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原來是這樣的城市

作者:星球研究所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897127/answer/85932276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太原,是一座正在努力尋求重生的城市。

太原原來是這樣的城市

這個山西省的龍頭城市,這個共和國的重工業城市,這個曾以煤炭、霧霾“著稱”的城市,可以在一年內拆掉11663根黑煙囪。

太原原來是這樣的城市

02.太原正在拆除的黑煙囪,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同時啟動數百條道路的新建或改建,總里程佔全市公路長度的1/10。

太原原來是這樣的城市

03.修建中的太原北中環橋,攝影師@王晉陽

還可以連續數年大規模修繕復建古城,無數的塔吊日夜豎立在明太原縣城的舊址上,一個傳承兩千多年氣韻的古城正在顯現。

(請橫屏觀看)

太原原來是這樣的城市

04.塔吊遍佈的明太原縣城復建工程,圖片源自@VCG

太原的重生,是440萬太原人的渴望,也是3700萬山西人實現經濟轉型的指引。

它的未來會更好嗎?它是否已經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在星球研究所的眼中,2500年以來,一種地理上的優勢帶給了太原在亂世不斷崛起的能力,堪稱逆境重生之城。

今天,這種能力正在面臨更大挑戰。


01、山河圍城

放眼整個山西,太行山、呂梁山分立東西,中條山橫亙於南,外圍則是萬里黃河,沿著山西奔流南下與東去,形成了一道天然的“護城河”。這種以山河天險為屏障的地形,讓山西獲得了一個專有名詞,“表裡山河”。

太原原來是這樣的城市

05.山西地形,製圖@王朝陽&張靖/星球研究所

山河之中,則是一連串的斷陷盆地,自北而南依次分佈。太原就扼守在太原盆地的北端,堪稱“表裡山河”的中心。

太原原來是這樣的城市

06.山西省盆地分佈,製圖@王朝陽&張靖/星球研究所

三面環山,北部以系舟山、雲中山為屏障,東靠太行、西依呂梁,山地丘陵合計佔到總面積的四分之三以上。

太原原來是這樣的城市

07.太原地形圖,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太原周邊群山兀立、連綿不絕,位於西部的赫赫巖山海拔2708米為全市最高峰。

太原原來是這樣的城市

08.太原西部的群山,太嵐鐵路穿越汾河峽谷,攝影師@張一飛

群山中,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

蜿蜒流淌。

(請橫屏觀看)

太原原來是這樣的城市

09.汾河二庫,攝影師@姚騰飛

當汾河衝出群山,在太原盆地中沖積出肥沃的河谷平原,“原之大者”即為“太原”

(請橫屏觀看)

太原原來是這樣的城市

10.汾河平原,攝影師@翟鴻宇

山河圍城土地肥沃,表裡山河的中心足以自給自足、據守一方,這便是太原最顯著的地理優勢。

而那些建城者,將在亂世中發現太原的價值。不斷更迭的王朝、農耕與遊牧的不斷衝突,將為太原提供多達

5輪崛起的機遇。太原也因此變成梟雄輩出的“龍城”。

太原原來是這樣的城市

11.龍城為太原別稱;下圖為從太原西山拍攝的龍城全景,山地環繞的地形清楚可見,請橫屏觀看,攝影師@李崗


02、亂世堅城

春秋末年,五霸之一的晉國王權旁落,趙、韓、魏、智等公卿把持朝政、相互傾軋,兼併大戰一觸即發。趙氏首領趙簡子未雨綢繆,決心建立自己的根據地,太原崛起的第1次機遇出現了。

趙簡子發現了太原的價值,其所建城池西依大山,東部與南部又分別以汾河、晉水為屏障,表裡山河天險環繞之外又多加了一層保險,更加利於防守,這便是太原建城之始。因為此城位於晉水之北,故得名晉陽。

太原原來是這樣的城市

12.春秋時期晉陽城位置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公元前455年,勢力最強的智氏脅迫韓氏、魏氏攻打趙氏,趙氏憑藉堅固的晉陽城拒守一年之久,久攻不下的韓魏兩家立場動搖,隨即反水與趙氏聯合攻滅智氏。

之後,韓趙魏三家乾脆瓜分晉國,史稱“三家分晉”,戰國七雄中的韓、趙、魏誕生。中國歷史由春秋爭霸走向戰國時代。如果沒有堅固的晉陽城,歷史將可能完全改寫。

太原原來是這樣的城市

13.建立在春秋晉陽古城基礎上的明太原縣城,圖片源自@Google earth

之後的太原起起落落,到了南北朝時期,太原崛起的第2次機遇降臨。

鮮卑化的漢人高歡從兵戶一步步成為北魏的大丞相,高歡及其繼任者因為地利而選擇晉陽作為大本營,建立北齊。他們在晉陽修建壯麗的宮殿,鑿刻高達46米、相當於15層樓高的蒙山大佛。

