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的日本三八大蓋步槍,這種槍有什麼特別的嗎?

國際觀察局


客觀地說,三八大蓋這款步槍,確有很多特別之處。概括起來,就是“三最”。即:槍身最長、射程最遠、最易上手。



槍身最長

從二戰時期各國主流制式步槍的長度來看,日本的三八大蓋絕對可稱得上是冠絕全球。比如,美國的春田M1903槍身長度為1098毫米,德國的Kar 98k槍身長度為1100毫米,英國的李‧恩菲爾德槍身長度為1130毫米,蘇聯的莫辛‧納甘槍身長度為1232毫米。雖然這些國家的士兵平均身高都比日本高出一頭,但他們的步槍卻都比日本三八大蓋短了一大截,平均身高僅有1.55米的日本小鬼子用他們手中那杆長達1280毫米的三八大蓋,向人們詮釋了什麼是“身高不足、武器來湊”的設計理念。

日軍向來重視白刃戰,在他們眼中,三八大蓋與三零式刺刀的組合,幾乎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由於三零式刺刀本身的長度就已經超過世界上的大多數刺刀(刀身長512毫米),步槍與刺刀結合以後,三八大蓋的總長度達到了驚人的1663毫米,這使得三八大蓋在“一寸長一寸強”的白刃格鬥中佔有相當大的優勢。抗日戰爭中,矮小墩實的鬼子兵憑藉上了刺刀的三八大蓋,在白刃格鬥中往往能夠做到以一敵三。

射程最遠

三八大蓋的槍管較長,內部採用4條右旋膛線,纏距較小,且使用6.5毫米半底緣尖彈,上述設計,使三八大蓋射出的子彈能夠保持相對穩定的飛行狀態和較高的存速,非常適合遠距離射擊。其表尺射程高達2400米,超過二戰時期的大多數狙擊步槍。

從工廠數據上看,三八大蓋的有效射程為460米,似乎並不出眾。但是,由於其彈道平直低伸,子彈飛行穩定性好,士兵使用三八大蓋往往可以在六、七百米,有時甚至800米的距離上,對單個目標實施有效射擊。武漢會戰期間,一位國軍哨兵正是憑藉三八大蓋,擊斃了800米開外、正在接受採訪擺Pose的日軍第101聯隊長飯冢國五郎。

最易上手

三八大蓋是二戰唯一一款小口徑步槍,具有後坐力小、穩定性高的顯著優勢。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的兵員大都來源於受教育程度不高的莊稼漢,把新兵訓練成老兵,往往需要很長時間。許多新兵都難以適應中正式步槍發射7.92毫米子彈時產生的較大後坐力,沒等成長為老兵,就因為不能在實戰中有效射擊而過早地犧牲了。

相反,八路軍中的不少新兵使用剛繳獲到手的三八大蓋,卻往往可以取得較好戰績。原因是發射6.5毫米子彈的三八大蓋所產生的後坐力,遠遠小於中正式步槍,能有效緩解新兵初次射擊時的恐懼感。而且,三八大蓋的瞄準基線為695毫米,超過其他步槍,士兵稍加訓練就可以在實戰中獲得較高的射擊精度。

下面回答第二個問題。大蓋不是什麼玄妙的東西,鬼子手裡的這杆長槍之所以叫“三八大蓋”,恰恰緣於這個蓋子。

80多年前,抗戰老兵們為了熟練區分戰場上的各種槍支,往往根據其特徵為其命名,從而誕生了許多通俗易記、形象生動的名稱,流傳至今。

比如,“鏡面匣子”指的是M96式毛瑟半自動手槍,因其機匣光亮如鏡而得名;

“花口擼子”指的是勃朗寧M1910手槍,由於其槍口處刻有一圈花紋,故此得名。

同理,三八大蓋這種步槍,也有一處區別於其他步槍的顯著特徵,就是槍機上方設有一個圓筒形的蓋子,每當推彈上膛或拉栓拋殼時,這個蓋子隨同槍栓一起運動。而且,在蓋子上方的槍身處,刻有豎排的三個漢字“三八式”。於是,“三八大蓋”便由此得名。

