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中医治病,西医救命,中西医学结合能对人类做大贡献


南怀瑾先生:中医治病,西医救命,中西医学结合能对人类做大贡献


你们学医的同学,好好立志去研究,把东西文化融会起来。学医是为了对人类生命的学问做贡献,假使学医只为了容易赚钱,那不值一谈,动机就不对了。……但是到现在为止,世界上真能贯通中外古今医学的人还没有,因为办医学教育的人多半都偏重一边,不大了解沟通的重要。我相信道家与中国医学的东西如果结合西方医学,对人类保健和疾病治疗的贡献会很大。有时候我发现有些很严重的病,只要懂了这些病理,两毛钱就治好了,乃至不花钱;再严重的病,常常一个动作就治好了。所以我常说,西医救命,中医治病。有些急症,例如胃出血了,你不相信西医,不赶快去打针,偏要去看中医,那你自己找死。

——《我说参同契》


近世科学促进了机械工业的发达,为人类带来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可是维护人类生存安全与生活幸福的技能与学术,却未能随科学的进步而并驾齐驱。如救世救人的医学发展,远不如科学武器残害人类的快速与急烈。

尤其在中国,自本世纪开始,受欧风美雨的袭击,本来造福东方人类社会达三千年之久的中国医学,因国人由心理的自卑而失去其自信,对它产生了怀疑,因此使其内蕴的精华,为西方医学所掩夺,至于一蹶不振。

其实东西方医学,各有长短,只是中国医学缺乏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整理,抱残守缺,师心自用,以致形成家传祖秘的绝学,而无法宏扬为公开而普遍的济世学术,未能促使随时革新的医学。

在今天,无论哪一种学术知识,都须破除门户之见,而互集众长,才能对人类的幸福有崭新的贡献。就拿中西医学来说,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也各互有短长,如:

(一)中医的理论基础,以中国哲学为出发点,强调精神胜过物质,偏于唯心的路线。

西医的理论基础,以科学实验为出发点,认为物质胜过精神,偏于唯物的路线。

(二)中医注重养生,如饮食的摄生,寒、温、暑、湿的保养。

西医注重卫生,如注重环境的卫生,预防传染病的流行。

(三)中医自二千年前,即有生理的解剖,但以活的人物为对象,只是没有如现代具备科学观念与科学工具的辅助,因此不能精益求精。

西医虽然重视生理的解剖,但以死的人体或一般生物为对象,而人非一般生物,生机更非死理可比,藉此类推证明,确有不少弊漏。所以西医解剖的结论,还须再求进步,有重新研究,精益求精的必要。

(四)中医特重气脉与气机的原理,以生命的活动功能为重心,一切药物治疗和养生的观念,都由此而发。例如一砭、二针、三灸、四汤药的步骤,即由此而来,这种特色,西医尚有缺欠之处。

西医特重躯体腑脏的组织与保护,所以对血液营养的调整,维他命与荷尔蒙的补充,则有独到的贡献。

(五)中药以取于天然为主,所用药物治疗,直接营养,便以服食生物为主。间接营养,是以摄受植物为主。虽然自有充分的理由,但终嫌过于原始,不合于现代的科学方法。

西药以流注人体以后,与生理的组织调配为主,因此无论直接和间接的治疗,多半注重矿物及生物的化学性药物,但终嫌视人如物,且有许多副作用,反而有碍人体生命的真元。

由以上各点大致看来,中西医学,彼此各有长短,不可偏于本位之见。

——《中国文化泛言》


“望闻问切”这是谁都知道的,但这四个字到底包含些什么?

望——看相术

清朝有一个才气纵横的名医,名叫陈修园,对于所谓“望”,有诗一首如下:

春夏秋冬长夏时,

青黄赤白黑随宜。

左肝右肺形呈颊,

心额肾颐鼻主脾。

察位须知生者吉,

审时若遇克为悲。

更于黯泽分新旧,

隐隐徽黄是愈期。

这一首诗说明了由外表诊视病人的原理与方法,就是说人的气色可以与四季同样,与颜色配合,以断病情。面颊上左边气色灰暗表示肝有病,右边灰暗是肺有病,如果心有病的话,额头颜色必会反常,肾病表现在颐处,鼻子呈现了脾脏的毛病,如果各部位气色与时序相合则佳,如果逢到克制当然不吉,颜色的不佳则愈旧愈久愈劣,如果面现微微的黄气,则证明胃气上升,是病愈之兆。

所以所谓“望”,是用看相的方法,察究病人的病情,其中还包含了看舌苔等等,及一切眼睛可以观察到的因素,来判断病情。

闻——听病人的声音

根据五行生克,及五脏六腑的配合,用声音判断病人的情况。肝病出怒声,容易发脾气,轻易动怒的病人,一定是肝有病;若常自喜笑,那么他的病一定是偏重于心脏方面。脾病则多思虑,除了一般过度用脑,神经有问题外,得病时,比平时思虑还多。肺病忧悲爱哭泣。肾病多呻吟,转身弯腰起身坐下,浑身疼痛,常发哼唷之声,必是肾病体弱。实际上,从声音分辨病情是颇为困难的,关于这方面以后还要作较详细的说明。

问——病人自己的感受

给病人看了相,注意到了病人声音的变化,现在要问一问病人自身的情况,与自己的亲身感受了。关于问的范围,陈修园也编好了要点:

一问寒热二问汗,

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

七聋八渴俱当辩。

九问旧病十问因,

再兼脉要参机便。

妇人尤必问经期,

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言告儿科,

天花麻疹虔占验。

由于这几句要点,可知古代中医的治闻,对病人事先也要经过严密的审察,等于现在的全盘检查,同时已对“人”有具体彻底的了解,才好下诊断,所以中医内科是全科的医生,包括了小儿科、妇科等。

切——诊脉

诊脉是最深奥的一门学问,事实上,这是需要长久及多方面的实验,才能有所成就的,初学的人常从诊猪狗开始,试一试没有生命的脉,是怎么一回事,再来摸有生命的脉,什么猪呀狗呀,抓到了就要摸一摸它们的脉,其中的道理,陈修园有诗如下:

微茫指下最难知,

条绪寻来悟治丝。

三部分持成定法,

八纲易见是良规。

胃资水彀人根本,

土具冲和脉委蛇。

脏气全凭生克验,

天时且向逆从窥。

阳为浮数形偏亢,

阴则沉迟势更卑。

外感阴来非吉兆,

内虚阳陷实堪悲。

诸凡偏胜皆成病,

忽变非常即弗医。

只此数言占必应,

脉经补叙总支离。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