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反映的是當時的社會還是杜甫自己的淒涼?

用戶13464896101


"唐詩宋詞"唐朝的詩歌盛行,這是人人皆知的,就是剛剛入學的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會搖頭晃腦背幾句唐詩,小學的課本就有一首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小小兒童都知道唐朝杜甫是大詩人。

杜甫,字子美,原籍襄陽人,生於鞏縣。他出生在唐朝,但是不是唐朝的鼎盛時期,他生活的年代是唐朝由鼎盛到衰落的時期,因此大多詩歌都有憂國憂民之感,他一生遺留下來的詩作很多,有五絕有七律,也有古詩,其中的五古七律的成就很高,被譽為"詩聖",對後世詩歌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有《杜工部集》。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杜甫《至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的千古名句,當時是天寶十四載十月,時杜甫任職右衛率府兵曹參軍。十一月由長安赴奉先探望親人,唐玄宗與楊貴妃尋歡作樂不問國事,詩人憂國憂民,由一路的見聞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長詩。那這兩句究竟反映的是當時的社會還是杜甫的淒涼呢?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朱門"是指有權有勢的人家。當時是冬季,有權有勢的人家在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路"就是指詩人途經的地方有沒衣穿而凍死的人,這兩句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是一種多麼大的貧富差距啊,這還是盛唐嗎?老百姓能安居樂業嗎?這兩幅截然不同的圖畫,觸動了詩人的內心,或許就是詩人隨口而出的詩句,就形象準確地概括了當時社會的弊端。是多麼的觸目驚心啊!

這是杜甫《至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的名句,這首詩作於著名的安史之亂爆發前的一個月,這是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歷史關口,詩中的原句

"君臣留歡娛,樂動殷膠葛。賜浴皆長纓,與宴非短褐"這幾句詩的意思是說京城的君臣都在杯酒交盞、尋歡作樂,笑聲樂聲傳佈得很遠很遠,這就是達官顯貴們的生活,沒有大禍即將來臨時的絲毫危機之感。達官顯貴們的奢侈、安逸,要是平民百姓也成安居樂業、豐衣足食、自得其樂該多好啊,但是這只是一種奢望。看詩人後面寫的:

"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飢渴。入門聞號咷,幼子餓已卒。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這幾句詩的意思是詩人的妻子還寄居在老家奉先縣,條件非常得艱苦,希望能和自己一起共度難關,剛剛進門的時候,就聽見了號哭聲,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原來是自己的小兒子由於飢餓而死了,剛見過了京城的奢侈,又目睹了自家的慘境,頓時自己都覺得自己好無能,沒有吃的活活地餓死了自己的孩子。這就是杜甫家的家事,悲從心來有感而發這就是屬於個人的淒涼,同時又聽見巷子裡也傳來了哭聲,為什麼大家都這麼貧窮呢?原因在這一句:"豈知秋禾登,貧窶有倉卒。"秋季剛剛到收穫的季節,就有官兵來催收糧食了,繳納了賦稅又能剩下多少呢?這就是無數與杜甫家人一樣的人的悲哀,這就形成一一種社會現象。

"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即使你的憂慮像終南山一樣高,淚水像洪水一樣浩蕩不可收拾,再怎麼憂國憂民,但是你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因此,我覺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千古名句反映的不但是一種社會現象,也寫出了詩人杜甫自家的淒涼。(作者:樂自指尖)


一往文學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對大唐所見所聞所思的深刻概括,當然也飽含詩人對朱門強烈的厭惡與批判。

作為沒落地主出身的詩人為什麼會有這樣愛憎分明的情感呢?

杜甫生活在大唐衰落時期,由於飽經戰亂一直流離失所,同底層人民有感同身受的經歷與體會。在一生奔波中耳聞目睹統治階級的互相傾軋,官僚地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壓榨。特別是自已作為知識分子作為享有盛名的詩人都保障不了安全與生活,何況尋常百姓呢!