第三個問題“幹什麼用的”,可與第二個問題合併作答。這個圓筒形蓋子實際上是防塵蓋,那麼,三八大蓋為什麼要安裝這種防塵蓋呢?這與被它取代的三零式步槍有關。

前文提到的三零式刺刀,原本是與三零式步槍相配套的,曾於1897年(明治三十年)同時配發日本陸軍。

三零式步槍在日俄戰爭的前期表現尚可,6.5毫米步槍彈的平直彈道,使日軍士兵在與手持莫辛‧納甘M1891步槍的沙俄士兵對射時賺得不少便宜。後期隨著戰局日趨激烈,三零式步槍逐漸開始故障頻發,飽受軍界指責。

故障集中出現在槍膛積累油垢過快,以及槍機頻繁卡殼這兩個方面。原來,由於日本島內綠化覆蓋率較高,三零式步槍在試驗論證、設計定型階段,從未遇到過因灰塵進入槍機而導致卡殼的情況。

然而,進入日俄戰爭的實戰運用環節,遼東半島裸露的岩溶地貌,以及較大的風沙,經常導致灰塵在士兵推拉槍栓的過程中大量湧入,這些灰塵一旦遇到槍膛內的機油,便會形成難以清除的油垢。油垢越積越多,輕則影響射擊精度,重則導致槍機卡殼甚至炸膛。旅順戰役期間,一些日本兵抱怨,三零式步槍太容易進灰,即使每天擦七八遍還經常遇到卡殼。

日俄戰爭結束後,東京小石川炮兵工廠立即對三零式步槍的故障現象加以解決,針對中國戰場的特殊環境,專門為下一代步槍設計了一個隨動防塵蓋,能夠在士兵裝彈、退殼的過程中,伴隨槍機前後運動,從而最大限度地阻擋灰塵進入槍膛。

這款專門針對中國戰場環境而設計的加裝防塵蓋的步槍,於昭和三十八年,也就是1905年正式定型。從三八大蓋的設計定型,可以看出,日本軍國主義全面侵華的狼子野心,從那時起便已是昭然若揭!

如有錯訛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慕什塔戈期待著您的關注!


慕什塔戈


這把槍,沒什麼特別的,特別的地方就是打不死人。

三八大蓋,中文名叫三八式步槍,對於這把槍,中國軍民給取了一個特別形象的名字,叫三八大蓋,之所以叫三八大蓋,就是因為,這把步槍的槍機上面加上了一個防塵蓋,這是它外形上最主要的特徵。

我國士兵和老百姓,對於這些舶來品都根據這個外形和名字,都起了一個形象的別名。比如三八式步槍就叫三八大蓋,MP18就叫花機關,毛瑟C96外號更多,匣子、駁殼槍、二十響.........鬼子的大正十一式得名歪把子,南部十四式被叫做王八盒子。

三八大蓋,1905年正式成為日軍的制式裝備,直到1945年,日本軍隊解散,三八大蓋才從日本軍隊中消失,而朝鮮戰場上的志願軍,依舊使用三八大蓋。三八大蓋使用的6.5*50mm的步槍彈,三八大蓋全長1.28米,加上刺刀有一米七,子彈初速765M/秒,有效射程460米。

三八大蓋的6.5mm口徑子彈,射速快,精度高,但是傷害不足,主要原因就是穿透力太強,子彈擊中人體後,不易發生翻轉,很有可能就是直接穿過人體,而沒有造成更嚴重的傷害。相比其他步槍,打在人體內,十有八九就是掛了。而三八大蓋打中人,能夠生還的幾率還是非常大的。

三八大蓋,之所以加個防塵蓋,主要原因在於,三八大蓋容易卡殼,三八大蓋的前身三零步槍就是這樣,而日本人想了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不是有塵土麼,加個蓋子就好了。而正是這個蓋子,給三八式步槍帶來了不一樣的外形,只是和其他步槍最明顯的區分。而這個防塵蓋,是可以取下來的。

二戰期間,三八大蓋是日軍制式裝備,但是威力不足一直是硬傷,隨後日本人再次研發出了九九步槍,作為制式裝備,九九步槍,使用的7.7mm子彈,威力要遠遠超過了三八大蓋。


