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智慧城市:技術與現實的磨合

現代信息技術使互聯網、智能手機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信息流已經不侷限於點對點的互動,而是由點及面地形成了一個新的空間,讓人類聚集的空間從地理域延伸至鏡像域。互聯網再造了微觀世界的運行機制、人類的幸福感。個體的聚集不再限於地理空間,互聯網形成了一個虛擬的網絡空間,而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甚至實現了地理空間和虛擬空間的雙向互動,全球城市、共享經濟也正是線上和線下交互的產物。信息技術的進步加速了知識、技術、人才和資金等的時空交換,產業重組和空間重構都對社會管理提出了新挑戰。

「專家解讀」智慧城市:技術與現實的磨合

不可否認,世界信息化建設已取得卓越成就,不過當人們陶醉於信息化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時,風險也逐漸凸顯。2019年7月14日,美國經濟和文化中心、紐約市中央商務區、世界上摩天大樓最集中的地區、聯合國總部所在地、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彙集了世界 500 強中絕大部分公司總部的,號稱“宇宙中心”的曼哈頓,發生了一次大停電。一向燈火通明的曼哈頓在停電後陷入黑暗。交通信號燈停止運作,時代廣場的顯示屏停止播放,百老匯的演出被迫取消,一些公司和餐廳也不得不關門。

停電對紐約地鐵系統造成很大影響,乘客被疏散,部分列車中止運營達45分鐘以上,停電時還在車上的乘客不得不下車,通過地鐵隧道步行回到地上。直到凌晨,所有用戶的供電才回復正常。這場停電不僅讓人們想到42年前,也就是1977 年7月14日,美國也曾發生過一次震驚全球的大停電,而且停電地區同樣是紐約。


隱性風險反思


那麼2019年這場停電,能否讓人們對智慧城市推進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進行一些反思?

隨著世界經歷了蒸汽機、紡織、水力為代表的第一長波;以內燃機、鐵路化、船舶、航運為代表的第二長波;以電力、電氣、石油、化工、鋼鐵、汽車為代表的第三長波;以及以原子能、航空、生物、電子通訊、網絡為代表的第四長波,目前已經進入第五長波。移動、雲計算、物聯網、納米、生命環境、新能源等新一代技術正日漸融入我們的生活和工作。

在五個長波斗轉星移的過程中,智慧城市從概念到現實也滑過了11個年頭;如果說在智慧城市第一階段是解決人機互聯過程,以IT設備製造和應用軟件為主,第二階段致力實現萬物在線互聯、數據及協同創新。在這過程中,人們日益感受到協同創新的重要性及困難,也就是技術與制度如何更好地無縫銜接?

「專家解讀」智慧城市:技術與現實的磨合

這實際上是非常嚴峻。有些類似於貝多芬作於1826年的《升c小調四重奏》。這是室內樂最複雜的曲子,也是絃樂四重奏中不朽的佳作。由於此曲包括七個樂章、十四個速度變化,且必須一氣呵成地演奏完畢,對任何一位演奏家都是極大的挑戰。

新的技術在闖入現實世界的過程中也一樣有艱難和迷惑。一邊是充滿痛點的現實,這些痛點和需求可能是真實的,也是偽裝的,讓人無法分辨;而另一邊可能是技術突破後一個嶄新的世界。不過這兩個世界看上去那麼近又那麼遠。如果可以敲開這薄薄的牆壁,或許就可以看到另外一個嶄新的世界。

這種狀態非常接近智慧城市的推進轉換。當智慧城市設計者和建設者在跨越了技術演示和落地過程後,就遇到技術與現實融合磨合的痛苦。不斷迭代和演進的技術讓人們不斷感受到技術的絢爛,也讓人們有些眩暈。咫尺天涯,從技術到現實不是那麼容易的,智慧城市在推進過程中通常會遇到一系列問題:如為什麼需要建智慧城市?建設智慧城市的好處是什麼?推進智慧城市過程中會遇到什麼風險?如何評價智慧城市的成效?


智慧城市建設過程


智慧城市建設過程可分為萌芽期、建設初期、快速發展時期。在萌芽期,主要是一些概念的提出,如物聯網、3S、綜合業務數據網(ISDN)、高速數字線路、光線局域網等。在這個階段各地主要著眼於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對現實城市在虛擬空間的構建和演化、優化信息流促進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開放利用和增值。在建設初期,智慧城市的概念正式提出,進而引發全球智慧城市的建設熱潮。

