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中的徐州

一、合作抗日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之後,在中國共產黨的倡導和推動下,國共合作抗日的局面初步形成,共產黨隨即在徐州地區開展統一戰線工作。1937年11月,第五戰區民眾總動員委員會在徐州成立,李宗仁兼任主任,共產黨人郭子化以社會名流身份出任委員、郭影秋任組織部總幹事。臺兒莊戰役期間,徐州及各縣總動委會集中了數千輛牛馬車支援前線,還投入大量人員開展支前和宣傳工作。據說,從徐州開赴前線的許多國軍士兵,是懷揣著徐州大嫂烙的烙饃走向臺兒莊戰場的,取得了臺兒莊大捷。

二、日寇暴行

抗戰爆發後, 日軍為了打通津浦鐵路,派出航空兵持續對徐州進行轟炸,據統計,從1937年9月~1938年5月,日軍出動飛機1100餘架次,在徐州市區投下了2700多枚炸彈,炸死徐州百姓2400多人,炸燬房屋10000餘間

1938年5月19日,徐州淪陷。5月20日,日軍第九師團200餘人在漢王的哈針窩、漢溝、羅崗、楊林等地瘋狂屠殺手無寸鐵的百姓2000餘人,姦淫婦女80多人,燒燬房屋3000餘間,製造了“漢王慘案”。日軍在閻窩屠殺百姓670餘人,製造了慘無人道的“閻窩慘案”。在此後的半年時間裡,日軍還在銅山呂梁、邳州土山、沛縣棲山製造了多起慘案,對徐州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三、長纓在手

1938年5月,中共蘇魯豫皖特委委員兼沛縣縣委書記張光中同志,帶領沛縣抗日武裝同滕、嶧兩縣人民抗日力量合併,成立了蘇魯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一總隊,張光中任總隊長,何一萍任政治委員。教師出身的李貞乾,在其家鄉豐縣李新莊開辦農民抗日訓練班,並變賣家產,購置武器,組建起一支60餘人的豐縣抗日遊擊隊。不久,為統一湖西地區抗日力量,在中共徐西北區委和魯西南特委的領導下,整合分散在豐縣、沛縣、銅北、蕭縣、碭山、單縣、金鄉、魚臺等地的抗日武裝1000餘人,於豐縣城南渠樓成立抗日義勇隊第二總隊,李貞乾任總隊長,王文彬任政治委員,郭影秋任政治部主任,張如任參謀長。義勇二總隊的成立為創建湖西抗日根據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為湖西地區最有力的抗日武裝。

1938年7月2日,李貞乾的率領義勇二總隊,在碭山、單縣交界的馬良集截擊一股進犯日軍,斃敵60餘人,擊毀汽車兩輛,取得了義勇二總隊組建以來的首場勝利。首戰告捷,極大地鼓舞了徐州人民抗日的鬥志。從此以後,義勇二總隊開展游擊戰,機智靈活地打擊日軍。8月23日,二總隊第17大隊奇襲黃廟日軍據點,一舉擊斃日軍21人,我軍無一傷亡。

1938年12月,根據中共山東分局的決定,鍾輝、梁海波、李浩然等人率領21名幹部從山東沂水來到徐州邳縣許樓村(今屬徐州新沂市),將邳睢銅地區地方抗日武裝300多人整編成八路軍山東縱隊隴海遊擊支隊(簡稱隴支),鍾輝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梁海波任副司令員,李浩然任政治部主任。隴支成立後不久便派夏玉華同志回睢寧開展抗日鬥爭,夏玉華出色的工作打開了睢寧的抗日局面,並組建了隴支睢寧獨立第一營,夏玉華任營長。1939年2月,隴支邳縣獨立團成立,慄培元任團長。到1940年初,隴支部隊迅猛發展,由組建時的兩個營300餘人擴大為3個團,7個營,4個獨立大隊,3個支隊近8000人,成為在隴海鐵路兩側英勇抗擊日偽的主要力量,創建了邳睢銅抗日根據地,併為開闢和建立徐海地區和皖東北抗日根據地創造了條件。

1939年8月,八路軍蘇魯豫支隊第一大隊進軍皖北,進駐徐州睢寧縣西南桃園一帶休整,遭到駐守睢寧縣城和雙溝鎮的日軍100餘人的襲擊。大隊長鬍炳雲率部英勇抗擊,斃敵50餘人,取得了挺進蘇皖邊區對日軍作戰的第一仗的勝利。1943年8月,新四軍九旅27團、淮北第三軍分區獨立一團和睢寧縣地方抗日武裝,在康志強、趙匯川同志的指揮下,包圍了葉場偽軍據點,發起了葉場圍困戰。經過7天7夜激烈的阻擊戰,打退日偽軍5次增援。據點內的偽軍大隊長見增援受阻,突圍無望,彈盡糧絕,只得豎起了白旗,400多偽軍繳械投降,葉場圍困戰勝利結束。葉場圍困戰的勝利,是邳睢銅根據地抗日軍民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反攻的標誌,新四軍第四師和淮北軍區對參戰部隊予以了嘉獎,新華日報和延安廣播電臺都對葉場反蠶食鬥爭勝利的消息進行了報到。

1945年6月下旬到7月上旬,淮北軍區第三分區集中分區部隊和地方武裝,在新四軍四師九旅一部的配合下,由分區司令員趙匯川親自指揮,發起了睢寧戰役。7月7日,第三分區獨立一團、二團、三團和縣大隊、區小隊通過分化瓦解敵軍,實行裡應外合,對睢寧縣城守敵發起總攻擊,經過激烈巷戰,最終將日偽軍盤踞7年之久的睢寧縣城解放。這次戰役斃敵近200人,俘虜偽縣長夏碩武,偽團長王學階以下2000餘人,繳獲步槍1900餘支,輕重機槍77挺及大批彈藥、糧食等作戰物資,解放國土1200餘平方里,解放人口20餘萬,控制了海鄭公路東起宿遷,西至雙溝間百餘里。睢寧戰役的勝利,受到新四軍首長的通電嘉獎,《佛曉報》發表了《祝睢寧大捷》的社論,指出睢寧的光復,是我軍在華中解放的第二個縣城,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政治意義。

四、遍地英雄

1940年10月12日,日軍糾集大量兵力,對堅持在黃邱套地區抗戰的運河支隊進行圍剿。運河支隊二大隊的31名戰士沿著運河北岸向東撤至巨梁橋閘口時,被漢奸劉善雲部抓捕,後有兩位戰士通過鄉親關係獲保釋,其餘29人被劉善雲交給了日軍。日軍對29位運河支隊指戰員施以酷刑,逼迫他們投降,要他們說出誰是共產黨員,誰是幹部。但是29位指戰員無一人屈服,始終沒有出賣戰友。後來,日軍將他們帶到巨梁橋,用刺刀刺死,並推進閘下運河。除一名戰士跳水脫逃外,陳誠一、李彥召等28位指戰員壯烈犧牲,史稱“巨梁橋慘案”。

1938年5月,徐州淪陷後,沛縣棲山鎮李集進步學生李雲鵬號召同學們到豐縣華山鎮參加抗日組織。1939年正月,李雲鵬一行被編入八路軍蘇魯豫支隊。後東進華中,改編為新四軍第三師7旅19團2營4連,李雲鵬任指導員。1943年3月18日佛曉,為掩護黨政機關的轉移,該連在淮陰劉老莊與1600多日偽軍激戰一天,最後全連82人全部壯烈犧牲,無一人投降。應驗了“有種徐州人”的古訓,體現了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建國後,該連被命名為“劉老莊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