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的儿子郑经,是一个怎样的人?

庭州行者


郑成功,本名森,他是明末清初时期的抗清名将。他曾被赐明朝国姓朱姓,封为忠孝伯,故又称为“郑国姓”等。后又因被永历帝封为延平王,所以又称为郑延平。郑成功之名和他的事迹深受后人所熟悉。郑成功的长子为郑经。



那郑成功之子郑经,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郑经,他是郑成功的长子,后承袭郑成功延平王的爵位,并且还成为台的统治人物。郑经在他四十岁的去世,他去世后,谥号为文王。

郑经在十九岁的时候虽然取了原兵部尚书唐显悦之女,但是郑经却不喜欢,后来他又和他四弟的乳母陈氏有私而生下郑克臧。郑成功虽然因为有孙而高兴,但是当时在台的一些人却认为郑经这是有违伦常的,于是郑成功就下令处死陈氏,但郑经却把她藏了起来。

然而因为此事,唐显悦就说郑成功治家不严,说他如此家尚不得治理好,又如何治理一方。郑成功因此很生气,于是要斩其妻、其子、其孙。但是当时的大臣却建议只斩陈氏和其子就好了,而郑成功却不愿意。于是众人之后就联合违抗郑成功的命令。后来郑成功又因为郑芝龙和永历帝相继被杀,郑成功悲痛欲绝,从而没多久郑成功就因病去世了。


郑成功去世后,虽然郑经是长子,但是因为郑经和陈氏有私之事,所以很多人觉得郑经不能为台之主。故而很多人拥护郑成功的弟弟郑袭,同时还打算抵抗郑经。

郑经知道后,于是在思明继位,后在陈永华、周全斌、冯锡范的辅佐下,进入安平城。取得了在台的地位和权利。之后他把郑袭软禁,从而也结束了这场郑氏内部的斗争。

郑经取得权利和地位后,就开始在台经营,他抚民通商、兴办学堂、选人才、制定制度。从而台地在他的治理下一度大治。

而当时清朝皇帝是康熙,那时吴三桂发动叛乱,从而引发了三藩之乱。而此时的郑经则和耿精忠联合,从而想一举成事,但是康熙皇帝最终平定三藩之乱,所以郑经最终被清军打败。


兵败时的郑经地盘也失去不少,他本想在厦门坚守,但是因为郑氏势力经过连年的征战,从而实力、财力消耗很大,当时已经无力在支付起大规模的用兵,从而郑经就放弃了东南沿海的地界。后来郑经亦开始怠慢政事,并且又有些沉迷酒色,而把政事则交给了郑克臧和陈永华处理。后来郑经在他四十岁时去世,其去世后,谥号为文王。


中孚鉴


郑经是郑成功的儿子,其爷爷郑芝龙,在手握重兵时期,不顾部下反对,一直与清朝眉来眼去,最终选择投降清朝,然而让郑芝龙没想到的是,他以为的前途光明,却因为儿子不愿投降,而被清朝猜忌,因害怕郑家父子相互勾结,里应外合,而被杀。



郑成功在接手台湾后,不断袭扰清朝沿海,让清朝颇为忌惮,由于郑实力也极为强大,只能慢慢彼此消耗,然而让郑成功没想到的是,其子,却真的让他伤透了心,根据秘报,郑经与其奶妈乱伦,此事让郑成功极为恼怒,甚至是导致郑成功死亡的原因之一。

而且在郑成功看来,父亲投降,儿子乱伦,真的让他感到无比丢脸,因感染痢疾,加上过于愤怒,不久辞世。



而郑经在接手台湾后,也是荒淫无度,对外战绩一而败,败而三,从福建沿海,一直败退到了台湾。

为此郑经的母亲董氏,曾经批评郑经总结说,之所以沦落至此,七府接连失去,甚至连两座岛屿都被夺走,究其根本是郑经没有杀伐果断的能力,以及没有智谋,还用人不当,使得军队不团结,溃不成军。



