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把帝位传给朱允炆却不传给朱棣?

MR_MJ譚傑明


朱元璋为什么把帝位传给朱允炆而不传给朱棣?我的回答是四个字:事岀有因。明太祖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但成气的不多。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完全可以选择年轻有为的儿子朱老四作为皇位继承人。朱元璋非常清楚朱棣的才干,但最后却传给了长孙朱允炆。朱元璋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

一、传承有序



嫡长子继承制度是国家的根本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嫡长子死,嫡孙继承。嫡孙继承顺序高于幼子和庶子。 长房无人,考虑幼子;嫡系无人,考虑庶子。若无直系继承人,则上推一服,选关系亲近、有德者继承。若还无人,则继续上推,直至找到合适继承人。宋朝和明朝都有几个皇帝是上推了N代继承的。女子无继承权,外戚无继承权。养子有继承权。

朱元璋在世时,为后世子孙做了很多安排,一方面是为了防微杜渐避免皇权不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江山有序传承。因此,他接受历史教训,企图建立有序的传承制度,因为古代王朝很多都是传承出了问题,使得国家动荡。而传承只有两个,立长和立贤。朱元璋认为立贤主观因素太大,很容易成为争权夺利,是国家动荡的主要因素。而立长就简单粗暴了,谁是长一目了然,大臣也可以监督。所以,朱元璋也坚持立长。但是朱标死了,朱棣非长非幼,前面有秦王、晋王,后面还有一堆的弟弟。因此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朱棣其实是与皇位无缘的。长子不在了,那就立长孙,人选自然就是朱允炆了。

二、与朱元璋个人青睐有关



朱元璋称帝后,首先立了自己的长子朱标为太子,这无疑十分符合正统的传承有序之规定。但朱标死后,朱元璋再立朱允炆为太子未必就那么“正统”。据历史记载,朱标的嫡长子是正妻常氏所生的朱雄英,只可惜,朱元璋的这个真正的嫡长孙活到9岁时就不幸夭折了。此外,正妃常氏除了夭折的朱雄英还生了一个嫡子,也就是比朱允炆仅仅小一岁的朱允熥。如果朱元璋一心要遵循“立嫡立长”的古制,那么朱标死后他有两个选择——或是在马皇后所生的其他嫡子中选择继承人,或是立嫡孙朱允熥为皇太孙。总之,怎么立也轮不到朱允炆。唯一的解释是朱元璋喜欢朱允炆。

朱元璋为何这么喜欢朱允炆呢?其实主要是因为朱允文的性格温和。朱元璋本就是贫民出身,喜欢那些知书达理的孩子,虽然朱允炆无太大的抱负,但也算得上一个谦谦君子,由此方面看,能够得到朱元璋的喜爱这是理所当然的。朱允炆从小不仅聪明,还十分的孝顺善良,朱标生病的时候,朱允炆一直侍奉在朱标的身边,这一幕感动了朱元璋,因此朱允炆越来越受到朱元璋的喜爱,若说后来朱允炆的母亲能够被扶正,这其中就有朱元璋因为喜爱朱允炆原因。毕竟只有将朱允文母亲的身份提高,朱允炆的身份才能够得到上升。

三、出于仁厚的考虑



朱元璋脾气暴躁、生性多疑,又喜欢施行严刑峻法,在洪武年间制造了“洪武三大惨案”,涉案死伤人员达到数十万,以至于朝廷和民间人人自危。朱元璋自己也深知由于自己的刑罚严峻致使朝中、民间人心不稳,需要一个仁君来弥合伤口,朱标本来就是最合适的人选,他在众多的兄弟中是最仁厚,崇尚儒学,可惜死的早。朱棣的性格和朱元璋很像,脾气暴躁,杀戮心过重,这点上不符合朱元璋的要求。而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和父亲一样宽厚仁爱,有仁义之心,是朱元璋最为看重的,把皇位传给他无疑是非常好的选择。有利于维护大明的统治。

四、治愈心病的需要

朱元璋在传承帝位上有两个心病:一个心病是对长子朱标英年早逝的内疚。他平生特别看重朱标,可惜朱标体弱多病,在一次办差后突然病故。朱标的离世让朱元璋十分痛惜,朱元璋为此一直耿耿于怀,非常自责。所以,朱元璋在朱标死了之后,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下一任皇位继承人,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朱标的补偿,和对其愧疚的弥补。第二个心病是担心儿子们争皇位。朱标死后,最年长的三个皇子都有战功和领军的经历,与开国重臣的关系相当,与武将联姻是朱元璋的基本政策,如果择其中之一为太子,则无法摆平其他两个,将来势必引起皇子之间的皇位之争,只有立皇孙才能顺利解决这个问题。

