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什么不废掉光绪帝?

环宇影视片段


慈禧太后有雄心,有手段,其掌权阶段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公元1861,慈禧联合慈安、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杀了八个顾命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这一格局持续到1884年,此时的慈禧并非独掌大权,二是与人分享权力。

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从此,慈禧说一不二。

所以慈禧真正彻底掌握大权,是从1884年开始,到1908年结束,一共持续了24年!在这24年之中,慈禧最好的一次称帝机会就是在“戊戌政变”之后,帝党势力被绞杀一空,光绪皇帝被软禁,那么,慈禧为何不称帝做女皇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程朱理学的思想阻挠

在中国的古代,社会等级之间的隔绝是非常严重的,这种秩序非常严格,女性的社会地位在宋代之后又一次的下落,并且理学这一新的思想体系出现,在它之后便形成了一系列严格的封建礼教系统。清初统治者入关后,为了缓和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清朝统治者希望借助汉族传统学术思想来巩固统治,康熙帝曾说朱熹的作品是“天地之正气、宇宙之大道”,康熙在位后期,程朱理学被尊为正统。雍正、乾隆均遵循了康熙的作法。雍正顺应三教并流的趋势,以儒释道相互补充。乾隆认为,程朱理学可以“化民成俗、修己正人”。统治者扶持的统治思想理学当然不仅仅存活在庙堂之上,更渗透进了人民群众的日程生活,为诸如烈女传、节孝坊、忠义故事等等,无一不是理学思想的底层体现。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一种极端错误的认识在社会中极为流行。因此,这种轻视女子的社会风气便成为了慈禧太后登基称帝的最大舆论和心理障碍。

二、西方列强的阻挠

西方列强的势力对我国的干扰越来越大,不仅如此,国内各地人民反抗清廷的斗争也越来越多。大清朝廷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之下,掌权的慈禧既要镇压频频发生的农民起义,又要满心讨好西方列强的狼子野心,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假如慈禧要称帝,可能维系清政府最后的一根稻草也要被压断。

三,慈禧自身的政治态度

从慈禧整个政治生涯来看,她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一个贪图安稳舒适的统治者,只要能不大权旁落,自己并不想冲在政治的第一线。回顾一下慈禧在己亥建储时,妄图用大阿哥溥俊代替光绪,此举遭到列强坚决抵制,其面对列强的逼迫,也多以逃跑跟求和为主,她没有武则天的手腕,也没有武则天的魄力,如果自己称帝,阻力也该可想而知,她无法面对士民官绅的压力,她求得是安稳,是一己私欲的个人利益。

所以,总得来说,慈禧不称帝是正统理学根深蒂固的文化影响,是四面狼烟,诸强环视的政治环境,更主要的是自己求稳、求和政治手段和软弱的政治态度。


历来都会意


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慈禧考虑过废掉光绪,并且付诸了实际行动。

1899年慈禧立端群王载漪的次子爱新觉罗·溥儁为大阿哥,并且决定在1900年让光绪退位,溥儁继位。

但是此举遭到列强的反对,国内很多地方大员也不赞成。因为阻力太大,不得不暂停此事。

后来载漪卷入义和团运动被流放,溥儁也被废除大阿哥之位。




不沉的经远


皇帝的位子不能空,得有个人坐,不管是光绪还是“龙须”,慈禧太后捏光绪皇帝就像捏个柿子一样,她舍得换吗?(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人们往往以为,慈禧太后与光绪帝斗得那么厉害、那么狠,而且慈禧太后几乎占据着一溜烟的主动,从光绪帝上位到懂事到成年,只要喜欢,就把光绪皇帝摁在地上摩擦又摩擦。

既然,慈禧太后如此痛恨光绪帝,为什么不把他废了呢?