  最后郑经很是失意,只道是沉迷酒色,第二年,公元1681年,便死了。

可以说郑经此生极为庸俗,不但对其长辈不敬,而且对政治军事也极为不通,连阿斗也比不上。


野史官人


简单来说,郑经不正经,守成有余、开拓不足。

郑经是郑成功的长子,原本很受郑成功重视,把他当作继承人培养。1661年郑成功率军进攻台湾时,就命年仅20岁的郑经镇守思明州(今厦门),并调度沿海各岛,为郑成功提供后方保障。

到次年年初,郑成功攻占台湾,驱逐了荷兰殖民者。前方节节胜利,后方的家里却起了大火。

郑经此时娶了原兵部尚书唐显悦的孙女为妻,但郑经不怎么喜欢她,一来二去勾搭上了四弟郑睿的乳母昭娘。这事惹恼了唐显悦,他写信指责郑成功治家尚且不严,如何能够治理一方!

郑成功大怒,派堂哥郑泰去厦门斩杀郑经及昭娘。诸将认为世子不可随意斩杀,联合抗命,加上听闻永历帝朱由榔在缅甸遇害,郑成功急怒攻心,很快病逝。直接点说,郑成功算是被郑经气死的,他也来不及好好经营他打下的台湾了。

郑成功死后,郑氏家族延续了南明的优良传统——内斗。郑经和叔叔郑袭为争夺郑氏政权首领的位置大打出手,郑成功灵堂摆好后,一个在台湾严阵以待,一个在厦门整军备战。

为了消除清朝的后顾之忧,郑经还派人跟清朝商量像朝鲜那样当附庸的事,趁着跟清朝扯皮的时间,他发兵进攻台湾,夺取台湾控制权,结束了这场内斗。

稳定台湾后,郑经又返回厦门,处理掉了堂伯郑泰,直接导致郑泰的兄弟子侄率部郑鸣降清。有了这些降部,清朝大举进攻厦门,郑经不敌,率部东渡台湾以避锋芒,把重心从思明转向台湾。

郑经在台湾建立行政体制,发展农业、兴办教育,与外国通商,一手造就了台湾逐渐繁荣,“台湾日盛,田畴市肆,不让内地。”

郑经也不想一直窝在台湾岛上,随着实力强盛,郑经对西攻大陆也起了心思。

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这场持续了八年的乱子给了郑经千载难逢的机会,尤其广东和福建是三藩之乱的主要爆发点,如果郑经能够抓住机会,北上打到南京都不是问题,但郑经一直都在福建、广东混。

郑经原本是受耿精忠邀请一起对付清军的,但郑经打下厦门后,派人去找耿精忠索要漳州、泉州两府及全闽沿海战舰。此时耿精忠已经占领福建绝大部分地区,自然不会把嘴里的东西吐出来。

一个想要,一个不给,盟友瞬间变死敌,双方的蜜月还没开始就结束了,直接拔刀子干。

直到1675年初,耿精忠与郑经以以枫亭(今仙游县枫亭镇)为界,南北瓜分福建,两方才停止争斗。

划界后,郑经选择发兵南下潮州,吴三桂也从肇庆等地进逼广州,尚可喜投降。战后,吴三桂和郑经划界自守,郑经占据惠州。

至此,郑经已经拥有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四座州府,但附近都是盟友,没有清朝的领土让他夺取,而郑经跟盟友的关系嘛,经常掐架就是了。

1676年,耿精忠想联合吴三桂北攻江南,征召汀州总兵刘应麟出师,刘应麟不想出兵,就跟郑经眉来眼去,把汀州送给了郑经,耿郑同盟再次破裂,拔刀子就是干。

在南郑经和北清朝的威胁下,耿精忠选择向清朝投降,郑经要直面清军。

郑经选择主动出击,发兵进攻福州,结果惨败。清军顺势反推,与郑经激战,双方陷入僵持局面。

持久战对郑经是非常不利的,因为他不可能耗得过清朝,郑经连战不利,最终丧失了除厦门以外的大部分领域,不得不退回台湾。

1681年,郑经去世。


平沙趣说历史


据说郑成功是被他儿子郑经给活活气死的,死的时候才39岁,刚刚击败了荷兰舰队,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时候。所以可想而知郑经是个什么样的人了。