五、朱棣血统不正



朱棣

根据朝鲜的史料讲到:1389年,朝鲜使臣权近等人在北平拜谒燕王,回国后写了一本《奉使录》。书中记载,他到北京燕王府见燕王,可是很不巧,那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日,是燕王母亲的忌日,燕王不见客。而马皇后的忌日是八月初十,时间对不上,所以朱棣不是马皇后亲生。包括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在内,都深信朱棣的生母为“ 贡妃”李氏。最普遍的观点是,朱棣的生母其实是个高丽人,李姓,封贡妃,论据是《南京太常寺志》所记:“右一位贡妃生成祖文皇帝”。在那样的时代,只有皇后的儿子才有机会继承皇位,庶出的儿子根本没有机会争夺皇位。朱元璋的大儿子朱标,为人仁孝,一直受到朱元璋的赏识,朱标死后朱元璋爱屋及乌,让皇太孙朱允炆做储君,他的出身是个重要因素。朱棣非马皇后所生,朱元璋自然不会传位于朱棣。

许多人认为,朱元璋选择传位给朱允炆而不传给朱棣是个错误的决定。我同样也认为朱元璋犯了一个严重错误,但不是错在传位朱允炆,而是错在没有及时削去朱棣等藩王的兵权!如果削去他们的兵权,朱棣还能翻天么?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现实。现实是,政变成功的朱棣也不错。


lm爱国者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安徽凤阳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称明太祖,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分别是:

朱标,长子,懿文太子(孝慈高皇后出)

朱樉,次子,秦愍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棡,三子,晋恭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棣,四子,明成祖(硕妃出,但自称孝慈高皇后出)

朱橚,五子,周定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桢,六子,楚昭王(胡充妃出)

朱榑(1364年-1428年),七子,齐王(永乐朝废为庶人)(达定妃出)

朱梓(1369年-1390年),八子,潭王(洪武朝自焚死)(达定妃出)

朱杞,九子,赵王(幼殇)

朱檀,十子,鲁荒王(郭宁妃出)

朱椿(1371年-1423年),十一子,蜀献王(郭惠妃出)

朱柏(1371年-1399年),十二子,湘献王(胡顺妃出)

朱桂(1374年-1446年),十三子,代简王(郭惠妃出)

朱柍,十四子,肃庄王(郜氏出)

朱植,十五子,辽简王(韩妃出)

朱栴,十六子,庆靖王(余妃出)

朱权,十七子,宁献王(杨妃出)

朱楩,十八子,岷庄王(周妃出)

朱橞,十九子,谷王(永乐朝废为庶人)(郭惠妃出)

朱松,二十子,韩宪王(周妃出)

朱模,二十一子,沈简王(赵贵妃出)

朱楹,二十二子,安惠王

朱桱,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贤妃出)

朱栋,二十四子,郢靖王(刘惠妃出)

朱木彝,二十五子,伊历王(葛丽妃出)

朱楠,二十六子。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92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太子朱标奉了朱元璋的命令,于洪武二十四年到陕西考察建都与调查秦王之事,偶感风寒,回朝后一病不起,半年后,英年早逝,去世时37岁。这年朱元璋64岁。在这一年皇位的继承人皇太子朱标病逝,而朱标太子是朱元璋的嫡长子。

老来丧子,对任何人都是极其痛苦的事。更何况朱标是太子,是朱元璋辛苦培养了20多年的皇位继承人。更为棘手的是,朱元璋必须尽快另选储君。一来自己年事已高,二来国有储君,才能保政权稳定,扼杀那些觊觎皇位之人的野心。

但是,立谁为太子呢?这个难题可比攻城拔寨,冲锋陷阵难多了。

朱元璋虽然有26位皇子,但能堪大任的没几个。周王、晋王有几分才能,着力培养也许可用;秦王荒淫无度,违法乱纪,一度差点被剥夺王位;晋王外厉内荏,胆小怕事;鲁王贪图享受,一心想长命百岁,只知道炼丹吃药。