軍武文齋


三八大蓋,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抗戰時期,國內軍民對日本陸軍制式裝備步兵手中步槍的俗稱,其中文名稱為“三八式步槍”。

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後,三八式步槍,就成了日本陸軍、海軍的制式裝備,一直使用到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用了整整四十年。

據網上公開收集的資料,三八步槍槍長1.28米,槍重3.95公斤,口徑6.5毫米,初速每秒765米,有效射程460米,彈倉容量5發。

三八步槍的原型槍是三十年式步槍,國內民間俗稱“金鉤步槍”,在日俄戰爭時廣泛使用,由於此槍不帶防塵蓋,東北地區風沙嚴重,導致沙塵易進入槍管,此槍卡殼現象比較嚴重。

日本軍工設計師將槍機重新進行了簡化,同時在槍機表面增加了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其他改進包括在準星兩側增加護翼,機械瞄準具早期採用V型缺口照門,後期採用覘孔式照門。

由於三八步槍在槍機表面增加了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以及機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樣,因此被國內抗戰軍民稱作為“三八大蓋”。

其實,大蓋的作用非常簡單,就是防止風沙塵埃進入槍管,影響三八步槍的射擊性能,防止射擊時發生卡殼事故。

拉槍栓時,三八步槍的防塵蓋隨槍栓後移,防塵蓋的作用,既又防沙塵落入槍膛,又保證了槍膛後缺口位置清潔,防止在拉槍栓時把塵土推進槍膛裡。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圖片均下載網絡,特此聲明。


國平軍史


“三八大蓋”是中國人給這種槍起的名字,主要就是因為這種槍的槍機上有一個防塵蓋設計,防塵蓋的樣子如下圖所示:

其實“三八大蓋”的大蓋並沒有什麼技術含量,打開大蓋後就是下圖這個樣子:

這種“大蓋”雖然沒有什麼技術含量,但是增加這種“防塵”設計確實來自“血淋淋”的實戰經驗,日俄戰爭期間由於戰場特殊的氣候條件,灰塵、雨雪、泥漿等異物會進入槍械,影響步槍的正常使用,所以後來日本就設計了這種“防塵蓋”,而三八式步槍也因為這個防塵蓋在中國得名“三八大蓋”。此外,該槍確實是我國在抗日戰爭中能夠大量繳獲並且比較好用的武器,比“中正式”步槍耐用和精準,同時該槍設計符合亞洲人的身材比例,用起來也較為舒服。因此,實戰是檢驗武器的試金石,也是促進武器進步的最佳方法。

最後再說一點:三八大蓋的大蓋就是一個防塵蓋,整個裝置結構是比較簡單的,就是內部設計一個凸臺,槍機上設計一個凹槽,將防塵蓋的凸臺卡在槍機的凹槽裡,凸臺可以在凹槽裡做圓周滑動,因此不會隨槍機的旋轉而旋轉,同時凹槽還限制大蓋的前後移動。

除了日本的“三八大蓋”有這種防塵蓋外,許多輕武器也設計了“大蓋”,例如上圖的美國M3衝鋒槍,防塵蓋打開狀態。


裝備空間


三八大蓋是中國軍民對日軍的三八式步槍的俗稱,主要就是因為該槍有一個巨大的防塵蓋,外觀特徵十分明顯。三八式步槍的特點就是精度較高,穿透力強,但是子彈的殺傷力不強。

日本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後推出了自己的三十年式步槍,但是該槍可靠性不好,容易被風沙等滲入,導致無法正常使用,於是日本人在其基礎上進行改進,增加了一個巨大的防塵蓋,可靠性問題得以解決,也因此得名三八大蓋。1905年該槍開始裝備使用,直到二戰依然是日軍的主力步槍。

三八式步槍操作簡單,較長的長度有利於拼刺(其設計時的時代都很重視拼刺能力),而且由於採用的是獨特的6.5X50毫米彈,因此後坐力小,再加上三八式步槍槍管較長的優點,因此精度較好,是一款不錯的武器。

