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人類歷史上流行的瘟疫


那些人類歷史上流行的瘟疫


瘟疫是一種惡性傳染病,由細菌、病毒等強烈致病性微生物引起。從古至今,人類遭遇了無數的瘟疫,其中有些瘟疫特別嚴重,對人類後代的影響巨大的有:鼠疫、天花、流感、霍亂、瘧疾等。

縱觀古代社會,瘟疫一次次襲來,可以說是一部人類痛苦史。那麼,曾經發生過哪些重大瘟疫事件?

一、雅典大瘟疫


公元前430年,一場大瘟疫席捲整個雅典。這場瘟疫是人類歷史上記載較詳盡的最早的一次重大疾病,史稱“雅典大瘟疫”。


那些人類歷史上流行的瘟疫

雅典大瘟疫


自然災害,戰爭,大規模傳染病就是威脅人類生存的三大災難。現在由於科技水平的提高,傳染病對人的威脅已經沒有那麼嚴重。可是在2500年前的雅典,那一場瘟疫卻差點使雅典變成了一座死城。

這場疾病幾乎摧毀了整個雅典。在一年多的時間裡,雅典的市民們生活在噩夢之中,身邊強壯健康的年輕人會突然發高燒,咽喉和舌頭充血併發出異常惡臭的氣味。 不幸的患者打噴嚏,聲音嘶啞,因強烈的咳嗽而胸部疼痛。一位醫生髮現用火可以防疫,從而挽救了雅典。

根據雅典史學家修昔底德的記載,這場雅典瘟疫使得全雅典三分之一的人喪生。就連創造雅典“黃金時代”的執政官伯里克利也染病身亡。

二、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種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過空氣中的飛沫、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或與被汙染物品的接觸傳播。典型的臨床症狀是:急起高熱、全身疼痛、顯著乏力和輕度呼吸道症狀。一般秋冬季節是其高發期,所引起的併發症和死亡現象非常嚴重。

1、第一次流感大爆發

早在公元前412年的古希臘時期,希波克拉底就已經記述了類似流感的疾病。到了19世紀,德國醫學地理學家Hirsch詳細列表記述了自公元1173年以來的歷次類似流感的流行病爆發情況。明顯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第一次流行病發生在1510年的英國。

後來在1580年、1675年和1733年也曾出現過流行性感冒引起大規模流行病的情況。而對流感大流行最早的詳盡描述是在1580年,自此以後,文獻中共記載了31次流感大流行。其中,1742年至1743年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流行病曾涉及90%的東歐人,1889年至1894年席捲西歐的“俄羅斯流感”,發病範圍廣泛,死亡率很高,造成嚴重影響。


那些人類歷史上流行的瘟疫

俄羅斯流感


2、第二次流感大爆發

1918年,一場致命的流感席捲全球,造成了2000萬至5000萬人死亡。儘管這場流感在美國被稱為“西班牙女士”,但是它似乎首先起源於美國,有可能是從豬身上傳播的。在那一年,近1/4的美國人得了流感,導致50多萬人死亡,幾乎一半的死者是健康的年輕人。


那些人類歷史上流行的瘟疫

西班牙女士


平時流行的流感雖然沒有這麼致命,但是平均每年在美國也導致11萬多人住院,3.4萬人死亡。作為一種由病毒引起的傳染病,流感沒有特效藥可治,可以注射流感疫苗預防,有效率為70%至90%。由於流感病毒極其容易發生變異,每年流行的流感病毒類型不一樣,因此必須每年注射疫苗才能發揮作用。

3、第三次流感大爆發

世界上第三次流感大流行時期,是1957年開始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2N2)所致的“亞洲流感”、1968年出現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3N2)所致的“香港流感”以及1977年發生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1N1)所致的“俄羅斯流感”。


那些人類歷史上流行的瘟疫

亞洲流感


在1957年“亞洲流感”及1968年“香港流感”爆發流行期間,各年齡組均易感染,死亡率升高,65歲以上老年人尤為顯著。在具有高危因素(如心肺疾病)的人群中也出現了較高的死亡率,這兩次流感均波及世界多個地區。

據美國公佈的統計數字,在1957年“亞洲流感”流行期間,美國共有7萬人因此死亡。而在1968年“香港流感”流行期間,共有3.4萬人在美國因感染致死。

1977年11月至1978年1月在蘇聯“俄羅斯流感”流行。1978年1月,“俄羅斯流感”開始在美國在校學生及徵募的新兵中爆發流行。至1978年冬,其他許多國家也紛紛出現感染流行。

三、鼠疫


鼠疫是我國法定傳染病中的甲類傳染病,在39種法定傳染病中位居第一位。鼠疫為自然疫源性傳染病,主要在齧齒類動物間流行。臨床表現為高熱、淋巴結腫大疼痛、咳嗽、咳痰、呼吸困難、出血,以及其他嚴重毒血癥狀。

