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顯赫一時的義興周氏為何慘遭滅族?

兩晉之交,義興周氏是江東地區極具影響力的豪門大族,在江東大族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兩晉交替之際,義興周氏扮在江東演著重要的角色。義興周氏對兩晉之交的江東政局產生了重要影響。義興周氏曾經顯赫一時,但很快就覆滅。本文以義興周氏的興衰,探討義興周氏是如何影響江東政局的。

發跡於東吳

義興周氏的發跡,最早要從孫權在江東立國說起。孫權剛來江東時,和江東大族的關係一直不是很好。不過孫權深知,自己作為一個外地人,要在江東立足,就需要和和江東大族搞好關係。於是他大力拉攏江東大族。

東吳立國後,江東大族紛紛登上歷史舞臺,這其中就有義興周氏。義興周氏也開始在政壇發光發熱,義興周氏最早成名的是周魴。

曾經顯赫一時的義興周氏為何慘遭滅族?

周魴對行軍作戰頗有研究,打仗很有一套。周魴最出名的一戰就是石亭之戰,他斷髮賺曹休。當時曹魏大司馬、揚州牧曹休率兵攻打東吳。周魴領兵抵禦曹休,他使用詐降之計,大破曹休之軍。從此一戰成名,名震江東。孫權也對周魴刮目相看,曾高調錶揚他,並賜予官爵。

事捷軍旋,權大會諸將歡宴,酒酣,謂魴曰:“君下發載義,成孤大事,君之功名,當書之竹帛。”加裨將軍,賜爵關內侯。-《三國志·吳志·周魴傳》

不過在孫權執政時,除了周魴,義興周氏幾乎沒人在政壇活躍。而孫權死後,東吳政局非常混亂,也沒多少舞臺供義興周氏發揮。終東吳一朝,義興周氏還是比較落寞的,踏入仕途的不多,做到三公之類的高官更沒有。和其它江東大族無法相提並論,但也算是江東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三定江南,穩定江東

在西晉滅吳的戰爭中,很多江東大族的子弟都死於這次戰爭。西晉滅吳之後,西晉朝廷對江東地區的豪族和士人都非常輕視和排斥。故而整個江東都瀰漫著一股亡國的傷感和無奈。

周魴的兒子周處,就是除三害、改過自新的那位。周處在東吳滅亡後,接受西晉朝廷徵召入仕,先後擔任新平太守。廣漢太守和御史中丞。周處在御史中丞任上,不懼權貴,嚴格執法,得罪了梁孝王司馬肜。後來司馬肜率軍出征時,讓周處做先鋒,當週處身陷絕境時,卻故意不救援,最終周處力戰而亡。周處從容赴死的行為,贏得了朝野的一致讚賞,也為義興周氏贏得了名望,推動了義興周氏的發展。

不過真正讓義興周氏,聲名鵲起的,是周處的兒子-周玘。周玘曾經三定江南,赫赫功勳,讓義興周氏迅速崛起,顯赫一時。

曾經顯赫一時的義興周氏為何慘遭滅族?

西晉後期,經過八王之亂和胡人之亂的衝擊,西晉政權岌岌可危。當時在朝廷執政的東海王司馬越,感覺西晉撐不住了,於是派遣自己的心腹-琅琊王司馬睿出鎮建康,以挽救司馬氏政權。

司馬睿出鎮建康時,江東地區的局勢非常複雜。當時在江東有三支勢力,而且各自的目標完全不一樣。一是以江東大族為代表的本土派,他們企圖建立一個類似東吳那樣能保護江東大族利益的割據政權;二是以琅琊王司馬睿為代表的西晉流亡政府,他們企圖在江東另起爐灶,建立起另一個司馬氏政權,以維護司馬氏在江東的統治;三是以石冰、陳敏為代表的外部勢力,他們企圖趁渾水摸魚,借西晉末年亂世之機會,控制江東地區。

這三支勢力,其中有兩個是外來的,一個是本地的。實力最弱的是外部勢力,真正能能影響江東局勢的是西晉流亡政府和江東本土派。但是西晉流亡政府和江東本土派也有各自的弱點,西晉流亡政府在江東地區的影響力很弱,江東地區並不擁護他們。江東本土派雖然坐地利之便,而且久居江東,影響力巨大。但是江東本土派內部缺少一個領軍式的人物,並領導江東大族建立起類似東吳那樣的格局政權。江東本土派無法依靠自身的力量成事,只能藉助外部力量實現自己的願望。而以當時的情勢,江東本土派能聯合的,只能是司馬睿。

曾經顯赫一時的義興周氏為何慘遭滅族?


