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京韵化悲歌,骆玉笙唱出了《四世同堂》未曾言明的呐喊

《重整河山待后生》是电视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曲,由骆玉笙先生演唱,其旋律以京韵大鼓的音调素材构成。

用最具老北京韵味的曲调,表达出纯正而浓烈的爱国情绪,非常契合原作的精髓。

老舍先生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调刻画小人物的故事,他的小说往往会让你忘记是在读书。

随着他的讲述,你仿佛真实地走入了北京的一条条胡同中,看到了墙边上一捧捧带着露水的牵牛花,听见了卖豆浆的大爷扯着脖子的叫卖声,一个不留神还会被拿着糖葫芦满街疯跑的小孩儿,撞个满怀。

但是,由于故事发生的背景时代,这些细碎而日常的小幸福,已经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奢求,总有更大的悲凉藏在其中。

《四世同堂》像一部平民史诗般地描绘出一幅北平沦陷区的生活百态图,而《重整河山待后生》以激昂悲愤的曲调,唱出了书中未曾明言的呐喊。

北平人“小节目”的讲究:因循苟且,艰难偷生

“当一个文化熟到了稀烂的时候,人们会麻木不仁的把惊魂夺魄的事情与刺激放在一旁,而专意到吃喝拉撒中的小节目上去。”——《四世同堂》

老北平人有讲究,懂规矩,有手艺,热心肠,但是这些“老规矩、旧文化”又变成了因循苟且,只知沿袭旧的,害怕开辟新的,甚至有一部分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奴性”,而当沦陷区的百姓变成“亡国奴”,这种劣根性就显得更加可悲。

所以,老舍先生在小说中细腻的书写了北平的一年四季和北平人过各种节日的“讲究”,穷却有滋有味,立体的展示了小羊圈胡同居民“吃喝拉撒中的小节目”全景。

一曲京韵化悲歌,骆玉笙唱出了《四世同堂》未曾言明的呐喊

手拿“兔儿爷”

比如,在中秋节,祁老太爷看到“两个兔儿爷的摊子是孤立的,两旁没有那色香俱美的果子”,他便立即慌张了,甚至有些异样的害怕

因为,以前北平的中秋“在街上的‘香艳的’果摊中间﹐还有多少个兔儿爷摊子,如此恰好方便用鲜果供养兔子王。由于这观念的联合,,人们的心中就会立刻勾出一幅美丽的、和平的、欢喜的拜月图来。”

于是,没有了果子陪伴的“兔儿爷”竟然比北平的沦陷更能引起老人的惊慌

而到了端阳节,祁瑞宣的妻子韵梅,因为买不到必备的几样食物和神符等物件儿,便觉得心底不是滋味。祁瑞宣也去了点心铺子,想按照时令买点心。他问了很多种日常的点心,都已经没有了,于是只能买了不太好吃的“五毒饼”。


一曲京韵化悲歌,骆玉笙唱出了《四世同堂》未曾言明的呐喊

新版《四世同堂》祁瑞宣与妻子

看到这种生活状态的变化,祁瑞宣作为一个“文化人”自然不会像祁老太爷和妻子一样,仅仅将感官停留在‘觉得惊慌或者别扭’,于是他生出这样的感慨:

“明年端阳也许必须吃日本点心了……礼貌、规矩、诚实、文雅,都须灭亡,假若我们不敢拼命去保卫它们的话。”

他说出了祁老太爷和韵梅感到‘惊慌和别扭’的深层原因:如果国家沦陷了,那么终将集体失去它原有的文化和风俗,也就再不能按照以前的“规矩”生活了。

然而祁瑞宣虽然生出了这样的思考,却还是在国与家的选择中犹豫不决,他不能彻底告别旧的,于是就在艰难生存与自我开解中痛苦挣扎,老舍先生这样描写他的心态,这也是当时很多‘稍有清醒却缺勇气的人’的心态:

“全民族的传统的孝悌之道使他自己过分的多情——甚至于可以不管国家的危亡!他没法一狠心把人伦中的情义斩断,可是也知道家庭之累使他,或者还有许多人,耽误了报国的大事!他难过,可是没有矫正自己的办法;一个手指怎能拨转得动几千年的文化呢?”