郑经跟他四弟的乳母相恋,生下了长子郑克臧。

郑经本身也是跟随父亲南征北战的人,常常出生入死地出现在第一线,在军中是有比较高的声望的,而且培养了一帮忠心耿耿的手下。不过他的私生活却有些混乱,他本身已经娶了一位妻子,是尚书的女儿唐氏,十分端庄大方。

可是他偏偏喜欢上了他家四弟的乳母,而且还跟这位乳娘生下了他的长子郑克臧。这在当时看来是乱伦的行为。郑成功饱受儒家教育,自然是不容许自己的儿子如此大逆不道。

所以让自己的堂兄郑泰把郑经和乳娘都给杀了,甚至他认为自己的妻子没有管教好自己儿子,所以也要郑泰把自己的妻子也杀了。这可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郑泰只是杀了乳娘,至于郑经则逃过了这一难,因为他把自己老爸给气死了。

郑成功被气死了,郑家落到了郑经手里。

郑成功死的实在是太冤枉了,在他手里郑家集团达到了巅峰,差一点就能够攻克南京,与满清平分天下,可惜没有实现。如果能够再给郑成功好好活20年时间,可能局势就不是后来那样了。

郑成功当时已经成为东南亚的海上霸主,等到他去世以后,他的大位自然是有不少人惦记着,这完全不亚于继承皇位,那可是郑成功的海上帝国。所以郑泰希望郑成功的弟弟郑袭能够继位,毕竟认为郑经人品不端正,不一定能够发扬郑家的天下。结果郑经为了夺权,杀掉了郑泰,逼走了郑袭,夺取了郑家天下的江山,成为台湾延平王。

郑经退守台湾,重视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一场内斗当中,郑家的实力受到损失。郑泰的俩儿子带着上万人投靠了满清,金门和厦门也落入了满清人手里,所以郑经这个时候不得不退守到台湾。他在台湾的时候,得到了陈永华和冯锡范的辅佐,开始重视当地的经济发展,先后与日本人、英国人、西班牙人通商。

与此同时,他还修建孔庙,兴建学校,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出了不少人才。他的一系列施政方针,使得台湾发展迅速,短短几年时间,经济水平跟当时的满清王朝不相上下。

而且他们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横行整个东南亚地区,当时但凡想要海上贸易的,都必须要插上郑家的大旗,这样就不会被海盗骚扰。

郑经联合三藩反清,却在背后占领盟友的底盘。

三藩也不是同时起兵反清的,耿精忠和尚之信就是被郑经给打得没办法了,才加入到了反清的斗争当中。他们的地盘都有一部分被郑经所占领,所以他们跟郑经之间的关系并不好。当三藩一直在打算攻取江南地区的时候,郑经却在背后对耿精忠的地盘发起了进攻,结果耿精忠被迫投降了满清。

少了耿精忠以后,福建地区再次成为了满清的控制范围,郑经需要直接面对清军。这个时候的郑经则失去了同盟,在攻打福州的时候,被满清大军击败,退守厦门。从此郑经就没有正儿八经地攻打过清军,反倒是彻底退出了福建所有据点,回到台湾。

晚年的郑经不思进取,不管政务。

  • 经历了攻打满清失利以后,郑经彻底失去了对福建的控制权,完全退守台湾。这个时候的郑经其实已经丧失了斗志。
  • 三藩都已经失败,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再打回去。所以晚年的郑经开始荒废政务,
    把岛上的一切事务都交给了陈永华和长子郑克臧来处理。
  • 其实郑经的能力很一般,虽然有恢复中华的打算,可是没有这方面的才能。而且太看重一时的得失,多次跟自己的盟友耿精忠抢夺地盘,导致最后没有人站在他这一边。
  • 郑家集团的灭亡,其实从郑经这里就开始了。而且跟他父亲郑成功一样,他活的岁数也不长,39岁就去世了。


