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肥料賣不動,假肥料卻暢銷,實際卻被坑了多少錢都不知道


目前我國肥料市場的競爭缺乏良好秩序,正規的肥料企業生產出來的肥料成本高,價格當然要賣得貴一些,在市場上相應地缺乏競爭力;而假冒偽劣的肥料生產成本極低,所賣的價格較之正規產品低很多,價格優勢非常明顯。於是出現了

真肥料賣不動,假肥料卻暢銷,以為買了實惠,實際卻被坑了多少錢都不知道!

真肥料賣不動,假肥料卻暢銷,實際卻被坑了多少錢都不知道

據一位曾在“問題肥料”工廠幹過的技術人員透露,目前,那些生產假冒偽劣產品的無良商家採用的造假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偷養分

這種手法最為常見,甚至有些頗有名氣的廠家也明目張膽地這麼幹。據廠家技術人員說,肥料的氮、磷、鉀等主要養分不足,以及總養分含量低於標註含量的現象司空見慣,甚至成了不合格肥料生產行業的一個公開的秘密。而業內人士則形象地把這種現象稱為“偷養分”。

一位業界專家曾表示,所謂的“偷養分”,就是說一些肥料產品的養分標識很高,但是其產品中的氮、磷、鉀等主要養分實際做的含量卻較低。因為肥料的養分的含量高低直接關係著肥料的效果好壞,當然也與肥料的價格密切相關。


真肥料賣不動,假肥料卻暢銷,實際卻被坑了多少錢都不知道


前幾年,一個養分的成本要好幾十塊錢,比如肥料中一個氮的純養分三四十塊錢左右;而一個磷的純養分要四五十塊錢左右,一個鉀則要六七十塊錢左右,細算一下,偷一個養分可以省掉多少成本?更別說那些成分含量低得可憐的假肥料了。就是一些正規的肥料廠家,偷一個養分就不得了啦。

因此,在肥料抽檢中,那些養分看似只低了一點的肥料,被判定為不合格冤枉嗎?其實一點都不冤!因為農民買他們的肥料並沒有少給錢,如果少一個含量讓他們賠償農民一定的錢,他們肯定不會幹。


真肥料賣不動,假肥料卻暢銷,實際卻被坑了多少錢都不知道


至於那些不法廠商生產的假肥料,養分含量嚴重不足,哪會有效果?農民貪便宜買回來,得不償失,不僅花了冤枉錢,還影響作物的收成,真正是裡裡外外吃虧。

二、偷天換日

肥料抽檢中常會出現標識不合格,很多農民認為這是包裝不規範,不是大問題,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

標識是一個肥料的身份證,也是說明書。一些化肥產品的包裝袋上標註的“總有效成分”,“元素含量”等等,令人眼花繚亂,這種“總有效成份”的用詞並不規範,有的是加入了鋅、硫等一些元素後的數據,而按規定這些中微量元素是不能被計入總養分的,規範的標註應該是“總養分含量”。以此代彼,仍有偷騙之嫌。


真肥料賣不動,假肥料卻暢銷,實際卻被坑了多少錢都不知道


業界人士表示,廠家這樣做是為了誤導農民購買化肥,不少農民在購買化肥的時候,主要就是看總養分的含量,他認為含量高就是好肥,含量低就是不好的肥料,廠家就是抓住了農民的購肥心理,故意混淆有效含量和總養分的概念。

還有些肥料氯離子含量高,用在菸草或果蔬上會引起肥害,但廠商害怕真實標註會影響銷售,故意不標或標低,甚至在不顯眼處標示,這樣也是不行的。

三、掛羊頭賣狗肉

還有一些企業玩障眼法,矇騙農民,如在香港或國外等地註冊一些名字看上去很是高大上的企業,其實就是皮包公司。包裝袋印製十分精美,正面往往有“美國”“挪威”“俄羅斯”等,而背面卻是委託國內的某某不知名的企業生產。

其實,外地註冊的公司和委託生產的企業幕後老闆都是一個人,這是典型的乾坤大挪移,掛羊頭賣狗肉,欺騙不明就裡的農民朋友。而根據相關法規規定,即使是自己委託自己生產,也需要到質監部門進行委託加工的審查和備案。

四、誇大功效,包治百病

植物和人一樣,生病了都要“對症下藥”,如果在肥料包裝上看到全元素、多功能、全營養等詞語時,或者標註具有植物生長調節劑等農藥功效時,還有類似這種“長效、田地六味地黃丸”等誇張的宣傳,一般正規的肥料包裝上不會有類似的宣傳語。

像這種肥料一般都會在裡面加上覆硝酚鈉等其他激素,用上去見效快,價格還便宜,以為買的經濟實惠,其實中後期就開始早衰,提前拔秧了!


真肥料賣不動,假肥料卻暢銷,實際卻被坑了多少錢都不知道


所以,在針對售假肥料這件事上,一方面,呼籲有關部門要加強管理,嚴厲打擊此行為,如有發現,嚴加懲處,另一方面,我們農民朋友也要多加辨別,一些便宜不能佔的儘量不要佔,多花幾塊錢,購買正規的產品,到最後,才是收益最大的。

不論買啥,都是一分錢一分貨!貴總有貴的道理,時刻謹記便宜無好貨!避免因小失大!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