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手机超级快充有华为40w,vivo44w,快充22.5w,怎么不统一标准?

QQ网友21346445


现在快充是有标准协议的,比如苹果iPhone 8以及后续的机型就使用的是USB PD协议,华为、小米、一加等最新的手机也支持这一协议。

但是标准协议有一个问题就是需要兼容的设备太多,所以在充电功率方面不可能太过激进,否则一些设备就无法使用这种标准协议了。一般支持USB PD协议的手机在使用标准USB PD充电器的时候,充电功率通常都在14W到18W,不算太快也不算太慢。

同时,充电对于智能手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很多智能手机厂商都希望用更快的充电速度来压倒竞争对手。这样一来厂商就会采用一些私有的充电协议,比如OPPO的VOOC闪充,一加的WARP闪充,华为的SCP快充等。这些充电技术的原理可能都不相同,充电效果也不一样。比如OPPO的VOOC闪充和一加的WARP闪充虽然只有20W和30W,但都支持亮屏快充,在电量屏幕的时候充电功率几乎没有衰减,因此可以一边玩一边充电。

而华为的SCP快充虽然可以达到40W的功率,但最高功率只支持息屏状态。在亮屏时,华为SCP快充的电压会降低到5V左右,功率也会下降到17W左右,充电速度反而没有30W的一加快。

也就是说,各家手机厂商不同的充电标准,也给各家的手机产品带来了不一样的充电体验。比如喜欢一边充电一边玩游戏的,肯定是选择一加的手机比较好。而喜欢一口气在短时间把电量充满的,肯定是选华为的手机比较好。如果大家都统一标准了,所有的手机充电体验差不多,那么用户反而无法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手机。

再者,现在的手机充电技术进步太快,也无法在短时间内统一标准。比如去年的时候各家还在主推20W的快充,今年就变成40W甚至50W了。按照这样的速度下去,65W甚至100W的手机快充也是指日可待。如果早早的把快充标准定下来,大家都按现在的标准来,那么无疑就会扼杀手机厂商对缩短充电时间的技术追求,也不利于快充技术的整体发展。


猫眼看数码


事实上我们说并不是说没有共同的协议,无论是pd协议还是高通的qc协议,目前来看的话,进步幅度都是相对来说比较小的,快充的规格也是以稳步提升为主,根本没有办法达到厂商的要求。

所以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厂商来塑造自己的快充标准,比如说OPPO的vooc闪充以及vivo的双擎闪充包括华为的超级快充。这些快充出来之后,其实在速度和体验方面确实是有了一个质的变化,无论是用户还是厂商都乐于看到这样的成果。

从快充的标准来看,22.5瓦的闪充规格其实已经是比较普及的,与此同时超级快充目前这几家也都有,比如说OPPO的50瓦,Vivo的44瓦以及华为的40瓦超级快充,这样的快充规格其实可以在半个小时之内完成,手机80%~90%的电量,已经算得上是体验非常不错了。

那我们看高通的快充标准,目前也就是小米9所使用的27瓦快充,与这些快充标准仍然是有很大的差距,甚至在峰值功率坚持的时间上面也远远不如这些超级快冲。

所以并不是行业里没有相关的协议,而是因为手机厂商为了提高自己的亮点部分,很多都选择自己研发,这些技术以及标准,从而带来产品的亮点以及比较良好的用户体验水平。

至于处理器以及行业所塑造的一个协议来看的话,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尤其是在一些顶尖旗舰产品上的亮点部分,而且公版的协议大家都基本上可以使用,这就失去了作为亮点存在的必要性。





互联网的放大镜


举例来说,一款旗舰手机使用原厂充电器能够达到28W甚至更高的充电功率,一小时就能充满;但是用同样的充电器给另外一个品牌的智能手机充电,要么因为接口规范不同,完全无法充入电量,要么即使可以充电,其功率也被限制在最低的慢充标准上,其结果是,仅有一款手机很快充满,但用户却还是不得不等待上好几个小时……

很显然,这样的体验十分糟糕。而它背后的原因,便是手机厂商特别是一线大厂在快充技术标准上各自为战,互相仅有最低限度的兼容性的事实。

为什么手机上厂商之间的快充技术不统一?因为前面说了一个各家之间的快充协议互不兼容,二是我认为一方面手机厂商不做成通用的是为了增强自家产品的竞争力这样做更有卖点,自家也能多赚点钱,因为快充也是中高端旗舰手机的一个重要卖点,一部新手机拥有40瓦的快充那么他的价格也会比那些拥有22.5瓦快充的卖的贵些,荣耀V20跟荣耀魔法2就形成对比,在处理器,电池,NFC,游戏体验,系统等方面都是差不多的情况下,魔法2比起荣耀v20多了一个摄像头,一个屏下指纹,而且据说魔法2拍照也不比荣耀V20强到哪里去,而且充电口还容易开裂,另一个多出的就是40瓦超级快充而V20是22.5瓦的,这点比不了他,但是上市魔法2售价是3799,而V20是2999元,这就说明问题了