江湖小晓生


郑经这人在历史上名声不太好,有些丑事情,比如父亲的爵位是抢来的,跟家里的乳母通奸,治理台湾又马马虎虎,晚年沉溺于酒色等。不过郑成功在世时,郑经可是跟他名字一样,正儿八经的根红苗正,他母亲董氏是郑成功的正妻,郑经是郑成功的嫡长子,又跟着父亲到处征战,在军中很有威望,接班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是郑经却与家里乳母昭娘私通,还生下一子叫郑克臧,这种乱伦的行为,郑成功大怒,下令处死昭娘,郑经也差点被砍了。

郑经,明郑时期统治者,掌权19年。

郑成功病死的时候,郑经在厦门驻守,在众人的拥戴下死后的接班人是郑成功的弟弟郑袭,先是监国,自号招讨大将军,郑经看着被夺权,接受陈永华、冯锡范的建议,先在厦门以嫡长子的身份祭奠郑成功,再发兵进攻郑袭,不但打死了他叔叔郑泰,还郑袭打得投降了满清,成功接了父亲的班,袭延平王。

郑经于1665年在台湾修建孔庙,并以此为最高学府发展教育。

郑经经营台湾还是有成绩的,继承郑成功的文武屯田制度,鼓励生产;接收了很多金厦难民,大批明朝宗室,儒生文士,这些都是发展台湾的生力军;在当时满清、荷兰、英国人、三藩、日本人等多方势力中,郑经连横合纵,在夹缝中左右缝源,恢复了贸易和通商,使台湾的物产丰富起来;多年的经营获得经济储备,郑经向英国人购买军火战船,组建一支3万人的新式海军。

台南开元寺,当年郑经为母亲修建的别馆。

当年三藩叛乱时,郑经也带着部队加入战斗,可是三藩在前线和清军作战,大后方空虚时,郑经开始打秋风,先后占领了三藩势力范围的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四座首府,看着势力很大,后来三藩战败,郑经面对清军一触即溃,在耗费了大量财力物力下退回台湾。

台湾收复后,郑成功迁葬南安,随同迁葬的还有郑经和族人,共同葬在今天的郑成功家族墓。

战败的郑经对前途失去了幻想,他把大权交给陈永华和冯锡范,不理政事,整天沉溺于酒色,陈永华和冯锡范两人为了争权大打出手,郑经就在一旁看热闹,小政权乌烟瘴气,1681年台湾闹洪灾和台风,颗粒不收,很多人为了活命逃往对岸,此年郑经猝死,和他父亲一样,活了39岁。


图文绘历史


郑经,一名郑锦,字贤之、元之,福建南安石井镇人。延平王郑成功长子,台湾明郑时期的统治者,袭封其父延平王的爵位。

郑经曾多次参与其父郑成功的战事。郑成功病逝承天府时,郑经人在厦门,闻其叔父郑袭准备继位的消息,在周全斌协助下,前来台湾弭平郑袭,自称招讨大将军世子。由于郑氏内斗,导致康熙三年清朝与荷兰联手进攻金门与厦门,金夏两岛失陷,郑经便撤退台湾,并伺机反攻福建。

郑经主政台湾期间,在陈永华的辅助下,为台湾的繁荣安定做出巨大贡献的。郑经继承郑成功的政策,分配诸镇垦荒,寓兵于农。在台湾建立行政体制,设立六部管理政务。厚待明朝在台湾的宗室,以礼相待宁靖王朱术桂。把政事委于陈永华,陈永华善于治国,督诸镇垦田,栽种五谷,插蔗煮糖,修堤晒盐,鼓励对外贸易。从统治台湾的长久出发,采用陈永华建圣庙立学校的建议,大力培养人才。经过多年的努力,台湾日益强盛,民殷国富。