但是三八式步槍的致命缺陷就是穿透力很強可殺傷力不足,這也是很多人認為其威力小的原因。由於彈藥初速慢、長徑比較大等因素,在常規交戰距離上,射入人體後很容易形成直通傷口,無法產生足夠的殺傷力。不過在極近距離(100米內),由於此時初速較高,加上彈頭容易擠壓變形,此時三八式步槍才能產生足夠的殺傷力。

正是因為殺傷力不足,日本後來才推出了採用7.7毫米彈的99式步槍,意圖換下三八式,但是由於戰爭的影響,無法完成換裝,只能同時裝備這兩種步槍。


前沿陣地


三八大蓋是抗戰時期中國軍民給日軍裝備的制式槍械“三八式步槍”起的別名,就好比稱大正十一式輕機槍為“歪把子”,要說日軍這款步槍的特點就是“特別長”!三八式步槍總長度為1.27米,加上刺刀可達1.66米,對於大多數矬子日軍來說這是一寸長一寸強,另一個矚目的特點就是槍機上有一個能隨著槍栓的防塵蓋(實際上就是一塊折彎後的鋼板),所以後來被稱為“三八大蓋”。

當然這個操作大部分人都感覺極為醜陋,與98K等形成強烈差距。

三八大蓋源其祖上確實是德國毛瑟步槍,三八式是由日俄戰爭時期的三十年式步槍改進而來,而三十年式步槍就是仿造的德國毛瑟,不過在日俄戰爭時期日軍發現這把步槍經常會由於進入細小沙塵而導致操作不良,所以後來改良的三八式步槍加裝了防塵蓋。由於這兩款槍都是有坂成章設計,所以也稱為有坂步槍。除此之外,三八式步槍還有三八卡賓槍(馬步槍)、狙擊槍等改裝型號。

下面是三八式馬步槍(縮短版三八大蓋)和後期專門重新設計製造的四四式騎步槍(改進版三八馬步槍)

影視劇《亮劍》中,魏和尚借給楚雲飛擊斃叛徒錢伯鈞的正是繳獲日軍的四四式騎步槍。

三八式卡賓槍設計之初就是主要裝配給騎兵部隊,後來又成為工兵、炮兵、通信兵等二線作戰部隊的主要武器。四四式騎步槍的優點就是在騎兵衝鋒時不需要臨時裝刺刀,而是直接將刺刀摺疊在槍管下的護木槽中隨槍攜帶,所以騎兵使用起來更加方便。那麼三八大蓋的優點是有目共睹的,射程遠、精度好、穿透力強,然而恰恰這些優點也鑄成了這款步槍的缺點,其極高的初速加上子彈規格,讓彈頭停止作用極差,子彈徹入身體後前後各留下一小眼,只要不是打在要害傷很難斃命。

後經許多抗戰老兵證實這一問題,而中國士兵則因為藥品缺乏所以死傷概率較大。

而這邊使用繳獲日軍三八大蓋殺傷日軍也經常會出現被擊中的日軍不久又出現在戰場上,這種局面比較尷尬。所以個人而言,三八大蓋包括歪把子都不算是二戰中的好槍,只不過能拔濃的就是好膏藥,那時許多抗日軍民連老套筒都混不上,繳獲了三八大蓋必須得當好槍了,能消滅侵略者,磚頭菜刀都行。在這裡要說明一點,四四式騎步槍可是要比三八大蓋的射程還遠,屬於一把“貴族武器”,所以也不難怪亮劍中魏和尚佩戴了。

個人感覺四四式算一把好槍

實際上從一戰過後,各國都開始“精簡”步槍,在縮小威力過剩的同時提高殺傷力。而日本則與之恰恰相反,其中大部分原因可能是日俄戰爭留下的陰影,手裡拿著的傢伙大一點可能會增長日本士兵的“自信”。

最後還是來張98K養養眼吧

我是軍武奇兵,歡迎親們的交流與觀點,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


戰武奇兵


日本38大蓋是指日本明治38年制式步槍,也就是1907年定製服役的步槍,它和其他國家的步槍特別之處就是在槍栓上多了一個防塵蓋,顧名思義就是用來防塵的,以在炮火紛飛、塵土飛揚的戰場上減少槍械故障的發生。所以因為這一設計所以中國稱之為三八大蓋。

