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十三弟,宠臣怡亲王允祥为什么要在死前吞土?

何事男儿不读书


根据清廷的诸多史料记载,允祥确实曾经吞过土。这土还真就是大家平时见的土,只不过他吞下的,是日后用来给自己造坟用的土。为什么他要这样做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件事的经过。



奉命选址

古代的帝王,很多都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开始修建陵墓了,因为帝王的陵墓规模很大,如果等到死后才开搞,等能下葬的时候,估计早就腐烂得剩下骨头渣子了。雍正也是如此,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在建他们陵墓了,不过帝王陵墓的选址,也是极有讲究的。抛开风水不说,最基本的就是要结构好,不容易渗水,要够隐蔽,不容易被发掘等。古人很讲迷信,雍正更是信佛,所以还怕这方面出了问题,死后也会遭人害。所以为了保险,这件事他就交给了自己最信任的人——允祥。


因功受赏

允祥是个很有才能的人,在他精心挑选后,把陵墓的地址选在了泰宁山。对于这个地方,皇帝看了以后非常满意,于是觉得自己死后也放心了。这么大的功劳,他很想赏赐允祥,于是就把离这里不远的一处土地赏赐给了兄弟,说让他在那里修建陵墓。

低调拒绝

皇帝想赐的是一块中等水平的墓地,但是允祥一看这地方也是极为尊贵的,只有帝后、王子才能埋在这里,如果自己埋在这里,那就有抢夺龙子墓地的嫌疑,于是他多次拒绝,一直不肯接受。后来雍正也知道这个兄弟执拗,于是只好同意了他的请求,把另外的一块下等墓地赏赐给他。

允祥知道后心里高兴,立刻派人去那里取土。侍卫取回来土以后,他高兴的不得了,甚至还把土吞到了自己的肚子里面。


那么,允祥究竟为何要这么做呢?

雍正心狠,不敢逾越

雍正一向被人称为是冷面王,此人不但面冷,心里更冷,为了得到皇位,他害了不少兄弟,而他多年做过的事情,允祥可是都知道的。他知道,一旦这个皇帝心里对他产生了疑虑,后人难免会像老八他们一样,被囚禁死。所以在雍正每次赏赐他的时候,他总是表现得非常恭顺,不敢有逾越。而在得到下等墓地以后,他心里便踏实了,起码在这件事上头,他把自己的身份放的很低,皇帝心里肯定满意。

早年失宠,心灰意冷

其实康熙一度非常喜欢他,每次外出都会带他,这是其他任何一个皇子都没有的待遇。但是后来他却突然被冷落,从来都没有受到过重用,甚至还遭到了圈禁。而且他早年身体生疮,身体一直很差,所以早已心灰意冷,丝毫没有争夺的心思,也对权、位没什么兴趣。他可能只是想着辅佐好关系最好的这个皇兄,却不想因此得到很好的封赏。


所以,根据这些情况我们也就不难推测,吞土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个就是自己确实没有富贵心思,在一个就是怕这是皇帝的试探,为了装得更像,所以就把土也给吃了。


小镇月明


怡王吞土,历史记载确有其事,看似荒诞,实则饱含无奈。

怡亲王胤祥曾奉旨到今河北易县的泰宁山为雍正帝勘选陵址,最终他选定了一块上吉之地,雍正十分满意,便将距此地不远的一块中吉之地赐给胤祥,希望他能将未来的陵寝修在自己身边,就像活着的时候一样辅佐自己。



这本是皇帝的恩典,换了别人不定如何洋洋得意,但胤祥得知后却惊悚异常,拒绝了雍正的好意,说此等福地自己无福消受。他又连忙在60里之外的涞水县境内选了一块地作为自己未来陵寝所在,并奏请雍正答允其请,雍正不置可否。后来胤祥病重,估计是预感自己即将不久于人世,便再三奏请,雍正见状,便答应了他的请求。胤祥十分高兴,连忙遣侍卫前往该地取土。土取回后,胤祥竟迫不及待地捧起一块,吞入肚中说:“臣心安,而子孙蒙福。”

