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控制好情绪的人,控制好人生,保持情绪稳定的3种办法


苏格拉底:控制好情绪的人,控制好人生,保持情绪稳定的3种办法

我们经常听到某某人情绪稳定这样的说法。

  在我的阅读记忆中,对几百年前荷兰的一场“郁金香风暴”感到震撼。

  从1634年开始,荷兰这个国家百业荒废,做什么都不赚钱,于是有人嗅到了机会,炒作郁金香。开始时,这些人赚得盆满钵满。于是其他一些人看着赚钱这么容易,还做什么实业啊,真傻,赶快也来炒一把。他们也赚到了钱。于是, 这些第一、第二梯队作为成功的示范,使得后知后觉者也发现自己不能傻了,也加入了进来。全国上下于是为之疯狂。

  不仅仅是荷兰人,欧洲其他国家的人也纷纷云集荷兰推波助澜。为了方便郁金香交易,人们干脆在阿姆斯特丹的证券交易所内开设了固定的交易市场。随后,在鹿特丹、莱顿等城市也开设了固定的郁金香交易场所。

  关于这个疯狂,苏格兰历史学家查尔斯·麦凯给我们作了精彩的介绍。

  “谁都相信,郁金香热将永远持续下去,世界各地的有钱人都会向荷兰发出订单,无论什么样的价格都会有人付账。欧洲的财富正在向须得海岸集中,在受到如此恩惠的荷兰,贫困将会一去不复返。无论是贵族、市民、农民,还是工匠、船夫、随从、伙计,甚至是扫烟囱的工人和旧衣服店里的老妇,都加入了郁金香的投机。无论处在哪个阶层,人们都将财产变换成现金,投资于这种花卉……在没有交易所的小镇,大一点的酒吧就是进行郁金香交易的‘拍卖场’。酒吧既提供晚餐,同时也替客人确认交易。这样的晚餐会,有时会有二三百人出席。为了增加顾客的满足感,餐桌或者餐具柜上往往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大花瓶,里面插满了盛开的郁金香。”

  可以看出来,欧洲人民情绪很不稳定。我产生了一种兴趣:情绪是个什么东西,又如何稳定和不稳定呢?

苏格拉底:控制好情绪的人,控制好人生,保持情绪稳定的3种办法

  一个公式

  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心理能量在一个人的心理结构里是“流动”的。他心里好像憋着一团火,一团心理能量之火。心理能量会提供足够的动力,驱动一个人好像要采取什么行动。而情绪稳定了,心理能量这团火就熄灭了。所以,保持情绪稳定,必然是有内在和外在的消解压力机制,导致了心理能量消散或被压抑回内心深处。

  这也说明,心理能量越强,一个人的情感情绪自然也越强烈。

  在我的印象中,像台湾明星马景涛这种咆哮帝,每演一集电视都要咆哮一番,好像要向别人证明自己心理能量多么足一样。看韩国的战争片也是,主角都像心理结构打了鸡血一样无法保持情绪稳定,搞得我随时担心他们会做出什么事来。

  炒作郁金香的荷兰人民,像我国炒房子的人民一样,身上流动着贪婪和恐慌。在1637年2月4日这一天,泡沫终于到头了。一星期后,郁金香的价格平均已经下跌了90%,那些普通品种的郁金香更是几乎一文不值,甚至不如一只洋葱的售价。

  很多人都知道,所有的泡沫,利用的是贪婪相互传染的原理;而泡沫破灭,利用的则是恐慌相互传染的原理。但我发现,泡沫的破灭,跟社会心理机制高度相关。因为,当一个人在贪婪的时候,他其实也蓄积了恐慌;贪婪到一定程度,恐慌也水涨船高到一定程度,所以,当有人抛出郁金香,就会刺激出恐慌,泡沫就被刺破了。

  恐慌这股心理能量,明显是有一个方向的,担心郁金香泡沫破灭啊,嗯,指向这里。另外,它也有一个内容,就是害怕郁金香泡沫破灭,自己血本无归。

  所以,我发现了情绪的本质,它是由心理能量、内容、方向组成的。

  列一个公式就是:情 绪=心理能量+内容+方向

  

苏格拉底:控制好情绪的人,控制好人生,保持情绪稳定的3种办法

从公式中可以看到,原来,保持情绪稳定,就是要么压抑你的心理能量,要么抹去你心理能量的内容,要么消除你心理能量的方向!

  当我在思考情绪到底是怎么来的时,突然想到了研究“乌合之众”的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一段话:

  “群体表现出来的情感不管是好是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在这方面,就像许多其他方面一样,群体中的个人类似于原始人,因为他不能作出细致的区别,他把事情视为一个整体,看不到它们的中间过渡状态。群体情绪的夸张也受到另一个事实的强化,即不管什么情感,一旦它表现出来,通过暗示和传染过程而非常迅速地传播,它所明确赞扬的目标就会力量大增。”

  根据情绪的公式,有特定内容的一股心理能量,憋在心里多难受啊,肯定要找一个方向倾泄出去。在这个过程中,它肯定追求自己爽,而越简单越夸张,越爽。想想,当我们冲某一个人发火的时候,是不是挺爽的?