同為栓動式步槍三八大蓋與同時期步槍在外形有著很大的區別,那就是全球的國家都在將步槍的長度縮短,唯獨日本沒有而且還加長,而且使用的是6.5毫米的步槍彈,所以長身管和小口徑彈使得這一款槍有著優良的精度和彈道,而且6.5毫米口徑的後坐力更小,更適合體型更小的亞洲人。至於說威力小那是相對於其他步槍來說,對於人體來說那是不可抗拒的傷害,所以說38大蓋威力小的可以歇歇了。

至於為什麼在經常在電視上出現那是因為在整個抗戰時期日軍的制式步槍就是它,所以對於中國人來說具有很深的民族傷害烙印,而且所有抗日劇中都會出現,畢竟是日本的制式裝備,所以我們都可以在電視上經常看到這一款武器。而當年缺衣少糧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大量繳獲三八大蓋,併成為我軍手裡反擊侵略者的武器。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一起來讀抗戰那些事兒。(約500字,閱讀需2分)

“三八大蓋”在抗日戰爭中非常出名,是日軍的知名步槍。

從1907年開始,三八式手動步槍,成為日軍的制式武器,一直用到二戰結束,前後四十年,“三八式”廣泛見於中國戰場、東南亞戰場、太平洋戰場等,有日軍的地方,就有三八式步槍。

“三八式”這個名字,源於這把槍的創制者南部麒次郎在明治三十八年(公元1905)年,改良這一槍支的製造技術,因此在這把步槍的槍身金屬上,刻有三八式三個字。

“三八大蓋”是中國軍民給這把槍起的特殊名字,源於其槍機處一個大大的防塵蓋。日軍在日俄戰爭時期,使用的步槍設計並不精良,暴露出一個重要的問題,如果有細小的沙塵進入槍機內,就會造成操作不良。因此之後對步槍進行改良,增加了防塵蓋,和槍機連在一起,這種設計,防塵效果還是不錯的。

三八大蓋標誌性的大防塵蓋

三八大蓋這個步槍有不少的優點,射程遠,精度高,製造簡單,訓練新兵也容易,並且還很適合上刺刀進行白刃戰。但是有一個重要的缺點,就是子彈初速度高,彈道平直,以至於射進人體後,會洞穿人體,並不會像其他槍彈一樣,在體內翻滾。

因此這種槍雖然射程遠,但是殺傷力並不大,不少被擊中的人,只要不是擊中要害,就像抗日神劇中所演一樣,中槍之後養養傷就好了。

兩分鐘走近歷史現場,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二戰中日軍的輕武器歷史,就是一段搞笑史,因為日本人的思維實在是太奇葩了。

三八大蓋其實叫三八式步槍,因為有一個防塵蓋而被中國人稱為三八大蓋。其特點是射程遠、火力差、打的準、威力小,以及驚人的長度——它是整個二戰中最長的步槍。

“小鬼子,爹挫娘矮地瓜秧,非要扛杆大長槍”

這是抗戰期間華北百姓嘲笑日本人的順口溜,這裡說的大長槍,就是三八大蓋,用在日本人身上是這個效果:

在二戰前,各國在槍械上達成的共識是:步槍越短越好,方便步兵配合坦克作戰。

在二戰前,各國軍隊注意到,在具體作戰中,步兵為了配合坦克,很少射擊在三百米以外的敵人,所以太長的步槍射程沒有必要,步槍長度過長反而是個累贅。受此思想影響,各國紛紛把自己的步槍減短。美國和德國都把主力步槍長度減短了十釐米以上,蘇聯減短了十五釐米。

而在諸多的歐洲國家中,只有法國比較固執。法國人認為,坦克究竟還是步兵的輔助工具,解決戰鬥還是要靠步兵打塹壕戰。所以法國軍隊不願意犧牲步槍的射程,沒有把步槍減短多少。

但二戰日軍的模仿對象偏偏是歐洲思想最落後的法國,其步兵戰術和輕武器均學習自法國(二戰中最滑稽的重機槍,日軍九二式重機槍就是模仿法國的產品)。所以日軍不僅沒有減短步槍長度,甚至還進行了一定的增長。三八大蓋原型是德國的毛瑟步槍,經過日本人的改裝之後,長度達到了一米三,加上刺刀長度達到了驚人的一米六!而同期歐洲的步槍只有一米一或一米二。


一米六什麼概念呢?