为何胤祥坚决不接受雍正赐给他的墓地呢?因为胤祥作为臣子,虽然是雍正的弟弟,更是他的股肱重臣,也没有任何资格葬入皇陵,这属于僭越。



由此可见,胤祥是在用吞土的方式向雍正表明自己为人臣的态度。事实上,胤祥深知政治斗争的残酷性,这或许与他早年的经历有关。胤祥早期曾受康熙宠爱,但在康熙四十七年废太子事件中受到了牵连,遭到康熙的冷落,后来甚至遭到圈禁,亦未受封。雍正继位之后,他的人生才迎来了第二次重大转折点,雍正立刻起用了胤祥,任命他为总理事务大臣,并将其从一个闲散宗室晋升为和硕怡亲王,顿时成为雍正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臣。

但经历了九子夺嫡的胤祥,又目睹了雍正初年处置胤禩、胤禟等兄弟以及年羹尧、隆科多等臣子的惨状,所以他虽然身居高位,但却一直以谦逊低调、明哲保身的态度示人,恪守为人臣的本分,甘当皇权的陪衬。在工作上百分百配合雍正帝,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而面对雍正纷至沓来的赏赐,他也一向是推辞不受,谨慎小心。如雍正传旨按亲王例赐给胤祥钱粮23万两,胤祥百般谦退,只收下了13万两。不久又令胤祥在儿子中任选一人加封郡王爵位,胤祥依旧是坚辞不受。



伴君如伴虎,胤祥之所以能够在血雨腥风的雍正朝始终屹立不倒,与他低调谨慎、明哲保身的为官为臣的态度不无关系。


达摩说


雍正的十三弟允祥把自己选中涞水县的墓地里的一块土带回来,当着众目睽睽将土咽了下去,他的意思是向雍正表示自己已经选好了百年之后的吉壤,就不烦劳皇帝四哥再费心了。雍正和允祥关系好,因为也只有十三弟这一位兄弟和他三观同路气息相同,这是有一些先天原因的。


当初雍正出生的时候由于其生母乌雅氏地位极低没有抚养雍正的资格,雍正被贵妃佟佳氏收养过。而允祥的生母章佳氏原本是镶黄旗包衣,生允祥时级别也低,出于同样原因允祥也曾寄于佟佳氏门下,他们两兄弟从小在一块玩耍学习,之间的感情自然要比其他弟兄来得深厚一点。雍正从始至终对其生母和同母十四弟允禵的感情远远不及其养母佟佳氏和允祥。

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废太子时,康熙惩罚了大部分具有夺嫡能力的皇子,但事后不久除了皇长子和允祥,其他皇子都释放了,连废太子都复立了允祥还被监禁着。为什么会这样,允祥是丢了自己这个“卒”,保全了雍正那个“帅”。


当时大阿哥利用江湖术士巫咒太子,那些人是谁介绍去的,大阿哥是怎么和他们接上线的,这些皇子里面平时只有雍正喜欢拜佛吃斋和江湖术士有来往,大阿哥的丑事其实雍正脱不了干系。但出乎意料的是允祥把所有事都扛了下来,让雍正摆脱了巫咒事件的干扰,拍拍身上的灰尘继续走在夺嫡的路上,而允祥遭受了十几年的圈禁,雍正心知肚明,能不感激他么。

等雍正一上位就追封早在康熙三十八年就去世的允祥生母章佳氏为“敬敏皇贵妃”,还把她的棺材挖出来重新装饰再送入康熙的地宫。他的十三弟允祥更是从一个囚徒一下子被任命为总理事务大臣,晋升为和硕怡亲王,允祥迎来了他人生的光辉岁月。


从此大清帝国雍正是董事长,允祥就是总经理,尽管雍正那些个弟兄还在和他折腾掣肘,但允祥就似雍正王朝的定海神针,替雍正掌管着几乎朝中大小一切事务。处理康熙和皇太后的丧事,总管户部,参与西北军事筹划,帮助雍正整顿吏治推行新政,为应付西北用兵,允祥指挥调度保证军需供应,这一切允祥都忠心耿耿,尽职尽责。

有这么好的一个十三弟,雍正当然感激涕零,雍正五年,雍正皇帝在自己的西陵旁边替允祥选了一块“中吉之地”,作为允祥将来的墓地。允祥知道后并不领情,自己尽管是先帝皇子但也只是人臣而已,按祖制按伦常都不能死后葬入皇陵。再说了,皇帝的赏赐能随便收么,他也清楚皇帝四哥的脾气,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允祥当然懂得。


就这样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允祥上书雍正说明自己早已在别处选定了墓地,然后再“吃了土块铁了心”,向雍正表明自己的心迹,实在不敢占据皇陵一隅,雍正事后也没有再坚持,同意了允祥的请求。

