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重重的经济现实:资产泡沫


编者按:经济周期、经济增长、系统稳定性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解决经济周期是经济学家的使命所在;在令人失望的经济世界中,我们需要反思经济流派的是非得失,呼唤经济学革命。新宏观主义吸取斯密、李嘉图、马克思、凯恩斯、明斯基等经济大师的合理内核,扬弃其偏颇,弥合供给主义与需求主义的裂痕,最终统一于市场经济为基础、公益经济为补充的二元经济。新年伊始,第1经济融媒体矩阵启动了第一经济首席宏观经济学家张二寅先生著作“新宏观——债务长周期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的连载,此为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的《新宏观主义》的升级版,本书建立了完整的概念体系与公式体系,完成了经济范式的变革;提高了经济学的科学性;将是未来的教科书,适用于大企业领导人、宏观经济管理者、经济理论研究者。


新宏观连载三 | 危机重重的经济现实:资产泡沫


本文连载的是第一章(危机重重的经济现实)的五、六、七节,让我们一起阅读!



第五节 日本房地产泡沫


由于美国上世纪70年代陷入滞胀,沃克尔实施严厉的货币紧缩政策导致美元升值,而这又加剧了美国的对日逆差,为此陷入困境的美国与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发表共同声明,宣布介入汇率市场。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经济强国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广场协议”。汇率从1美元兑240日元左右上升到一年后的1美元兑120日元,美国国债组成的资产发生账面亏损,大量国际资本为了躲避汇率风险而进入日本市场。

日本国内银行则对制造业企业的不良融资忧心忡忡,于是转向不动产、零售业、个人住宅等融资。

另外,198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通货紧缩形成了股票市场的上升通道。

三种因素叠加在一起,日本国内兴起了投机热潮,尤其在股票交易市场和土地交易市场更为明显。

受到所谓“土地不会贬值”的土地神话的影响,以转卖为目的的土地交易量增加,地价开始上升。当时东京23个区的地价总和甚至达到了可以购买美国全部国土的水平,而银行则以不断升值的土地作为担保,向债务人大量贷款。

地价上升也使得土地所有者的帐面财产增加,刺激了消费欲望,从而导致了国内消费需求增长,进一步刺激了经济发展,乐观情绪主导了八十年代的日本。

1989年,日本泡沫经济迎来了最高峰,1989年12月29日,日经平均股价达到最高38915.87点,各项经济指标达到了空前的高水平。然而由于后来接盘不足,资产价格开始走下坡路。

1990年3月,日本大藏省发布《关于控制土地相关融资的规定》,对土地金融进行总量控制,这一人为的急刹车导致泡沫经济加速下落,并触发支撑日本经济核心的长期信用体系陷入崩溃。此后,日本银行也采取金融紧缩的政策,进一步导致了泡沫的破裂。

土地价格在1991年左右开始下跌,泡沫经济开始正式破裂。

到了1992年3月,日经平均股价跌破2万点,仅达到1989年的一半。日本地价也开始剧烈下跌,跌幅超过46%,房地产市场泡沫随之破灭。



第六节 金融欺诈


由于实体经济缺乏利润空间,过剩资本为寻求增值而脱实向虚,目前全球虚拟经济的总规模已经大大超过了实际经济。2000年底全球虚拟经济的总量已达160万亿美元,其中股票市值和债券余额约为65万亿美元,金融衍生工具柜台交易额约为95万亿美元,而当年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只有约30万亿美元,即虚拟经济的规模已达实体经济的5倍。外汇市场是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单日交易额高达1.5兆美元。全世界虚拟资本日平均流动量高达1.5万亿美元以上,大约是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就是说世界上每天流动的资金中只有2%真正用在国际贸易上,其他的都是在金融市场中进行以钱生钱的活动。可以预计,随着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的发展,虚拟经济的规模还会进一步膨胀。