鼠疫是一種烈性傳染病,在世界歷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我國在解放前也曾發生多次流行,目前已大幅減少,但在我國西部、西北部仍有散發病例發生。

1、第一次鼠疫大流行

歷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發生於公元6世紀,從6世紀中葉開始至8世紀消失,在歐亞奪走上億條生命。疫情起源於埃及的西奈半島,流行中心在近東地中海沿岸。

這次鼠疫542年開始在君士坦丁堡爆發,經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陸海商路傳至北非、歐洲,幾乎殃及當時所有著名國家。當時的君士坦丁堡是全世界範圍內人口最多的城市,很多來自亞洲、非洲、歐洲的商隊、船隊在此聚集。因疫情爆發適逢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故此次瘟疫被後人稱為“查士丁尼瘟疫”。


那些人類歷史上流行的瘟疫

查士丁尼瘟疫


鼠疫的影響範圍隨地中海而向西延展,使眾多地中海岸的國家和地區飽受疾病折磨之苦,因此有時又稱其為“地中海瘟疫”。但是在那時,人們不知道這是鼠疫。

這次鼠疫流行疫情持續了五六十年,極流行期每天死亡萬人,死亡總數近一億人,這次大流行導致了東羅馬帝國的衰落。

2、第二次鼠疫大流行

第二次大流行發生於公元14世紀中葉,其起源眾口不一。歐洲人普遍認為傳染源是蒙古人帶來的。1348年疫情又傳到法國、西班牙和英國,1348年-1350年再東傳至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最後在1351年傳到俄羅斯西北部。此後,在十五、十六世紀黑死病多次再次侵襲歐洲。

此次鼠疫流行前後此起彼伏持續近300年,遍及歐亞大陸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歐洲為甚。歐洲死亡兩千五百萬人,佔當時歐洲人口的四分之一;意大利和英國死者達其人口的半數。


那些人類歷史上流行的瘟疫

倫敦大火災


那些人類歷史上流行的瘟疫

黑死病


到1665年8月,每週死亡達兩千人,一個月後竟達八千人。直到幾個月後一場大火(史稱“倫敦大火災”),燒燬了倫敦的大部分建築,老鼠也銷聲匿跡,鼠疫流行隨之平息。這次鼠疫大流行在歷史上稱為“黑死病”。整個歐洲大陸因此喪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

3、第三次鼠疫大流行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始於19世紀末(1894年),它是突然爆發的,至20世紀30年代達最高峰,總共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個國家,死亡達千萬人以上。

此次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目前,鼠疫在北美、歐洲等地幾乎已經絕跡。但在亞洲、非洲的一些地區,人鼠共患狀況還時有出現。

此次疫情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這次流行的特點是疫區多分佈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區,家養動物中也有流行。

四、狂犬病


狂犬病是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傳染病,人獸共患,多見於犬、狼、貓等肉食動物,人多因被病獸咬傷而感染。臨床表現為特有的恐水、怕風、嚥肌痙攣、進行性癱瘓等。因恐水症狀比較突出,故本病又名恐水症。


那些人類歷史上流行的瘟疫

狂犬病


狂犬病毒的面貌清晰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僅僅百餘年的歷史,但明確的病毒致病的記載早在400多年前就有了。早在1566年,瘋狗咬人致病的案例已經被記錄下來,但直到1885年,人們還不知道狂犬病到底是由什麼引起的。

在細菌學說佔統治地位的年代,法國著名科學家巴斯德的試驗,為狂犬病的防治開闢了新的路徑。巴斯德從實踐中發現,將含有病源的狂犬病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後,再將這些毒性已遞減的液體注射於狗,以後狗就能抵抗正常強度的狂犬病毒的感染。

五、結核病


結核病是一種由結核桿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傳染病,是一個很古老的疾病,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考古學家從新石器時代人類的骨化石和埃及4500年前的木乃伊上,就發現了脊柱結核。

我國最早的醫書《黃帝內經素問》(公元前403—前211年)上就有類似肺結核病症狀的記載;西方醫學先輩希波格拉底(公元前460—前377年)也曾對結核病做過描述。由此可見,結核病不但古老,而且是在世界範圍內廣泛流行的傳染病。


那些人類歷史上流行的瘟疫

結核病症狀


結核病又稱為癆病和“白色瘟疫”,是一種古老的傳染病,自有人類以來就有結核病。在歷史上,它曾在全世界廣泛流行,曾經是危害人類的主要殺手,奪去了數億人的生命。1882年科霍發現了結核病的病原菌為結核桿菌,但由於沒有有效的治療藥物,仍然在全球廣泛流行。自五十年代以來,不斷髮現有效的抗結核藥物,使流行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結核病還是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主要疾病。結核病還是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此外,最新資料表明,全世界結核病人死亡人數已由1990年的250萬增至2000年的350萬。75%的結核病死亡發生在最具生產力的年齡組(15至45歲),全球已有20億人受到結核病感染,每年感染率為1%,即每年有約6500萬人受到結核病感染。

