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大蕭條期間,資本家為何寧願倒掉牛奶,也不用來救濟窮人

美國在二戰之後崛起成為世界霸主,即便是強國,在發展歷程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時候,美國進入黑色危機,也就是經濟危機,從1929年下旬一直到持續到1939年,在這十年經濟大蕭條期間,美國的經濟不斷退縮,各行業的商品堆積、工廠銀行倒閉、下崗工人一直在持續增長,整個美國的經濟已經奄奄一息了,商品的價值一降再降。

美國經濟大蕭條期間,資本家為何寧願倒掉牛奶,也不用來救濟窮人

但是在美國經濟大蕭條期間,卻發生一件讓人無法理解的事情,因為經濟危機,出現大量的難民,但是政府寧願將那些賣不出的牛奶倒掉也不願意拿去救助那些吃不飽飯的窮人,羅斯福這樣是為了什麼?

其實在經濟危機到來之前,美國的經濟發展形勢是非常好的,但就是這樣的表面形勢,讓大家忽視潛在的問題。例如股票,股票在危機爆發前勢頭一片大好,但是當時的股民只佔據了美國人口的百分之十,雖然估價上漲,股民是賺的盆滿缽滿,但是他們沒有帶動美國的消費能力,消費水平依舊沒有提升,普通工人還是一樣的,整個市場幾乎沒有漲幅。

美國經濟大蕭條期間,資本家為何寧願倒掉牛奶,也不用來救濟窮人

當時正值羅斯福當政期間,他推出了羅斯福新政,在原有私有化的前提上加入了政府的干預,儘可能的控制商品的各項指標。而在新政中,就有寧願將那些多產的棉花毀掉,將多餘的牛奶倒掉也不願意免費發放給窮人。在當時的環境下,像這樣的產品很多都是窮人無法買得起的,而且牛奶的保質期有限,只要保質期一過,牛奶的價值也就不存在了,最後的辦法還是銷燬。

美國經濟大蕭條期間,資本家為何寧願倒掉牛奶,也不用來救濟窮人

如果將牛奶送給窮人,他們得到滿足,就不會再需要你的產品,就沒有想要去賺錢的動力,而且做到真正免費贈送也是一件非常難得事情,生產是有聚集性的,比如這個地方盛產牛奶,這裡便幾乎沒有多少人是缺少牛奶的,甚至他們手中的牛奶也堆積過多,無法處理。只有較遠的地方人們才會需要牛奶,如果送過去世需要成本的,而且為了延長牛奶的保質期,還需要進行包裝,這又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將這些牛奶加工包裝送到那些需要的人的手中,這期間是需要成本,但是這些成本是回收不了的,與其這樣,還不如倒掉省事。

美國經濟大蕭條期間,資本家為何寧願倒掉牛奶,也不用來救濟窮人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牛奶是不容易保存的,如果免費贈送,有人因為牛奶質量問題喝出毛病,這之後需要承擔的醫療費用也是需要擔心的事情,對於生意人來說,錢本來就是他們在做任何事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所以倒掉牛奶,並不是這些資本家狠心,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