在顶级企业每次货币发放的过程中过剩资本四处游荡,一有风吹草动,便推波助澜兴风作浪,伺机牟利。然而,一旦形势恶化,它们就像丢魂丧胆似的逃窜,宛如天上的悬河崩裂,引发剧烈波动。央行的工作很大程度是与它们捉迷藏,宽松货币政策引诱它们出笼,却引起了泡沫与滞胀;紧缩势必刺破泡沫,出发萧条。它们绑架实体经济,操控大宗商品价格,成为寄生于产业资本上的金融资本,阻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居于垄断地位的金融大资本联合银行证券期货,坐庄布局,运作操盘,会计造假,内幕交易,利用网络、电视、媒体进行欺诈性诱导,先鼓吹泡沫,强力拉高,引诱人们狂热的追涨;后刺破泡沫,天量打压,让人们产生股票一文不值的念头,亏本大甩卖,如此反复,从不倦怠。如此将大众玩弄于股掌之间,资本市场成了大资本屠杀小资本的理想场所,攫取最大收益,使实体经济严重失血,苟延残喘。尽管货币涌流,但真实财富反而衰减。资本市场的暴涨暴跌加剧了经济系统的震荡,整个社会岌岌可危,极大地损害了公共利益,因此必须对其加以引导和节制。

面对愈演愈烈的欺诈行为,美国监管者只是罚款和解,这当然不是最初的也不是最后的。

脱离基本生产背景,依靠以钱生钱的金融花样越来越多,庞氏骗局经久不衰。

中国的吴英集资案,美国的麦道夫欺诈案、高盛欺诈门、对赌协议、传销、赌博、彩票、高利贷、P2P、Bitcoin,都是这一模式的翻版和膨胀。

市场经济的增长总是伴随着债务累积,企业被沉重的债务压得奄奄一息,银行呆坏账数量惊人,债务成为束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消灭债务成为主题,于是债转股、资产证券化、债务减免鱼贯而出,而它的接盘者却是社保养老金,这种让债权人受损的制度安排事实上成为合法的欺诈,因为它们再也找不到新的接棒者了。



第七节 股市利润表操纵


股市操控除了庄家低吸高抛,瞒天过海,呼风唤雨之外,更隐蔽的是利润表操纵。


假设某一企业家有1亿元投资实业,辛苦经营,10%的利润已经相当不错了,更多的是亏损,惨淡度日。

如果换一种活法,即将1亿元分成两部分,5千万留在自己账户上经营,余下的5千万成立另外的几家公司,然后,在三年之内将这另外的5千万以购买自己商品的形式流回,那么表现为财务报表上就是自己的公司三年盈利100%,成长性良好,完全符合当前创业板上市的要求,于是可以上市估值圈钱了,其市值做到20亿毫不费力,三年后大股东套现,然后转移资产,掏空上市公司,其后似乎良心发现,让财经媒体暴露真相,媒体自然倍感神圣,在众人的愤怒之下,检讨退市,这并不是终结,此刻,大股东又将转移的资产重复上面的程序,不同的是此刻已经不是5千万了,而是5亿以上。

这一过程,并不复杂,只是操控面较广,时间跨度较大而已。

早年有蓝田股份、银广厦、东方电子、拓普软件,现在的垃圾股莫不如此。

有人说,不是有经济警察——审计师以身家性命做无限担保吗?他们一定会全力以赴将真相大白于天下的,事实上,一是这些会计事务所受制于专业能力,有无宏观视野是未知数;二是会计事务所受雇于上市公司,而上市公司又被大股东所控制,因此,他们很可能知道真相而保持缄默,甚至与之合谋。三是世界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不也是走建立行业信誉,然后一锤子作假买卖捞完解散吗?

因此,小股民们激烈要求的垃圾股退市不过是自虐,因为对垃圾股而言,已经走完了操纵业绩——美化报表——上市圈钱——转移资产——披露真相——无责退市——东山再起的大部分路程,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但还是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样子,以成就股民的胜利法。

退市的关键在于承销商承担责任,然后追责发起人大股东的圈钱责任。


(未完待续,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张二寅,山东宁阳人,现居天津。中国社会科学院MBA,国际财务管理师(IFM),第一经济首席宏观经济学家。当代宏观经济学者,主要从事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控制论等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新宏观创建者,储备需求倡导者,指出储备需求为第四大需求,它实现了对消费不足的价值补偿,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路径。专著《新宏观主义》,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7月。合著《草野集——中国经济再出发》,新华出版社,2016年12。