朱元璋最终圈定了燕王朱棣和皇孙朱允炆两人。可这二选一的才是最难的。

但他还是艰难地做出了决定: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一,朱允炆是嫡长孙。

朱元璋在皇位继承上是很传统的,朱标13岁时就被册立为太子,除了朱标才干出众外,嫡长子的身份是最重要的原因。朱允炆也不例外,他是嫡长孙。按照封建传统观念,皇位继承应该实行“嫡长制”。

而燕王朱棣只是皇四子,非嫡非长,立朱棣为太子,缺乏法理依据。而且朱棣的生母身份存疑,有人说是高丽人,有人说是元顺帝之妃,总之肯定不是马皇后所生(朱棣即位后,大肆篡改《太祖实录》,极力证明自己就是马皇后所生)。如果强行立朱棣为太子,就会给夺嫡之人留下口实,难免祸起萧墙,引发内战。

嫡长子主要是指嫡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嫡妻一般主要指的是结发妻子、正妻、元配、原配、正房、正室、大老婆、第一个老婆,说这么多只是高孙嫡长子的身份很重要。西周时期,周王实行宗法,其规定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而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相比之下其他的都是小宗了,因此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嫡长子继承。至此,嫡长子继承王位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从次以后中国的历史中出现了一个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西周以后的各王朝,基本上都执行周朝宗法制所规定的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拥有政治继承权。嫡次子和庶子按照身份等级不同,获得不同的次级政治地位,形成了一个等级森严的制度。

在周朝时期,周天子的政治地位和财产主要是由他的嫡长子继承,其他的诸子被封为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诸侯的一切,而诸侯的其他诸子则是成为了卿大夫,卿大夫的嫡子继承卿大夫的一切,诸子成为士,士嫡长子继承士的一切,诸子则是成了平民,平民的嫡长子继承他的一切不过还是平民,而平民的诸子则会成为奴隶!

从这一套体系中可以看出来在周朝时期的森严的等级制度,有的人会因为出身高高在上,有的人会地位越来越地下,也就是说同一伙兄弟因为身份不同,过了几代之后就会成平民甚至是奴隶,紧紧是因为出身,这太可怕了,这和富不过三代有相同的意义吧。

唐朝时立嫡的顺序是:嫡长子最先、嫡长孙次之、嫡长孙同母弟、嫡长子同母之次弟、嫡长子不同母之嫡弟(父亲续弦之嫡母所生的儿子),然后按庶子、庶孙的顺序往下排。看到没有嫡长子死了,嫡长孙补上,如果嫡长孙不行早夭的话,他的兄弟在补上,然后才能轮到嫡长子的兄弟。

朱允炆当上皇太子和这个有关系,朱允炆是朱标的次子,朱标的嫡妻和长子早夭,朱允炆的母亲成了续弦的嫡妻,朱允炆成了实际上的嫡长子,所以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他成为了皇太孙,即使没有朱允炆,他还有兄弟,怎么也轮不到朱棣,可是朱棣狠呀,将朱允炆赶下了皇位,最后朱允炆不知所踪,而他的兄弟不是早夭就是被朱棣囚禁然后暴卒。

二,朱允炆善良仁厚。

朱允炆和朱标很相似,生性宽厚。在太子朱标病重期间,朱允炆数月不离左右地守候榻前,日渐消瘦,孝心感人。朱元璋称赞他:“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

朱元璋很担心自己去世后,朱允炆镇不住那些手握重兵的叔伯(尤其是燕王),曾试探性地询问朱允炆,朱允炆回答:“先以德争取其心,以礼约束其行,若还无效就削其藩,异其地,最后实在不行再动用武力。”朱允炆的回答充满仁义之心,朱元璋很是满意。

朱允炆还建议修改《大明例律》,认为其中有些律法太过严酷,不利于国家的发展。朱元璋听后,下令朱允炆组织专人改进,此举广受好评,“天下莫不颂德”。

朱元璋一生杀伐不断,屠戮功臣,百姓惧怕,大臣惶恐。但朱元璋知道,他去世后,需要一个仁厚的君主,让国家修生养息,解除整个政权的高压之态,需仁者治理,朱允炆是最佳人选。


长安城不良人


我是『文史馆执事』,我来作答:

明太祖朱元璋将帝位隔代传给皇太孙朱允炆,而不是自己的儿子燕王朱棣,我认为太祖考量的原因可能有如下这几点:

一、确立嫡长子继承制

太祖发迹于草莽之间,白手起家,戎马半生,几经生死,建立起大明帝国,应该说是非常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作为开国皇帝,他亲自主持,花费数年时间编撰《皇明祖训》,其中就有一条,对帝位的传承作了明确规定,那就是嫡长子继承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朱家皇权世世代代长存,为了帝位平稳传承,也为了对后世子孙加以警示训诫,且必须无条件服从。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

所以,自太祖定下这条家规,明朝几乎所有的皇位继承都是以嫡为先,兄终弟及。朱棣只是个例外,尽管朱棣自己没有遵守太祖的规定,夺位而自立,但他也坚定的执行了这条祖训,将皇位传给嫡长子。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朱元璋的嫡子都有谁?

朱标,嫡长子,懿文太子(1392年死)

朱樉(shǎng),嫡出,次子,秦王(1395年死)

朱棡(gāng),嫡出,三子,晋王(1398年3月死)

朱棣,四子,明成祖(自称马皇后出)

朱橚(sù),五子,朱棣亲弟

从上面可以看出,朱标、朱樉、朱棡都为马皇后所生,为嫡子,但都早于朱元璋去世,而且朱元璋只有一位皇后,那么就意味着嫡子就这么几位。朱棣是自称为嫡子,这在历史上是有明确争议的,原因就是为了表明自己即皇帝位的合法性。

朱元璋自己立下立嫡的家规为何不遵守呢?很明显说不通,在侧面就可以说明,朱棣并不是嫡子,即非马皇后所生。而且,众所周知,朱棣和朱元璋是很相像的,精通军事,文武兼备,都是雄才大略,英明神武之主,如果朱棣是嫡子,应该是兄终弟及,朱元璋没理由不立朱棣为太子。



但是,朱元璋依然决定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因为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嫡子,这就与家规祖训不相违背了。

二、朱允炆其实并不平庸

朱允炆,作为皇太孙、储君,其实是比较合格的,性格和自己的父亲朱标很像,应该可以成为一位很好的守成之君。从朱允炆即位后,发布的相关执政政策也可管中窥豹,倡导宽刑减税,说明朱允炆还是有些治国理政的能力。同时,朱允炆非常孝顺,侍奉自己的重病父亲长达两年,尽心尽力,所以朱元璋对其很是爱护,非常疼爱。在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了帝国传承,就将注意力转移到这位皇太孙身上,希望培养他继承自己的皇位。而朱允炆各方面的表现也应该是非常不错的,不然朱元璋怎么可能放心将帝国交到年纪轻轻的皇孙手里。

三、集团利益最大化

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嫡子,朱标是长期陪伴朱元璋一起创业的,其生前威望非常高,仅次于朱元璋。建国后,朱标的太子地位也非常稳固,兄弟们都非常信服,也是朱元璋认可的接班人,所以朱标身边慢慢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团体,势力很大,这也是朱元璋乐意看到的。尽管朱标死了,朱允炆却依然是这个利益团体的代表,必会得到这些人的忠心拥护。所以,朱元璋不担心朱允炆的皇位被架空,权力不保。



以上几点分析,可以粗略看出,朱元璋立朱允炆而不是朱棣,不仅是站在个人情感上,而且这还是其中一小部分因素,更主要的是从国家大局出发,为长远计。朱元璋毫无迟疑的坚定嫡长子继承制,就是想尽最大可能避免以后出现大量同室操戈的现象,用家法祖训来限制他人对皇位的觊觎,保障皇位的顺利继承,巩固皇权,保大明江山万年永固。

几点拙见,欢迎评论交流!


文史馆执事


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朱允炆天资聪颖,得朝臣推荐;

二是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长子,嫡长子死后由长孙继承皇位这在当时也是传统;

三是因为朱元璋不想要儿子们因为皇位产生争斗。

太子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也是他非常器重的一个儿子,可惜的是太子朱标死得早,朱元璋便将对朱标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孙子朱允炆的身上。他对朱允炆有一种爱屋及乌的感情在里面,以至于这种偏爱让他忽略了同样优秀出色的儿子朱棣。 朱元璋没有将皇位传给儿子朱棣,而是直接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太子,其实这其中既有对已逝的太子的偏爱,也受到了当时传统制度的影响。当时社会特别看重“嫡长制”。也就是说嫡长子去世之后可以由嫡长孙来继承皇位,朱元璋又是那样封建传统的一个人,再加上满朝文武百官都支持朱允炆,所以朱元璋也就顺理成章的传位给了孙子朱允炆。




