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想法,能不能投资个空心村庄,改为养老村呢?

Whxue


大家好!我有一年的养老护理员经历和两年的中高档养老院管理经历,以及一年多的养老护理员培训经历,希望我能给予“空心村改造养老村”一个可行的思路和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谢谢!

养老问题是中国的一件大事,随着外出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有条件的都在城里买房定居了,留在农村的基本上是老弱病残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空心村的现象也是越来越多,这也成了地方政府的一件大事。

目前,国家和当地政府对于空心村的改造建设也有政策支持和尝试。

  • 《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

1、把产业更多留在农村。《意见》中提出:要突出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新型服务业和乡村信息产业,这些都是立农为农兴农的产业,都要尽量把这些留在农村。

2、把就业岗位更多留给农民,意见中提出:要充分挖掘乡村功能价值,引导加工流通企业重心下沉,向有条件的中心镇和物流节点集中,这些措施就是要把更多的二三产业留在农村,把更多的就业岗位留给农民。

3、把产业链增值收益尽量留给农民,意见中提出要建立联农带农机制,通过融合发展等多种方式,让农民不断有业就、有活干,更要有钱赚,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让农民的笑脸多起来。

解决空心村现象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大力发展乡村产业,让农民真正富裕起来,让农民、企业、政府共创多赢。

综上所述,我从政策层面、养老入住管理、现实环境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投资养老是一个投资可大可小,风险适中的夕阳产业,国家政策有相关支持和补贴,有居家、社区、机构养老多种方式的发展,充分结合自身优势寻求当地政府的支持和扶持,寻找三四线城市城乡结合部,有人文地理特色的合适空心村,改造成养老村是可行的。有这种优势的空心村很多很多。

我工作过的一个养老院,就是在城乡结合部的一个偏僻山沟里,公交交通便利,是一个中低档的养老院,一直经营良好,况且与政府党校干休所隔山相望,最近公路扩建到养老院,又促进了养老院的更好发展。

2、入住率和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随着国家养老政策的进一步放开,申办养老院最低10到20个床位就可以,关键的是相关的人才培养、安全、医疗、心理辅导、环境等相关的的配套设施要齐全到位。

寻求“空心村”的闲置学校、企业或连排村落 ,充分利用当地医疗资源合作,如果有资金实力的,可以改造成高中低档分类分区、医养休闲于一体的养老院。人老了,不管有钱没钱,有自理能力的时候可以天马行空,但是失能的时候还是要回归养老院,独生子女、人口老龄化时代同时来临,在哪里住都需要一个懂科学养老的养老护理员照顾才更放心。当然了,那些豪门政.要除外。

经济实力不允许的,可以改建成20个床位以上的中低档的养老院慢慢发展。

我工作过的一个中高档养老院,是集养老、医院、医疗陪护公司、科技公司、旅游餐饮、培训学校于一体的养老集团公司。服务功能齐全,多样化。既有单独的特护公寓套房、又有中低档的单人间、双人间、四人间,还有自身医院的医疗陪护病房,从而满足了高中低档次的各种入住需求。

3、现实环境可以借鉴一些国外和知名养老院的管理理念和建设运营模式,吸收他们的精华结合自身实际创新使用,万万不可照搬,适合自己的不断改变就是最好的。

最好的办法是:和“空心村”所在的当地政府乡镇医院合作,或者吸收管理人员和有能力的村民入股的方式,后续可以考虑核心管理层和优秀员工全员入股,建成股份制养老企业。再结合本地人文特色,发展特色乡村加工业、民宿、餐饮、旅游等等第三产业,这样子利人利己利社会,协同发展,共创多赢,也更促进了企业员工主人翁意识的自发式管理。

任何行业都有成功的先例,都要积累经验早做部署。切记,不要一口气吃个胖子,一步一步的走,从小到大循序渐进的发展观,加上天时地利人和,那么这个项目是可以考虑的。创业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我的解答到此,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如果朋友们有更多的想法,欢迎互动交流。谢谢!


趣读人心宁老师


恭喜你有这个想法,国内已经有很多了哦;

很多改造完成后的养老村,都不能赚钱,大量亏钱。

为啥?

1、国内老人养老还是希望和子女在一起的,下一代老人才是主力军,早了点;也就是要等70后60岁那批开始,这个市场机会才大。

2、养老村的投资不小,收费是个问题,高了没人来,因为有钱的去了疗养院,去海南岛买房了;中等的会改造自己的农村房子,穷人给不起钱。

3、安全纠纷很多,老人多少都有疾病和摔跤事件,国内很多人不讲道理,扯皮很多,官司就能让你崩溃。所以很对都无法经营。

4、这个行业需要国家力量,法律保障,第三方保险机制,国家补贴,产业结合等才能更好的发展,不然国家喊了很多年的养老为什么大家不做?