附:《新宏观——债务长周期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第一章 危机重重的经济现实8

第一节 大萧条8

第二节 消费者债务危机——次贷危机9

第三节 大企业死局10

第四节 主权债务危机12

第五节 日本房地产泡沫14

第六节 金融欺诈15

第七节 股市利润表操纵16

第八节 银行挤兑17

第九节 明斯基时刻18

第十节 流动性陷阱19

第十一节 负利率20

第十二节 滞胀与量化宽松21

第十三节 长期通胀22

第十四节 节俭悖论与两极分化23

第十五节 顺差战争与特里芬难题25

第十六节 准公共品的缺失27

第二章 门派林立的经济理论28

第一节 重商主义与拜金主义28

第二节 重农主义与劳动价值论29

第三节 主观效用论——不成功的需求表达30

第四节 新古典——折衷的局部均衡与实物的一般均衡31

第五节 不彻底的凯恩斯革命33

第六节 让人精神分裂的新古典综合36

第七节 忽视债务的货币数量论40

第八节 不能兑现的拉弗曲线42

第九节 自我陶醉的卢卡斯预期43

第十节 徒有虚名的真实周期论44

第十一节 难堪重任的菜单成本47

第十二节 国债非债——MMT苍白的辩护48

第十三节 单一计划经济的缺陷49

第十四节 货币面纱下的GDP主义51

第十五节 盲人摸象的新结构主义52

第三章 经济学的核心冲突与集体反思53

第一节 冲突的焦点53

第二节 经济周期史55

第三节 经济学发展主脉络与失去的三十年58

第四节 被边缘化的货币循环思想萌芽61

第四章 新宏观之货币性质转变63

第一节 内生货币与外生货币63

第二节 实物利润与货币利润67

第三节 产业树模型71

第四节 中间投资与资本品不再是最终需求72

第五节 银行统治者76

第六节 过剩的多样性与萨伊定律适用性78

第五章 新宏观之货币循环82

第一节 流动性短周期82

第二节 月度GDP公式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解释88

第三节 月度公式统一了货币乘数、投资乘数、费雪公式89

第四节 月度GDP公式对中国间接储蓄率的实证92

第五节 月度GDP公式对存款增量、降准、年度GDP的预测94

第六节 流动性短周期实证95

第七节 债务性长周期96

第八节 宏观投资必然亏损103

第九节 利润表误导104

第十节 市盈率陷阱106

第十一节 股市泡沫理论109

第十二节 考虑资本市场的月度GDP公式与银行体系资产负债表崩溃111

第十三节 债务性长周期重大事件实证112

第六章 新宏观之实物循环115

第一节 经济学的目的115

第二节 财富、价值、货币、竞争116

第三节 人造财富的获取与分配118

第七章 新宏观之周期路径决定120

第一节 微观与宏观的对立120

第二节 宏观与微观的统一123

第三节 正反馈与加速原理125

第四节 宏观供求公理128

第五节 成交量正反馈与价格正反馈135

第六节 临界状态与经济拐点138

第七节 规则与不规则经济路径142

第八节 债务长周期路径实证147

第九节 滞胀迫使先发经济体产业国际转移154

第八章 新宏观之经济可持续增长论证161

第一节 经济增长困境161

第二节 价值补偿的不成功尝试与顺差拉动的启示163

第三节 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充要条件——实物利润与货币利润同步171

第九章 新宏观之储备需求解决方案173

第一节 价值补偿与公益经济173

第二节 央行独立与财政预算约束176

第三节 顺差替代与黑箱工具179

第四节 储备需求180

第五节 储备方式扩展183

第六节 二元经济与新型财富市场184

第七节 储备需求与产业升级187

第八节 预警指标与信息系统188

第九节 经济管理层级189

第十节 中铁天量债务、社保保值难题、货币发行困局一篮子解决方案190

第十一节 外储出路193

第十二节 平衡贸易与人民币国际化194

第十三节 比特币不是未来的货币196

第十四节 美日量化宽松距离储备需求一步之遥199

第十五节 斯密微观私有与马克思宏观公有的伟大结合200

第十六节 新宏观之概念、公式、逻辑体系201

参考文献203


第1经济,致力于学术研讨、产业监测和部门应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