太原原來是這樣的城市

14.蒙山大佛,攝影師@姚騰飛

在祭祀晉國先祖的原有建築上,他們擴建增修包括讀書檯、難老泉亭、善利泉亭等,形成規模更加宏大的建築群,這便是著名的晉祠。

太原原來是這樣的城市

15.晉祠水鏡臺,為明代建築遺存,兩扇窗戶有如大眼鏡,攝影師@李召麒

而1400多年後,一座北齊墓葬在太原被發現,200多平米的彩繪壁畫重見天日。其氣勢恢宏、色彩斑斕如新,畫中200餘匹馬形態多樣無一重複,騎馬者神采飛揚,足以想見當年晉陽的輝煌。

太原原來是這樣的城市

16.北齊外戚婁睿墓壁畫局部,攝影師@蘇李歡

然而,晉陽終未能幫助高歡完成更大的統一霸業。他從晉陽出擊攻打對手,卻不幸兵敗染病,撤退途中為了穩定軍心,他命大臣高唱: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

高歡聞之哀感流涕,《敕勒歌》由此傳世,一代梟雄卻就此終結。他之後的北齊統治者耽於享樂,國家很快滅亡。李商隱在詩中譏諷道:

“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出自唐代李商隱《北齊二首》,指北齊後主在寵幸女色時,北周的軍隊已攻入晉陽

太原是否能有機會完成統一全國的使命呢?

隋末,隋煬帝南下江都,長安空虛,太原崛起的第3次機遇驟然顯現。

太原留守李淵率領精兵乘虛入關,太原盆地與關中盆地等組成的

晉陝盆地群提供了絕佳的通道。李淵越過黃河便是一馬平川,唐軍很快攻佔長安,進而統一全國。

太原原來是這樣的城市

17.太原與西安的位置關係示意,製圖@張靖&王朝陽/星球研究所

作為“龍興之地”,唐代非常重視太原的建設,將其定為“北都”、“北京”。

北都橫跨汾河,面積大為擴展,僅城門就有24座,是古代太原城市建設的最高峰。

太原原來是這樣的城市

18.唐代晉陽城位置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李白讚譽其緊要的地位:

“襟四塞之要衝,控五原之都邑”——

出自唐代李白《秋日於太原南柵餞陽曲王贊公賈少公石艾尹少公》

杜甫讚譽其發達的手工業:

“焉得幷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出自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幷州即為太原

唐代,太原人在天龍山鑿刻石窟,造像精美絕倫,我們今天仍可以從眾多流失海外的文物中窺見一斑。

太原原來是這樣的城市

19.天龍山石窟第21窟唐代佛像,現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攝影師@蘇李歡

唐朝滅亡後的五代十國,大分裂再次降臨華夏,後唐、後晉、後漢、北漢等數個小王朝皆從太原起家。宋朝初年,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接連三次御駕親征,才攻下“山川險固、城壘高深”的晉陽城,這幾乎是宋初統一戰爭最艱難的戰事。為了避免太原再次成為割據堡壘,宋帝盡遷晉陽居民,先用火燒、後用水淹,將晉陽古城夷為平地。

太原原來是這樣的城市

20.晉陽古城遺址局部,為晚唐寺廟遺存,圖片源自@VCG

但太原的地理優勢,並不會因帝王的意志而轉移。面對強敵遼國、西夏的軍事壓力,僅僅兩年後,太原崛起的第4次機遇便迅速來臨。

防範外敵割據,宋代對新建太原城的規劃極為巧妙,其城址更加靠北,東西兩山夾峙中更利於防守北方來敵,同時城址由汾河西岸遷至東岸,在宋代政治中心東移開封后更有利於朝廷控制與補給,防止割據。

太原原來是這樣的城市

21.宋代至明清太原城位置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此外,城內道路並非直通連接,而是大量設置丁字路,寓意“釘死龍脈”。這種丁字路即便到了現代還在影響著太原老城的交通。

太原原來是這樣的城市

22.宋代太原丁字路分佈,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在大量軍事需求的刺激下,宋代太原的冶鐵業迅速發展,客流、物流又促進了商貿繁榮,民間謂之“花花正定府,錦繡太原城”。宋人還再次擴建晉祠,晉祠內最壯麗的大型建築聖母殿橫空出世。其殿高19米,殿身四周營造寬大的圍廊,開中國古建築“副階周匝”的先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