三藩之乱时,他与耿精忠勾结,进攻厦门泉州,后来因为三藩被清军平定,兵败回台湾的郑经开始纵情声色,不理军政,一切事物均委于长子郑克臧与大臣陈永华。康熙二十年,郑经病逝于台湾,终年40岁,谥号文王。



东山李子


大家好,我是深圳大飞哥,喜欢我的回答的可以关注一下,谢谢。

郑经(1642—1681),一名郑锦,字贤之、元之,号式天,福建南安人。延平王郑成功长子,台湾明郑时期的统治者,袭封其父延平王的爵位。

郑经曾经多


次参与郑成功的战事。郑成功病逝承天府时,郑经人在厦门,闻叔父郑袭准备继位消息,在周全斌襄助下,前来台湾弭平郑袭,自称“招讨大将军世子”。但是由于郑氏内斗,导致康熙三年(1663年)清朝与荷兰联手进攻金门与厦门,金厦两岛陷,郑经便撤退台湾,将“东都”改为“东宁”,并伺机反攻福建。郑经在陈永华的辅政下,抚土民,通商贩,兴学校,进人才,定制度,境内大治。三藩之乱起,他与耿精忠勾结,西攻厦门、泉州,因清军平定三藩,事无成。

郑经在台湾统治期间


大力发展垦殖,兴修水利,开办教育。他的这些政策实施使台湾的农业在短时间内就取得了空前成就,“连年丰收,余粮栖亩,蔗物蕃盈,民殷国富,”

郑经采纳陈永华“与民休息”的方针,对当地土蕃继续采取安抚政策,每当台湾秋禾成熟季节,“郑经仿诸岛守将,勿得侵扰百姓”。 对新港、嘉溜湾、欧王、麻豆诸社的土蕃,“令其子弟能就乡塾读书者,烟其摇役,以渐化之。四社亦知勤稼稿,务蓄积,比户股富;又近那治,习见城市,居处礼让,故其俗于诸社为优”。 经过数年安抚,使土蕃“民间悦服,相率感化”。终郑氏之世,土著居民,除因偶然的土地争执外,皆能相安无事。



总体来说,郑经的统治对台湾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至于对外战争和外交方面就另说,在那个历史环境下,能做到让台湾几十年的稳健发展也已经是很不错的功绩了。
知识有限,写得不好,还请见谅。


猪小妹的超级奶爸


郑经(1642年10月25日—1681年3月17日),一名郑锦,字贤之、元之,号式天,昵称“锦舍”,福建南安石井镇人。[1][2]延平王郑成功长子,台湾明郑时期的统治者,袭封其父延平王的爵位。 郑经曾经多次参与郑成功的战事。郑成功病逝承天府时,郑经人在厦门,闻叔父郑袭准备继位消息,在周全斌襄助下,前来台湾弭平郑袭,自称“招讨大将军世子”。但是由于郑氏内斗,导致康熙三年(1663年)清朝与荷兰联手进攻金门与厦门,金厦两岛陷,郑经便撤退台湾,将“东都”改为“东宁”,并伺机反攻福建。郑经在陈永华的辅政下,抚土民,通商贩,兴学校,进人才,定制度,境内大治。三藩之乱起,他与耿精忠勾结,西攻厦门、泉州,因清军平定三藩,事无成。[3] 康熙十九年(1680年)返台后,纵情酒色,怠闻军政,将台湾事务均委与长子郑克臧与大臣陈永华。[1]康熙二十年(1681年)3月17日,郑经于台湾承天府去世,终年40岁,谥号文王。


黄超3464


郑经,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长子,郑成功病逝后,郑经接班治理台湾,与满清政府实施对抗,坚持民族信仰,不屈从于清廷的诱惑。

台湾在他的经营下,兴旺发达,百姓安居乐业,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他对台湾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在沿海地区连年征战,使那里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同时,也制约了内陆的发展。