黄四幅


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

这句据说是在太子朱标死了之后,朱元璋对群臣开会时说的,意思就是燕王朱棣像我,让他做太子如何?接着一个叫刘三吾的愣头青就说不行,为什么不行?太子还有儿子,何况论资排辈燕王也只是老四,前面还有秦晋二王,怎么排也排不到他。

朱元璋听说之后是“大哭而去”,然后不情愿地定下了朱允炆为皇长孙,让他将来继承大明王朝。而刘三吾也就凭着这句话,漂亮地从副部级被贬成了司局级,后面还因南北科举案被发配边疆了。



够匪夷所思吧!蛮横了一辈子的朱元璋,在对待皇储的问题上居然给个文臣两句话就击败,还像个小孩子一样哭着跑了,一句反驳都没有。现代很多观点认为,朱元璋这次开会就是要把燕王扶上帝位,可惜看到了文臣的立场而不得不打消了这一念头。

朱元璋一辈子都在向汉高祖刘邦看齐,想不到连继位这事也和刘邦差不多,刘邦也是看中了三子刘如意勇武像自己,而想要废了太子刘盈,另立三子刘如意,结果因为商山四皓的出山辅佐刘盈而作罢。不过朱元璋的原意是不是这样呢?

朱标的太子之位是在朱元璋一称帝就确立下来的,到洪武二十五年去世,朱标一共做了二十五年的太子,要是论做吴世子的时间则更久,将近三十年。可见从朱标一出生,朱元璋就明确他为将来事业的继承人,三十年间完全就是把他按照刘盈的路线来培养的,而不是刘如意。

朱元璋三十年来完全没动过废除朱标的念头,可见这个儿子的培养方向是对的,是符合朱元璋对未来继承人规划的。朱元璋想要继位者是个仁义之君,而燕王朱棣很明显就不符合这个标准,原因就在于那句“燕王类我”的话,就因为朱棣像朱元璋,所以他才不可能继承皇位。

“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作为刘邦铁粉的朱元璋,这句陆贾怼刘邦的话他肯定读过,朱元璋在马上得了天下,自然不可能选一个“在马上治天下”的人来继承自己的位置,可燕王朱棣就属于这样的人,“宁王善谋,燕王善战”这句流传甚广的军队名言,就足以让朱元璋把朱棣踢出皇储名单了。

可以说从头到尾,朱元璋都没想过把皇位传给朱棣,他对藩王的态度是:众星拱月护皇帝,一黑一红拉拢人心,镇守边境保家卫国。在朱标没死之前,朱元璋和他父子俩就配合得很好,几场戏就把藩王中势力最大的秦王和晋王给打得服服帖帖,燕王朱棣是因为藏得深,才免得给朱元璋用来排戏。

所以即使朱标死了,他儿子朱允炆继位也是铁板钉钉的事,就算朱允炆死了,只要他有儿子,朱元璋再立一个皇曾孙也不是没可能的事。传位给朱棣一事说说就算了,毕竟朱棣上位后到底改了多少史料,大家都是瞎子吃汤圆——心里有数的。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朱元璋为什么把帝位传给朱允炆却不传给朱棣?其实道理很简单

朱元璋本来有一个很好的继承人,这就是太子朱标

朱标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九月出生,朱元璋称吴王时便将其立为世子,随宋濂学习经传 ,自幼遭到尽心教训,明太祖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朱标为人温和宽厚,在群臣中威望甚高,可惜天不假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5月17日,朱标病死。

朱标死后,太子之位空虚,朱元璋不得不剩下的子嗣中挑选继承人

至于为何朱元璋会选择朱允炆,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朱元璋自己治国严苛,他也知道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官员们由于惧怕,会安分守己好好工作,但是自己死后官员会没有忌惮,百姓也会由于自己的残暴与政府离心离德,所以他希望自己的继承者是仁君,而不是暴君,这也是朱标性格仁和还能受到其喜爱的原因,所以相比之下,朱允炆更符合朱元璋选择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自大明王朝建立伊始,朱元璋就确立了嫡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并且倾尽所有资源培养朱标成为一位优秀的储君。而太子朱标为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出色的展现出了一位合格储君的才能。但是,天不遂人愿,朱标太子还未等到继承皇位便英年早逝,令朱元璋悲痛万分。对于空缺出来的储君之位,朱元璋选择了由皇太孙继承,而非当时除了太子朱标外最出色的四皇子朱棣。朱元璋这么做自然是有其原因和用意的。