雍正八年,允祥去世,雍正将其名恢复为“胤祥”,这算是雍正对十三弟的最后一次恩旨,意在十三弟不需要避开自己的名讳,大清也只此一例。


看遍山川


在《雍正王朝》中,胤禛最得力的助手非十三阿哥胤祥莫属。

胤祥的母亲是宫女出身,地位低微,从小母亲便去世,他便由四阿哥的母亲乌雅氏代为照顾。


四阿哥胤禛生母是乌雅氏,胤禛小时候过继给佟佳氏扶养,而佟佳氏是隆科多的姐姐,从这方面说,隆科多是胤禛的舅舅也不为过。

佟佳氏死后,胤禛又回到了亲生母亲乌雅氏身边,这时乌雅氏又有了小儿子十四阿哥,这样一来,乌雅氏独宠十四阿哥,对胤禛和胤祥不冷不热。

胤禛和胤祥成了一对难兄难弟,可以说是同命相怜。小时候,胤禛奉康熙命令教导胤祥算数,胤祥聪明伶俐,一学就会,胤禛很是喜欢这个弟弟。


胤祥这个人呢,知恩图报,爱憎分明,有侠义情怀,非常感激胤禛对他的照顾,这就是为什么胤祥为何拼上一辈子的性命也要去维护雍正的原因。

胤祥不仅具有侠义胸怀,还善骑射,懂兵法。康熙早年时常赞扬胤祥,出去狩猎,经常带着胤祥护驾。有时候,四阿哥胤禛也会随行,两人经常在护驾之余,经常和唱诗文,好不快活。即使只有一人去护驾,他们也是书信往来,彼此沟通。

所以说,青少年时期的同学共游,使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

在康熙众多皇子中,太子和四阿哥、十三阿哥是一派。而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是一派。大阿哥不受重视,三阿哥专心编书,超然世外。

所以,一开始的太子之争在胤礽和八阿哥胤禩之间展开。

八阿哥足智多谋,很会收买人心,善于谋略。在调查刑部冤案和热河狩猎“太子调兵”两件事之后,康熙第一次废除了太子。

十三阿哥因为力保太子胤礽,被康熙圈禁理藩院。



为了平衡八阿哥在朝中的势力,康熙复立太子,太子铤而走险,妄图反动兵变逼迫康熙退位,导致被永远圈禁。

太子倒台之后,十三阿哥胤祥尽到了兄弟情义和君臣之心,感觉太子不值得自己保护。于是和四阿哥联合起来背弃太子而去。

接下来的斗争集中在四阿哥和八阿哥身上。十三阿哥胤祥展现了神助攻的一面。

一、夺兵权助胤禛继位。

康熙六十八年,十四阿哥西北大捷,康熙大喜,遂举行盛大的万寿庆典活动。

众阿哥争相进献礼物祝贺,十四阿哥在西北得到了一块天石,也就是陨石,上边有一个天生的“寿”字。十四阿哥派鄂伦岱呈送康熙。鄂尔岱原本是八阿哥的门人,进京之后自然要拜会八阿哥,这块陨石被调换成了一只死鹰。

“死鹰事件”之后,康熙受到重大打击,自感来日不多,开始准备后事。

他先是把四阿哥和八阿哥,还有张廷玉、马齐等上书房大臣一律降职停用,羁押保护起来,造成传位给十四阿哥的假象。

再密令隆科多为领侍卫内大臣,上书房大臣,由他和张廷玉宣读遗诏。拉拢已经是九门提督的隆科多,保护四阿哥登基。

最后,康熙把金牌令箭的位置告诉了身边侍卫张五哥,以便让四阿哥拿着金牌令箭放出十三阿哥,让十三阿哥率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马前来护驾。