电弹飞鲨


快充无法兼容

曾经,因为原有的统一的智能手机电池的充电接口充电速度太慢,而各大厂商为增加手机的卖点,各自私自开发出自有的快充技术。

各大厂商根据自己的手机类型自我研发性能相对更好、只适用于某些智能手机的快充技术可以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过去,智能手机的快充技术都是通过手机的芯片供应商主导的。比如高通公司的QuickCharge,以及联发科的PumpExpress。而这些供应商主导的快充技术就无法避免的存在两个问题,参数设定比较保守,充电速度上会有限制。具体的芯片版本和手机使用的主控型号绑定,只有最新的芯片才能使用最高版本的快充。

后来手机厂商为了解除这种限制,自行改动了私有快充的设计,开发出了针对各自手机品牌的快充方案。差异化的私有快充方案更加具有卖点。

USB-PD 3.2

这是一种由USB-IF组织(USB标准化组织)提出发布的一种快速充电的标准,为了实现快速统一充电的规范。也是作为所有USB接口未来“公共标准方案”的超级快充技术。

USB PD 3.2标准能够支持最大100W充电功率,相当于目前旗舰智能手机平均水平的四倍之多。甚至可以支持通过USB接口给笔记本电脑或者显示器之类的设备供电。

兼容性:全球USB-IF组织负责USB接口的全球研发和迭达工作,只要是USB Type-C接口供电的设备,不论是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台式机显示器都可以通过这个快充协议进行充电。

商业利益

USB-PD 3.2的技术成熟、兼容性好,但是为什么没有被各大厂商所推广使用呢?

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专利。使用别人的专利需要支付大额的专利费和授权费。而自我研发的快速充电技术不需要这种成本,即使不兼容其他品牌手机,但是可以降低手机开发商的产品成本。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国家可以强制统一这种规范,一举解决充电设备不兼容的问题。不需要在准备多个不同规格的充电器便捷快充的体验。


些许拙见,供您参考。

从事互联网开发多年,欢迎大家骚扰


凯腾凯


因为不是一家公司的产品,当然发生分歧。再说了快充用的技术也不一样,有的在充电头,有的在数据线,有的在手机内,所以不好统一,因为标准不一样吗。谁愿意吞噬自家技术呢?吞噬自家意味着受限于人。受限于人几天暗示着有价格竞争和专利矛盾,或许还得交专利费,与其这样,还不如自研技术,一方面加大自己产品竞争力,另一方不至于自己落后,不限于人


心柔向阳何惧忧伤


为了竞争。因为现在快充是卖点,每家都在推广自己的技术,如果采用统一标准,就无法和竞品形成差距,也无法吸引消费者了。

本质上快充就是提高电压或者电流,这个在电源芯片管理方面完全可以做到。但是如果都采用类似的方式去解决,肯定就无法推行自家的东西了。现在的迥异方案可以帮助厂家卖手机的同时,顺便卖出去一批硬件。


榻榻米的榻榻


主要原因还是各家快充协议不同(更深层次讲,快充协议要与手机设备硬件兼容,每家使用的处理器也不一样)。

市面上的快充协议“百家争鸣,各自为政”,即使有兼容也不能达到最理想的充电速率。举个栗子,之前一直打磨联发科的魅族,其自家基于mtk的协议(联发科)的mCharge快充,就与主流QC、PD充电器不能完全握手兼容,不能达到 24 W的最佳充电速率。

再有,手机圈大火的的兼容多协议快充头,即使兼容所有协议,也会有功率限制,达不到最佳充电速率,PD 18 W和 45 W都能被称其为PD快充,但后者功率是前者 2 倍有余。

QC、PE、FCP、AFC,以及国内厂商的VOOC、SuperCharge、mCharge等等,普通消费者很难区分这其中的差别。

此前,某位行业大佬曾经说过:“协议兼容性目前的确是整个快充行业发展的最大技术壁垒,如果能够打通快充协议不兼容的问题,整个行业的发展能够加速前行。”

毕竟对快充进行简单分类,也有高压快充与大电流快充的区别。品牌之间,快充头、充电线的兼容通用性并不好,这也限制了快充的普及。好在,基于USB type C接口的PD协议有大一统电子数码充电协议的趋势,未来可期。



木易木成



博白客家人小陶


怎么说呢,各大公司之前的技术是不会共享的,所以各公司之间都是埋头苦干的去研究技术,研究出的成果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各手机厂商的快充都不一样


ZiChou


快充也是一个比较有技术含量的东东,所以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一套,不通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