在這個階段雲計算、移動設備與應用、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3G),社會化網絡及商務智能進入人們視野。2008年IBM比較完整闡述了智慧城市概念,智慧城市是城市發展的一種新型策略,即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在其管轄的環境、公共事業、城市服務、本地產業發展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應對地方政府在行使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政府職能過程中的相關活動和需求,創造一個美好生活、工作、休息和娛樂的環境,也就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實際上在IBM完整提出智慧城市概念之前,加拿大多倫多在1995年率先提出SMART95,研究如何建設智慧城市,2001年,國際通訊協會成立智慧城市論壇,2002年歐盟明確智慧城市建設標準和指標體系,2005年歐盟和經合組織在奧斯陸發佈智慧城市研究報告,明確智慧城市的範疇。2006年智慧城市論壇ICF公佈智慧城市評比標準,從5個方面評比智慧城市,2008年ICF在紐約成立永久研究機構研究智慧城市。之後,隨著第四代通信網絡、大數據、人機互動、車聯網、移動智能終端的發展,智慧城市進入全面推進時期。近年來隨著5G商用化,城市綜合發展層面的建設日益受到關注與重視,信息服務成為主流,大數據的價值也逐漸被人們認可。

「專家解讀」智慧城市:技術與現實的磨合

與智慧城市建設並行的是我國各地政府信息化建設的歷程。“九五”期間主要是建政府網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上網工程。“十五”(2000—2005)期間主要是做部門業務信息化建設和政府內網的建設。“十一五”(2005—2010)期間政府2網4庫12金基本建成。“十二五”(2010—2015)期間政府主推信息資源共享、業務集成、並聯審批、政務大廳,一站式服務。到了“十三五”(2016—2020),由於移動互聯網和雲計算技術的興起,這個階段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陸續完成三次雲化。

第一次雲化是信息基礎設施的雲化,也就是說把各部委辦局的分散的信息中心的運算與存儲設備合成起來做一個政務的雲計算中心。第二次的雲化就是把數據的雲化,從原來的部委辦局按照行政法規和行政內容所形成的行業業務數據庫,用政務業務通辦的邏輯關聯起來,在路由層面實現大數據共享。第三次的雲化就是服務的雲化,把政府各個部門對老百姓和企業的服務和監管工作集成為一個可以在線辦理的單一窗口,實現一門受理,全網通辦。

無論是信息化演進,還是智慧城市推進的不同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各自的重點和任務,同時又要保持其連續性。這也暗合了智慧城市的複雜性和系統性。“十五”計劃以前,很多城市或由於經費緊張,或由於整體認知不足,一些地方常見做法就是想依靠一個大項目,把城市信息化不同階段、方方面面的問題全部解決。

「專家解讀」智慧城市:技術與現實的磨合


頂層設計需專業性、前瞻性

智慧城市是一項複雜的社會經濟和技術的系統工程。好的流程需要與適合的技術匹配,而不是簡單應用技術,或者改革流程。從工業化大生產時代到互聯網時代,政府治理模式經歷了從一元化向網絡化治理轉變,傳統的層級式治理模式不能滿足以電子政務為中心的治理需求。

智慧城市頂層設計除了考慮多學科融合,還需要與民生場景、商業模式等結合,才能更好地釋放技術紅利、模式紅利、體制機制改革的紅利。智慧城市頂層規劃一方面需要增加經濟中的知識含量和科技含量,幫助城市從依賴大量物質和人力資源投入的粗放式發展模式轉變為提高效率的集約式發展模式;另一方面促使城市更加精細化管理需要考慮技術與公共服務進一步融合,使服務更加有溫度。因此,智慧城市頂層規劃需要多學科團隊專家共同努力。

「專家解讀」智慧城市:技術與現實的磨合

不過遺憾的是儘管人們已經意識到一個包括可穿戴設備、物聯網傳感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量化的自我跟蹤設備、智能家居、無人駕駛汽車等多種設備無縫對接的世界已經到來,也逐漸習慣新的治理機制——互聯網治理機制,如工作量證明機制、智能合約機制、互聯網透明機制、社交網絡互動評分機制,但是智慧城市頂層設計一直在經費支出比例上沒有明確規定。很多項目只能從智能化設計費用中拆分頂層設計,客觀上頂層設計的專業性、前瞻性很難保證。實際上一個地級市每年信息化建設的預算,基本上都在幾億的量級,國家發改委可參考工程類項目,對智慧城市頂層設計在經費支出比例上做出明確的規定,規定3%—5%的合理的費用。從經費上保證隊伍專業性、高端性,制定一個相對中立、客觀、高水準的智慧城市的頂層設計,彌補信息化主管部門的不足。

這些年來,城市戰略資源和競爭條件已經發生重大改變。經過一段時間的建設,智慧城市推進逐漸形成信息技術導向、社會導向、經濟導向、空間導向等多重維度並重。城市核心競爭力指標不僅包括土地、區位、人口、能源、資本,也增加了數字資源測量維度,區域內互聯網企業行業領先度被納入城市核心競爭力指標。未來應通過頂層設計將制度、技術、資源、場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