一、朱元璋一早便确立“嫡长制”的皇位传承制度

在这里不得不说明一点,那就是朱元璋册立朱标为皇太子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朱标为嫡长子。由此可见,朱元璋对于皇位传承秉持的是传统的“嫡长制”。按照这个制度,太子朱标早逝,应有其嫡长子继承储君之位。而朱标太子的嫡长子和嫡妻也早逝,因此其所续嫡妻所生的长子就成了合法继承人,也就是朱标太子的次子,“升级”后成为嫡长子的朱允炆。

这是传统的“嫡长制”,朱元璋自开国以来便早就确立了这种皇位传承制度,自然不会轻易更改。相比较朱棣是皇四子,按照“嫡长制”,他可能继承皇位的顺序还在皇二子、皇三子的后面,从这里看,朱棣不被朱元璋所册立是有根有据,理所当然的事情。



二、朱允炆的性格比朱棣更适合守江山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一路南征北战戎马半生,最终打下了老朱家的大好江山。在朝局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大明需要一位仁厚的帝王来守江山,带领大明蓬勃发展。而朱元璋曾经说过,朱棣跟他太像了,这样的性情更适合打江山。朱标太子素来以仁厚著称,对于兄弟有情有义,而朱允炆在这方面和朱标很像。况且由于藩王制度的存在,像燕王朱棣这样有封地有兵权的藩王,其本身就对皇权有着一定的威胁。朱元璋也曾询问过朱允炆继位后如何处理对待诸位藩王,而他的仁厚也深得朱元璋之心。

反过来说,如果换作朱棣坐皇位,则很难保证其为了皇位稳定而对兄弟手足下手,这是朱元璋不愿意看到的。况且如果传位于朱棣的话,恐怕名不正言不顺,难免会造成朝局动荡,祸及整个大明朝的稳定。



还有一个原因可能与朱棣的出身有关。众所周知,朱元璋对于马皇后的感情至深,在选择皇位继承人方面,可能朱元璋也会优先考虑马皇后所生。而朱棣的身世则有些复杂,但明显其并非马皇后所出,在朱元璋的心目中,朱棣的份量显然要轻上不少。

诚然朱元璋更希望由皇长孙朱允炆继承皇位,他也因此做了许多的准备工作,为朱允炆扫清障碍。然而终究人算不如天算,最终朱棣还是起兵篡位成功,恐怕这也是朱元璋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我是月关略萌,专注历史领域。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关注我,感谢大家的阅读点评。


月关略萌


我认为,朱元璋把帝位传给朱允炆而不是朱棣,因素固然很多,但主要原因是受宗法制度的影响而决定的。

一、三人之间的关系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历史上出身最为卑微的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朱棣,朱元璋第四子,朱允炆之叔父,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王,就藩北平(今北京),靖难之役后夺取皇位,为明成祖。朱允炆,朱元璋嫡长子朱标之子,朱元璋之嫡孙,朱棣之侄,1398年即位,后称建文帝。

朱允炆关系图

二、朱元璋册封皇储

1368年,朱元璋为明朝社稷的长久稳定,即立嫡长子朱标为太子,其目的是为皇位的合法继承树立一个原则,希望将来能避免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纷争。朱标性情与其父亲差别很大,他性情温和而有教养,但不够勇武决断。而四子朱棣用兵应变,机智神勇,但朱元璋感觉目前大明江山已经稳定,为了王朝长久的利益,朱元璋仍把朱标看作最恰当的继任人选。

1391年,朱元璋有迁都西安的想法,遂朱标受命巡抚陕西。朱标自秦中视察返京后不久就生了病1392年5月17日,朱标病死。之后,朱元璋曾召群臣于东阁门议立太子,仍有立朱棣之意,说:"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当时皇室诸王多拥有重兵,尤其是燕王朱棣"节制沿边士马……威名大振",觊觎皇位已久。对此立储大事,百官谁都不敢多言。此时翰林学士刘三吾却挺身而出劝谏"皇孙年富,世嫡之子,子殁孙承,适统礼也。即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何地?"秦王朱樉(音爽)晋王朱棡(音刚)分别是朱元璋第二第三个儿子。朱元璋觉得有理,便按照“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嫡长子不在则应立嫡长孙,但是朱标大儿子早夭)加之朱元璋对嫡长子次孙朱允炆也很是喜欢,便立其为皇太孙。至此,立储之争尘埃落定。

