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手都是长期主义者?

为什么高手都是长期主义者?

作者/森森

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曾说:“如果你做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来三年,和你同台竞技的人很多;但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来七年,那么可以和你竞争的人就很少了。因为很少有公司愿意做那么长远的打算。”

对于个人来说,何尝不是这样?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长期坚持的人太少了。

只要我们的目光比同龄人看的更长远,并且用正确的方法持续坚持做正确的事,就会抛开同龄人一大截。

做一个长期主义者,并不容易,需要付出极大的前进力,忍耐力,最终才能收获爆发力。

为什么高手都是长期主义者?

01 前进力

有句话说:保持愚蠢,保持饥渴。

我观察发现那些有成就的人,都能够居安思危,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每天必须进步,否则就感觉内心愧疚。

比如《奇葩说》辩手詹青云 ,她说:“我的理想生活状态就是很诗意的、勤劳的状态,每一天都感觉到自己在进步的那种状态,然后再给自己一个轻松的时间,那时候整个人是最满足的。

我没有办法忍受我的时间被虚度,哪怕我抓紧这一个小时来画画、写字都可以,但是整个人要处在一种很积极的在生活的状态。”

生活于有些人来说就是一场冒险,充满激情和挑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等着去探索,去挑战,去解决。

李笑来在《财富自由之路》里面提到一个概念:个人成长曲线图。

当一个人跨越了成本线,达到一个成长拐点后,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它随着时间推移呈现出曲线增长的态势,另一种情况,随着时间推移呈现回落的态势。

之所以造成这两种差异的原因是 :前者跨越成本线后继续成长,而另一种则是停止成长。

危机感,逼着我们持续进步,成长。相反地,处在温室里,只能成为被宰割的羔羊。只有持续成长才能处于不败。

为什么高手都是长期主义者?

02 忍耐力

有个诗人说: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

大家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为什么乌龟能够后来者居上,获得胜利呢?

并不是乌龟聪明,而是乌龟明知道自己跑的慢,所以不停留,一步步最终朝向终点。

而骄傲的兔子,却觉得自己必胜,放松懈怠,反而失去取胜机会。

人生是场马拉松长跑,是场持久赛,有人上半场慢了,却赢在下半场。

吴冠中,中国著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早年求学巴黎,学成回国,希望创作属于中国特色的画品。

但是回国后,国内观念与他想表现的完全相反,他认为艺术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当时的国内认为绘画是政治的螺丝钉。

1964年他被调往河北农村生活,在此期间,因为水土不服,长期劳作,患上了疾病。

得病后,他不吃饭,不喝水,他说如果不能画画,那还不如通过拼命画画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当他真的这么做了过后,很奇迹的是他的病反而好了。

但是此时,他之前留在法国的同学,现如今已经混的风生水起,成为著名画家。

而自己还是名不经传,这无疑给他心里造成巨大落差。

当时有人就问他:“如果你和当时的同学留在法国,现在生活条件也不错的,你后悔回来吗?”

但他说:“不后悔。”

正是因为他用心沉淀30年,对绘画的极致热爱,甚至要艺术不要生命,1980年,他开始迎来了艺术生涯的春天,让全世界为之惊叹。

请相信,最伟大的成就来自最长久的时间和耐心。

为什么高手都是长期主义者?

03 爆发力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一个人最终呈现的结果一定来自于自己平时的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爆发力,临时抱佛脚,只会显得底气不足。

我最近学习普通话,听到有人问老师:“我按照您说的方法,听话照做,练了几十遍,感觉声音已经有大进步了,您帮我听听。”

老师耐心地说:“练习普通话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不是今天狠练几十遍,完成作业,课后不练习就能学成的。

最初你的目标是将气息,口腔、鼻腔、胸腔整体打通,综合提升才能有大幅度的改变,它是个持续刻意练习的过程,量变才能达到质变。”

深以为然,现在很多人追求速成,一天想吃成一个胖子,望着天下掉馅饼,太难了。

爆发力的呈现一定是量变到质变。

有一句话说:一个人1天练习1000次踢腿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人一天踢腿1次,踢了1000天。

就如同,我身边的一个朋友,之前她是个对生活没什么知觉的人,后来她想要改变这种生活状态。

于是,她开始每天坚持5点起床创作,学习,制定合理的时间作息,让每件事都落在时间的刻度上,一不留神,就坚持做了3年,现在她已经创立了自己的个人品牌。

请相信,上天不会辜负一个真正付出勤奋和努力的人,结果不会陪你演戏。

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提到:只有长期主义者,才能做时间的朋友。

他说:“普通人的努力,在长期主义的复利下,会积累成奇迹。时间帮助了他们,他们成为了时间的朋友。

愿我们都能坚持做长期主义者,为人生赋能,为生命喝彩,创造属于自己的一个个人生奇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