詩人的情感同人民生活交融,深深理解同情人民的水深火熱的遭遇。逐浙背叛並憎恨自已的階級。寫出了三吏三別等反映人民戰亂生活的偉大作品。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他深刻揭露批判統治階級殘暴,悲天憐民的情感感動千百年來有良知的人們。



旺旺好先生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出自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一年即天寶五載(755)十一月,杜甫赴奉先縣看望寄居在那裡的妻子時寫的。

杜甫出生於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生於鞏縣。其祖父杜依藝為鞏縣令,杜甫父親杜耽,曾任兗州司馬等職。其母崔氏,在杜甫年幼時就故去。其母崔家是那個時代有名望的世家大族。

杜甫青少年時家庭環境優越,生活安定富足。少有大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優越的家庭條件使杜甫青少年時期,有機會受到各種文化薰陶,並漫遊吳越,歷時數年。杜甫五、六歲時即看過舞蹈家公孫大娘的劍器渾脫舞,後在洛陽岐王宅裡,遵化玄宗寵臣崔滌堂前,聽過李龜年的歌聲,在北邙山欣賞過吳道子的畫作等。

所以說杜甫早年生活是幸福的,大唐王朝給予杜甫很多美好。

由於杜甫個人及些許別的原因,舉進士而屢不中弟,便客居長安,奔走獻賦,“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走權貴之門路,中雖得玄宗賞識,但終沒得到官職。因不善於生活,不懂謀生之道,又不努力勞作以改善生活,有如魯迅筆下“孔乙己”之類狀。以致困窘於長安,遂對當時社會不滿,怨天憂人,自以為“世人皆醉我獨醒”。便緊盯著社會一些醜惡形像,盡寫一些有損社會安定團結、光明偉大的陰暗面東西。

我們知道大唐王朝乃是史上公認的盛世王朝,杜甫作為官後代,盡享社會福利。卻因自己不善生活,而導致的困窮不如意,便任意事實,以點代面,散佈極負面言論,妄議朝政時局,實屬罪莫大焉。

雖然天寶十四載,爆發了安史之亂。但這正是需要天下文人志士為國出力,凝聚力量,號召民心,振奮意志,平判剿亂之時,杜甫卻不思積極報效國家,掃亂平寇,仍然寫作和散播像《三吏》《三別》等極負面的,有損於官府及整個王朝聲譽和形像的東西。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便也寫於此非常之期,艱難之時。雖然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狀,但更多的是對社會負能量的不滿和攻擊。作為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官府子弟,不思在國家危難時刻回報社會,報效國家,振奮民心,與廣大民眾一道緊密團結在大唐朝庭周圍,愛國家愛朝庭;卻盯著一點社會陰暗面,搖旗吶喊,肆意鼓吹,渙散民心;實在有負皇恩,有負朝庭,有負整個無比偉大的大唐社會!

【題外:其實杜甫是幸運的。杜甫之幸,幸在他生活在大唐王朝】





龍騰鳳祥123456


兩者都有。

天寶十三年,大雨成災,顆粒無收,長安的百姓很多都被活活餓死,而那些達官顯貴們卻絲毫不體察民間疾苦,還在過著奢靡的生活。

這個時候杜甫身在長安,想找一個叫哥舒翰的將軍求個一官半職,結果到了府門前,看見幾個家丁拎著垃圾往外走,筐裡還有臭味,將軍府的酒肉吃不了發臭,而百姓們卻沒有吃得飽的口糧。

杜甫這首詩中還提到,他去到奉縣,看妻子兒女,但是

“入門聞號啕,幼子飢已卒!