5、不是不做,而是当前太难了。


快消品解读曹庆兵


很不错的投资项目

我是做地产的,现在我们石家庄这边有一部分人有了一定经济实力后,去西部山区找一些环境优美的山村租农家院重新装修在那边生活,不光是老年人,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年人,上班时间在市里,节假日去山里。我去过几次,感觉相当惬意。如果把整个村承租下来重新包装,应该是很吸引人的。如果做我建议:

第一,不要离市区太远,车程控制在两个小时以内;

第二,找一个规模适中,且环境相对自然的山村,或者湖边河边的村庄为宜;

第三,风格统一,格局差别设计,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第四,综合考虑配套设施,尤其是医疗保健配套,尽量借助当地现有医疗配套,减少投资额;


瞅誰誰涨停


回答这个问题,不能用“能”和“不能”,这两个肯定、否定的词来简单的判断。

不管是投养老村,还是其他一般的投资,都很难下个单一的结论。

因为决定投资是否成功的因素太多。

能不能投空心村来建成养老村,首先要弄清楚以下问题:

一是这个村是怎么空心的?

是自然危险被迫搬迁的?比如塌陷、滑坡、上游存在洪水等潜在的自然灾害;是政府主张搬迁后,需要进行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 还是村里人进城买房、顺势造成的空壳?

弄清了这些问题,也就是首先弄清了土地性质指标问题,以及空壳村给后期养老村人们的心理暗示、入住信心。减少了投资的风险。

二是空壳村遗留下的人口结构,不可能村里一个人都不留下吧?遗留人员的年龄、健康、生活保障等情况,这些后期的邻里关系、人文环境,都会影响养老村的入住率。

三是空壳村的周围居民数量及常见养老方式、村居生态质量、交通设施是个什么状况?

这些因素搞清楚了,如果空壳村不是因为潜在自然灾害而空壳,村居内外生态和人文环境优美,和城市交通很便利,那么利用这个空壳村的集体住宅建设指标,改造建设养老村,还是可以的。

这些都是从事养老事业的人文、物质要素,或者说是建设养老村的必需的前提条件。

有了这些必需条件之后,由于

------从事养老产业,正好符合我们国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围绕“医药养食游”,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努力把医养健康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

------充分开发利用空壳村内外生态、环境、农业、中药等健康养生资源,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健康养生文化,整合农业种植、养殖、观光等绿色有机健康养生滋补农产品加工基地,大力发展健康乡村游、生态休闲游,建设老年康养度假村(养老村)等新兴产业,一定大有可为,而且还能得到国家的政策扶持。

有了上述必需和充分条件之后,投资建设养老村……

就要首先进行市场定位,未来要接收哪里的、啥身体状况、什么年龄段、什么文化和收入的老年人,进行市场细分,确立主要客户市场。

其次,做好养老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饮食、住宿、医疗、卫生、康乐、教育(老年大学)、安全等设施必须到位。

三是,要根据自己的资金状况,来决定养老村的建设档次和服务对象。不建议靠贷款来从事这项事业。

四是服务人员、服务质量一定要跟上、有保障。

五是要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筹安排。养老事业不是急功近利的产业,慈善性质更突出一些,投资者必须有心里准备,做好收益漫长得准备。

总之,投资空心村改造成养老村,需要谨慎从事,只有环境基础条件、市场分析都调研清楚后,资金、思想又都有了充分的准备,才可以从事这项阳光的养老产业。

各位朋友,你们觉得我回答的有道理吗?请批评指正。谢谢您。











傅老夫子


挺好的点子。

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

归园田居,回到家乡小村庄终老一生,也是很多人的理想。

但撇开情怀,就商业而言实现很难,除非村庄基础条件特别好。

几个需要满足的前提条件是:

1,近郊村落整体取得的经济性。商业化养老没有经济性就没有市场。现实的矛盾是,城市近郊的村庄常常被农家乐等初级乡村商业化形态覆盖,无论租售取得成本不菲。

2,村落改造的高成本。除非个别土生土长的游子回归,否则城市退休养老人群对于长期居住地的住所还是有品质要求的,包括房屋采光,墙体,私密性,安全性,卫生设施,厨房设施,家电设施,防潮要求等等,包括外部地势起伏不平台阶高高低低,都需要做适老性改造。满足这些要求技术上不难(极端的如法云安缦酒店),问题是代价不菲。

