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皆教育——暑假赴美培訓小記

過程皆教育——暑假赴美培訓小記

自從五月份被確定為暑假赴美培訓的教師後,我們就進入了培訓狀態。教育局領導對此培訓高度重視,多次召開會議,對我們進行思想和出國注意事項的教育,並督促我們進行語言和專業等方面準備,以便於獲得更好的培訓效果。學校領導也希望我們按照要求做好充分準備,爭取圓滿完成培訓任務,不虛此行。在經歷了遞交申請材料,辦理護照,到美國駐上海領事館簽證等複雜手續後,終於在八月十六日,在市教育局陳良生主任的率領下,來自合肥一中、六中、八中和我們學校的地理、生物老師一行十人(合肥師範學校的一名英語老師任翻譯同行)向上海出發了,並於次日早晨九點多,搭乘美國DL296班機,從上海的浦東機場起飛,先飛向日本東京的成田機場,在此短暫停留後,繼續登機飛向美國。經過漫長的十二個小時飛行,我們橫跨太平洋,到達了美國南部的亞特蘭大機場,而我們的最終目的地是位於美國東北部的波特蘭。所以在辦理好入境手續後,我們再次登上飛機,向目的地飛行。大約在美國東部時間晚上11點,終於到達了美國緬因州的波特蘭機場。美方接待老師 Mr.Tong 和另一位工作人員,早已等候在機場的出口處,熱情地迎接我們的到來。從機場到營地學校還有四十分鐘車程,由於夜深,路上少有行人,更沒有警察執勤,但 Mr.Tong 仍然讓我們每個人都繫上安全帶,並將我們攜帶的行衣箱,全部集中在另一輛車上,避免客貨混裝。美國人對法律的自覺遵守給我留下了最初的印象。不經意中,我們已來到了 cebago 湖邊的波特蘭O-AT-KA學校,開始了為期半個月的培訓活動。


cebago湖和波特蘭O-AT-KA學校

波特蘭O-AT-KA學校,是所培訓美國和世界各地學生和教師的機構,已有一百多年曆史。學校位於緬因州的第二大湖泊 cebago 湖邊,環境清幽,風景秀美。學校歷史雖然古老,但基礎設施並不完善,住宿條件很差,我們合肥市去的六名男教師(包含一名教育局領導)同住在一間約三十平方的房子裡,睡的是雙人架子床,房間沒有衛生間和淋浴設施,條件趕不上我校學生宿舍,生活很不方便。波特蘭的緯度較高,夜晚非常寒冷,而房間又未裝空調,去的當天晚上,雖然每個人坐了十幾個小時的飛機,都很疲勞,但都凍得無法入眠。由於美國人不喝開水,房間沒有燒水的電器,我們每天沒有熱水喝,渴了就飲幾口自來水。由此可見,培訓的條件是比較艱苦的。雖然如此,所有參訓老師,並不為條件所困,都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甘願再做一回學生,愉快地投入到學習培訓生活之中。我們這次赴美培訓的主題是“環境研究和教育”,擔任我們培訓老師的是 Dr . kaolin 和 Mr.Tong 等一批對教育高度熱誠的專家學者。培訓的模式為三天營地理論培訓,三天外出考察,交替進行。其中 Mr . T ong 主要負責地理教學, Dr . kaolin 則負責生物學教學工作,兩位專家雖有分工,但在實際教學中,又相互交融,滲透聯繫。專家們在教學中採取:理論培訓----野外考察----分組彙報----總結提升的方式。在理論培訓時,專家們不是採取填鴨式的教學,而是選擇營地的實際案例,讓學員充分發表意見,討論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學員間意見相左,學員與專家觀點相悖的熱烈場面。

過程皆教育——暑假赴美培訓小記

研討交流

如: Mr.Tong 以營地所在的 cebago 湖為例,介紹了該湖的背景資料,由湖水的來源為發端,聯繫

該湖的形成時間與我國東北地區成陸相仿,引導我們去探尋湖泊的成因。學員們通過認真蒐集資料,相互切磋完善,從而得出該湖的水源是在間冰期間,由冰川的消融和冰舌的重量壓力,使地下水向其匯聚而形成的結論。野外考察是培訓的一個重點。為了提高我們的科研能力,專家們都進行了認真的準備。 Dr.kaolin是位森林學博士,已經71歲高齡了,為了給我們上好野外考查課,課前獨自上山( Douglas Mountain )考查,確定實習路線。並在沿途相關的樺樹、松樹、杉樹、橡樹樹幹上,一一纏上紅絲帶,以便於我們去識別相關樹種。並將山中分水嶺,河流襲奪的地方,植物的泥炭化區域、冰川漂礫等地理學知識都納入了考查內容(地理並不是他的學科,一切為學員著想的精神,令人欽佩!) Mr.Tong則親自駕車帶我們去實地考察三種不同的湖泊:溪流匯聚的湖泊( Stream Lakes and Ponds );泉水匯聚的湖泊( spring-fed Lakes and Ponds );壺形池塘( Kenje Ponds );冰川侵蝕形成的冰川穀地貌,冰川運動所形成的劃痕等微地形; Higgins Beach (海灣名稱)的砂岩海岸等。