最终,在十三阿哥和隆科多的鼎力支持下,四阿哥胤禛顺利登基。

二、勤政为国。

雍正继位后,立刻提拔十三阿哥为和硕怡亲王、四位总理王大臣之一,总理户部、刑部、军需外务、冤案审理等职务。甚至还封了铁帽子王。

雍正还加封胤祥的生母为孝恭仁皇后,把她从陵墓中抬出来和康熙合葬,这对胤祥来说,是莫大的荣幸。

胤祥也是兢兢业业,秉公办差,全心全意为雍正帝服务。最终活活累死在岗位上。

三、“八王逼宫”,力王狂澜。

在雍正晚年,八阿哥发动了对他的最重要的一次打击。

在年羹尧死后,八阿哥拉拢住了隆科多,借雍正整顿旗务的机会,从关外请来了四位王爷,又趁十三阿哥病重期间,接管丰台大营。

接下来,八阿哥向雍正提出了“八王议政”的主张,妄图架空雍正,推举弘时继位,自己捞去最大的政治利益。

关键时刻,张廷玉舌战群臣,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击败了“八王议政”的荒谬,为十三爷的到来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十三爷从弘宙的口中听出了危机,借口出去看病,迅速控制了丰台大营,一举扑灭了八阿哥的逼宫行为。至此八爷党彻底失败。

不久,十三爷病逝。

回到问题上来,雍正八年,大局趋定,雍正指派胤祥寻找一块万年宝地。胤祥在河北遵化的泰宁山附近选好了一块宝地,雍正把旁边的一块中吉之地赐给胤祥,希望百年之后,再次相伴。


这种有悖祖制的行为被胤祥拒绝,而是在六十里以外的涞水旁边选中了一块地做为自己的寝陵,立马报送雍正。在得到雍正应允之后,立马派人取来以小块土吞下,意思是一言九鼎,不可返回。

胤祥死后,雍正悲痛欲绝,罢朝三日,赐胤祥谥号“贤”,配享太庙,赐胤祥的小儿子弘晓为怡亲王,永世往替。


品读春秋001


关于怡亲王吞土这件事,并不是胤祥临死前做的。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众所周知,胤祥是雍正铁杆中的铁杆,一直跟着四哥鞍前马后、出生入死。因此,雍正即位伊始便封这位在康熙年间没有任何爵位的十三弟为和硕怡亲王。雍正八年之前,无论大事小事,雍正基本上只负责决策层面的东西,具体系性事务几乎都交给了胤祥来处理,这其中就包括选陵址这件事。



中国古代将就视死如视生,绝大多数皇帝生前已经开始为自己建陵,四十多岁即位的雍正自然也不例外。于是,这件事也落到了胤祥肩上。胤祥带着人不辞辛劳、到处奔波,最后终于找到了一处万年吉地,即现在的清西陵泰陵。事后,雍正也觉得这地方很不错,于是将附近一块中吉之地划给了胤祥作为墓地。胤祥觉得这是皇陵区,自己连这中吉之地都配不上,不敢接受,拼命推辞,雍正最终只好作罢。



之后,胤祥派人在直隶涞水找了一块自己觉得和自己身份相配的墓地,并请雍正把这块地赏赐给自己作为百年之后的容身之所。雍正最终拗不过胤祥,同意了。之后胤祥派人去当地取土,当人把土取来之后,胤祥吃下了一小块自己所选墓地的土。并且说,如此一来自己就安心了,子孙后代也会因此蒙福。



这话弦外之音是什么意思?就是说,皇帝不是我能当的,我没有那个野心、也没那个能力,只想安安稳稳做好我的怡亲王。这样我就安心了,四哥你也安心了,我的子孙后代也就都安全了。不是吗?要不怎么胤祥能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能全身而退,而且死后哀荣、泽被子孙呢。连小小一块墓地这么注意,更何况其他事情?兢兢业业为四哥做事,却又能时时刻刻摆正自己的位置,怎么能让四哥不喜欢?



这实际上只是胤祥向雍正示弱兼表忠心的一个小故事而已,并不是发生于胤祥死前。胤祥之所以能够拥有巨大的权力而不引发雍正的猜忌,并且最后还获得了一定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绝对和胤祥严格的律己是分不开的,时时刻刻认清自己的位置,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自专、不僭越。


农民工歪说历史


怡亲王允祥吞土,一是为了雍正,二是为了自己,三是为了自己的后代子孙。

雍正登基,大加封赏

雍正的登基,可以说他的十三弟允祥在其中起到了莫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允祥,雍正都很难当上皇帝。

当时九子夺嫡战况激烈,最终,四阿哥胤禛成功即位是为雍正,继位之后,雍正对之前和自己作对的几个兄弟开始下手,但是唯独对一直支持自己,还替自己关过禁闭的十三弟允祥十分关爱。