3,养老管理机构长期运营边际成本高居不下。在酒店公寓式集中养老建筑体中,一个保洁一上午就可以推着保洁工具车完成30个房间的工作,而在村落中,民居呈现随形就势的自然散落状态,决定了这样的工作量或许就要一天。

4,空心村多地处偏僻,难以借力城市医疗设施和文化设施,而自我配套成本非常高昂。

5,空心村多为偏僻的交通不便的自然村,存在不利子女探视的先天不足,无法满足老人最重要的精神需求。这点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这些条件如果想明白了,就可以行动了。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么一处桃源村。

还是古人退休养老来的自在,一起回望陶渊明吧。




嘉禾之城


首先中国进入老年社会,这点毋庸置疑,以后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生活成为社会的焦点,如何安度晚年成为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中国的传统是养儿防老,子女养老是中国家庭的三座大山之一,常常说上有老下有小,压力是很大。

养老村是个好的主意,首先定位在这个村里的老人的群体属性,高端,中端,还是一般的养老所性质。高端的养老村,要配套餐饮,医疗,康复,娱乐等设备设施,和相关资质人员,投入巨大。中端养老,要保证医疗资源齐备,有处理突发情况的条件,护理人员要专业。一般的养老机构呢,满足要求不高,也要满足起码的生活条件

按照题主说法,应该是投资一般的养老场所,受众群体经济能力有限,如果收费过高,入住人员不足的情况可能发生,如果价格低,成本不能维持运营,一般养老机构国家都会有相关补贴。

这种养老机构收住的老人基本上都是有自理能力为主,且一般收入家庭在有能力独立生活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入住养老机构,所以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需要人员照顾,人力成本就显得尤为重要,至于养老机构选址就其次考量了。

目前这个行业应该是处于起步阶段,已经有500强公司开始布局,且建立了高端养老机构,效果尚可,同时也面临资金压力,进展缓慢。一般养老机构,政府扶持为主,个人投资需要谨慎。


呆呆一众


这个想法很好,就目前来说,属于阳光事业。如果有这样的村庄,需要引进和老年人相适应的设施,医疗,保健等等休闲场所。在此有三个建议。

第一,找投资人,进行系统设计,统一管理,但是会产生出资多少的问题和纠纷。

第二,由老人们和愿意入伙的中年人合作,只怕没有统一规划管理,人和人之间会产生矛盾

第三,由社会募捐,统一管理,合作性质的合同制,既相互合作,又需要合同约束,更要为共同的和谐的养老村贡献力所能及的能力。

欢迎大家一起探讨!





李启忠


可以呀!只要你有这个资金投入!

在中国,可以说家庭养老必然走向社会养老模式。现在大部分地区是空白,市场慢慢兴起。

6070后慢慢老去,这批人有知识也有一定经济基础,而且这些年轻都是劳累一辈子,退休后就想好好的过自己的生活,也不想跟小辈住。如果有这样的养老场所,约三五知已,或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养老,那肯定是不错的!

所以,这样的村庄改造成养老中心是可以的。两个条件:交通便利;到医院不是很远。


柒零后老表


这个想法很好啊,只是实施起来是需要雄厚的实力和医疗机构的加盟的。前提是这个小山村必须得是空气清新,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的地方。不然人们为什么要跑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去养老呢。要把这个小村子变成老人们可以不用出村,就衣食住行,看病吃药都能够解决的地方。另外这个村子的交通也需要比较便利,方便子女们来探望。所以综合来看需要巨大的投资,以及很多其他机构的加盟,包括医疗机构,服务机构。还有就是可能当地的生态还需要一定的恢复和建设。这些都是需要资金投入的。如果你能说服资本投进来,能够说服各个相关的机构加入进来,那我觉得就是可以实现的。当然还有当地的各种政策,包括土地使用政策和建设许可的政策。如果这个村子已经是空心村,那么说明这个村子的人气基本上是没有什么的。土地也没有人耕种,禽畜也没有人养殖。还需要蔬菜基地,养鱼的鱼池鱼塘。这些周边的生态和养殖也要跟上,才能让这个地方除了养老之外,还能具有一定的生机和生气。也才能让老人们愿意来这里养老。


简的世界


我也早有这个想法想办个敬老院,养老院之类的,可惜我只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没多大收入。办敬老院前期肯定要投很多钱,可惜我没有。心有余而力不足哟!谁要办我第一个报名参加,我可以帮忙做饭,做卫生,当服务员照顾老人。我理想中的敬老院里面要有花,有假山,有水,把敬老院打造的像个大花园,让老人们进了敬老院不恋家。

我的理想太丰满,现实太骨感。人还是要有理想的,那万一要是实现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