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

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自己的小兒子因為沒有吃食竟被活活餓死。可憐一個父親“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我是沙畫師小雅,每天發一則看沙畫猜詩詞的視頻,歡迎光臨哦😊



小雅詩詞沙畫


杜甫出身於書香門第,是富貴地主世家,也可以說是唐朝時期的富二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屍骨。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對黑暗官府民脂民膏,略奪財富的一種諷刺,是對貧富不均,人心向背的現實生活的一種揭露。也是對唐代勞動人民流離失所,民不聊生的一種深深的同情,乃至一針見血、體無完膚淋漓盡致的徹底把社會醜陋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而至於唐朝的滅亡根本於杜甫一毛錢關係也沒有。

據史書記載:杜甫生於712年,死於770年,壽命為59歲。據唐朝滅亡時間(618—907)還有130多年,所以說,因為戰亂無關,再說,杜甫淪落街頭,更是扯蛋。其實,要說現代人撒謊我信,說古人撒謊打死我也不信,因為古代人不會撒謊,尤其像杜甫這樣寫現實主義的詩人,絕對不可能因為自己窮困潦倒淪落街頭,在飢不擇食進退兩難之時,才寫這流傳千古的名句,這樣如此的胡說八道編排一箇中產階級的古人,實在有損於詩人杜甫的偉大形象。事實證明:杜甫是站在自己一箇中產階級的中立的場上,吟唱:朱門酒肉臭,路有凍屍骨。無疑,是給腐朽沒落的中國封建社會一個響亮的耳光,同時,也是對赤裸裸的唐代官場腐敗的一次無情的揭露。


劉年14


…話說《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反應當時的社會或杜甫個人的淒涼?

。。俗言道………情到深處才有詩,,歡悲未極假意思,,獨學語文歌樂句,,淺陋咋球好像詩…

。。農二實話講,窮未極,一百個老杜都吟不出來的…僅憑老杜書香門地,地主家的富二代來猜測,他是不會落剄流落街頭的…是問誰看見了?,,,,人有悲歡離合,江山輪流坐,為何老杜就不能落在銜上坐哈呢?

。。實話講,只有二年級語文出生的放牛娃農二,為何能在關於(詩意何物?怎樣學寫詩?)的回答上撂倒文學大家呢?只因農二在三十秋的進城闖蕩中,一直真情在觀察各大家們的真實情懷,什麼樣的情景才能嘆出什麼樣的意境韻律來…情是不會騙人的…

。。因此,我證明老杜當年比農二現在還慘,因為他老爹愛打麻將和打遊戲輸掉了全部家產…語文好的老杜只好流落街頭,說出了實況…就鬥

。。


不笑牙疼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鬼的歷史背景是唐朝末期社會動盪衰敗的真是寫照。我國曆史上唯一被世界公認的盛世就是開元盛世。唐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開元盛世以公元752安史之亂為屆,盛世衰敗,一直到唐朝滅亡。我國曆史上的這幾個朝代有一個共同的現象,當老百姓生活狀態惡化的時候,就是朝代開始更迭的時候。唐朝末年,天下大亂,特別是黃巢起義後,唐王朝更是搖搖欲墜。曾經的輝煌早已不在,老百姓生活日益艱難,官場腐敗墮落,官員醉生夢死,整個朝代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網逅餘生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出自唐朝詩人杜甫的《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本詩的創作背景

我們可以從標題的角度理解一下這首五百字的長詩的創作背景。標題中 “詠懷”二字指的是詩人藉助詩歌來抒發情懷,寄託抱負。“自京赴奉先”又表明了這首詩帶有的“紀行”性質。

紀行,指的就是古人在周遊或是旅行的過程中用詩歌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聞,這類詩往往具有直接的現實意義和社會意義。“奉先”在杜甫生活的時代是一個縣,位於現在地陝西蒲城。“自京赴奉先”指的就是杜甫從京城到奉先縣一路的所見所感。

杜甫本人曾經寫過一首十分經典的紀行詩——《旅夜書懷》,敘寫了他面對摯友離世,自己解除職務後帶著家人一路東下,顛沛流離的悽楚心境。詩作和詩人心境的連結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寄情於景,也就是說由心境影響所見。

歡喜的時候所見皆為樂景,不快之時所聞皆為悲慼,總結成一句話就是 “一切景語皆情語 ”;另一種連結就是觸景生情,詩人的心境受所見所聞的轉換而產生變化。紀行詩中,詩作和詩人心境的連結則以後者居多。

回到這首詩本身,它的創作時間是天寶十四載(755年)的十月初,時值“安史之亂”的前夕,是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杜甫的個人際遇