二戰中日軍徵兵時,以身高作為徵兵標準,分為甲乙丙丁四種。其中,身高在一米五五以上的士兵,就算是甲等了,一米五到一米五五之間為乙等,一米五以下為丙丁等。當時的日軍在中國人眼裡簡直是侏儒,而這群侏儒偏偏用上了世界上最長的步槍。

不過長有長的好處。在白刃戰中,長步槍給日軍帶來了很大的優勢。二戰日軍的白刃戰水平可以說是世界第一,打中國人戰績一比三,打蘇聯人傷亡率甚至超過了一比二十!(張鼓峰戰役)對美國人的白刃戰戰績也不錯。不過蘇聯人和美國人很快就使用了衝鋒槍和手槍,日本人在除中國以外的戰場沒什麼白刃戰的機會。

而三八大蓋的彈倉只有五發子彈,除了白刃戰之外,在近戰中面對蘇聯的波波沙和美國的M1911手槍,基本只有等死的份。

三八大蓋在實戰中的使用效果並不好。

對於日軍來說,日本高層認為,三八式步槍是非常實用的。

三八式步槍口徑很小,只有6.6毫米,小口徑後座力很小,訓練士兵時很輕鬆。而且口徑小、槍管長,準確度很高,子彈不容易偏離。

其實日軍也並不是一直偏愛小口徑,日軍歷史上曾經用過“十三年式步槍”,口徑達到了驚人的11毫米,再努努力都TM快成炮了!由於日軍士兵身材矮小,巨大的後坐力讓很多士兵控制不住。因此日軍當年曾經被俄國人嘲笑為“能被步槍後坐力彈飛的猴子”。

受了侮辱的日本人,決心走小口徑的道路,所以三八式步槍在長度長之外,口徑也是世界主流步槍中最小的。

但口徑小槍管長帶來的後果除了打的準之外,就是威力小。

老一輩的抗戰老兵都回憶,小鬼子的槍法非常好,但是不容易打死人。

二戰中的日軍由於子彈稀缺,特別注重士兵的槍法訓練。1941年,日本生子彈4.6億發,不到同期蘇聯的十二分之一。從1941年以後,日軍的子彈就做不到足額分配了。像抗戰片中日本兵那種標尺都不打開就來一槍的情況,在現實中恐怕早就被長官大耳刮子伺候了。

二戰中的日本士兵,使用三八大蓋,穩定射擊環境下,三百米內幾乎百發百中,五百米以內命中概率很大,一些神槍手甚至能打中七百米的目標。


而三八大蓋也完全能夠適應這種需求。雖然官方說它的殺傷範圍是四百多米,但實際效果遠遠不止如此。日軍配發的三八大蓋標尺距離居然達到了驚人的兩千米!(可能是想當迫擊炮用吧)即使與現代的狙擊槍相比,三八大蓋的射擊距離也是完全夠用的。

但是缺點就是我上面說的,威力不足。

由於子彈個頭小,初速高,彈道穩定。導致三八大蓋的子彈穿透力相當好,打中人之後迅速穿出身體,子彈很少翻滾,難以形成空腔效應。所以被三八大蓋打中,負傷居多,除非打中要害,死亡率並不高。

二戰日軍輕武器中奇葩輩出

總體而言,三八式步槍屬於那種比較差的步槍,優點缺點都有,對於日軍的作戰基本是負面作用多於正面作用。

但相比於其他日軍武器,三八大蓋已經算是很好的了!

