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研究:变革增长型组织的两个基本逻辑

(点击右上角“+关注”【合易人力资源】头条号,有职场攻略、管理策略、干货、详解)


本文6673字,需要10分钟阅读完毕。


重磅研究:变革增长型组织的两个基本逻辑

导读:每个企业在经历一轮高速发展之后,总要面临来自内部的各种障碍和问题,我称之为“发展瓶颈”;总要面 临来自外部的各种变化,比如行业的变化、竞争的变化、用户消费取向的变化,我称之为“机遇挑战”。优秀的企 业总是能面向发展瓶颈和机遇挑战,提前布局,进行组织变革,打造增长型组织,以适应外部的变化,用增长来将 “变化、机遇和挑战”变现为内部绩效。


自1997年开始,我持续关注三十家领先公司的发展历程,其中不仅包括海尔、联想、万科、康佳、美的、慧聪、波导等老牌领先企业,也包括阿里巴巴、京东、腾讯、华为等新兴领先企业。在二十多年的工作过程中,服务过上百家中小企业,我发现一个惊人的规律:持续发展的公司,普遍都能够根据企业内外部的变化,使组织始终保持在一种活力和增长状态,我称之为“增长型组织”


变革增长型组织的外在表现:

1、企业始终处于一种增长状态,恰谓“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2、具有强烈的变革意识。“手起刀落”,扫清一切发展障碍(问题);

3、“团队具有鹰一般的眼睛和虎一般的锐气”,抓住外部发展机会并迅速形成竞争优势;

4、应对变化时,果敢,善于取舍。


1、美的集团组织变革启示

比如:广东美的从 90 年代的 30 亿销售额,一直到 2018 年销售突破 2600 亿人民币,这其中伴随了疾风骤雨 又系统科学的组织机构改革。今天,与同期的家电企业和信息化企业相比较,没落或消失的企业,大家都已 经看到了,我们只能“扼腕叹息”;美的所取得的成就,大家也看到了,对现在活着的、正在谋求发展或创 业型企业,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992 年--1995 年,美的实施的是直线职能制组织机构。1995 年度美的总销售额为 20.8 亿元,继春兰、 海尔、上菱、科龙、格力之后排名第 6 位。


---1996 年--2001 年,面对产品线日益增加和组织管理的复杂性,实施事业部制改革,使各产品经营单位成为经 营主体和利润中心,通过按产品、按业务划分资产经营单位,实行分权式经营。各事业部独立核算,形成稳 定的战略单位直接应对市场变化。截至 2000 年 11 月底,美的集团率先在国内单一白电企业中,年度销售收 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


---2002 年--2006 年,大事业部制模式和产 品结构不能很好地支持产品经营,那么“拆” 或者“合”将成为新一轮整顿工作的出路, 遂实施事业部制分拆与合并。事业部分拆以 后,美的组织结构简化,流程优化。外部市 场网络的调整与内部调整同时进行,在大超 市大商场、不同区域不同产品可以采取灵活 策略,反应快速,公司的营运成本得以降低。2005 年年底,实现销售收入 456 亿元,同 比增长 40%。


---2005 年--2010 年,事业部制本身的缺陷导致集团经营主体多,资源分散,产品线长、品种多,经营和管理成 本急剧上升,集团要向“投资控股型主体”转型,授权体系纵深发展,塑造“超事业部结构”,同时实施“股 权分置方案”,实施股权激励,全面进入职业经理人掌权的时代。2010 年年底,美的销售额突破 1000 亿人 民币。


重磅研究:变革增长型组织的两个基本逻辑

---2011 年--2019 年,面对多层次的组织管理,内部组织结构回归产品事业部经营架构,实 施扁平化的 组织架构,构建顾客导向的敏捷型企业,职业经理人领衔美的集团,继续深化股权激励,(1)设面向消费 者和客户的完整产业经营主体事业部,承担全价值链的完全经营责任,是拥有高度自主经营权的利润中心, 有独立的产品和独立的市场,享有很大的经营自主权,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2)设围绕内外部用户 体验的业务支持平台,用移动互联时代的思维,强化物流、客服、金融、集采等资源协同,创造资源及信息 集约共享价值,分别是物流公司、客服中心、金融中心、采购中心;(3)设以内部客户、业务一线为中心, 组成无边界、跨层级、高度扁平的职能支持平台,提升运营效率。2018 年,美的销售额实现 2618.2 亿人民 币。


