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害慘了中國畫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害慘了中國畫

文人騷客常掛嘴邊的那句“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其實害慘了中國畫。中國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內斂式的表達,假如還用這種含蓄的傳授方式,一談到核心問題就模稜兩可,讓人摸不著頭腦,真相只有一個:沒有參透中國畫的本質。


中國的藝術是建立在儒、釋、道相融合的文化背景之上,為了方便理解,我把中國畫的審美演變簡化為三次:晉唐、兩宋的宮廷畫、院體畫可以參照謝赫的“六法”;自元、明清文人畫成了主導,品畫先看人,再看才情;而近現代的中西融合,創新、創意成了主流,更追求外在形式的新鮮、刺激。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害慘了中國畫

元 錢選 山居圖 紙本設色 26.5x111.6cm 故宮博物院藏


院體畫,看謝赫“六法”


近百年的美術教育,我們始終停留在徐悲鴻的“造型、色彩、構圖”上,讓幾代人的審美都停留於此。殊不知在三國之後的南朝(公元420-589)謝赫就提出了關於繪畫的標準,即“六法”:氣韻生動(靈魂)、骨法用筆(技法)、應物象形(造型)、隨類賦彩(色彩)、經營位置(構圖)、傳移摹寫(傳承)。括號內小編標註,方便比較。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害慘了中國畫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圖卷 絹本設色 46x180cm 遼寧省博物館藏


“六法”中包含了西方古典繪畫的“造型、色彩、構圖”,還把中國人才理解的“氣韻”放在了首位,外加了技法和傳承的問題,這兩點是中國畫顯著的特徵,因為中國畫以水墨為主,要想突出氣韻只能靠各種皴擦暈染的技法來體現,而傳承似乎是中國畫的“鋼筋鐵骨”,沒有傳承別人就不認,這就是我們融合性文化的最大特色,而不像西方藝術流派那樣是一代終結一代,新的戰勝舊的。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害慘了中國畫

北宋 范寬 溪山行旅圖 絹本設色 206.3x103.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晉唐的人物畫和五代、兩宋的院體畫,都可以參照謝赫的“六法”來欣賞,這一時期的作品風貌比較寫實,繪製精美,容易識別,結合創作背景和時代特徵看會更有意思。(這一時期主要是士大夫階層在從事繪畫工作,被稱為宮廷畫家或者院體畫家)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害慘了中國畫

宋 趙佶 聽琴圖 絹本設色 147.2×51.3cm 故宮博物院藏


文人畫,看“人品+才情”


文人畫,也稱“士大夫寫意畫”,有別於民間和宮廷畫院的繪畫,文人畫家經常回避社會現實,多借山水、花鳥等題材來抒發個人性情,有時也有對民族壓迫或腐朽政治的憤懣之情。欣賞文人畫首先得看人品,其次再看才情,除了繪畫技巧外,還需要能與畫面呼應的詩文。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害慘了中國畫

南宋 米友仁(傳) 雲山墨戲圖卷 紙本水墨 21.4x195.8cm 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的蘇軾是早期的文人畫倡導者,元代文人畫到達巔峰,此後文人畫便成為中國畫的主導標準,重視畫面中的文氣,追求詩書畫印全方面發展,畫中開始出現了大量的題詩。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害慘了中國畫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合璧卷) 紙本水墨 33x636.9cm

前半卷:剩山圖 浙江省博物館藏,後半卷:無用師卷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末的董其昌總結式地提出了“南北宗”論,雖有失偏頗,但其所列的“南宗”大體可稱為文人畫的脈絡線,上追唐代王維,五代的董源、巨然,歷經宋代的米芾、米友仁,以及高峰期的“元四家”王蒙、黃公望、倪瓚、吳鎮等。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害慘了中國畫

元 倪瓚 江渚風林圖軸 紙本水墨 59.1X31.1cm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中西結合,看“新鮮+創意”


近現代因內憂外患的國情,導致大量有識之士向西方學習,中西結合與繪畫創新成了主導的標準。一條路是借用西方繪畫的技術,嫁接到中國的傳統國畫,內核依然還是堅守東方審美;另一條路則是雖然使用了中國的繪畫語言,但表達的是西式的現代藝術思潮。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害慘了中國畫

林風眠 仕女

林風眠,中西結合繪畫的早期實踐者


在中西結合的創新大道上,除了技術、技法的借鑑學習和對傳統水墨畫的改造、實驗,更多的是價值上的融合與同化,這一切都是實實在在的、不可逆的變化。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害慘了中國畫

張大千 潑彩荷花

張大千,傳統的集大成者,潑彩技法創新高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害慘了中國畫

吳冠中 江南水鄉

吳冠中,倡導形式美,中西結合的大贏家


點亮在看、留言打賞

你我皆是匆匆過客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害慘了中國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