我們看看二戰日軍都開發了一些啥:

南部十四式手槍,在中國的外號是“王八殼子”。

該槍改造自德國的魯格手槍,經過日本人的取其糟粕,棄其精華之後,變成了二戰中最差的一款手槍。

它威力極大,子彈威力幾乎相當於達姆彈,被打中非死即殘。但膛線和撞針都設計的很糟糕,導致穿透性極差。八路軍試驗過,五層棉被就能擋住南部十四式的子彈,稍微厚一點的木門就能擋住它的子彈。

這還不算什麼,南部十四式以其驚人的故障率世界聞名。由於撞針、卡筍、膛線等幾乎所有零件的糟糕設計,南部十四式集齊了一把槍所能擁有的一切故障:經常走火、日常卡殼,擊發第一槍之後無法上膛,甚至經常在使用時彈夾自動掉落(簡直可怕)。

由於穩定性極差,這種槍被美國大兵稱為“連自殺都無法保證”。基於同樣的原因,連缺槍少彈的八路軍,都不願意用這種槍。

九二式重機槍,改造自法國重機槍。在二戰中的諸多重機槍中,獨樹一幟。

作為一款重機槍,他的理論射速為每分鐘500發,而同時代德國的MG42射速為每分鐘1500發。問題是連這麼低的射速,它都沒有達到過。

與世界各國的彈鼓、彈鏈供彈不同,九二式重機槍使用了彈排供彈,每個彈排只有區區二十發子彈,一眨眼就沒了。所以這種槍開火時,需要幾個人緊忙著供彈。

而且作為一款重機槍,這種槍的口徑居然只有 7.7毫米,世界最小,而且只有這一種槍用這種口徑的子彈。九二式重機槍重量超過了一百公斤,使用時需要11個人(包括彈藥供給)。是二戰中火力最差缺最有牌面的重機槍。


這還不算什麼,最NB是下面這個大哥:

百式衝鋒槍!

二戰前,由於體會到了中國戰場上中國人使用的衝鋒槍的威力,日本高層極其勉強的同意研製一款衝鋒槍。但二戰結束也沒有全面列裝,只生產了一萬多把。

之所以極其勉強,是因為日軍高層始終堅持要“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既然一顆子彈就足以殺敵,為什麼要用一堆子彈呢?衝鋒槍這種東西,太浪費了。

秉承著這種思維,百式衝鋒槍,居然加裝了兩腳架!

眾所周知,兩輛架是輕機槍的專用配置。日軍的設計師希望用這種設計,來讓衝鋒槍擁有機槍的功能……

而這種設計並沒有幫助日軍省下多少成本,百式衝鋒槍的製造成本高達200美元,已經超過了機槍,而同期的司登式衝鋒槍成本只有9美元左右。

而後,前方的日軍向後方反應——老子的衝鋒槍是用來打近戰的,射程也不遠,你加個兩腳架幹嗎呢?這是用來近戰的!

而後方的設計師聽到了這些反應,只記住了~近戰~近戰~是用來近戰的……

於是百式衝鋒槍成為了世界上唯一一款既有兩腳架又能上刺刀的衝鋒槍!!!


小約翰


三八大蓋是日軍二戰時候最常使用的武器,這款槍從1905年生產定型,仿毛瑟,就是吃雞裡那98K的祖先,這些個都能可以百度知道哈。

二戰時期,德軍步兵的主要武器仍然是98K,蘇軍是莫辛納幹,美軍則是春田,英軍是恩菲爾德(這個厲害,有些都被改造成狙擊槍,而且彈容量大,射速快),三八大蓋是槍身長(加上刺刀,都170CM長了,和日本人一個高度),初速高,精度高,輸出穩定,至於參數百度一下很詳細,這玩意成本還不高,日本戰爭消耗那麼大,肯定選這武器撒,但是就是槍身太長導致拼刺刀的時候被搞的很狼狽,這就有了為啥日本人拼刺刀的時候總是近身前先退子彈的操作,大多人不理解,其實細想也能明白,這槍近距離射擊,初速又高,打中目標就是直接穿過去了,除非是要害,射擊出去的子彈對敵人可能傷害不大,穿過去的子彈再打到自己人身上那就直接搞殘,再一個拼刺刀的時候總想著用子彈,肯定分心啊,170的槍身那舞動起來,小日本又不會中國武術,綜合以上原因,他們覺得還是退了子彈合適點,以上是個人對這槍的一些認識和理解,不喜勿噴哈,還是希望不要發生戰爭,幣電視上演的殘酷百倍,電視上都藝術化一些內容了,真的到了戰場,就知道啥叫地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