先是在继位的第二天,就封允祥为四位总理事务大臣之一,并且晋升其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也就是开国之后第九个铁帽子王,封赏一出震惊朝野,因为前八位铁帽子王都是战功赫赫,跟随先祖征战沙场,用性命换回来的,但是允祥却在封王之前毫无在册的功绩。

雍正还嫌这样的封赏不够,将允祥的仪仗翻倍,仅次于自己,他的孩子也和众皇子地位相同,同时雍正还将允祥的生母,从庶妃敏妃连跳数个级别,升级为皇贵妃,安葬进了康熙的陵墓。种种封赏逾越祖制。

因为上面的种种封赏,才引出了允祥吞土的事情。

选择皇陵

^清西陵照片

皇帝在继位之后,就会选择一处自己殡天之后的皇陵,雍正也不例外,最开始选定的位置是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是雍正觉得那里不合适,就将重新选择陵墓的事情交付给了自己最信任的十三弟。

允祥不负所托的选定了永宁山,也就是现在的清西陵,雍正看后十分高兴,知晓此地为万年吉地,打算将附近的一块中吉之地赐给允祥当做他的陵墓。

允祥怎敢接受,自古就没有皇子、皇弟能够进入皇陵的情况,于是允祥说自己在六十里外的涞水县内已经选好墓地,并将该处的土吞进肚中,表示和那片土地已经合二为一了,不得已,雍正才就此作罢。

为什么允祥要这样呢?原因有三

一、为了雍正

雍正登基之后,对自己的封赏已经逾越祖制了,已经让很多大臣都心生不满,认为雍正不遵守先祖制度,是为不忠不孝,这样的皇帝怎么能够服众呢?

如果再将自己也葬入皇陵,更是连这最后的制度都破坏了,这对雍正是十分不利的,长此以往,危及帝位,这是对雍正十分感激并且忠心的允祥所不愿看到的,所以吞土明志,此为原因一。

二、为了自己

伴君如伴虎,不论何时这句话都是成立的,四哥雍正皇帝对自己的封赏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自己已经难以受用了,如果再同意自己能够葬入皇陵,那不是表示自己对这些赏赐都是能够接受的吗。

如果这都能接受,会不会引起四哥雍正的不满,认为自己贪得无厌,而且帝王心术向来难以捉摸,这也难免不是一次试验,所以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允祥也不能接受这份异常大的恩赐。

此为吞土原因之二。

三、为了子孙后代

目前自己的孩子孙子都和皇子皇孙们的地位相同,如果自己在再有葬入皇陵的条件,自己这些后代不还上天去了。

现在自己还没去世,有人能够镇得住,但是真有一天,自己和四哥都葬入黄土,那他的这些孩子没有了约束,地位还高的吓人,一定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

那个时候的皇帝可不一定会念及这么多旧情,所造成的结果可不是允祥想见到的,所以他拒绝进入皇陵,也是为了让自己的后代头脑清醒一些,不要被现在这么大的封赏冲昏了头脑,做出一些臣子不能做的事情出来。

结语

允祥吞土,虽然只是一个小动作,但是造成的影响和结果却很大,保全了雍正也保全了自己,同时还给自己的后代上了一课,不愧是一代侠王,帮助雍正上位的得力助手。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小太阳D


十三爷允祥所谓的“死前吞土”,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他吞的土是他死后陵墓的土壤。他的陵墓之地是他再三奏请皇帝,雍正才允许的,当时侍卫前去取土回来,允祥一看土色,很满意,迫不及待的取了一小块,吞到肚子里面,嘴里还念念有词说这样就心安了,子孙也会有福。


十三爷允祥的这个行为来自帝后王公生前都要为自己选定建坟安葬的“吉地”,当时十三爷允祥奉旨到泰宁山为雍正皇帝堪选陵址,雍正对他选定的“吉地”非常满意。

雍正当时一高兴,觉得也要给自己十三弟赐个吉地好安排死后的丧葬之地,就将自己万年吉地附近的一块中级吉地赐给十三爷允祥。

十三爷允祥听到后神色巨变,说这等吉地只有大富大贵者才能享用,与他臣下的身份并不相配,恳请皇帝收回成命。

十三爷允祥于是又在60里以外的为自己选定了一块墓地,并奏请皇帝赐给自己。 当时永祥已经生病,再三奏请,雍正才答应他的请求。允祥得诣后,高兴万分,手舞足蹈。

在这里就能看出康熙的十三皇子胤祥在政治上很成熟,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晰,不会仗着自己被雍正宠信,就行僭越之事。胤祥处事得当,懂得君臣之别,也是他深得雍正信赖的原因。