从以上不难看出,朱元璋从诸多因素考虑,最终仍顺应了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宗法制度。


柏崖史话


一,据传,朱元璋北伐元大都后俘虏了一位妃子,传是朝鲜国王献给元的和亲公主。后来朱元璋很喜欢便将她妈入后宫。封了妃子,后怀了龙种但是七个月就生下了龙子,对外说是早产,但是朱元璋对此却不是很相信。而后处理了这个女人,而这个皇子就是燕王朱棣。因此朱元璋不是很待见他,更是不愿意立他为帝。

二,嫡长制

太子朱标是马皇后所生,朱元璋和马皇后情深,且还是嫡长子。朱元璋也很是喜欢朱标。朱标死后出于爱屋及乌的心情朱元璋对孙子也很是喜欢😘!因此传位给了孙子。

三,朱元璋深知朱允文性格柔弱不适合做皇上但是还是推他上位,既是为了防止儿子之间互相残杀,也可以保证儿子🚪在得势之后不会太为难朱允文。


匆匆与那年


其实了解过明史的人都应该知道,朱棣在诸位兄弟中,可以说能力是最突出的,而且绝对比朱允炆强,那么为什么朱元璋就是没把朱棣立为继承人呢?

第一;古代有无嫡立长的规矩

首先其实细细想来,朱元璋的做法或许是对的,首先可以确定的是就算不立朱允炆,皇位的人选也轮不到朱棣手上,因为在朱标去世后,他的两个哥哥秦王、晋王还在,按照古代无嫡立长的规矩也轮不到朱棣,虽然他的两位哥哥各方面能力都不如他,但是如果将朱棣立为继承人,那不就等于是明摆着告诉秦王和晋王他们的能力不够资格做皇帝吗?那明朝势必会出现汉朝时期的八王之乱!作为一代枭雄的朱元璋怎么能看不出这里面的危险!




所以在朱棣以第四子的身份出身的那一刻就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而朱元璋为了能够让朱允炆坐稳江山,也是把功臣杀的杀、降的降,还把各地的藩王都敲打了一遍,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藩王制度来约束他们,以确保朱允炆的江山!

第二;朱元璋太喜爱朱标

我认为朱元璋也有太喜爱朱标的原因,朱标是马皇后所生,马皇后和朱元璋的感情可以说是非常好的,就连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都没在立皇后。这说明什么?他那么爱护自己的老婆,当然是把皇位传给马皇后的儿子朱标了!在明朝历史之上朱标从小就被朱元璋当做自己的接班人来培养,对朱标给予了很大希望,但没想到的是在朱元璋晚年的时候,宽仁为怀的太子朱标,在三十九岁时突然去世,要知道此时的朱元璋已经64岁了,这不免给了这位64岁的老人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不管怎么悲痛,大明江山总还是要有继位人的,对于后来的继位人,可能是朱元璋太过于喜爱朱标了,于是便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也有了后来朱棣的造反!



朱棣的出身

中国古代正妻生的儿子称嫡子,非正妻生的称为庶子,按照封建制度。皇帝死了,皇位是要由嫡长子继承的,虽然朱标死了,那么皇位也要由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继承人,而朱棣不是嫡长子!朱棣的生母究竟是谁,到现在还是个谜!

朱棣自称是马皇后所生,但是依据《燕王令旨》说;“顾予匪才,乃父皇太祖高皇帝亲自,后孝慈高皇后亲生,皇太子亲弟,居众王之长。”《明史,成祖本纪》因之,“文皇帝违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


其实,经过历代学者考证,明成祖的生母不是马皇后,明成祖的生母问题,不止是关系到他的身世,而且深刻的影响到了他的一生行为!但是后来朱元璋怎么也没有想到朱棣会造反,朱棣抓住机会起兵取的了成功,而这次的成功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也是唯一的一次!

所以说朱棣第一不是嫡子,第二朱元璋又不太喜爱自己,皇位是不可能传给朱棣的,只有靠自己争取了,才能坐的皇帝的宝座!

参考 《明史》 《朱棣身世之谜》

作者 武大官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