如果完整地瞭解過杜甫的生平,我們會發現他的一生中,在官場上混跡的時間裡都並不如意,空有熱血和報復而不得施展。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已經43歲了,早已過了不惑之年,然而當時他在長安擔任的官職只是一個右衛率府胄曹參軍。通俗地解釋,這就是一個負責看管兵甲器仗的小官。在杜甫的人生藍圖中,這個職位充斥著道不盡的屈辱和心酸。

杜甫在《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中開篇的表達也印證了這種心情。他在開篇寫道: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

在杜陵這個地方,有我這麼個老百姓,年紀越大,反而越發不合時宜。我私下裡下了決心想要為社稷謀貢獻,可又總是與周遭格格不入,顯得愚蠢而滑稽。

天寶十四年,任職不久後的杜甫由長安出發,前往奉先縣探望妻兒,一路上他目睹了很多殘酷的社會現實,於是寫下了這首詩。同年十月,唐玄宗正和楊貴妃往驪山華清宮避寒,不曾想十一月,安祿山即舉兵造反。

杜甫途經驪山時,那裡還是一片歌舞昇平的景象,統治者殊不知安祿山已在范陽起兵反叛,只是消息還沒有傳到長安。朝廷尚沒有意識到危機所在,可是杜甫已經把這些前兆看在眼裡,為統治者的麻木,忽視百姓之疾苦,也為自己不能有所為,拯救百姓和國家於深深嘆息。

家國的民生凋敝與個人的落魄潦倒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運用了一組醒目的對比,讓當時社會的殘酷性昭然若揭,這種擲地有聲的抨擊一針見血,使它成為了流傳千古的名句。

縱觀全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即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也有杜甫對自己淒涼人生的慨嘆。

這句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白居易在《賣炭翁》中的描寫——“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此類表達雖然平實,卻屏“真實”二字有著萬鈞之力。 “朱門 ”指的是朱漆的大門,一般指代古時候的官宦,富貴人家。

在寒冷的冬天裡,那些富貴人家裡傳來酒肉的香氣,可是僅僅一門之隔,路邊卻有無數流離失所,凍死在冬日裡的貧寒百姓。我們甚至可以想象,作者在寫下這個句子之際可能是涕泗橫流的,這個句子飽含了對底層百姓的無盡同情和對國家統治者的失望。

並且,杜甫同情百姓之際,也帶入了一種自憐情緒。一方面,杜甫在官場上空有鴻鵠之志而不得施展,就像上文提到的,他一生沒做過什麼大官,那些直接關乎民生,於社稷有重大意義之事他都搭不上手,有心無力。不在其位便不能謀其職。

另一方面,就杜甫的個人生活而言,他的一生貧困潦倒。晚年的時候,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描寫的正是這樣的窘境。他低吟著“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然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註定只能成為他在有生之年的一個願景。

本詩的後半部分,作者寫到了回家之後的場景:

“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飢渴。入門聞號啕,幼子餓已卒。”

當詩人帶著沉重的思念,歸心似箭地冒著漫天風雪歸家,想要同家人有難同當時,他卻發現一切都晚了。他只見小兒子已經死去,家人們在一旁慟哭。可悲的是,小兒子死去的原因不是其他,竟是因為吃不飽飯而活活餓死。

這樣看來,他們一家又和那些在路邊凍死,餓死的悲苦老百姓們有什麼區別呢?作者雖然做了一個小官,可是最後卻連自己家人地生計也無法保證,他甚至都不能成為一個稱職的丈夫,合格的父親,卻半生沉浸在服務百姓,服務國家的宏偉夢想之中,這是何等的諷刺和悲哀!

可見,作者在全詩中表達了於國於已兩個層面的悲哀。“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既是對整個社會殘酷現實的揭露和不滿,也是杜甫對自己悲劇人生的憤慨。

END.


