第一次公开的夺嫡大战后,老十四为老八胤禩抱打不平险被康熙诛杀后,胤祯的仗义赢得了近乎寡情的父亲格外垂青,让他一个贝子享受到了独一份的和硕亲王的政治待遇。而老四因为支持太子复储,被康熙直接封为和硕雍亲王。

康熙最后决定的接班人,究竟“传位”老十四还是“传位于”老四?

《雍正王朝》德妃母子剧照

而且,他们的亲娘德妃老了,五十左右,还被康熙破格给了一个继续侍寝的恩典。

于是,种种猜测来了!

让人猜测的疑点是:

一、康熙五十七年,以胤祯为大将军王统兵西征,似乎欲崇其功,欲授其权。

二、康熙遗诏上,是传位十四子,而被篡改为传位于四子。“十”与“于”,似乎很好篡改,在“十”上加一横一勾则成。

三、胤禛即位后,虽然没有使胤祯死于非命,但也对其折磨施展了最严厉、最冷酷、最寡情的手段。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还安排雍正霸占着胤祯所爱的女人乔引娣,产生了情感。

许多人积极推翻康熙传位老十四一说,拿出了最有力的证明,就是所谓的康熙遗诏,上面清楚地写道:“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舆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所谓康熙遗诏,无论是汉文本,还是满汉文本,都是继位者胤禛成为雍正皇帝后,在先帝于康熙五十六年颁发的《面谕》基础上增删、修改、润饰而成,不足为信。

雍正以康熙遗诏颁示天下时,当事人康熙已经驾崩,新的皇帝大权在握,也是胜券在握,可以决定一切。

康熙最后决定的接班人,究竟“传位”老十四还是“传位于”老四?

雍正颁发的康熙遗诏

孰是孰非,我谈几点意见:

一、雍正所修的《圣祖实录》提及康熙病危,宣读遗诏时,他不在场,在场是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等。雍正的支持者、皇十三子胤祥也在场。

倘若这些捏造,难免会招致这些夺位的政敌留下日记手札之类,揭发胤禛即位不合法。这不但会招致胤禩一党的极力渲染,也会受到铁粉胤祥的情感不满。

即便康熙临终前,胤禛已同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隆科多建立了攻守同盟,有可能玩清版“烛影摇红”,那都是后人的猜测。

二、雍正即位后,曾命最大的竞争对手胤禩领衔总理事务大臣,爵封和硕廉亲王,一度是雍正理政的主要帮手。

对于胤禩的办事能力,雍正曾说:“允禩为人聪敏强干,才具优裕,朕深知其能办大事”(《清世宗实录》卷三十),“论其才具、操守,诸大臣无出其右者”(《清世宗实录》卷三十一),甚至给与了与自己能力相当的高度评价。

若雍正得位不正,胤禩集团必然会不合作。只要胤禩突然发难,雍正也会招致群臣激愤、天下挞伐。虽然若干年后,胤禩被雍正严惩,死于非命,其被贬的党羽大肆渲染雍正谋父逼母、弑兄屠弟等十大罪状,但胤禩始终未言雍正篡位。

三、虽然汉文本“十”与“于”篡改不难,但是指定接班人的遗诏,事关江山社稷,康熙自然不会草率完成,而是郑重其事。

即便如此,那么连一个“皇”字都省了吗?最起码也该是“传位”或“传位于”皇十四子或皇四子。

故而,“于”会是使用异体字“於”,同时备有满汉文本,如此一来,篡改就难了,必然会留下蛛丝马迹。清朝已发生过太祖、太宗二朝没有指定接班人,而导致宫廷争斗不休、皇家骨肉相残的悲剧,甚至爆出了太宗原系夺立的谣言,晚年一直在思考如何立储而痛苦怠政的康熙,自然不会再次遗祸后世。

康熙最后决定的接班人,究竟“传位”老十四还是“传位于”老四?

康熙帝画像

四、倘若康熙要立老十四胤祯,为何临终前不让他在京城,而是让他远在千里之外。

抚远大将军胤祯手握数十万大军,在西北前线。而雍亲王胤禛被奉命处理部分政务,代表康熙祭祀天地社稷,少不了赢得大臣们的支持。这样的局面,如果择储不慎,必然会酿成国家大规模地内战。

对于康熙为何要在最后紧急关头,将一度极为欣赏的胤祯调离京城,调至西北,后来雍正给出的答案是:胤祯蒙昧无知,支持胤禩,康熙不想他参与夺嫡之争,使之远离是非。

五、康熙晚年因为诸子夺嫡而身心疲惫,日益怠政,导致吏治废弛,故而需要一个熟悉政务、谨慎理事的成熟政治家重整山河、整顿吏治,而不是一个性格豪爽而冲动莽撞的胤祯式人物冲锋陷阵。

所以,一向坚持制度化办事的胤禛,也就成为了他最后的选择。

雍正为了标榜自己夺位合法合理,将康熙遗言“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大肆渲染,既崇隆康熙伟大的个性,也标榜自己是康熙最理想的接班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