同时 2018 年,为了顺应“只有一线人员才够懂市场和消费者”的市场变化,实现决策来自一线的目的,美 的集团在全国成立 30 多个商务中心,直接向集团董事长方洪波本人汇报,主抓各地战区所有品类的协同作 战,并启动“用线上思维对传统渠道和组织机构的改造”。

今天,我们呈现美的组织机构的变革历程,并不是研究美的如何进行组织机构变革,这是一项庞大的研究工作。而是,强调一个重要的命题:一家持续增长的公司,它的组织机构要经历哪些变化?增长型组织的特点是什么?要成为一个增长型组织,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而真实的状况是:每个企业在经历一轮高速发展之后,总要面临来自内部的各种障碍和问题,我称之为“发展瓶颈”;总要面临来自外部的各种变化,比如行业的变化、竞争的变化、用户消费取向的变化,我称之为“机遇挑战”。优秀的企业总是能面向发展瓶颈和机遇挑战,提前布局,进行组织变革,打造增长型组织,以适应外部的变化,用增长来将“变化、机遇和挑战”变现为内部绩效。


重磅研究:变革增长型组织的两个基本逻辑

有一个事实我们无法回避: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变化周期大大缩短了。所以企业变革组织的意识和能力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当然很可能会有读者站出来说:这个命题是大公司大企业的事情,这正是我担心的事情。实质上,在过去的20多年,我服务过的上百家中小企业的服务经历告诉我们:在如何增长这个问题上,大中小企业面临的规律是一样的,“没有一家中小企业因为组织规模微小而不存在发展瓶颈,也没有一家大公司因为组织规模庞大而自动消化发展瓶颈”的魔咒。


这可以回答为什么美的集团能够从1992年全年销售收入4.87亿,到2018年却达到2618.2亿人民币?这与公司企业大小无关,而与企业是否能够通过组织变革,持续打造“增长型组织”有关。


备注:1992年,家电企业实现4.87亿销售额,属于小企业。


2、 内部绩效和外部绩效


德鲁克说:“组织内部只有成本,结果存在于组织的外部”。我国著名管理学家陈春花也说过:企业绩效来自于外部,而不是内部,外部绩效决定内部绩效。”从企业经营的角度,这实际告诉我们三个方面的基本事实:


第一:组织内部的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在转化为产品或服务前,都是以成本或费用的方式呈现的;只有转化为产品或服务,并且与客户发生交易,才能真正产生经营结果,即收入和利润;


第二:由于“行业的变化、竞争结构的变化和用户消费取向的变化”,会给企业带来无穷无尽的发展机会,即潜在的外部绩效。一个企业能否抓住发展机会,转化为绩效,这一方面取决于领导者的眼光、决策能力和决心;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组织能力;


第三:企业为了抓住外部发展机会而组织的一般性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会产生“基础成本和费用”。存在于企业各个领域的发展瓶颈,表现为问题和障碍,如果能够及时解决和突破,则有利于抓住外部发展机会,有利于内部绩效的实现,否则将沉没为“内部成本和费用”。


很多企业的“生与死”,都与这三个基本事实有关。能够将发展瓶颈转化为“内部绩效”,将机遇挑战转化为“外部绩效”,这是打造增长型组织的两个基本逻辑,也是今天我们关注增长型组织的路径所在。


如果公司能够抓住“机遇挑战”,创造最佳的外部绩效,则为外生式增长型组织;

如果公司能够突破“发展瓶颈”,创造最佳的内部绩效,则为内生式增长型组织。


在打造增长型组织而实现持续增长的企业中,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山东重汽,董事长是被人称为“谭大胆”的谭旭光。这是一家国有企业。


3、山东重汽如何打造变革增长型组织


摘取谭旭光2018年12月18日在《在中国重汽集团2019年商务大会上的讲话 》的四个片段,可以从理解打造增长型组织两个基本逻辑的变革实践:


--谈到中国重汽的发展定位:“我们要将中国重汽打造成为与戴姆勒、斯堪尼亚、奔驰、沃尔沃等国际化 强企并驾齐驱的世界一流品牌。量不是标准,标准是别人认不认你这个品牌,当中国重汽卖到欧洲市场, 和戴姆勒一样的时候,这才是世界一流品牌。将中国重汽打造成为中国重要的重、中、轻型全系列商用车 研发制造基地,做强重型车,提速轻型车。历史上我们叫中国重汽,但是我们要围绕中国重汽品牌实现全 系列商用车的战略转型。要让我们卖重型汽车的人能够卖全系列商用车,有更多的价值提升空间。”