雍正的十三弟允祥是清朝唯一不用避讳皇帝名讳的臣子。因他对雍正朝的政绩助力甚大,去世时,配享太庙,上谥号为“贤”,另赐匾额“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冠于谥前,还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为“胤”,不用避讳雍正皇帝名讳,可见其深受雍正信赖。




雍正还是皇子的时候,他和自己十三弟胤祥关系最好,两人相处的亲密无间,四阿哥胤禛参加夺嫡,十三阿哥胤祥也是他的忠诚支持者。

康熙去世之后,初登皇位的雍正帝便任命了十三爷胤祥为四位总理事务大臣之一,同日晋升为和硕怡亲王。

胤祥迅速成为雍正朝的忠实国柱,他理事聪慧,识人明达,他自上任起,便勤奋理事,为雍正处理不少棘手的事务。

因允祥过于专心政务,早年又因圈禁,身体并不好,很快就积劳成疾。雍正令太医院使刘声芳任户部侍郎,让他在允祥身边做事,并随时为他诊疗病情,这些都没能挽救十三爷的性命。雍正八年五月初四,允祥病故,年仅44岁。

曾经的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兄弟俩在政治方向上一直保持着高度一致,在审美情趣上也有很多共同之处。胤祥是雍正最信赖的兄弟,甚至比同父同母的兄弟胤禵更得雍正的心。

雍正帝继位以后,允祥承担了相当多的政务,还辞谢了雍正各种赏赐,表现出谨小慎微的行事风格。

允祥对皇帝交代的政务毫不推脱卸竭力而为的态度,恰巧说明十三爷允祥个人有极强的政治责任感,当年康熙皇帝没有重用他,实在是很遗憾。

雍正帝对自己这个弟弟评价很高,说他天资高卓,颖悟绝伦,如礼乐射御书数之属,无不精妙入神,为人所莫及,称他为“国之贤王”。

十三爷允祥对雍正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两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通过他们的努力,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昊阳闲看历史


康熙帝的第十三个儿子胤祥被雍正帝封为和硕怡亲王,俗称“铁帽子王”。他的一生非常戏剧化,前36年一直默默无闻,后8年在兄长雍正帝继位后,从一个闲散的皇子骤升亲王,得到了各种特权和殊荣,死后追谥“贤”。这是对死去王爷品行的一种最高评价。那为什么这样的一个人,在死前要吞土呢?

有书君先来简单介绍一下事情的原委,雍正继位以后,对十三弟允祥十分信任,无论大事小事,他几乎都交给允祥处理,他只负责决策层面的东西。

就连选陵这样的事情,雍正也交给了允祥。为了不负雍正的信任,允祥不惜辛苦,四处奔波,最终找到了一块风水吉地,事后雍正也觉得地方很不错,还将附近的一块地划给了允祥,但允祥觉得自己作为臣子,不敢接受,最终拼命推辞。

之后自己在直隶涞水找了块地作为自己的墓地,并请雍正将其赏赐给自己,作为百年之后的容身之所,雍正拗不过他,便同意了,允祥命人去当地取土,并当着雍正吃下了一小块。这是为什么呢?有书君分析了一下几点原因:

1.低调做人,摆正位置

允祥虽然深得皇帝的倚重和信赖,仍能清醒的居安思危,以低调的方式求得自己和后世的安全。特别是在见证了年羹尧和隆科多的崛起与衰亡的过程,他明白为人臣者的职责。既为人臣,就是要尽臣本分,不能有僭越之心。

这也是允祥为什么能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全身而退的原因,他时时刻刻摆正自己的位置,严格律己。

2.居安思危,为后代子孙着想

允祥吞土表示了自己要葬在此地的决心,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即便他再受雍正的恩宠也不能保证这样的恩宠会千秋万代。

他这一行为也是为后世子孙着想,希望他们不要因为皇上曾经对他的恩宠而骄傲,或者成为众矢之的。所以,他后来在吞土后会说“臣心安,子孙蒙福”。

所以,宠臣怡亲王允祥之所以吞吐是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和位置,同时也是为了后世子孙着想。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胤祥排行十三,生母是敏妃章佳氏。