在這樣的情況下,原先不算特別顯赫的義興周氏的周玘站出來,率領江東大族的宗族武裝,連續發動了三次征討行動,穩定江東局勢。這就是歷史有名的三定江南。

西晉末年,天下大亂。公元303年,荊州人張昌聚集數千流民作亂,同時派部將石冰進攻揚州,所向披靡,佔領了長江下游的大片地區。西晉名將劉弘奉命征討張昌,併成功鎮壓了張昌。但對攻入揚州的石冰鞭長莫及。石冰進入江東後,多次擊敗西晉的政府軍。眼看著江東就要落入石冰之手,周玘立即聯合江東大族,動員江東大族的宗族武裝配合西晉官軍行動,成功將石冰鎮壓了下去。這就是一定江南。

公元305年,憑藉平定石冰之功的廣陵相陳敏,反叛晉室,自封為揚州刺史,並控制了吳越之地後,把目光投向了江東,欲做第二個孫權。江東大族中的大部分人等歸附了陳敏,而周玘則在觀望之中。可惜,陳敏是個庸才,完全不可能是孫策或者孫權那樣的梟雄,江東大族很快對陳敏失望。周玘趁機遊說已經歸附陳敏的江東部眾,力促他們反陳。同時聯絡鎮東將軍劉淮渡江夾擊陳敏。周玘和江東士人起兵討伐陳敏,最終取勝,再次穩定了江東。這就是二定江南。

在討伐陳敏的行動中,出身江東次等士族-吳興錢氏的錢璯也起兵響應周玘。陳敏被平定後,錢璯奉命救援洛陽。在前往洛陽的途中,因畏懼匈奴人的勢力而徘徊不前。後來乾脆舉兵反叛。錢璯自封平西大將軍,率領叛軍縱橫江東,就連鎮守江東的司馬睿,也因為勢單力薄而無力鎮壓。周玘又聯合江東大族武裝,討伐錢璯,並平定了錢璯之亂。此為三定江南。

曾經顯赫一時的義興周氏為何慘遭滅族?


周玘三定江南的行動,為司馬睿立足江東鋪平了道路,也成為後來東晉建元的基礎。周玘三定江南,才使得司馬睿在江東有了立足之地,江東成為能延續司馬氏政權的戰略根基。

儘管周玘三定江南,並非刻意為了幫助司馬睿,而是為了穩定江東,保護江東大族的利益。但他三定江南,還是幫了司馬睿大忙,為東晉的建立創造了有利條件。

兩度反晉,慘遭滅族

儘管司馬睿高度評價了周玘三定江南之功,但內心對周玘還是不怎麼信任的,甚至有些忌憚。因為義興周氏擁有實力不俗的宗族武裝,足夠對江東局勢產生影響。司馬睿重明面上禮遇義興周氏,實際上卻暗中打壓。

周玘擁有三定江南的巨大功勞,卻沒有得到得用。周玘被外放到吳興當太守,遠離朝廷。而當時在朝廷執政的,卻是以琅琊王氏為代表的北方士族。周玘在吳興太守的任上,雖然幹得不錯,但始終被執掌朝政的北方士族壓制著。

曾經顯赫一時的義興周氏為何慘遭滅族?

周玘極為不滿,甚至謀劃起兵造反之事。不過還未等他行動,他就病逝了,臨死前,他說自己是被北方士族害死的,叮囑兒子周勰為自己報仇。

將卒,謂之勰曰:"殺我者諸傖子,能復之,乃吾子也。"吳人謂中州人曰"傖",故云耳。-《晉書·周勰傳》

周玘死後,周勰很快以“誅王導”起兵造反,江東大族不少人附和。不過周勰造反時,卻打著叔叔周札的旗號,可是周札並不支持周勰的造反之舉,因此周勰很快失敗。

不過王導並沒有處罰周勰,也沒有處理義興周氏,甚至還進行了安撫。這其中的原因當然是王導出於穩定江東局勢的考慮,時值兩晉之交,西晉分崩離析,東晉並未建立,王導和司馬睿仍然需要江東大族的支持。王導撫義興周氏,就是避免江東大族恐慌,轉而抵制司馬睿。

曾經顯赫一時的義興周氏為何慘遭滅族?