慈禧太后折腾光绪帝,恰巧说明了慈禧太后对光绪帝的“在乎”,她不需要能干的皇帝,不需要懂事的皇帝,她只需要一个对自己言听计从的皇帝,不听话咋办?换人,慈禧太后绝对有这个实力。


慈禧太后之所以不换,主要就是她控制其光绪帝比较游刃有余,光绪帝还是个小娃儿自不必说,一切慈禧太后说了算,等到慈禧太后归政,表面上光绪帝走向了前台,慈禧太后退居了幕后,其实真正的大哥还是慈禧太后。

最关键的一点,主要朝廷大员的任免都在慈禧太后的手里,即使京师的主要护卫,也是慈禧太后一手安排好的,可以说光绪帝仍然是个光杆司令,处处掣肘。

慈禧太后还有个爱好,那就是请光绪帝吃饭,清朝皇室菜面上的大,慈禧太后吃不完,就喊光绪帝来吃,这时候光绪帝的噩梦就开始了,每次都要撑得肚皮快破了才罢休,简直人间一大惨事。


就因为这事,光绪帝吓得喊慈禧太后“亲爸爸”,就这样折腾,那真是比亲爹都亲爹。

就这样的光绪帝,慈禧太后舍得废了她?


历史三日谈


光绪一直没有太大的权力,本想通过维新变法得到自己的权力,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只会空谈救国的人的洗脑下,光绪积极施行,康有为等人给光绪划了一个现阶段根本无法实现的大饼,就是要逼迫慈禧交权,这就侵犯了慈禧的权力和利益,慈禧岂能答应,于1898年9月21日在荣禄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公开处死了谭嗣同等六君子,停止变法,还把光绪软禁起来,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贪生怕死,跑进外国使馆出逃,名为投靠友人,实为卖国求荣,敢做不敢为遭历史的唾弃。


戊戌政变后,慈禧确实想废掉光绪,但不是自己称帝,这是一条不归路,慈禧清楚得很。前任同治19岁就去了,无子,慈禧想找一个人过继给早已去世的同治为子,来取代光绪,但遭到了重重阻力。 慈禧找来最为倚重的心腹荣禄商量,荣禄反对废掉光绪,荣禄密电各省总督咨询看法,封疆大吏、两江总督刘坤一坚决不同意废光绪,刘坤一约湖广总督张之洞联署签名,张之洞贪生怕死,签名之后又反悔,刘坤一不怕,他独自上奏。一些亲王也反对废光绪,慈禧想到光绪已被软禁,一时也掀不起什么浪来,就把这件事先放下了。


国内的新闻报刊也都支持维新,反对慈禧专政,揭露慈禧陷害光绪的内幕。 同时西方列强普遍支持光绪变革,慈禧发动政变后,西方以各种方式表示反对,并立即展开营救,救出了一些所谓的义士,这些所谓的义士充其量就是作为外国列强干涉清朝内政的棋子罢了;对于光绪的安全更是关心,各国驻华使馆官员前往总理衙门,要求释放并会见光绪,还以武力相威胁,11月5日慈禧与光绪在中南海共同会见了日本驻华公使,这是戊戌政变后光绪第一次露面。慈禧后来立了溥俊为大阿哥(太子),准备废光绪立新帝,而此时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废掉光绪的想法最终告吹。


此时的清政府外强中干,许多事情已经不是朝廷说了算,还需要列强的同意才行,可见清政府是多么的软弱无能。


1908年,政变过去了十年,慈禧以病入膏肓,光绪也奄奄一息,慈禧不想一个人孤单单的去,她想带着光绪一起走,她控制了光绪三十多年,她还想控制光绪一世,也真巧合,他俩时隔一天相继离去,是真的巧合,还是谋杀,这种阴谋论就不得而知了,只希望光绪做一个有骨气的鬼。


