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的價值——由韋爾奇離去想到的

北京時間 3 月 2 日晚間,通用電氣前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傑克·韋爾奇(Jack Welch)去世,享年 84 歲。傑克·韋爾奇曾是全世界最成功的職業經理人,他執掌美國工業巨頭通用電氣的 20 年間,讓公司市值從 130 億美元上升到 4800 億美元,從全球第十躍升至第二,僅次於微軟,並一度登上榜首。營收從 250 億美元上升到 1400 億美元,利潤由 15 億美元上升到 127 億美元,公司旗下十二個事業部中,有九個單算都是《財富》500 強。1999 年,美國《財富》雜誌將韋爾奇評為“世紀經理人”。除此之外,他還被譽為“最受尊敬的 CEO”、“全球第一 CEO”、“美國當代最成功最偉大的企業家”等。我記得當年他的《贏》和其他描寫他管理方法的書那真是汗牛充棟,從各個機場書店鋪到我的朋友同學家中的書架上。2011年他到訪中國,在香港、上海、廣州等地展開巡講,所到之處在中國商界那真是如搖滾巨星一般的備受矚目。

  傑克-韋爾奇提出的“股東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追求更高的資本回報率,將股價維持在高位。而為了只進入那些能夠做到“行業第一或第二”的領域,GE剝離了很多表現不佳或投資回報週期長的項目。看起來這項政策沒有什麼不妥,但問題在於,很多新興產業需要長時間的培養和扶植才能成長起來,進而獲得收益,按照GE當時的策略,許多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業務都被排除在外。由於過於注重短期的高收益,GE後期的發展也越來越依賴於併購,而非內生性增長。

  在韋爾奇的帶領下,GE進軍了金融領域,創建了世界上最大的銀行之一GE資本。在韋爾奇卸任時,GE來自金融業務的利潤已經佔據總利潤的50%以上,也就是說,GE已經不再是一家工業公司,而是一家金融公司。然而,這也給GE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2008年爆發了金融危機,很多金融公司都應聲倒閉,GE也受到重創,變賣大量資產,並險些使GE其餘部分業務也隨之破產,GE股價一度跌至5美元。傑克-韋爾奇的朋友們曾經透露,公司的衰落使傑克-韋爾奇感到痛苦,他給自己打分為A,而給了自己選擇的繼任者伊梅爾特F的成績。然而,將GE導向深淵的可能正是韋爾奇本人,如果沒有伊梅爾特的諸多變革舉措,花費六七年時間對GE進行去金融化,GE或許會衰落的更快。”

自1907年以來,GE已連續110年入選道瓊斯產業指數成分股,但在2018年成為最早12只成份股中最後一隻被剔除的股票,這標誌著作為一家百年跨國巨頭,GE輝煌時代的結束了,讓人唏噓不已。

段永平曾經在2010年投資過GE,並賺過很多錢,但我認為儘管他的這筆投資雖然從結果上來講是賺到錢了,但是他對GE的認知其實是完全錯誤的。段永平:我為什麼買GE?下面摘錄一段:“GE是個巨大的公司,我也曾試圖想看清楚GE到底都有哪些業務,也試圖想分析清楚他所有的業務模式的優劣,但發現非常難。我能看到一些非常好的模式,同時也能看到一些不太好的模式。最後讓我下決心出重手的決定因素還是我對GE企業文化的理解。我認為金融危機並不會摧毀GE強大的企業文化,GE的問題只是過去的一些策略錯誤造成的,假以時日一定可以改正。偉大公司的錯誤往往就是千載難逢的投資機會(呵呵,有人也把這叫投機)。

想明白以後的事情就簡單了,後面的一段時間我幾乎每天都在忙著買GE,不停地想辦法調集資源,從9塊左右買到6塊再買到10塊出頭,好像到12-3塊後還買了些(有些錢是後來從別的股票調過來的)。直到GE股價比Yahoo高以後才停了。當時曾經還動過用margin的念頭,後來覺得不對的事不做的原則不能破,就算了。回頭來看,去年我買的股票當中GE並不是漲幅最大的,但確實是我出手最重、獲利最多的且擔心最少的股票,其原因只能說是我對GE企業文化的瞭解最後幫助我做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決定。也許就是個運氣?”

段永平購買GE的理由是——看不懂GE的業務,但相信GE有著好的企業文化。這裡我認為他犯的錯誤是,跳出了他自己的能力圈,同時又對企業文化做出了誤判。事實上,GE的企業文化已經在韋爾奇打造下變得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過高估計企業自身的能力,陷入多元化的誘惑陷阱之中。

回到我們選擇股票時,要特別警惕那些做多元化的公司。記得我在格力和美之間做投資選擇時,我毅然選擇了格力。雖然美的也很優秀,但我更喜歡格力這種業務單一的生意。這種聚焦單一業務所獲得的成本、規模、各種效率的優勢大的不是一點半點。當然,美的的多元化其實還是在家電領域內,並沒有出格,所以還不算太糟。但是估值卻比格力高一截,我認為格力更有投資價值。

各位想想還有哪些專注的公司?蘋果、特斯拉、福耀、海螺、融創,還有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