清王朝一向是“子以母贵”。但胤祥的生母是经内务府宫女选拔入宫,因此身份低微。后来虽然得到康熙的临幸,生下了胤祥,但并没因育嗣有功得到册封。

尽管如此,聪敏好学的胤祥不仅学识渊博,书法也是诸皇子中的佼佼者。另外,他还“精于骑射,发必命中”。由此可见,他是个非常全面的优等生。

这让一向重视皇子们的学习和骑射的康熙非常满意,颇以他为傲。

(胤祥剧照)

自胤祥12岁起,康熙但凡出巡遏陵等,都会让他随驾左右,以增长他的见识和能力。

不过,要说胤祥和哪位阿哥最亲,那还得是四阿哥胤禛。

胤祥年少时,康熙曾命胤禛教他学习算术。由于他聪明可爱,胤禛对他非常疼爱。一来二去,两人便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

有时,两兄弟一同随康熙出巡,两人在护驾途中便在诗文上互相唱和,颇为开心。若是只有一人随驾,两人也是书信不断,互报平安。

然而,太子胤礽被废后,一向得康熙疼爱的胤祥却受到了冷遇,竟至一直没能得到分封。究竟是什么原因,现在依然是个谜。

不过,随着胤禛新君继位,胤祥也随之得到重用。不光被任命为总理事务大臣之一,还晋封为和硕怡亲王。

这份知遇之恩,让胤祥感激不尽。为皇帝哥哥分忧解难,那是在所不辞。

雍正(胤禛)接手的清王朝问题很多,比如康熙晚年怠政,导致吏治腐败荒弛。比如康熙6次南巡,导致国库入不敷出……这种种问题桩桩棘手,要说雍正没有压力,那是哄人的。

(雍正剧照)

所以,当雍正操持完康熙和孝恭仁皇后的葬礼后,便陆续把户部、外交、军需事务、陵寝甚至审理案件等事务层层加在胤祥身上。

胤祥没有辜负雍正,凡是交给他的事情没有办得不漂亮的,以至雍正时常感慨:“朕实赖王翼赞升平,王实能佐朕治平天下。咸谓圣王贤臣之相遇数千百载而一见,今且于本支帝胄之间得之。”

最为难得的是,胤祥做事尽职尽责,且从不徇私枉法。在他清查亏空时,不仅一笔一笔部记录上报,还对亏空官员,采取不同措施,督促他们将亏空的银两补上,哪怕是亲王贝勒,也一视同仁。因此得罪了不少王亲贵族,不过胤祥倒不怕得罪人,依然坚持执行雍正的旨意。

胤祥还特别留意举贤荐能。在他的举荐下,年轻有为的官员得到了展示的机会,成为改革吏治,治贪反腐的新生力量。

雍正对胤祥不光口头表扬,还封赏有加,在胤祥总理事务之初,雍正便要赐给胤祥23万两的钱粮。胤祥却百般推辞不肯受,最后无奈之下,才收下13万。

此外,雍正还准许胤祥可以支用官物6年。结果又遭到胤祥的婉拒。

不得以,雍正干脆对他府中上下进行赏赐。意思是,我赐给你,你不要,我赐给你府上的人,你不好替他们拒绝吧。

纵是如此,雍正还觉得委屈了这个皇弟,又把他做亲王时手下的佐领等人都划给胤祥。另外还增加他的仪仗规格,意在显示他的尊贵。

(九子夺嫡)

雍正又还破例给胤祥封郡王的爵位,随便他指任哪个儿子承袭此爵。但胤祥从不搞特殊化,所以他再次婉拒胤禛。胤禛无奈,只得给他加工资1万银两,此事才算了结。

雍正从继位开始,选择陵寝的事情,就着手准备了。他又把这事交给了胤祥。

胤祥几经勘选,最后在泰宁山附近为胤禛选了一块“万年吉地”。

雍正对这块地非常满意,于是便把这块地旁边的中吉之地赐给胤祥,以此显示尊贵荣耀。

没想到胤祥却大惊失色,并连连推辞,坚决不受。

最后胤祥在60里之外的涞水选了块地,并请求雍正将那块地赐给他。

当时的胤祥,已经积劳成疾,身体每况愈下。起初,雍正还坚持要赐他中吉之地,但拗不过他的请求,最终只得依从了他。

胤祥听闻后,大喜过望,当即便差人为他去涞水那块地去取土,待土呈到他面前时,他迫不及待地将一小块土吞下肚去,并感叹:“这样一来,不仅臣心安,子孙亦蒙福了。”

那么,胤祥为何要吃土呢?