當然,周札不支持周勰,並不是他對晉室多麼忠誠,而是他感覺時機未到。從周札參與王敦之亂就可以看得出來。

王敦起兵造反之後,沿長江順流直下,直抵建康。周札以右將軍兼都督石頭水陸軍事的身份駐守建康,當王敦攻打石頭城時,周札卻不戰而降,投靠了王敦,使得王敦順利攻入建康,進而控制了東晉朝政大權。

周札之所以投靠王敦,原因很複雜。一方面周札對司馬睿缺乏好感,畢竟司馬睿忌憚和排斥義興周氏的事,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另一方面周札和王敦素有無淵源,沒有交集,更談不上交情。如果非要在司馬睿和王敦之間二選一的話,周札當然會選擇王敦。當時士族基本都默許和縱容王敦造反之舉,周札投靠王敦,也算順應情勢,保全義興周氏。可見周札並非真心擁護王敦,而是為了維護家族利益。

曾經顯赫一時的義興周氏為何慘遭滅族?


故而儘管周札投靠了王敦,但是王敦對周札卻十分戒備。義興周氏在當時非常顯赫,“一門五侯,並居列位,吳士貴盛,莫與為比”。為了提防周札,王敦將他外調到會稽,擔任毫無實權的會稽內史。

王敦第二次起兵時,他的心腹錢鳳就勸王敦滅掉義興周氏,王敦聽從了錢鳳的建議。在王敦看來,義興周氏雖然強盛,卻很難為自己所用,而且周札既然能背叛朝廷,那也可能被背叛自己。王敦於是迅速出兵滅掉了義興周氏。曾經顯赫一時義興周氏慘遭滅族,從此一蹶不振,基本退出江東舞臺。

(錢鳳)乃說敦曰:“夫有國者患於強逼,自古釁難恆必由之。今江東之豪莫強周、沈,公萬世之後,二族必不靜矣。周強而多俊才,宜先為之所,後嗣可安,國家可保耳。”敦納之。-《晉書·周札傳》

值得一提的是,錢鳳勸說王敦滅義興周氏時,曾說“江東之豪莫強周、沈”,顯然是言過其實,義興周氏的地位和影響力,遠非吳興沈氏所能及

。義興周氏有能力依靠自身實力影響江東,而吳興沈氏在根本沒有這個能力。所以吳興沈氏一直死心塌地為王敦賣命,而義興周氏則和王敦相當疏遠,只是迫於形勢才暫時投靠了王敦。

曾經顯赫一時的義興周氏為何慘遭滅族?

義興周氏的慘禍,和東晉政局的發展有很大關係。司馬睿出鎮江東時,江東大族是維護江東的重要力量,北方士族需要他們的大力支持。後來隨著北方士族在江東漸漸站穩腳跟,實力日趨強勁,對江東大族形成壓倒性優勢,不僅能駕馭江東大族,還能決定江東大族的命運。北方士族掌握了對江東大族生殺予奪的權力,義興周氏的覆滅,就是明證。

結語

義興周氏是江東地區以武功為名的世家大族。義興周氏子弟基本都在軍隊系統任職,而且多有軍功,義興周氏同時還擁有實力不俗的宗族武裝。義興周氏因為武功而顯赫,也因為武功而覆滅。義興周氏從顯赫到覆滅,時間短暫,如流星一般劃過天空。

義興周氏的生命週期雖然短暫,但是對兩晉之交的政局產生了重要影響。從顯赫一時到慘遭滅族,義興周氏和兩晉之交政局的發展緊密相關。三定江南為東晉建元鋪平了道路,兩度反晉雖然造成東晉早期政局動盪,但也在客觀上促成了東晉後續的政治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