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帶環保“黑科技”的文物,並非只有長信宮燈,還有這件國寶

說起環保功能的文物,說起中國古代的燈具,我們都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熟悉的長信宮燈。那是在1968年時,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墓中出土的重要文物。此燈因有“長信”字樣,疑似為竇太后居所長信宮舊物而得名。它最大的特點,就是以宮女的手袖作為排煙管道,煙順著此通道,進入宮女中空的體內,有效避免汙染空氣。


此燈剛剛出土時,獲得了驚人的讚譽,我們由此得知兩千多年前的古人,不僅具備了環保知識,還可以運用“黑科技”淨化環境。隨著幾十年來考古發現的不斷累積,專家們找到了更多類似的古燈具,也充分說明此類文物並非孤例,而是在當時比較普遍的技術。比如現存於陝西曆史博物館的西漢彩繪雁魚銅燈就是如此。


在1985年,陝西省神木縣店塔村的一座漢墓被發現,雖然它的墓主人身份不明,陪葬品也不算豐富,卻發現這件精美的銅燈。


它高為54釐米,長為33釐米,寬為17釐米,主體造型就是一隻優雅的雁。這隻雁以兩足支撐地面,穩穩當當,亭亭玉立,它的脖子細長而優美,扭頭形成了一個相當漂亮的角度,銜著以魚頭為造型的燈罩。總體看來,這件文物渾然天成,在富有生活情趣的同時,沒有半點矯揉造作。甚至連雁的眼睛流露出的兇狠和專注,都被刻畫得惟妙惟肖。


其實,這件燈具是分體鑄造的,它由雁首、雁身、燈罩及燈盤四部分組成。時至兩千多年的今天,依然能夠拆裝自如,顯示出當年製作者極高的工藝水平。而且,在這件燈具之上,還能依稀看到彩繪的顏色,當年它紅、白二色,我們還能感受到,雁身之上應該就有仿羽毛繪製的花紋。

當然,本文開篇所說長信宮燈所具備的“黑科技”,這件彩繪雁魚銅燈也同樣具備。它的原理幾乎是一模一樣的,整個雁身乃至雁首都是中空的,燃燒後產生的煙霧,就會順著雁首,進入雁身。如果在雁身之中提前放好清水,就能有效地吸收煙油,達到環保的目的。


長信宮燈和彩繪雁魚銅燈共同說明,至少在漢代,中國古人特別是貴族們就已經開始注意到環保問題,並且以驚人的智慧,巧妙地方法來解決了這個問題。


其實,這件文物不僅造型精美,功能豐富,而且還有獨特地文化寓意。不管是雁還是魚,在中國的文化中都有特別重要而喜慶的意義。鴻雁自然是一種傳遞信息,以解相思的瑞獸,魚也代表著富裕,“銜魚”則更有獲勝的意思。整個文物,在構思上就反映出西漢時的風土人情。


一件文物,不單單只是工藝品、陳列品,也不單單是為了體現價值的高低,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從中找到歷史的足跡,順延著探究那些鮮為人知的風土人情,瞭解我們的祖先,是怎麼樣締造這樣一個歷史悠久的偉大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