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糧倉—陝西大荔豐圖義倉


天下第一糧倉—陝西大荔豐圖義倉

豐圖義倉,是始建於1882年(清光緒八年)的一座民辦倉庫, 位於陝西省大荔縣的朝邑鎮(1958年因修建三門峽水庫撤消朝邑縣,併入大荔縣)。它是中國所存無幾的清代大型糧倉之一。

天下第一糧倉—陝西大荔豐圖義倉


義倉是舊時各地儲糧備荒的一種社會習俗。隋唐已有。豐圖義倉位於陝西省大荔縣城東17公里處朝邑鎮南寨子村。1882年(清光緒八年)由東閣大學士閆敬銘倡議修建的民辦糧倉,歷時四年竣工。慈禧太后曾御封此倉為“天下第一倉”,並在倉頂賜“虎”、“龍”二字。豐圖義倉與蘇州的“豐備義倉”並重一時,馳名全國。

天下第一糧倉—陝西大荔豐圖義倉


天下第一糧倉—陝西大荔豐圖義倉


天下第一糧倉—陝西大荔豐圖義倉


設計靈魂-倉牆合一的建築魅力

遠眺豐圖義倉,倉城巍然獨立於黃河西岸老崖上,地勢險要。豐圖義倉建築格局為城中城,分內城和外城。外城坐東朝西,依山就 , 勢,夯土築城;外城是義倉防禦的第一道防線,由於年久失修,外城土牆已經頹敗不整了。內城以倉牆合一的建築形式構築,兼具防禦和倉儲雙重功能。垣內周列倉廒58洞,牆內為倉,相隔排列;牆內有磚瓦結構廊簷,由木柱支撐,相互貫通,形成環形迴廊。廊簷既可防雨防潮,也可臨時堆儲糧食,方便晾曬。

天下第一糧倉—陝西大荔豐圖義倉


天下第一糧倉—陝西大荔豐圖義倉


倉城坐北向南,東西長133米,南北寬83米,牆寬4米,牆上砌垛口,守衛人員可以在城牆上巡邏。倉城開二門,名東倉門、西倉門。東西倉門前各有一對石獅,倉門正上方嵌楷書“豐圖義倉”石刻大字。

令人歎為觀止的防水設計

天下第一糧倉—陝西大荔豐圖義倉


天下第一糧倉—陝西大荔豐圖義倉


天下第一糧倉—陝西大荔豐圖義倉


防雨防潮是糧倉設計構築的關鍵環節,豐圖義倉的設計構造簡單而科學,設計理念值得現代建築工程借鑑。它的牆頂平面由青磚鋪成,採取分段四周高、中間低的結構,巧妙的將雨水匯於中間部位,再下落水槽向院內排去,避免雨水四散造成積水、滲水或滲蝕牆體。倉院場地也是四周高、中間低,水可以很快集中排出牆外。每至雨天,從倉牆到院內,排水通順流暢,雨停牆院即幹。

豐圖義倉經百年滄桑,一直沿用,牆體院基少有裂縫破損,糧食不易黴變生蟲,與其科學的建築設計和完備的排水系統有直接關係

傳統的殺蟲方式

天下第一糧倉—陝西大荔豐圖義倉


倉房的精妙設計便於空氣流通和潮氣排出,但每逢春夏兩季,小麥常見的蟲害還是會侵蝕倉城儲糧,所以防蟲害顯得格外重要。豐圖義倉採用傳統的磷化鋁片劑燻蒸法消滅防治蟲害,磷化鋁由於發揮藥效所需時間較長,最適用於儲期較長的糧食和商品。磷化鋁通過吸收空氣中的水分,自行分解產生磷化氫氣體,從而達到燻蒸毒殺害蟲和蟎類的目的。磷化氫氣體對人畜為劇毒,因此在對倉房進行燻蒸前,工作人員都要佩帶防毒面具進行操作。

豐圖義倉倉牆厚達1米左右,寬大厚重的磚牆體使倉內一年四季保持在十七八攝氏度的相對恆溫狀態,符合糧食低溫、低溼、低氧“三低”倉儲條件的要求。

以糧養倉保護文物

天下第一糧倉—陝西大荔豐圖義倉


天下第一糧倉—陝西大荔豐圖義倉


天下第一糧倉—陝西大荔豐圖義倉


天下第一糧倉—陝西大荔豐圖義倉


為了保護好這珍貴的文物,國家儲備糧庫特別調撥儲備,希望每年的保管費能積極地維護和保護好豐圖義倉。2006年6月份國務院公佈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名單中,大荔豐圖義倉榜上有名,豐圖義倉從省級保護文物成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保護工作也隨之更加完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