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雲南騰衝最後的制傘人,油紙傘打開時,又一個春天的到來

油紙傘,這對許多人來講並不感到陌生。其實,大家通過回想影視片或文學作品,不難想象到“白蛇傳”即現在播出《新白娘子傳奇》裡邊許仙與白素貞打(舉、握)著的油紙傘,還有那就是現代詩人戴望舒詩中《雨巷》提到的油紙傘。

探訪雲南騰衝最後的制傘人,油紙傘打開時,又一個春天的到來

但是甸苴的油紙傘工藝是從四川傳入騰衝的,當時在騰越城縣衙當師爺的甸苴人鄭以公閒逛時結識了西街的姓張姓周的兩個懂做紙傘的師傅,跟他們學到手藝,後帶回了家鄉甸苴,由此,代代相傳,至今已歷200多年的歷史。

探訪雲南騰衝最後的制傘人,油紙傘打開時,又一個春天的到來

油紙傘相傳由魯班之妻雲氏受小童以荷葉當帽的啟示而發明,即便只是傳說,油紙傘的誕生也不會晚於唐代,為國人遮風擋雨千年。而當大工業生產的摺疊傘、自動傘問之後,油紙傘的美麗傳說,是否已經走到盡頭?

探訪雲南騰衝最後的制傘人,油紙傘打開時,又一個春天的到來

 在雲南騰衝縣城外30多公里的滎陽村,有一家姓鄭的世代製作油紙傘的手藝人家。每天清晨,鄭老漢就打開自家大門,坐在門前製作油紙傘。一把把美觀又實用的油紙傘,就這樣源源不斷地出自這位世紀老人之手。

探訪雲南騰衝最後的制傘人,油紙傘打開時,又一個春天的到來

老人以專做大紙傘著稱(也叫照鋪傘)。過去保山、騰衝等地商家林立,商貿興旺、集市繁榮,大紙傘最受商家青睞。大傘立在商鋪店口,既可以擋風雨,也可以遮太陽,美觀大方,招商引客,格外醒目。

探訪雲南騰衝最後的制傘人,油紙傘打開時,又一個春天的到來

固東鎮滎陽村,距離騰衝縣城50 多公里,並不顯山露水,以製作油紙傘而聞名。大約從18世紀中後期開始一直至解放後一段時期,油紙傘曾成為甸苴滎陽村當地農民的主要副業,多在早晚或閒時生產。產品分大、二、小號三種。

探訪雲南騰衝最後的制傘人,油紙傘打開時,又一個春天的到來

竹子原料由雲華、古永等地供應,木料由本地取材,綠衣子(傘衣)用界頭買來的構皮紙蒙上,印上彩花,刷上壩子油(或桐油),這樣紙撐很好看、很光亮、很牢固。“紙撐子”雖然用竹子做傘骨、傘把,但是隻要不戳著尖銳物、不通,刷上油蟲子不敢吃,應該很耐用,外觀的確漂亮精美。

探訪雲南騰衝最後的制傘人,油紙傘打開時,又一個春天的到來

滎陽村的鄭姓村落,過去80%的村民都習得一手紙傘和竹編手藝,劈竹聲不絕於耳,而且大多為世傳,產品一度熱銷保山、大理、昆明等地。

探訪雲南騰衝最後的制傘人,油紙傘打開時,又一個春天的到來

在這風景優美有150多戶人家的滎陽村自然村,通過了解知道,現在還有4戶人家在做紙撐子,這個村大約有300餘人在外打工或從事火山石加工、做石匠、木匠和跑運輸,但也有至今還使用本村的大油紙傘做小菜生意和買豆腐的人家進行買賣。

探訪雲南騰衝最後的制傘人,油紙傘打開時,又一個春天的到來

鄭老漢是目前滎陽村油紙傘製作最有名的一位匠人,他製作的紙傘號稱“越打越亮、不會滲水”。進到鄭老漢家看他的紙撐作坊時,正趕上他在院子裡晾曬油紙傘,80多歲的鄭老漢坐在小凳子上破竹片傘骨。

探訪雲南騰衝最後的制傘人,油紙傘打開時,又一個春天的到來

在靜靜的小院裡,每天鄭老漢都坐在自制的木機床上,將繩子系在腰間,用鑽子鑽眼眼,坐上旋床踩槽“車”(鑽、刨光)撐子(傘)頭,用打鑽鑽傘頭孔眼,歷經三、四十道做傘工序,傘邊用圍線勾勒,稱傘邊圍線,類似碗口的傘繩,卻稱碗口圍線。

探訪雲南騰衝最後的制傘人,油紙傘打開時,又一個春天的到來

老人左右腳踏動輪榖轉動旋轉製作傘頭,然後用鋸開齒,把傘頭與傘骨連接眼用線穿接起來,固定在傘把裡,再配上有開放和收縮的小開關,接著把竹片削成的傘骨用線固定在傘頭上,裱上構皮紙等待晾乾上色。