这就不得不说到之前“九子夺嫡”的残酷了。胤祥是看着雍正如何处置那些皇兄弟的,因此他对雍正的性格也十分了解。虽然他现在一时得宠,但他去世后,保不住他的儿孙们还能得到厚遇。与其不知进退,到时落个被清算的悲惨境地。不如在活着时,便把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先防患于未然。

除此外,胤祥仍担心胤禛会收回成命,所以先吞下一块土,以使得胤禛一言九鼎,不可更改。

亲兄弟之间也得如此小心谨慎,用尽心思,可见皇权社会实在太残酷了。

(参考史料:《清史稿》)


张生全精彩历史


清雍正时的两江总督高其倬不但为官政绩斐然,而且他还是个风水大师。甚至雍正皇帝在选择陵地的时候,都听取他的意见。本来清军入关后,去世的帝王顺治、康熙都葬在了东陵,就是现在的河北遵化。雍正当上皇帝不久,也命张廷玉在东陵为他选择吉地,后来定址九凤朝阳山,这里靠近孝陵和景陵,最初雍正也比较满意。但有大臣提出此地规模宏大,但地形并不完整,而且此地的土壤中夹带砂石,也不利于凿穴,因此不是陵地的理想选地。


于是雍正帝就把选陵的问题交给了他最信任的十三弟允祥。允祥就和两江总督、风水大师高其倬在易县永宁山发现了一处宝地。雍正也认为此地山水条理,实为上吉之壤。

雍正于是在此地附近选了一块中吉之地赐给了允祥,希望百年之后这两兄弟还是相依相伴。但允祥坚辞不受,反而在距60里之外的涞水为自己另找了一处墓地,并亲自吃掉了取自墓地的一抔土。这又是为何呢?

允祥是雍正夺嫡大战中坚定的支持者,是雍正的铁哥们。在康熙朝,允祥因受夺嫡风波累及,备受父皇冷落。雍正继位后,允祥受到四哥雍正的恩宠,马上被封为怡亲王,任议政大臣。允祥在14岁时,母亲敏妃章佳氏就已去世,这时母凭子贵,雍正又一下把敏妃的封号提升为敬敏皇贵妃。

可贵的是,允祥侍宠不骄,他对四哥的深宠以忠贞勤恳作为回报。


雍正即位之初,根基不稳,身为总理事务大臣的允禩不甘心夺嫡落败,伺机而动;而居功自傲的隆科多也大权独揽,甚至在遴选官员的时候,不经奏请,径直作主,当时朝廷选拔官员都直接被称之为“佟选”。在这种形势下,允祥在政治漩涡中,力挽狂澜,殚精竭虑助雍正剪除政敌,稳固政基。

从1722年12月雍正继位到1730年允祥去世,允祥勤勤恳恳,八年如一日,不辞劳苦地为雍正办差。从主政户部到治理水患,允祥身兼数职,事务繁杂。对雍正交办的事务,允祥兢兢业业,事必躬亲。

更难能可贵的是,随着圣眷日隆,允祥深谙臣子之道,越发谦逊低调,明哲本身。因为他和雍正是一起长大的兄弟,他深知四哥猜忌刻薄的心性和雷霆万钧的果敢手段。早在雍正元年的时候,雍正依亲王之标准,赐给允祥钱粮23万两,允祥就固辞不受,最后经雍正一再宣谕,只得收下13万两。

雍正三年的时候,雍正又给允祥在亲王之外加封了一个郡王,允祥可以指定其子一人获此爵。可是这一次允祥又婉拒了。


雍正赐给允祥陵地,让他百年之后陪葬在自己身边,这是无上的恩宠。可是进退有据的允祥以自己没有资格陪葬为由,请求雍正收回成命。而自己另择墓地,请求以皇帝之名赐地,然后亲吞墓地黄土。

允祥亲吞黄土,表明自己别葬涞水心意已决。允祥在吞土后,曾称“臣心安,子孙蒙福”。允祥在圣眷正隆时,仍清醒地居安思危,婉拒陪葬皇陵的恩宠,以低调求自身和后世的保全。

值得一提的是,允祥保住了自身,却保不住子孙。第六代怡亲王载垣是咸丰帝临终之前任命的八大顾命大臣之首。在辛酉政变中,载垣被慈禧太后赐自尽而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