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是《三國演義》中鑄造的最大冤假錯案

周瑜是《三國演義》中鑄造的最大冤假錯案

在《三國演義》中,周瑜從孫劉聯盟開始之初就對諸葛亮耿耿於懷,嫉恨之心愈演愈烈,五次欲殺諸葛亮,三次欲奪取荊州,最後在“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嚎中身亡。也就有了後世廣為傳頌的“三氣周瑜”的故事。


周瑜是《三國演義》中鑄造的最大冤假錯案

周瑜對諸葛亮的嫉恨,主要是因為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給周瑜帶來了極大的焦慮。諸葛亮是劉備的首席智囊,周瑜原本對劉備不看好,而正是諸葛亮的存在使得劉備如虎添翼,對江東大業和長遠發展是個巨大的威脅;諸葛亮的神鬼莫測使得周瑜心生焦慮,又嫉又恨,而魯肅等人的親近,也令周瑜對自己的地位和聲望產生了危機感。


周瑜是《三國演義》中鑄造的最大冤假錯案

在赤壁之戰中,周瑜和諸葛亮都想出了火攻之計,但諸葛亮有奪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測之術,借來了東風,了了周瑜心病,此時的周瑜已落下風。後來,周瑜自以為瞞天過海的種種計謀,都被諸葛亮一一識破。周瑜的的安全感、優越感蕩然無存,只有暗暗滋生的嫉恨。


周瑜是《三國演義》中鑄造的最大冤假錯案

在正史中,周瑜是個完美的人。對自己,志向遠大,榮辱不驚;對孫權,謙遜有禮,忠心護主;對曹操,不畏強權,堅決抵抗;對同僚,禮賢下士,坦誠相對。


周瑜輔佐孫權,在朝中有很高的聲望,只有程普對周瑜不滿。程普是孫權父親孫堅的舊部,是孫氏集團的元老。周瑜年紀輕輕,地位卻處於自己之上,心中很是不服,常常倚老賣老,給周瑜看臉色,藉以抬高自己身價。周瑜是個寬宏大量的人,不願意和程普鬧矛盾,所以事事謙讓,不予計較,從來沒有發生衝突。

《三國志》記載,曹操率兵南下,結果在赤壁之戰中被孫劉聯軍擊敗。在這次戰鬥中,周瑜和程普分任吳軍左右都督。事後,程普卻貶低周瑜,誇耀自己。周瑜知道後反說指揮這次戰鬥時自己還年輕,沒有程公的幫助是不能取勝的。周瑜一再謙遜忍讓,終於使程普有所觸動,為了消除隔閡,周瑜又多次拜訪程普。

後來,程普對別人感嘆說: “跟周公瑾相交,好比飲味道濃厚的美酒,不知不覺就醉了。”


周瑜是《三國演義》中鑄造的最大冤假錯案

其實,“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是對周瑜氣度最好的詮釋。雖短短三十六載,卻豐功偉績,憑藉突出的才智,使東吳確立了三足鼎立的軍事基礎。其“曲有誤,周郎顧”,“長壯有姿貌”的細膩風範,也成為後世儒將的典範。

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周瑜:“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

可惜,在《三國演義》中,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絕”,而對周瑜進行了歪曲性的描述。所謂綠葉配紅花,以周瑜的才智狹短來襯托諸葛亮的技高一籌,用周瑜的嫉賢妒能來凸顯諸葛亮的寬宏大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