探訪雲南騰衝最後的制傘人,油紙傘打開時,又一個春天的到來

老人12歲就開始跟父親學做傘,至今近70多年了。老人很麻利地用松樹在土機床上旋轉做成傘頭,用鋸開齒,然後把傘頭與傘骨連接眼用線穿接起來,固定在傘把裡,再配上有開放和收縮的小開關,接著把竹片削成的傘骨用線固定在傘頭上,之後再用踏枝果油把構皮紙粘裱在傘面骨上,晾乾後一把傘就製成了。

探訪雲南騰衝最後的制傘人,油紙傘打開時,又一個春天的到來

據瞭解,清康熙末年(公元1722年),老人的祖先曾在騰越縣衙供職,有一天到縣城逛街時,看到兩位師傅在做油紙傘,由於很感興趣,在閒餘時就前去觀看和學習,慢慢地便掌握了油紙傘的製作工藝。之後便在自己的村子開設了油紙傘作坊,就這樣一直流傳至今,已有280年之久。

探訪雲南騰衝最後的制傘人,油紙傘打開時,又一個春天的到來

鄭老漢的紙傘是用竹子做傘把和傘骨,再用附近界頭鄉買來的構皮紙蒙上,老人家筆耕不輟,現在還自己繪彩畫,刷清漆。所謂構皮紙,是手工剝下構樹皮,完全按東漢時蔡倫造紙術的原樣製作而成。

探訪雲南騰衝最後的制傘人,油紙傘打開時,又一個春天的到來

在原料選擇方面,油紙傘也很講究——竹子、傘紙、棉線都要精挑細選,塗料中的天然桐油和柿子水更要依古法調配。憑著鄭家朝的手藝一天也只能製作一到兩把,加上他講究實際的性格,所以美麗的油紙傘特別精緻堅固,鄭家朝的油紙傘也因此而聲名遠播。

探訪雲南騰衝最後的制傘人,油紙傘打開時,又一個春天的到來

老鄭說,家中先輩都以油紙傘為生,傳到他手上,幾十道工藝彙集了祖祖輩輩的心得,可惜現在兒孫都不大樂意接手,一是花紙傘的市場越來越小,二是做紙傘費工費時,認真做一把上品傘需要整整一天時間。

探訪雲南騰衝最後的制傘人,油紙傘打開時,又一個春天的到來

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裡,油紙傘除了遮雨功能外,也因為繁體字“傘”的字形內有四個人字而被賦予“多子多孫”的含義。在滎陽村當地土語中,“紙”與“子”同音,舊時女子結婚嫁妝中必有兩把油紙傘,寓意“早生貴子”。

探訪雲南騰衝最後的制傘人,油紙傘打開時,又一個春天的到來

在結婚典禮中,新娘下轎時避邪所用的器物,也少不了油紙傘。此外,油紙傘的“油”諧音“有”,所以當地人在女兒出嫁後一個月內,孃家還會帶油紙傘、竹凳、雞籠到女婿家拜訪,祝福小兩口有子有孫。

探訪雲南騰衝最後的制傘人,油紙傘打開時,又一個春天的到來

此外,紙傘張開後呈圓形,有圓滿的吉祥寓意,贈送紙傘,代表父母對子女深深的祝福。在一般的宗教慶典中,也常看到將油紙傘作為遮蔽物撐在神轎上,此是取其圓滿的意思,作為人們遮日避雨、驅惡避邪的象徵。

探訪雲南騰衝最後的制傘人,油紙傘打開時,又一個春天的到來

鄭老漢家時常有遊客慕名而來,懷著好奇心看老漢制傘,順便買下幾把作為收藏。滎陽紙傘的特色,除了在於傘體和傘柄的手工精製之外,傘面繪畫也是重要一環。老鄭的畫風很樸素,喜歡點綴梅花、杜鵑等花卉,或是添幾筆很寫意的山水,每把傘自由發揮,少有雷同之處。

探訪雲南騰衝最後的制傘人,油紙傘打開時,又一個春天的到來

早期的油紙傘著重於實用性,美麗的油紙傘是居民生活的日用品。但在50年代西方的洋傘充斥市場後,布傘、洋傘取代了純粹手工製造的油紙傘。人工畢竟無法與機器自動化相比,洋傘又耐用、無需保養,價格又便宜,使得油紙傘生意一落千丈。

探訪雲南騰衝最後的制傘人,油紙傘打開時,又一個春天的到來

鄭老漢說,一把刷上桐油的油紙傘,用上三五年不成問題,不會像現在的摺疊傘動不動就罷工。老鄭現在最大的夢想,就是希望這門富含愛情的老手藝,能像剪紙、中國結一樣,被越來越多年輕人接受。

探訪雲南騰衝最後的制傘人,油紙傘打開時,又一個春天的到來

  現在手工製品再度受到青睞後,油紙傘才又一躍成為許多喜愛中國古典藝術品人士的收藏品。油紙傘的傘骨輕巧,具有拙樸之美。一把典雅的油紙傘在手,人們不僅嘆為藝術的精品,更加激發起一種思古之幽情。

探訪雲南騰衝最後的制傘人,油紙傘打開時,又一個春天的到來

造型圓潤的油紙傘在陽光下散發出一股股桐油香氣,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油紙傘從遮雨工具變成真正具有欣賞價值的藝術品。

探訪雲南騰衝最後的制傘人,油紙傘打開時,又一個春天的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