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在信陽建都的十一個國家詳解

信陽地處河南省最南部、淮河上游,東連安徽省,南通湖北省,為三省通衢,是江淮河漢之間的戰略要地,也是中國南北地理、氣候、文化的過渡帶。信陽市下轄溮河區、平橋區、潢川縣、光山縣、息縣、新縣、羅山縣、商城縣、淮濱縣、固始縣共2區8縣。信陽地勢南高北低,中部是丘陵崗地,西部和南部是由桐柏山、大別山構成的豫南山地,是長江淮河兩大流域的分水嶺。信陽區位優勢明顯,古代一共有十一個國家在信陽建都,現在進行一一詳解。

古代在信陽建都的十一個國家詳解


息國:息國疆域在今河南息縣一帶,都城在今河南信陽市息縣城西南6公里的青龍寺一帶。春秋初期息國為楚文王所滅,其地被楚國設置為縣,息國子孫以國為氏。

古代在信陽建都的十一個國家詳解


光國:光國是周武王滅商後,分封少昊的後代於光國建立的己姓諸侯國。光國在今河南省潢川縣。

東申國:周宣王時黃帝的後代被封於謝,並且建立了申國。申國始封地在河南南陽的唐河、白河流域,建都在今南陽市北謝地。公元前668年,申國被楚文王所滅。楚文王滅南申侯之後,曾將南申國的部分貴族、平民強行遷往東面的信陽地區安置,成為強楚的附庸,春秋時期史稱其為信陽之申,亦稱東申國。

古代在信陽建都的十一個國家詳解


弦國:弦國是炎帝后裔分封建立的子爵諸侯國。弦國在楚國東北方向,弦國北為息國,西北為江國,東為黃國,弦國的建立體現出周天子分封方國的戰略。弦國都城遺址在今天光山縣西北部。公元前655年,楚國北上開疆拓土時順手滅了弦國。

古代在信陽建都的十一個國家詳解

贏姓樊國:贏姓樊國與當時的江國、黃國、養國並稱為江淮四嬴。樊國與陝西境內的秦國、山東境內的郯國、莒國都是東夷少昊族的後裔。贏姓樊國在今河南信陽平橋鎮以南的獅河之濱。

黃國:黃國源於黃帝公孫姓軒轅氏,崛起於中國南方,是古代淮河流域的霸主。早期稱為黃夷,是東夷集團的後代,九夷的一支。黃國都城位於河南省潢川縣城西北6公里隆古鄉境內。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黃國借地域優勢,近與江、道、柏、弦乃至隨國結盟,遠與齊、宋、鄭、衛、魯等修好,在相當階段與楚抗衡,創造了輝煌歷史。公元前648年,黃國被楚國攻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

古代在信陽建都的十一個國家詳解


蓼國:蓼國國姓為廖,黃帝后裔。廖叔安為西蓼國開國國君,其後人以國為姓,稱廖氏。蓼國始封地在今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以南40裡的湖陽鎮。公元前639年蓼國亡於強楚,蓼國宗室舉族外遷,在安豐、固始等地建立多個蓼國,史稱東蓼。東蓼國在今河南省固始縣, 都城固始縣東北的蓼城崗。公元前622年,楚公子燮滅東蓼國。

蔣國: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子姬伯齡被封在蔣地,在今河南省固始縣東北蔣集,建立蔣國,蔣國故都位於今河南省淮濱縣的期思鎮境內。公元前632年,著名的城濮之戰爆發,晉文公退避三舍之後,擊敗強大的楚軍,一戰確立新一代霸主地位,而戰敗的楚國大傷元氣,長時期不敢北上,轉而掉頭向東,向淮上小國撒氣,不管東夷方國還是姬姓諸侯國,一概掃蕩。公元前617年,蔣國被楚國所滅,蔣國存在了400餘年。

古代在信陽建都的十一個國家詳解


番國:番國市周代己姓小國,遠古時代祝融八姓之一的昆吾之後,與楚國同源。西周及其以前的番國在今河南溫縣附近。西周末春秋初,番國南遷到淮河上游,在今河南信陽一帶。戰國時期,遷到湖北江陵、荊門一帶。

賴國:賴國是周武王滅商後分封的姬姓子爵諸侯國,封地在賴地,在今河南省息縣包信鎮。公元前538年賴國被楚靈王所滅。

古代在信陽建都的十一個國家詳解

楚國: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再度率軍攻打楚國,奪取楚國的都城郢都,焚燬楚國先王墓地夷陵。楚頃襄王的軍隊潰散,不能再應戰,楚頃襄王往東北避難,曾把城陽城作為楚國的臨時國都。城陽城位於今信陽市北25公里處。楚頃襄王后將都城遷到陳都,在今河南淮陽。

古代在信陽建都的十一個國家詳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