--谈到组织能力变革:我们坚持“一个中心”,一个中心就是党委会、董事会中心;实现“三个一致”, 就是发展理念一致、发展目标一致、发展行动一致。发展过程中同时对集团组织构架、制造体系、运营机 制、质量提升、降本增效、品牌提升逐步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


--谈到组织管理变革:一是产品创新意识弱,技术中心整天在技术大楼关门研发,没有走到市场一线亲身 体验客户的需求是什么。二是市场反应速度慢,你找他,他再找别人,链条太长,很多事耽误了。三是管 理运营效率低,在潍柴问题不过夜,中国重汽信息化滞后,连 OA 办公平台都没有。四是干部员工激情缺 失,我看了去年干部的收入,基本都一样,没有干好干坏的区别。


重磅研究:变革增长型组织的两个基本逻辑


怎么办?我的意见是把潍柴的文化引 进来。一是核心价值观:客户满意是 我们的宗旨,非常简单,学生都能理 解,不需要包装。二是激情文化:不 争第一就是在混。三是效率文化:一 天当两天半用。一天相当于两天半的 效率,这其中有计算公式,大家要学 我要收你们的专利费。四是干部文化: 约法三章、八不用。1998 年潍柴濒临破产,我刚上任时面对的是 1 万多人没饭吃的困境。我认为最关键的 6 就是干部有问题,拿起大刀砍下去,“约法三章”对所有干部提出了新要求,拯救了潍柴(备注:谭旭光 同时担任潍柴动力股份的董事长兼 CEO)。


--谈到用人标准:潍柴领导干部“八不用”我也和大家分享一下:“不敢暴露问题的干部不能用;不愿承 担责任的干部不能用;不善沟通协作的干部不能用;不会带好队伍的干部不能用;不求学习提升的干部不 能用;不想主动创新的干部不能用;不让客户满意的干部不能用; 不知心存感恩的干部不能用。”我的 目标就是用 3 年时间将中国重汽打造成新一支钢铁团队、虎狼之师。

这四个片段,向我们展示了一家国有企业如何围绕“机遇挑战”和“发展瓶颈”而开展的工作。


重磅研究:变革增长型组织的两个基本逻辑


一方面为了抓住最大的发展空间和价值空间,将发展机遇定位于“要在全系列商务车领域成为世界一流品牌”,这是个战略课题,是个抓住外部机会的问题;


另一方面从“组织能力”、“组织管理”、“企业文化”、“用人标准”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这实质是一个“洞察内部瓶颈”和“突破内部瓶颈”的过程,这是打造增长型组织的必由之路。


所以,打造增长型组织首先要时刻认清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存在的“发展瓶颈”,把握外部的变化和发展机会,我称之为“战略洞察力”。


实质上,谭旭光在1998年担任潍坊柴油机厂厂长时,一路变革,将一个“濒临破产的困难企业”,发展成为一个年销售额2000亿国际领先的动力总成的行业卓越企业。


我们总是看到有的企业在持续发展,而有的企业会在“赛道”途中被淘汰出局。即便在过去的2019年,坊间流传:“2019年,是过去10年中最差的一年”,也有大量的企业或产品“表现抢眼”,在这里不一一例举。决定企业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比如战略、领导力、商业模式或产业链价值等,但是在专注于“组织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视角时,增长型组织和非增长型组织,则是一个分水岭。许多曾经优秀企业的“没落”,往往是从组织形态和组织能力两个方面,已经沦落为“非增长型组织”。


非增长型组织的六大表现:

1、组织或领导人对外部的变化和发展机会孰视无睹,总是认为自己是强大的。2、组织或领导人失去了变革的意识、决心和能力,惧怕变革产生的巨大风险和不确定性。

3、组织或领导人过于留恋或依赖过去的成功经验和成功路径。

4、在面临不确定性的竞争时代,组织形态无法匹配外部的变化和需要。

5、企业内部“盘根错节”,导致组织僵化,组织无法成为激活员工激情的“土壤”,反而成为“束缚”。

6、组织对外界和顾客需求的变化,反应迟缓,或不理不睬,致使产品或服务失去市场竞争力。


4、内生式增长型组织与外生式增长型组织

看看汇源集团的现状,对非增长型组织和增长型组织会有更加直观而贴切的认知。“有汇源才叫过年”,作为曾经民族企业的代表之一。我们从“机遇挑战”和“发展瓶颈”两方面来分析。

(一)从负债 1000 万元到 2016 年营收 57.6 亿元,处于靠紧抓“外部机会和发展机遇”的外生式增长型组织的阶段。


----1990年代,朱新礼放弃了村干部“铁饭碗”,选择创业,主动承包了一个负债1000多万元、3年没发工资的国有罐头厂。

----1992年,汇源果汁的前身山东淄博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在缺乏经营资金的情况下,用补偿贸易购买外国人的设备,加工产品卖给外国人,去挣外国人的钱。

