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格林:历史的秩序与人的存在

历史的秩序来自秩序的历史。——沃格林

对于历史,有很多种说法,但大多数人都肯定历史是有种流向的,要不,怎么会有“被历史淘汰”,“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说法呢?

在美籍德国哲学家、历史学家沃格林那里,历史是在文明兴衰、风云变幻的时代中,人类的生命沿着某种方向的整体性运动,历史进程,则是人类与存在共同体进行契合的过程。

沃格林:历史的秩序与人的存在

沃格林

政治运动、社会生活,都蕴含在这种整体的运动中,神与人、社会与世界的真理而斗争的过程,就是历史。

神与人、世界与社会、构成了基本的存在的共同体,人类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参与者,也是历史的参与者。

人与神、宇宙、社会的参与的经验,是一种秩序。

“每个社会都承载着在自身具体境况下创建某种秩序的责任,这种秩序,基于神的或人的目的,将赋予该社会生存的事实以某种意义。”

个人的体验是存在秩序的一部分,而作为个体的人必须把自己的存在与这种存在秩序相契合,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符合历史的潮流”。

在历史的长流中,人和社会的秩序,是用符号表示的。伟大的社会创建了伟大的秩序。

社会秩序是存在秩序的一部分。

沃格林:历史的秩序与人的存在

佩特拉古城

虽然不存在一个简单的贯穿历史始终的进步或者循环的模式,但历史进程可以理解为一种为实现真正秩序的斗争。黑格尔认为人类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而沃格林认为,人类也不会记得成就,“对以往成就的健忘是最重要的社会现象之一。”

沃格林的《秩序与历史》,意在历史的长流中考察人类用来规范个人和社会存在(existence)的秩序的符号形式。最终目的,是“对于我们现在正在生活于其中的秩序结构所进行的探究”。

1

为什么秩序非常重要呢?

对于个体的人来说,秩序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命延续。一个人在别人死的时候活着,而他死了,其他人也在活着,社会的寿命远大于个人,而世界的寿命又长于社会,也就是说,社会消亡的时候,世界仍存在。

作为生命有限的个体,人是渺小的,但人的精神却是无限的。作为大写的在历史中的“人”,也是无限的。恰恰是这种无限,让人类创造了文明,也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地方。

沃格林:历史的秩序与人的存在

安曼城堡山

除非经过驯化,动物的生存与千百年前并不不同。即使经过驯化的动物,例如宠物猫、狗,放入大自然,也能很快重新找回野性。然而人,不要说跟千百年前比,就是跟几十年前的人相比,其生活与生存方式也有着非常大的区别。

人们常说要顺应时代,其实说的就是人是时代洪流中的一部分,他属于这个时代洪流,洪流也流淌过他。

而秩序,就让人理解这种自身的存在方式。假如一个古代人,穿越到现在,他肯定会感到非常不适,不只是科技的发展,还有对现代社会的人的存在方式的不适以及各种观念的冲突,很多文学作品就在这些冲突上下了很大功夫,也是穿越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沃格林:历史的秩序与人的存在

埃及神庙

人所处的环境的一部分是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秩序,这一秩序已经变成世界性的。这种世界性的秩序并不是近代才出现的。

现代社会的秩序就是由西方文明所构建的。这里的秩序并不只是政治秩序,而是社会秩序、人的生活方式,很明显现在的生活和中国古代来说很不一样,同样是两百年前,清朝就给人古代的感觉,但其实很少人注意到,很多人们以为“现代”的东西,在纯粹时间的意义上是同时的。

沃格林:历史的秩序与人的存在

例如,乾隆五十七年,纽交所成立,乾隆六十四年,摩根大通成立,光绪十二年,可口可乐、强生公司成立,光绪二十九年,福特汽车公司成立,等等。就是因为乾隆、光绪,本身就是另一种秩序的符号,而对应的那些公司,则是在现代秩序的符号里。同样,如果城市的治理方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秩序,也会引起人们的愤怒,虽然有些方式放在古代并无不可。

因此,沃格林看到,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文明古国,都在对自己的秩序进行调整,来适应西方创造的政治或技术环境,也有无数中国哲学的学者在从中国传统哲学中找到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秩序。

2

建立秩序最早的方式是宇宙论。宇宙论把社会、世界的秩序和宇宙相合,像对植物生长节律,或者天体的旋转对应到社会结构的构建上来,典型如古埃及,早期希腊神话的诸神,以及中国商周时期的一些神话。例如阴阳家邹衍的五行说,就类似这一种,将朝代的更迭和金木水火土等联系在一起。

但这种宇宙论的方式有着很大的缺陷,就是经常社会崩溃了,宇宙却存在,那么宇宙论的秩序怎么为社会存在提供秩序呢?

沃格林:历史的秩序与人的存在

例如秦始皇按照邹衍的理论“水德代周而行”,进行了符合水德要求的施政,对黑色的崇尚也基于此,然而秦二世而亡,又如何解释呢?

既然人存在的秩序不在宇宙里,那么又在哪里呢?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类历史上的早期文明采用宇宙论方式,发展到后来纷纷抛弃了宇宙论的原因。

古希腊后来采用了哲学的方式建立秩序。

沃格林:历史的秩序与人的存在

哲学对秩序的源头的研究,逻格斯(logos)本身就有秩序的含义,对真理的追问,也都暗含了对秩序的探索。所以沃格林说,“朝向真理的运动开始于一个人意识到他在非真理中的生存。”

我国的儒家或者道家思想也都摒弃了宇宙论的秩序,无论“天”还是“道”,都不是有形的恒常的物质意义上的,而是无形的超越的存在。

在宇宙论和哲学之外,还有一种建立秩序的方式,就是启示。

沃格林:历史的秩序与人的存在

耶路撒冷

以色列文化就是启示的典型。《旧约全书》就是这样一种启示,是以色列人建构的阐明自身生存的符号,也得以解释族人几千年来的命运。

以色列文明的独特性,就是以启示的方式打破了宇宙论的生存方式。以色列通过对神的集体回应行动而造就了自身,将自己过去的历史、成功与失败根据存在的超越秩序(神的启示)进行理解,由此创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即在超越的神之下的生存,并且根据对神的意志的遵循或背离来评判行动,从而让人在社会中的生存,以与神结伴的方式,具有了历史的精神维度。

3

后世解读这些秩序的方式,是通过符号。

符号,在历史中有特殊的意义。在历史中留下的符号,既是人类存在的真理的展开,也是秩序的一种表达。

沃格林:历史的秩序与人的存在

埃及神庙墙壁

个人和社会的生活与存在的秩序的契合,各个时代的天才用符号化的方式表达和阐述存在的秩序。

符号让不可知的秩序变得可以理解,而符号又随着人类在知识和经验方面的增长、成熟,而不断更新、修正、被替代。

当然,沃格林的符号是广义上的,并不是原始人居住的洞穴壁上的符号或者壁画,还有语言、指称意义上的。

例如在宇宙论秩序中,把社会和社会秩序符号化为宇宙和宇宙的相似物,五行说中的金木水火土,都是一种符号。在这种形式里,社会就被符号化成了一个模拟的小宇宙。

沃格林:历史的秩序与人的存在

埃及壁画

还有一种符号,就是大写的人。这一种通常是在宇宙论秩序崩溃之后被很多文明采用的,典型如神,以及诸神向一神的归一。

因此,发现符号化的历史过程,也是发现隐藏在符号后面人类意识的必经之路。沃格林的《秩序与历史》五卷,研究了宇宙论(埃及)、启示(以色列)、哲学(古希腊),以及天下(中国),最终达成对秩序的求索与对现代性的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