郑经十九岁时,与弟弟的乳娘私通,生下儿子郑克藏。郑成功因此事受人责难,一怒之下要杀了郑经的妈妈和郑经及刚出生的孙子,好在手下众将抗命不办,郑经才留住性命。这一吋期,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被清廷所杀,大明永历帝朱由榔被害。受众多事情困扰,心力交瘁的郑成功不久病逝。

郑成功病逝时,郑经二十岁,经过一番周折,才成为接班人,他在陈永华的辅佐下,励精图治经营台湾,抚民通商,垦田种粮,修水利,建学校,招揽人才,实行全面振兴,使台湾逐渐繁荣昌盛起来。


此时,郑经已全面退守台湾,在内陆已经没有根据地了。但时间不长,大清国发生“三藩”叛乱,郑经趁机占领一部分内地沿海地区。由于争夺地盘,又和耿精忠、尚之信等几番打打合合,同时与满清政府也是边谈边打,连年征战。

长时间的战争,使台湾的财政收入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军队补给受到限制,郑经无可奈何,只好再次退守台湾。

返回台湾后,郑经身心俱疲,只想好好享乐一番,便将整个治理台湾的事物都交给了儿子郑克藏和陈永华处理,自己从此不问政事,纵情酒色,安于享乐。回到台湾第二年,郑经就去世了,终年四十岁。


历史微点


郑经生于1642年,生母是董酉姑。

由于祖父郑芝龙早年从事海上贸易及海盗行当,家业庞大的同时,还蓄有一支实力强大的私人武装。明廷数次围剿,均不能胜,最后许以高官厚爵,才让他归顺了明廷。

(郑成功剧照)

郑经出生的时候,正是明末。不光起义四起,还有后金在关外虎视眈眈。他的父亲郑成功正是热血之年,怀着满腔报国之心,在他出生不久,便前往南京国子监就读,希冀早日通过科考,入仕为国效力。

然而两年后,随着李自成的大顺军杀进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明朝的寿命也跟着走到了尽头。

随后,郑芝龙在福建拥立唐王朱聿键称帝。然而当清廷向他承诺不仅能保全家业,还给他加官进爵后,他再次不顾家人阻拦,投降了清廷。

然而清廷在扣押他后,却违背了约定,继续攻打福建。郑成功和生母田川氏顽强抗清。由于兵力悬殊,郑成功只得出逃。但他的生母田川氏却死在了清军刀下。

家仇国恨,让郑成功坚定了抗清大业。

经过十几年的顽强抗争,郑成功于1661年夺取了台湾。

此时的郑经已经是个19岁的小伙子了。

据史书记载,他“仁慈俭恤,谦恭爱人”并且“好学善”,且又是嫡长子。所以,郑成功不光在学业上对他多有要求,在武艺和战术指挥上,也是悉心教导,因此郑经有才学,武艺亦精进,在几个儿子中最得郑成功宠爱。

郑成功在去台湾前,将镇守思明州(今福建厦门一带)的重任交给了郑经,同时,准许他自由调度各岛兵防。

郑经很有才能,在镇守思明州时,尽管清军数次攻打,但由于他指挥得当,因此思明州一直没能被清军攻破。

郑成功大为宽心,安心在台湾垦荒治军。

(郑经剧照)

1664年,郑经向郑成功汇报,称侍妾生下了一子,名郑克臧。

初做祖父的郑成功,自然乐不可支,于是差人送了些金银器物给这个尚未谋面的长孙。

可是,郑成功的行为,却遭到士大夫们的反对。他们声称,郑克臧是乱伦所生,有悖人伦。这怎么回事呢?