我是博書君,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我的賬號:博書。看完文章,記得點贊和關注~


博書


這句話出自《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很長,是杜甫最好的長詩之一,但除了題目中這一句,很多人恐怕沒什麼耐心讀完吧。

詩作於天寶十四年十月,就是安史之亂前一個月。詩裡寫的這個時候,玄宗皇帝和貴妃娘娘還在驪山避寒。

詩人當時剛得了個小公務員的職位,回去探望寄居他鄉的妻兒,結果到家時,他的幼子已經餓死了。 杜甫活得不算太底層了,租稅常免,不隸征伐,即便如此兒子還會餓死,普通人會怎麼樣? 路有凍死骨不是虛言。 而朱門酒肉臭,寫的是什麼? 詩人回家途中路過驪山,他見到的皇帝妃子王公權貴們過的是什麼日子?

瑤池氣鬱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歡娛, 樂動殷膠葛。

賜浴皆長纓, 與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 本自寒女出。

鞭撻其夫家, 聚斂貢城闕。

聖人筐篚恩, 實欲邦國活。

臣如忽至理, 君豈棄此物?

多士盈朝廷, 仁者宜戰慄。

況聞內金盤, 盡在衛霍室。

中堂有神仙, 煙霧蒙玉質。

煖客貂鼠裘, 悲管逐清瑟。

勸客駝蹄羹, 霜橙壓香橘。

朱門酒肉臭, 路有凍死骨。

我突然想起來了杜牧的一句詩:“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那個時代有多可怕,細心的想想著名的荔枝品種為什麼叫妃子笑就懂了。平民吃都吃不起,貴族還在挑剔食物不夠好、不夠精緻。

朝廷從百姓處橫徵暴斂來的財富,成了外戚權貴奢侈的享受,而他們享用了這些之後,卻未做任何於國於民有利之事。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不是兩個並列的現象,酒肉臭是凍死骨的原因,而正是這些路邊的凍死骨,供養了那些酒肉臭的朱門。

所以 這不僅僅是反應詩人本身的淒涼,更多的是對當時朝廷的批判與諷刺。悲哀的是,這首詩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北風未歸


    先說說"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句詩的讀音,許多人把"臭”誤讀為chou,其實是不對的,原因是不明這個字的演化過程,這裡正確的讀法應為xiu。

    臭,《說文解字》釋義為:會意;從犬從自。上部的"自"是個象形字:鼻子(鼻為形聲字,上形下聲);下面為犬。這字的初形就是一隻狗,上面加上一自(鼻子),意為狗是嗅覺敏銳的動物,亦可作動詞,指用鼻子聞,即後起的"嗅”字,似這樣的古代名動相通的例子很多。後來則轉化為形容詞,用來泛指一切味道,多指香味。如:"如惡(wu)惡(e)臭,如好好色”,難聞則加一"惡”來限制,好聞則直接用:"其臭若蘭",讀xiu,作為動詞的嗅字是衍化出來的後起字。

     杜詩中的此句,為對舉,揭露了社會貧富懸殊的現狀。此處的"臭”意為香,所以當讀為xiu。肉腐則臭,試問誰會把臭肉擱家裡?並用來待客?很顯然是解釋不通的。而且酒又如何會臭?酒放一百年也不會臭!所以從富人家飄出酒肉的臭味於理是不通的。此句整體意義應為:富人家飄出酒肉的香味,百姓卻凍餓而死。

     接下來回復提問,此詩為長律,篇幅太長,不便全詩引用,題目為《自京去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郭沫若曾為杜甫草堂題聯:"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杜甫詩歌的一個特點在於推己及人,所以被稱為詩聖。安史之亂,人民流離失所,亂世民不及太平犬,遭殃的是廣大勞苦大眾,作為詩人,也是社會的良心,對人民的痛苦深切關注是他詩中常見的內容。在對自身所遭受的苦難的描述時不忘他人即推己及人,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即是,同時又表現了對時局的關心及擔憂:"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睡不著覺是心中憂慮時局。這首詩亦如此,如第十句:"窮年憂黎元(百姓),嘆息腸內熱!"以及"朱門……”接下來的這句:“榮枯咫尺內,惆悵難再述!"都表現了詩人對百姓疾苦的憐憫和對社會不公的控訴以及對國事的擔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