遗产君




戊戌变法本来是晚清政府最好的一次自救机会,但当时康有为没有能力推动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光绪皇帝在政治方面还非常不成熟,慈禧太后根本就不懂立宪政治,老太太更关心自己手中的权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戊戌变法根本就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康有为和光绪急于求成,把绝大多数清朝的官员都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慈禧太后亲自出面警告了光绪和康有为,光绪皇帝惊慌失措之下,让康有为暂时到上海去躲避一下。康有为却自作聪明,借光绪的名义计划让袁世凯发起政变,囚禁慈禧太后,强行推进变法。

慈禧太后一怒之下,处决了戊戌六君子,把光绪皇帝囚禁在瀛台。忠孝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慈禧太后认为光绪皇帝对自己不忠不孝,不能让他再做皇帝。



满清刚刚入关的时候只有20多万人,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100多万人。满清的皇族更是人丁兴旺,从中间再立一个皇帝也不是难事。

慈禧太后也有这方面的打算,并且也付诸行动,马上就有了结果。但清政府软弱无能,西方列强对这些事情根本就不认可。



当时康有为和梁启超流亡海外,伪造了光绪皇帝的诏书。他们声称光绪皇帝是支持维新变法的,只要变法成功了,清政府就会变成和西方一样的资本主义国家。

西方列强也非常希望清政府能够变法图强,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因此他们都表示,只认可光绪皇帝是清政府的最高领导人。慈禧太后只能架空光绪皇帝,但下发的诏书仍然只能用光绪的名义。



慈禧太后完全是一个旧式的老太太,她没有读过什么书,所有的执政理念都是从戏曲和评书中得来的,写的诏书中就有很多错别字。慈禧太后认为,忠孝仁义是做人的根本。光绪可以对慈禧太后不忠不孝,但慈禧对光绪要做到仁尽义至。

再加上西方列强施加了很大的压力,慈禧太后不得不放弃废掉光绪皇帝的计划。但老太太还是做好了一切的准备,从皇族近亲中找了一个阿哥,放在宫中培养,准备让他接光绪皇帝的班。


西方列强得到这个消息后,在康有为的推动下,坚决要求慈禧太后退位,让光绪皇帝重新执政。慈禧太后对外宣称光绪皇帝有病,但西方各国派了自己的医生为光绪皇帝看病,事实证明,光绪皇帝身体虽然虚弱,但没有任何疾病。

慈禧太后认为西方列强是在干涉大清朝的内政,违背了国际外交准则。在守旧派官员的支持下,慈禧太后宣布对西方12强宣战。结果清政府的官员找来找去,只找到了11个国家。慈禧太后决定对英国宣战两次,以表达自己的心头之恨。



最终八国联军杀进北京,慈禧太后仓皇西逃。但他担心国人会扶持光绪皇帝登上帝位,把他架空了,就顺便也把光绪皇帝给带走了。本来西方各国要求杀死慈禧太后,最终看在钱的份上也就算了,但要求不能废除光绪皇帝的帝位。

但慈禧太后咽不下这口气,在自己临死的前一天还是下毒毒死了光绪皇帝,间接达成了自己废除光绪皇帝的愿望。


新知传习阁


慈禧太后并不是从没动过废掉光绪帝的念头,她也自编自导了一起“保庆帝”事件,准备用所谓的“保庆皇帝"换掉“不孝"的光绪皇帝,但却因此招致了各省督抚的强烈反对和外国列强的集体抗议,历来专权独裁的慈禧太后么不得不有所顾忌。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公元1898年,历时一百零三天的戊戌变法宣布失败,慈禧太后宣布第三次训政,光绪帝被囚禁于中南海瀛台。此时的光绪帝虽然还有着皇帝之名,但实际已经连人身自由都没有了,此时慈禧太后准备废掉光绪皇帝。然而废掉光绪帝对于慈禧太后来说虽然易如反掌,但是光绪帝毕竟是合法的皇帝,并且清朝并没有废帝的先例,所以,这也让慈禧太后不得不谨慎行事,于是她在正式废除光绪帝前做了几件事:


首先她多次将光绪帝招到群臣面前进行公开严厉训斥,由此得以让光绪皇帝在群臣面前威信扫地。

其次,慈禧太后大肆捏造并宣传光绪帝身体不好,已经病重的消息,标榜自己是不得已而再次垂帘听政。

最后,将端郡王之子溥儁立为同治帝子嗣,称为大阿哥。准备在适当的时机废除光绪帝,让溥儁即位。


慈禧太后通过以上的措施作为铺垫,准备在1900年天津阅兵时宣布废除光绪帝,立大阿哥溥儁为皇帝,年号保庆。然而,消息一经传出,举国上下一片抗议之声,各省督抚均致电清廷,对废除皇帝表示反对,这让慈禧太后大感意外,更让慈禧意外的是,外国列强也纷纷对废除光绪帝表示强烈反对,他们得知光绪帝病重后纷纷表示要派医生为其诊病。





由于国内的各省汉族督抚都是实力派,外国诸列强更是惹不起,慈禧太后因此而有所顾忌,最终在国内外强烈反对声中不得不将溥儁的大阿哥名号废除,重新归宗端王府邸,光绪帝名义上的皇帝位也因此得以保住,直到1908年去世。



历史课课代表


我感觉慈禧之所以没有废掉光绪皇帝,你是因为光绪皇帝四岁进宫被慈禧拥立为皇帝,慈禧从小看着光绪皇帝长大,是有一定感情的,这是一方面。

另外据相关记载,慈禧是有废掉光绪皇帝的想法,考虑到清朝有皇太后垂帘听政的,没有太皇太后垂帘听政的传统,光绪登基时上学,在光绪这个辈分当中,可能没有特别合适的人选。

还有当时国家内忧外患,废掉皇帝国家会更加动荡,慈禧也许也会想到这一点。

我感觉慈禧应该是想着,换一个人可能还不如光绪听话,反正他手里牢牢的掌握了朝廷的政权,光绪也不会翻出什么风浪。


追记历史


慈禧做过废掉光绪的打算,而且连继位者都选好了,但半路失败了。

这事儿发生在戊戌变法之后。

戊戌变法时,因为康有为自作聪明,擅自谋划了“围园杀后”的阴谋,让慈禧大为震怒,不仅朝着维新派大开杀戒,同时迁怒于光绪皇帝。

戊戌变法失败后,原本已经亲政的光绪,被慈禧收回了皇权,他本人则被囚禁于瀛台,失去了自由。

正是在这个时期,慈禧打算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光绪废掉,换上他选定的端王的儿子溥儁。