六、天花


天花是最古老也是死亡率最高的傳染病之一,傳染性強,病情重,沒有患過天花或沒有接種過天花疫苗的人,均能被感染,主要表現為嚴重的病毒血症,染病後死亡率高。

被史學家甚至稱為“人類史上最大的種族屠殺”事件不是靠槍炮實現的,而是天花。在人類歷史上,天花和黑死病、霍亂等瘟疫都留下了驚人的死亡數字。


那些人類歷史上流行的瘟疫

天花肆虐


天花原來只在“舊世界”(亞洲、歐洲和非洲)流行,在17和18世紀,它是西方最嚴重的傳染病,但是在歷史上的影響卻比不上鼠疫,這可能是因為其受害者以兒童為主(約1/10的兒童因天花夭折),活下來的成年人大多已有免疫力能力。

天花是感染天花病毒引起的,無藥可治,世界衛生組織在1980年5月28日宣佈人類消滅了天花。在天花被徹底消滅之前,天花曾奪去數百萬人的生命。天花消滅後,人們對如何處置天花病毒展開了唇槍舌劍的爭論。

1990年,第22屆世衛大會作出決定,將世界上僅有的天花病毒儲存於俄羅斯的科爾索沃國家病毒和生物技術研究中心,還有美國的亞特蘭大疾病控制中心。 銷燬天花病毒的最後期限仍沒有明確。

2014年7月1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科學家在搬實驗室的過程中,意外地發現了6瓶被遺忘了幾十年的天花病毒。

根據國際協定,全世界的天花病毒樣本只能保存在兩個實驗室:美國亞特蘭大的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以及俄羅斯新西伯利亞的國家病毒學與生物技術研究中心(VECTOR),並由世界衛生組織(WHO)監督。

七、登革熱


登革熱是一種由伊蚊傳播登革病毒所致的急性傳染病。登革病毒感染後可導致隱性感染、登革熱、登革出血熱,登革出血熱我國少見。典型的登革熱臨床表現為起病急驟,高熱,頭痛,肌肉、骨關節劇烈痠痛、部分患者出現皮疹、出血傾向、淋巴結腫大、白細胞計數減少、血小板減少等。


那些人類歷史上流行的瘟疫

登革熱


登革一詞源於西班牙語,意為裝腔作勢,乃為描寫登革熱患者由於關節、肌肉疼痛,行走步態好像裝腔作勢的樣子。登革熱是一種古老的疾病,20世紀登革熱在世界範圍內發生過多次大流行,患病人數多達數百萬之多。

1998年時,登革熱已成為僅次於瘧疾的最重要的熱帶傳染病。在東南亞地區呈地方性流行趨勢,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及華南各省也發生過不同程度的流行。

2019年10月21日,孟加拉國衛生部門數據顯示,孟加拉國登革熱患者已達93807人,其中104人死亡。巴西衛生部近日表示,根據登記數據,2019年全國登革熱死亡人數再次攀升。該項數據自1998年開始登記,2019年的數值達到有史以來第二高位。截至2019年12月7日共確認有986人因患登革熱而死亡。

八、西尼羅河病毒


西尼羅病毒病是由西尼羅病毒引起的傳染病,是一種人獸共患病。近年來西尼羅病毒病出現在歐洲和北美的溫帶區域,對人和動物的健康構成了威脅。這種病嚴重的危害是使人和馬患上致命的腦炎,使鳥,雞等死亡。西尼羅病毒最初是1937年從烏干達西尼羅地區一名發熱的婦女血液中分離出來而被發現,因此得名為西尼羅病毒。


那些人類歷史上流行的瘟疫

西尼羅病毒


那些人類歷史上流行的瘟疫

西尼羅河病毒蔓延 (紅色為出現過疫情的地區)


20世紀30年代就已經有感染這種病毒發病的病例。以後在以色列、法國、南非、阿爾及利亞、羅馬尼亞、捷克、剛果、俄羅斯都有過西尼羅河病毒感染的爆發。現在西尼羅病毒之所以這麼被人重視,主要是從1999年開始,西尼羅病毒傳入了美國。

1999年,西尼羅河病毒首次在西半球出現。8月,在美國紐約皇后區4平方英里的範圍內,短短几天內有25人被感染,患者表現為腦炎,其中7人死亡。當年,紐約有62人被感染,除紐約外,美國4個州均發現病例。