野外地理實習(一)

為了突出環境的主題, Mr.Tong 還組織我們考察了 Marry Meeting Bays (海灣名稱)的生態環境。從注入海灣的地表水入手,分析了農業生產,工業生產對海洋環境的汙染,以及近年來美國政府採取的關閉造紙廠等環保措施,使水質日漸變好的現實,啟發我們去思考對巢湖的治理方法。為了避免我們形成人類活動只會破壞生態環境的片面觀念, Mr.Tong 還帶領我們參觀了美國的水庫“魚梯”(便於魚類洄游產卵的通道), Dr.kaolin帶我們考察了 JMG 營地中人工營造的土坡。這是個獨特的人工生態系統,現在已成了花栗鼠的樂園。通過這些實例,有力地說明了人類活動也會改善人地關係,保護我們生存的環境。

過程皆教育——暑假赴美培訓小記

野外地理實習(二)

為了檢驗我們的學習成果, Mr.Tong 將我們分成四組,到 Douglas Mountain 中去實地考察。每組半天時間考察,半天時間彙報。我與姜珍偉老師抽到的題目是:山中一片成熟林地的生態演替問題(地點是指定的)。讓我們從地理和生物兩個角度去考察環境、分析成因。整整一上午,我從考察地的地形、地質、岩石的磨圓度、植物分佈與地下水的關係、植物的竟爭與演替等方面進行研究,取得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中午回去沒有休息,撰寫考察報告,信心滿滿地期待下午的彙報。專家們的治學態度是非常嚴謹的,對待我們的報告也是十分挑剔的。我下午的考察彙報, Mr.Tong 始終認真地聽著,從他的神色上來看也是滿意的,未想到報告剛結束,他就追問,“你是如何判斷出小盆地中的溪流的流向的?”我經過思考後回答他:“我是根據太陽的日出方位,結合地形特徵綜合判斷出來的。現在是八月份,北美洲是日出東北,日落西北。該小盆地是東邊地勢高,西邊地勢低,溪流的流向受制於地形。所以溪流從東北流向西南”。聽完我的陳述後 Mr.Tong 終於出滿意的笑容。分組彙報考察的成果,並不是專家的最終目的。當各組彙報完畢後,專家們會總結提升,將研究成果鏈接到中學課堂。啟發我們,在中學自然課程教學中,不要先告訴學生客觀事實是什麼,而是應先提出問題,讓學生去觀察,並從各自的角度上尋找問題答案的線索,再彙總在一起找出答案,以刺激學生的發散思維,訓練學生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將學生變成一個記憶的機器。這樣的總結昇華,對開展中學地理、生物教學,是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的。我們將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去體悟實踐之。

美國的政治、文化

如果說Mr.Tong 和 Dr.kaolin的營地教學,使我們瞭解了美國自然教學的冰山一角,而Mr .Chen和Mr.Xue的城市地理教學,則更豐富了中學地理的感性素材。無論是紐約曼哈頓的城市功能分區,還是波士頓的商業形態的地理分佈,都將被充實到日後的地理教學之中;哈佛、麻省理工、普林斯頓著名大學的校園文化,提升了我們對大學精神的理解,會使我們在將來的教學中,自覺地引領學生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LeXington Hing School (公立高中)和Phillips Acade my (美國著名的私立高中)的自主選課、跑班教學和選修課程,都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發;此外白宮前埃及公民抗議奧巴馬的集會和繁華街道上黑人賣藝行乞的場景,則會使我們更加全面客觀地看待美國,介紹美國。“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美國之行,不僅使我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聆聽了專家學者的教誨,更新了教育理念。也讓我們欣賞了美國優美的生態環境,領略了異域別樣的文明。地理時差的親身感受,大圓劣弧飛行的真切體驗,都將內化為我們的教學素養,使今後的地理教學:概念解讀更準確,現象描述更生動,原理闡釋更透徹。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赴美學習的體驗和收穫的話,就是:過程皆教育!(合肥168中學 楚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