为了做铺垫,她先是把溥儁立为了大阿哥,并接进宫里养着。

慈禧为何选溥儁呢?因为溥儁的母亲是慈禧的亲侄女。

这个溥儁其实很不成器。被接进皇宫后,他越发骄纵,连慈禧身边的宫女都敢调戏。这让慈禧大发雷霆,让人抽了他20皮鞭。

让慈禧懊恼的,不仅是溥儁的不成器,还有大臣们的联名反对。

慈禧这个人,虽然自己并无治国之才,但很会用人。对于她重用的那些封疆大吏的意见,她一直是很重视的。

对于废掉光绪这件事,所有的封疆大吏都表示了坚决的反对。认为废掉光绪,是取乱之道,不利于天下安宁。

甚至连一向对慈禧言听计从的心腹荣禄,也站在了反对的一方。

这让慈禧不得不慎重考虑。

除了大臣们反对,洋人们也反对。他们同情变法失败的光绪,声称只承认光绪是大清皇帝,换了其他人坚决不承认。

在内外的反对下,慈禧总归没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光绪的皇位算是保住了。

不过,她也想过别的招数。比如,让光绪自杀。

有一年冬天,下了雪,慈禧忽然让太监给光绪送一件狐皮大衣,并让太监告诉光绪:这件大衣的扣子是金子做的,今天是黄道吉日。

并且让太监在光绪面前把此话重复两遍。

这话的意思,是暗示光绪吞金自杀。

结果,光绪皇帝假装糊涂,就是不自杀,而且还让太监感谢慈禧的关怀。

在这种情况下,慈禧也就无可奈何了。


趣谈国史


光绪皇帝认为,普通人尚有决断权,何况于朕乎?他不想当跳梁小丑,任人摆布,鼓励维新变法,其结果就是连跳梁小丑也快当不成了。

慈禧太后在戊戌政变之后,将光绪帝软禁于瀛台,其愤怒之余,一度打算废掉光绪帝,另立听话和对自己忠诚的新君,然而各方面因素之下,最终没有成功。

多罗端亲王载漪因其福晋与慈禧太后的亲密关系,是当时太后喜爱的臣子,出入宫中,多有交互。在荣禄的支持和建议下,并推立载漪的儿子、15岁的浦儁为大阿哥,准备让他在次年庚子的新年,让光绪帝举行让位典礼,史学家称之为“己亥建储”。时间发生在1900年1月24日,然而当时社会各界舆论与在华均沾利益的西方列强都不同意。各国公使警告清廷,认为皇权神圣,光绪才29岁,正值壮年,莫要随意废帝。在报纸上公然把慈禧看作保守派,光绪帝为维新派、民主派。当然,西方人此举并不是为光绪张目,而是意恐自己的权益收到损害。

慈禧打算废掉光绪帝的公开理由,是说光绪不能生育,气体违和,立新君以振朝纲,但本质还是慈禧及部分亲贵对维新的怨恨未消。废帝退位的消息一传出,举国哗然,不得人心。

上海电报劝说光绪“力疾临御,勿存退位之思”。一些疆臣也开始串联反对,各自通电,认为退位不合祖宗礼法,慈禧信赖的张之洞也认为此事不宜。光绪帝在位无咎,未有失德之处,妄言兴废,动摇国本。两江总督刘坤一的电报:君臣之义已定,中外之口难防,一时朝野之间流传。这次废帝事件使得朝廷十分被动,西方有了借口干预朝政。同时,义和团兴起,朝廷想假借民力可用,抵御列强。而民间势力难以操控,最终酿成庚子国变,八国联军入京,皇帝与太后“西狩”蒙难。

可以说,己亥建储影响了清廷后十年的发展,乃是一系列危机与变革的导火索。


秦右史


慈禧曾经想过废掉光绪,另立新帝,至于慈禧自己有没有想过自己称帝,目前没有任何史料有关的蛛丝马迹。

光绪虽然是慈禧的外甥,但毕竟不是亲身骨肉,在戊戌政变之后,光绪和慈禧之间的矛盾已经无法缓和了,慈禧为了自己的利益,称光绪不能生育,立了端王载漪子溥儁为大阿哥。这意思其实很明确,就是等时机成熟,废帝立新。

然而清朝与中国历代王朝都有所不同,这样惊天动地的事情,皇室已经无法自己做主了,不过要顾及地方大员的态度,还要顾及各国列强的态度。

慈禧于是让荣禄去探探各地各国的态度,没想到各国列强不支持,并且地方封疆大吏也不支持,各国列强回复道:你们换皇帝是你们的自己的事,我们承不承认那就再说了。李鸿章直言不讳骂道荣禄说大逆不道,祸国殃民,警告荣禄朝廷任意妄为会引起中国内战。随后慈禧立的大阿哥溥儁,认为自己板凳坐稳了,得意忘形,目无法纪,让慈禧非常失望。

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只能作罢,后来慈禧来说也想明白了,换不换光绪,对自己的权力没有影响,为何非要冒那么大风险去换了光绪呢?至于她自己为什么不称帝,原因也是一样,清朝根基稳固,改朝换代风险太大,地方不支持,国外不支持,只要他自己手握大权即可,后来有人误传各国要支持光绪废掉慈禧,这才是慈禧的底线,于是这个老太婆做个一件自不量力的事情,向全世界宣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