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和餘秋雨,你怎麼看這兩個人的成就?

秦嶺頻道


1.余光中 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

臺灣人(1928.10.21-2017.12.14),1928 年出生於南京,1952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1972年任臺灣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 1985年後,任臺灣中山大學教授及講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一生馳騁文壇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 擅長詩歌創作,愛國主義詩人,代表作1971,《鄉愁》,表達海峽兩岸得深情,影響深遠。

他對兩岸文化交流有很大影響。

2.餘秋雨 中國著名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散文家

1946年8月23日生於浙江省餘姚縣,現任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中國著名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散文家。1966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

2011年被授予甘肅聯合大學榮譽教授。2010年起擔任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

餘秋雨,1980年陸續出版了《世界戲劇學》《中國戲劇史》《觀眾心理學》。1985年成為中國大陸最年輕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學術精英。198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的榮譽稱號。

餘秋雨以擅寫歷史文化散文著稱。 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在出版後廣受歡迎。此外,他還著有《中國文脈》《山河之書》《千年一嘆》等散文作品。

餘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終貫穿著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與其他一些所謂文化散文家相似,餘秋雨的作品更透著幾絲靈性與活潑,儘管表達的內容是濃重的。 餘秋雨利用他淵博的歷史知識,豐厚的文化功底,將歷史與文化契合,將歷史寫活、展現,引起讀者反思、追問,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的作品已滲透了文人的憂患意識和良知,難能可貴。


十里春風喜相逢


余光中更勝一籌。

“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梁實秋曾這麼稱讚余光中。

以外文出身學貫中西,談笑間古往今來順手拈來。

作品可大可小,既可以有宏大的視角和深度又可以有非常人性化俏皮的一面。

一首《鄉愁》淋漓盡致寫出了一道海灣兩邊民族的傷痛。

還會把自己比做女生宿舍的總監。把女兒未來夫婿視為假想敵。

在翻譯領域也有自己不俗的成果。既有翻譯理論體系又有翻譯作品。比如《翻譯乃大道》,《梵高傳》。早早提醒大眾警惕西語對中文的侵襲和現代中文語言貧乏。

余光中令人注意到一種現象。董橋,白先勇,都是以外文立身進而淋漓盡致體現中文之美的人。

作家,似遊子,出離母國,最終迴歸,不僅僅有滿世界的星光晨雨,更珍視血脈中的文化情節。

返觀餘秋雨,相對來說,功力薄一些,尤其後期,他太熱鬧了。作家和熱鬧本是天敵。


投之以木桃


余光中是中國現代非常著名的詩人和散文家,他的很多現代詩和現代散文都是經典作品,且多次入選中學課本。我尤其喜歡他的那篇散文聽聽那冷雨。他的散文有一種詩意的冷清的美,但這種冷清不凜冽,不會寒氣逼人,而是一種淡淡的憂傷和哀愁。

餘秋雨的名氣很大,他寫過一本傳揚很廣的書,叫做文化苦旅。據說,這本書所選的散文開創了一種新的散文品類,就是後來俗稱的文化散文。餘秋雨一邊拜訪古蹟,一邊抒發自己對於過去的故事和故土的思索和感悟。雖然有比較強烈的煽情成分,但我們也要充分肯定餘秋雨的文筆和思想內涵。餘秋雨邪起散文來喜歡鋪陳,用比較華麗的語句去排比,去抒發。這就是我說他比較喜歡煽情的原因。當然,這是餘秋雨的風格。

有趣的是,余光中受到了文化狂人李敖的瘋狂批評。而餘秋雨的處境也不太妙,他受到了很多很多文化人,媒體人,以及新新人類的批評。曾幾何時,批評餘秋雨,甚至成為一種文化時尚。

有人問過余光中,李敖天天批評你,你為什麼不反擊他呢?余光中回答道,李敖天天要批評我,說明在他的生活中不能沒有我,我不反擊他,說明在我的生命中可以沒有他。大氣,大度,睿智。