----1993年,工厂的第一批浓缩苹果汁生产出来,朱新礼只身一人带着样品,去德国参加食品展。一举拿下了500万美元的订单。此后,汇源浓缩果汁相继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汇源集团也在北京建设了新厂房,斥巨资引进了15条国际领先的生产线。

----1996年,汇源集团以7000万元的价格中标1997年央视《新闻联播》5秒标版广告权,靠着“天价广告”成功打响了品牌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

----2000年,与德隆集团共同组建了合资公司——北京汇源,并收购了26个大型果汁生产基地。在德隆集团遭遇资金链危机时,朱新礼果断对赌,让北京汇源从危机中脱身。


重磅研究:变革增长型组织的两个基本逻辑


----2005年,汇源与统一集团共同组建“中国汇源果汁控股”,充实了资金链,完善了营销网络。

----2007年,汇源果汁在港交所成功上市,上市当日股价大涨66%,成为当年港股最大IPO。

我们可以看出,汇源在接近十八年的发展和扩张过程中,基本是靠抓住“低位承包、补偿贸易、贸易出口、央视广告、广布营销网络和资本合作”等一步步发展起来,这是“

将机遇挑战转化为外部绩效”,进而形成增长型组织的典型案例,外生式增长带动了企业的增长。

(二)长期依赖于朱新礼的个人决策和家族式组织管理模式,是制约汇源的两大发展瓶颈。从“发展瓶颈” 来讲,则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内生式增长型组织。


转折在2008年。2008年9月,预期可口可乐肯定会成功收购,汇源大肆撤销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销售机构,撤裁销售人员,结果导致销售体系被砍而元气大伤。一直到2019年,汇源集团面临“销售业绩不断下滑、创始人朱新礼沦为四度被限制消费的“老赖”、负债百亿、高管离职......”的经营局面。

许多机构和观察人士将汇源的失败归结为“品牌老化、扩张负债、向上游产业链延伸、可口可乐收购失败、激进的资本经营、朱新礼‘猪’论”等,而我的结论却是,汇源走向规模经营以后,“组织能力”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一方面汇源长期依赖于朱新礼的个人决策;另一方面公司的高管大多是家族成员或沂源老乡。这种依托“血缘”和“乡缘”而搭建的组织结构,一旦涉及公司治理方面的问题处理不好,带来的问题是致命的。


汇源在做大规模以后,并没有给职业经理人和创始人留出“事业空间”,而是让数量众多的亲戚介入到管理层,其儿女、女婿、兄弟等亲属直接在公司担任管理要职。汇源的做法与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亨健提出的“美的(上世纪)60年代用北滘人,70年代用顺德人,80年代用广东人,90年代用中国人,21世纪用全世界的人才!”和“得职业经理人者得天下”的观念和做法是截然不同的。现代企业制度仍然是规模企业的一个科学选择。


分析汇源的成长变迁,也给了我们另外一个启示:企业处于创业阶段快速发展时期,要致力于打造“外生式增长型组织”,即组织的一切组合都要服务服从于外部发展机遇和市场机会;企业有了一定的规模,组织变得复杂,要着手从“突破发展瓶颈”的角度,持续打造“内生式增长型组织”。


陷入困境的“汇源”,仍然就有强大的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但是这拯救不了“汇源”。


汇源果汁要重新走进公众视野,恢复第一品牌的地位,必须内外结合,内外互促:


在打造“内生式增长型组织”方面,改变治理结构,聚焦主业,打造专业化团队,实施专业化管理;


在打造“外生式增长型组织”方面,拥抱新环境,拥抱新顾客群体,拥抱新营销。


如何打造“外生式增长型组织”,可以借鉴“李宁重生案例”,见《移动互联网时代:“外部绩效”的五个来源》一文。


这并不难,真正的挑战在于,一方面是领导者变革的决心,而这种决心是建立在洞察外部环境变化、顾客需求转换和企业自身增长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另一方面企业需要从“自我”走出来,放弃依靠过往成功经验和路径来设计新增长路径的惯性思维。


最佳增长型组织是实现“外生式(外部绩效)”和“内生式(内部绩效)”的协同匹配。这为我们持续研究和验证增长型组织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向。



大家有好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给我留言

作者/编辑:高树山(nj_heyeehrm) 北京合易咨询(集团)机构战略管理和组织能力专家

相关链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