2000年,西尼羅河病毒從紐約蔓延至鄰近12個州。

2001年,病毒從東海岸向西、南蔓延,全國有23個州和華盛頓特區都發現了病毒。

1999至2001年,美國西尼羅河病毒感染病例共149例;2002年,波及44個州,共有4156人感染西尼羅河病毒,其中284人死亡。

2003年共有病例數7700餘例,死亡166人。

2012年8月1日,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報告稱,截至7月底,該中心已接到241人感染西尼羅病毒的報告,其中4人死亡。

2012年8月12日,據美國德克薩斯州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公佈的數據顯示,該州報告已有351例感染西尼羅河病毒,其中15人死亡。

2012年8月23日,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稱,最大規模的西尼羅河病毒在美國諸多地方爆發。截止到21日,全美有38個州報告了人類感染案例,美國疾病防控中心共接到了1,118個案例報告,其中41個死亡報告。

希臘疾病防控中心發佈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8月2日至8日,希臘又有兩名西尼羅病毒感染者不治而亡。據統計,2019年以來,希臘共發現35名西尼羅病毒感染者,他們的年齡在52歲到91歲之間。

專家認為,每200個感染“西尼羅河”病毒的人中只有1個可能引發致命疾病,但對老人和慢性病患者等免疫系統較為脆弱的人,感染可能引發腦炎直至死亡。

九、艾滋病


艾滋病是一種危害性極大的傳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

研究認為,艾滋病起源於非洲,後由移民帶入美國。1981年6月5日,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發病率與死亡率週刊》上登載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例報告,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關艾滋病的正式記載。


那些人類歷史上流行的瘟疫

艾滋病病毒


1982年,這種疾病被命名為“艾滋病”。不久以後,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國旅遊的外籍人士患病入住北京協和醫院後很快死亡,後被證實死於艾滋病,這是我國第一次發現艾滋病病例。

HIV感染者要經過數年、甚至長達10年或更長的潛伏期後才會發展成艾滋病病人,因機體抵抗力極度下降會出現多種感染,如帶狀皰疹、口腔黴菌感染、肺結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腸炎、肺炎、腦炎,念珠菌、肺孢子蟲等多種病原體引起的嚴重感染等,後期常常發生惡性腫瘤,併發生長期消耗,以至全身衰竭而死亡。

2019年11月6日,美國研究人員領銜的科研團隊獲得一種艾滋病病毒新毒株的基因組序列,在艾滋病病毒相關命名準則發佈19年後首次確認新毒株。

雖然全世界眾多醫學研究人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製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藥物,也還沒有可用於預防的有效疫苗。艾滋病已被我國列入乙類法定傳染病,並被列為國境衛生監測傳染病之一。

十、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是一種能引起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產生埃博拉出血熱的烈性傳染病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熱,是當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熱,感染者症狀與同為纖維病毒科的馬爾堡病毒極為相似,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膚色改變、全身痠痛、體內出血、體外出血、發燒等。死亡率在50%至90%之間,致死原因主要為中風、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發性器官衰竭。


那些人類歷史上流行的瘟疫

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生物安全等級為4級(艾滋病為3級,SARS為3級,級數越大防護越嚴格)。病毒潛伏期可達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天至10天。

1976年6-11月。蘇丹南部,共發病284例,死亡151例,病死率為53%。1976年9~10月間在剛果(金)(舊稱扎伊爾)周邊地區,發現318個病例,280例病死,病死率88%。85例因共用注射器感染,繼發者為醫護和病人親屬。

1979年在蘇丹的恩扎拉地區,發病33例,死亡22例,病死率為67%。

1994年6月在加蓬的明克伯、馬科庫地區及熱帶雨林採金區,發病49例,死亡31例,病死率63%。

1995年1月起在剛果(金)爆發流行。

1995年4月在剛果(金)基奎特市及其周圍地區發生,發病315例,死亡245例,病死率77%。繼發病例多為治療和護理人員,佔所有病例的25%。

1996年2月-1997年1月在加蓬北部,發病60例,死亡45例,病死率75%

2000年8月-2001年1月在烏干達北部的古盧、Masindi及Mbarara。共發病425例,死亡224例,病死率53%。

2001年10月-2002年3月在剛果共和國和加蓬,共發病123例,97例病死,病死率為79%。

2002年12月-2003年4月底,剛果共和國共發生感染病例143例,病死128例,病死率89%。流行原因與人類狩獵活動有關,與黑猩猩和其他哺乳動物接觸而感染。

2005年4-6月,在剛果(布)發病12例,發現9例病人均死亡。

2012年7月31日(當地時間),烏干達發現三例感染埃博拉病毒病例。截止當地時間8月3日,已確診53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例,至少16人死亡。另有312人被懷疑感染埃博拉病毒而被隔離。

2014年,肆虐西非國家幾內亞、利比里亞、塞拉利昂的埃博拉病毒蔓延速度驚人。2018年7月24日,世界衛生組織宣佈,剛果(金)於2018年5月暴發的埃博拉疫情正式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