相比之下,餘秋雨對於眾多批評者,多少顯得有些被動。不能大聲回擊,又不能置之不理。就那麼焦灼著,僵持著。好在時間慢慢沖淡了一切。那些批評文化苦旅的人也漸漸消停了,因為他們要忙其他的事情了。不知道批評者消停之後,文化苦旅這本書還能不能創造昔日的輝煌?退一萬步說,多讀讀文化散文還是比在網上搞那些飯圈更高雅一些吧!從這個角度上說,我還是支持餘秋雨的。


種商養禪


余光中以詩歌創作為主,復以散文及評論揚名。其詩作多發抒詩人的悲憫情懷,對土地的關愛,對環保的指涉,以及對一切現代人事物的透視解析與捕捉。作者自傳統出發走向現代,復又深入傳統。

從詩歌藝術上看,余光中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詩人”。他的作品風格極不統一,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且兼有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代文學之精神,創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雕細刻,抒情細膩纏綿,一唱三嘆,含蓄雋永,意味深長,韻律優美,節奏感強。他因此被尊為臺灣詩壇祭酒。他的詩論視野開闊,富有開拓探索的犀利朝氣;他強調作家的民族感和責任感。認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

在新詩領域,余光中是藝術至上的擁護者;而在散文中,他認為,通過教育的普及,在大眾化的基礎上,文學是有機會兼顧藝術化的。他將五四運動以來的散文,以口語入文的散文和大眾化劃上等號,而稱藝術化的散文為現代散文,意味著這類散文兼具現代人的生活內涵和創作形式上的現代手法。

余光中是一位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學大師,以現代詩和散文享有盛譽。餘教授的詩作多抒發詩人的悲憫情懷,對土地的關愛,以及對一切現代人、事、物的透視、解析與捕捉。此外,餘教授還從事評論、編輯、翻譯,皆有傑出成就。餘教授畢生創作、治學,誨人不倦,於藝文,於學術,於社會,貢獻深遠。余光中先生才兼詩文,情繫兩岸,學融中西,為人溫良敦厚,是中國當代文學燦爛群星之一。

餘秋雨憑藉《文化苦旅》一炮而紅,又相繼出版了《山居筆記》、《霜冷長河》等一系列散文,

成為當代中國頗有影響力的一位文化名人,甚至已成為中國當代史上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但是他的成就和余光中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青白世界


對於臺灣詩人余光中的文學成就,首先,余光中是個非常有影響力的詩人。詩歌《鄉愁》深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詩歌中透露出來的遊子對母親的思念,對祖國團圓的期望,對故土重聚的堅信,到今天都還深深的激勵著中國人。另一方面,余光中的文學成就是巨大的,余光中是30多年臺灣詩壇上的一個著名的詩人,余光中在詩歌創作和散文創作以及評論翻譯等方面,都留下了很多的作品,被稱讚為是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詩人。

餘秋雨憑藉《文化苦旅》一炮而紅,又相繼出版了《山居筆記》、《霜冷長河》等一系列散文,成為當代中國頗有影響力的一位文化名人,甚至已成為中國當代史上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近幾年來,“餘秋雨打官司”更是引發了廣泛的爭議,社會評論界眾聲喧譁,對此現象的評價也是好壞參半。

以上僅是個人觀點!


欣依然


南鶯詩歌



詩人南鶯


少年喜歡餘秋雨,很多中學作文都來源於讀他的文章,價值觀比較適合尚未矇事的青少年。中年更喜余光中,見得了人世滄桑,悲歡離合,才更懂詩句的寓意。


昀夢sensei


余光中和餘秋雨都是我敬重的作家、詩人和文化學者。在中華當代文學史上都是可以濃墨重彩的存在。他們在文學和文化上的建樹頗多,影響廣泛。不過,在我看來,余光中的詩歌以及語言韻雋之美,尤為突出。而餘秋雨則在散文以及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貢獻,功不可沒。


用戶8349160379930


兩個人相同點都姓餘,不同點就多了。首先是一是在海峽那邊,一個在海峽這邊;其次是一個是寫詩的,一個是寫散文的;再次是一個真誠的,一個是做作的;最後是一個在儘量使語句在凝鍊,一個在不停鋪張賣弄。


瓜爺888


兩人都是詩人。余光中是世界級的詩人。畢業於愛荷華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