于是,祁瑞宣没有去尝试“拨转”,也选择了在沦陷区“偷生”。


一曲京韵化悲歌,骆玉笙唱出了《四世同堂》未曾言明的呐喊

话剧《四世同堂》

所以,虽然他对小羊圈胡同的汉奸们深恶痛绝,却无能为力,只能与祁老太爷一样“把惊魂夺魄的事情与刺激放在一旁,而专意到吃喝拉撒中的小节目上去”

,但他又做不到全然的“麻木不仁”,憋闷在心中的呐喊令他痛苦不堪。

老舍先生没有刻意煽动仇恨,他似乎只是静静的书写柴米油盐吃饭穿衣,但是这部作品比任何一部小说更强烈地刺激到了读者的神经。

当你合上书,不仅悲愤而且后怕,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成为了书中的人,怕自己理所当然的安于平凡,怕自己在挣扎中也选择了一时苟安偷生。

于无声处听惊雷:没有呐喊,处处呐喊

《四世同堂》分为三个大部分:《小羊圈》、《偷生》、《事在人为》,全书虽然描绘的是沦陷区百姓的苦难生活,但是正面描写侵略和抗争的文墨很少,不过从小羊圈胡同每个人物的生活状态中,我们总能及时的感受到时局的变化。

祁老太爷代表了北平的老一辈人,他们思想陈旧,文化水平低,经历过很多,在时局的动荡中早已经变得麻木,只想安安稳稳的过好自己的小日子,能向外人炫耀的也无非就是一个“四世同堂”的生活。


一曲京韵化悲歌,骆玉笙唱出了《四世同堂》未曾言明的呐喊

《四世同堂》插画

祁老太爷认为,国家是谁的和他都没有关系,长孙祁瑞宣的痛苦抉择,祁瑞丰的甘当汉奸,祁瑞全的敢于反抗,在他眼里都是小事,他最在意的只是这个“四世同堂”的家庭是否和睦,他甚至天真的寄希望于,日本人会因为“思乡情”而退回去。

祁家是一个把传统伦理文化和老北京的规矩习俗看得无比重要的一户人家,这也是非常典型的老北平人的心理写照。

祁瑞宣对自己的“陈旧”心知肚明,但无力抗争:

“我们的文化或者只能产生我这样因循苟且的家伙,而不能产生壮怀激烈的好汉!我自己惭愧,同时也为我们的文化担忧。”

但老舍先生没有直接批评这种“封建与守旧”,而是更具人情味儿的理解他们的悲哀。

然而,随着一个又一个邻居的死去,自己家人的死去,祁老太爷也渐渐明白,国家命运与每个人的命运紧紧相连。

祁老太爷的重孙小妞妞在抗战前夕被饿死,祁老太爷终于想要反抗了,他抱着妞妞的尸体想找日本人理论,然而此时祁瑞全回来了,还带来了抗战胜利的好消息,在大家的欢呼雀跃中,祁老太爷几乎忘记了自己要去干什么。

《四世同堂》中日本老太太和英国人富善的设置体现了老舍先生的国际视野,通过祁瑞宣与日本老太太的对话,区分了日本侵略者和日本人民的本质差别。

祁瑞宣清醒的明白战争是两国人民的苦难“枪声一响没有赢家”。


一曲京韵化悲歌,骆玉笙唱出了《四世同堂》未曾言明的呐喊

但可悲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这一点点清醒,并不足以支撑他们勇敢告别旧的一切,他们仍旧没有勇气反抗,哪怕拥有再来一次的机会,他们中的大部分还是会选择自我麻痹。

真正的胜利,是顿悟的诗人钱默吟、是祁瑞全,是那些清醒的人,果敢的人,用智慧与勇气去和敌人抗争的人换来的。

所以国家才成为如今的国家,而大家也才有了可以平淡度日的自由。

正如钱钟书在《京华烟云》中的提诗:

不是英雄流热血,神州谁是自由民。

重整河山待后生:艺术有永恒的生命力

《四世同堂》中老舍先生没有苍白的呼喊和独立的抒情,没有正面描写侵略与抗争,甚至仿佛缺少有力的愤怒,但所有的悲伤与残酷却随着故事,活生生展现在我们眼前。

老舍先生从来不呼喊“中华民族太苦了!”,只是在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轨迹中,在细碎而热气腾腾的生活中,令读者自然而深刻的感受到无法言说的沉重与悲哀。

他没有写呐喊,处处是呐喊;他没有书悲愤,时时在悲愤。

而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恰到好处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就如同一根粗壮的炮捻儿,点燃了观众压抑良久的悲歌与呐喊

一曲京韵化悲歌,骆玉笙唱出了《四世同堂》未曾言明的呐喊

骆玉笙先生

《重整河山待后生》由鼓曲艺术大师骆玉笙先生演唱,整首歌曲只有八句唱词,爱国之情却喷薄而出,每当主题曲想起,很多观众都会热泪盈眶。

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青老人曾说:“骆玉笙的演唱为《四世同堂》增了光。”

这首歌曲,将流行音乐与京韵大鼓的精髓完美结合,经过骆玉笙先生的独特处理,获得了各个年龄段朋友的喜爱,也使得京韵大鼓这种艺术形式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甚至被年轻人所重视。

《重整河山待后生》曲调高亢而悲壮,骆玉笙先生音域宽广,以情带字,一开口,就把观众带入到了“国破山河在”“英雄流热血”的年代中。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两句,以高腔直接开篇,气势磅礴中京韵大鼓的细腻尾音又为其增添了凄然悲壮之感,令人愤慨而悲伤。

“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两句低回而悠远,仿佛低声诉说着苦难,骆玉笙先生的发声在强弱长短,错落有致间自然转化,我们的情绪被完全带动到京韵大鼓特殊的韵味中。

而在唱词上,用团圆夜不得团圆,花开时无暇欣赏,来展现中国人最微小的幸福都已不可得,非常契合老舍先生以小见大的创作风格。

而“月圆”与“花香”是中国诗词中,自古以来就比较偏爱使用的意象,所以每个人都能轻易的理解寓意,传情传意非常顺畅


一曲京韵化悲歌,骆玉笙唱出了《四世同堂》未曾言明的呐喊

“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两句中“血”与“情”在结构上与唱法上相互呼应,将儿女浴血而战和母亲的坚定隐忍,表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心中仿佛出现了一幅画面:一位深明大义的母亲,在与英雄儿女面临生死之别的时候,将无尽的悲伤压在心里,只用坚定的目光向他们送别

唱到这里,没有一个“泪”字,但是听者都几乎控制不住眼泪。

而最后两句“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将所有人的情绪推向了最高潮。

斩钉截铁的一个“去”字,在声音上不留余音,却在情绪上令听者久久不能平静,爱国之心与英雄气概瞬间腾起。

“重整河山”四字激昂开阔,“待后生”音调回落,却铿锵有力,意境悠远,令人满怀希望。

这一曲大义凛然,苍凉悲壮的京韵大鼓风格歌曲,也被评为“建国40周年最令人难忘的歌曲一等奖”。

这么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很多年轻人也许没有看过《四世同堂》,但是却基本都听过听过《重整河山待后生》,这也便是传统曲艺的魅力所在。

一曲京韵化悲歌,骆玉笙唱出了《四世同堂》未曾言明的呐喊

王佩瑜

正如京剧演员王佩瑜所说: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喜欢京剧的和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

而京韵大鼓其实也是一样,不知道自己喜欢的人,是因为还没有机会接触到

前年,由年轻演员们在《国风美少年》的舞台上再次演绎了《重整河山待后生》,惊艳四座,又掀起了一股京韵大鼓与传统曲艺的热潮。

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曲艺中还有更多的瑰宝等着年轻人去发现与传承,而所谓“流量”艺人,如果能成为“流传正能量”的艺人,更是一种美谈。

真正的艺术自有永恒的生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