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我的伊拉克兄弟穆罕默德

“我叫穆罕默德。我永遠愛中國,中國是我的第二故鄉。中國加油,武漢加油!”

前幾天,我的微信收到了曾經的伊拉克同事穆罕默德·伊薩維發的一段小視頻。

他是地道的伊拉克人,大家都叫他老穆。2013年我到伊拉克巴士拉營地工作後的三個月,他調走了。沒想到多年後,在一段視頻裡又看到了他,並讓我久久思索:什麼原因讓老穆身處動盪不安的伊拉克,卻如此牽掛武漢,熱愛中國呢?

留學武漢,牽掛武漢

海外:我的伊拉克兄弟穆罕默德

2004年到2009年,老穆在武漢大學法學院留學5年。

剛到武漢時,他不會用筷子,而伊拉克的傳統是用手直接抓咖喱飯吃。沒辦法,他只能吃零食代替正餐。後來實在扛不住了,他照葫蘆畫瓢學會了用筷子。從此水餃、豆皮、熱乾麵,都讓他止不住的思念。

老穆說他非常喜歡《好一朵茉莉花》等中國民歌,當年的中國流行歌曲他也會唱。更絕的是,他在微信裡,表情包用得特別溜,偶爾還會蹦出句“必須的”。感覺這位性情儒雅的伊拉克大叔還有段子手的潛質。

留學的經歷讓老穆與武漢結下不解之緣。當武漢遭遇疫情,老穆牽腸掛肚。他用手機拍了一段1分鐘的短視頻。畫面裡的老穆手握中國國旗,滿懷深情。

老穆說他對中國對武漢有著特殊的情感。他把中國當做第二故鄉,把中國人民當做自己的家人。他認為武漢是個英雄的城市,中國一定能取得這次抗擊疫情的勝利。

最後,老穆竟然用頗具中國特色的語言說:“同志們朋友們,兄弟姐妹們,保護好自己的家園,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我將視頻下載到電腦裡,看了很多次,有點淚目的感覺。

情繫中國,入職中石油

海外:我的伊拉克兄弟穆罕默德

2009年,老穆畢業,獲得武漢大學國際法專業博士學位。

回國後,老穆就職於巴比倫大學法學院,當上了大學老師,有了不錯的歸宿。但他情繫中國,更想加入中國駐伊拉克的公司。

2010年,機會來了——中國石油等企業來到伊拉克,幫助戰後的伊拉克恢復石油生產。老穆驅車來到伊拉克南部的巴士拉市中國石油波傑西亞營地,提交了自己的簡歷,終於牽手中國石油。

戰後的伊拉克百廢待興,老穆的工作紛繁複雜。他會阿拉伯語、英語、中文三種語言的特長在油田派上了大用場。油田政策、項目合同需要他進行法律援助,員工休假、驗血簽證需要他協調辦理,對接政府職能部門、溝通當地企業等工作都需要他出馬。雖然累,但老穆愛說的話是“沒問題”,彰顯了傑出的業務能力和敬業精神。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老穆榮獲中國石油傑出伊拉克員工的榮譽,受邀到北京參觀並遊覽長城。

故地重遊,他在盛讚第二故鄉日新月異的同時,也希望連年戰亂的伊拉克能儘快恢復生產,走出亂局。

“我希望能到中國駐伊拉克的公司工作,因為中國在真心幫助我的祖國,這樣我也能為伊拉克重建貢獻一份力量。”老穆的話質樸卻有力量。

中伊兩國,命運共同體

當中國遭受新冠肺炎疫情,老穆心繫武漢,心繫中國。一直以來,我們也心繫著飽受戰亂之苦的伊拉克。

1980年開始,伊拉克相繼爆發了兩伊戰爭、海灣戰爭及伊拉克戰爭。一系列戰爭的摧殘,使伊拉克經濟跌入谷底,民不聊生。

2008年開始,中國企業開始陸續入駐依舊戰亂不斷的伊拉克,為重建伊拉克貢獻中國力量。其中,中國石油相繼簽下艾哈代布項目、哈發亞項目、魯邁拉項目及西古爾納項目。

原油產量的遞增,給伊拉克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中國企業展現實力的同時,也為國家能源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2011年6月17日,伊拉克戰後首船油輪,載著20萬桶原油,從伊拉克巴士拉港起航,順利抵達中國大連港。而油輪出港起航的系列手續,正是老穆協調辦理的。

海外:我的伊拉克兄弟穆罕默德

很幸運,我當時在大連港現場拍攝了30萬噸“九華山”號油輪的新聞圖片,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與老穆有了一次別樣的時空交集。

如今,老穆在那頭,我在這頭;伊拉克在那頭,中國在這頭。但“一帶一路”的宏偉戰略消弭了地理上的阻隔,將兩國人民緊緊地系在了一起,成為休慼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我們共渡難關,並且相信未來都將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