说起来,郑经的夫人还是郑成功亲自帮他择选的,选的是前明兵部侍郎唐显悦的孙女唐氏。

由于出身于官宦人家,唐氏从小就受到严格的训练。

《海辑记要》中曾评价说:“(唐氏)贞静有礼,不苟言笑。”《台湾外记》也说她“端庄静正”。总之,唐氏做郑家长子的夫人是绝对合适的。

可是,郑经不喜欢唐氏,嫌她“不苟言笑”,所以犯了和大多数男人一样的通病“多外蓄姣童、骚妇为乐”,对她“久不见”。

不仅如此,郑经还勾搭上了四弟郑睿的奶娘昭娘。不光和她私通,还生下了郑克臧。

由于郑克臧是郑经的第一个儿子,再加上他很宠爱昭娘,所以这才按捺不住喜悦,向郑成功报喜。

郑成功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为了堵住悠悠之口,命令郑经处死昭娘。

可郑经不但不服从命令,还把昭娘藏了起来。

唐显悦得知后,看到自己的孙女在郑家备受冷遇,心里万分不悦。他写信给郑成功,毫不客气地质问他:“三父八母,乳母亦居其一。令郎狎而生子,不闻饬责,反加赏赉。此治家不正,安能治国乎?”

郑成功本受儒家影响,又是有头有脸的人,再加上他要团结旧明官员。因此,看了这封信后,羞愧难当。再加上当时随他到台湾驻防的将士多水土不服,人心浮动,都不愿意久居台湾。因此,郑成功必须严明治军。郑经这事一出来,众人都看着郑成功,看他怎么办。

(郑泰剧照)

郑成功暴怒之下,命堂兄郑泰以“治家不严”的罪名,将郑经母亲董酉姑、郑经、郑克臧和昭娘一并处决。

郑泰是郑经的堂伯,素来疼爱郑经。再加上董酉姑是夫人,郑经是少主,这两个人万万杀不得。所以他和部将洪旭商量后,决定只斩杀昭娘和郑克臧。

郑泰和部将们的提议,却没能得到郑成功的同意。

于是众将都抗命不遵,并严守思明州。但凡郑成功派来杀郑经的,必抓捕后交给郑经。

此时,一直希望郑成功降清的清廷,也对他失去了耐心,把关押多年的郑芝龙枭首示众。

一方面,郑成功看到郑经羽翼已丰。另一方面,听闻父亲郑芝龙为清廷所杀。再想到将士人心惶惶,重重压力下,竟病倒在床,不久便去世了。

据史书记载,郑成功临死前抓破颜面,大叫数声,气绝而亡。

郑成功死后,台湾的将士认为郑经乱伦,没有资格继承王位,于是推举郑成功的弟弟郑袭为王,郑泰也很支持这一决定。

郑经得知后,立刻整军攻打台湾,将叛乱的首领一网打尽。随后,他又设下宴席以“议事”为由,让人请来郑泰,在宴席上将他诛杀。

郑泰的儿子郑缵绪和他的弟弟郑鸣俊害怕会受到郑经的迫害,亦和其他将领率部投降了清军。

郑经袭位后,举起郑成功未竞的事业。他在抗清的同时,还对台湾进行了大力整治。

为了使久战贫困的台湾富裕起来,他先是开通了海上贸易,随后又命兵丁闲时“归屯垦作”。还教当地百姓晒盐制瓦,开设集市,创建学校,并建立了一套制度。

郑经的努力没有白费,台湾地方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百姓也因此安居乐业。

1681年,郑经因纵欲过度,病倒在床。眼见不久于人世,他于是指定郑克臧袭位,同时命刘国轩、冯锡范等老将辅佐郑克臧。安排妥当后,郑经在疼痛中哀号着死掉了。

郑经万万没想到的是,他才死2天,冯锡范等人便发动政变,以“郑克臧是乱伦出身”为由,将他诛杀。随后,冯锡范扶立自己的女婿郑克塽(郑经次子)袭位。

又过2年,清军将领施琅攻打台湾,郑克塽兵败降清。坚持了几代人的郑氏集团,自此不复存在。

(参考史料:《清史稿》《台湾外事》《海辑记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