  情绪只是找方向排泄心理能量,它又不是头脑,当然不能去区分事物。如果用头脑去干这件事,事实上,我们已经是在用头脑控制情绪了。

  情绪,说穿了,就是我们把一股有心理内容的心理能量给排泄出去,让自己爽;或者,方向不是对准别人,对准这个抽象的世界,而是对准自己,心理能量不是排泄出去,而恰恰是杀向我们的心理结构,那就是让自己不爽。愤怒是排向别人,而郁闷则是排向自己,焦虑呢?没什么地方排了,只是像水一样,没方向排出去,反过来淹没自己。

苏格拉底:控制好情绪的人,控制好人生,保持情绪稳定的3种办法

  情绪的来源

  现在,我发现了情绪到底是怎么来的。

  第一个来源,是性格。

  在萨特、卡夫卡、马尔克斯等大咖的描述中,充满了大量对人的性格、情感情绪的描写。我相信他们对人物的观察非常仔细,而且知道情绪是因为性格被激活导致的。

  我们也发现,表演型的李敖喜欢骂人,情绪比较多,而他的前妻,胡茵梦女士,作为温和型的优秀代表,看上去温和得像一朵花。刘强东作为有能力的自卑型+表演型的代表,有强烈的价值观念,而且有时会以情绪表现出来,但马化腾,作为自卑型+温和型的杰出楷模,给人的感觉就是不会发脾气。

  第二个来源是心理倾向。当我们玩固执时,玩自恋时,优柔寡断时,好胜心强时,显然都有情绪流露出来。

  情绪的第三个来源,在心理保护那儿。心理保护作为一架抽能量的永动机,一启动,必然抽出来无数心理能量,必然表现为情感情绪。

  写有《人类简史》这本书的尤瓦尔·赫拉利讲过一个故事。

  欧洲中世纪时代。我们知道,那个时候,教会一统江湖,而且,还有贵族、骑士之类。骑士还挺喜欢决斗。

  赫拉利兄说,那个时候的贵族既信奉天主教,又要遵守骑士精神。可是,天主教不鼓吹私人之间为了面子打打杀杀吧?

  于是肯定有内心冲突。

  好,现在一个贵族一天的故事如下:

  早上,他上教堂,听着神父滔滔不绝地讲圣人一生的故事。神父会说:“虚荣,虚荣,一切都是虚荣。财富、色欲和荣誉都是极危险的引诱,你绝不可同流合污,而是要跟随耶稣的脚步。要像他一样谦和,要避免暴力和奢侈,而且如果有人打你的右脸,你就把左脸也转过去。”

  这番布道,让贵族精神上受到了神圣的洗礼,赶快忏悔自己的“原罪”,所以在他从教堂里回家的时候,还充满内疚和谦和。

  但一回到家,他就换上了最好的丝质衣服,前往领主的城堡里参加宴会。城堡里觥筹交错,饮酒如流水,游吟诗人歌咏着中世纪的爱情故事,而宾客聊着下流的笑话和血淋淋的战争情节。

  嗯,说好的不要财富、色欲,说好的避免暴力和奢侈呢?

  在高潮之际,贵族大声说:“一旦受辱,宁死不屈!如果有人竟敢质疑你的荣誉,就只有血能洗净这种侮辱。人生至乐,岂不是要让敌人闻风窜逃,让他们美丽的女儿在你脚下颤抖?”

  不是被人打了右脸,也把左脸伸过去么?不是要跟随耶稣的脚步么?还把让敌人闻风窜逃,让他们美丽的女儿在自己脚下颤抖当成人生至乐了!

  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内心的冲突有多强烈—其实已经强烈到人格分裂的地步了。

  也可以看出,贵族先生们情绪多么激动。

  这正是心理保护带来的。

  听神圣的传教,他们压抑了自己内心的欲望,回家,露出了本来面目,但不符合宗教精神,会遭到谴责,心理上无法生存。于是,必须玩一个心理保护,证明自己这样是对的。具体的办法,就是产生强烈的情绪,支撑自己要打打杀杀,要侮辱人家美丽女儿的那些宣言。越是情绪激动,越显得自己这样有力量,从而有理,也越能逃掉宗教精神的压力。

  我发现,不仅中世纪的欧洲人,古代社会中很多地方的人,包括很多原始部落,还有中世纪及近现代的日本人,有时候也很情绪激动,动不动就把别人对自己的一点冒犯,视为奇耻大辱,上纲上线,一定要通过生死决斗来解决。心理保护真强。

  我反反复复地想了很久,最终确定,情绪还有一个来源,而且是重要的来源,就是情感。

  没错,我们在表现出某种情感时,也伴随着情绪。

  事实上,情绪是用来增强情感的强度的。情感越强烈,情绪肯定也越强烈。

  情绪相当于是情感外面的一层武装保护皮,又像是情感表现出来的一团火。它给予情感一种力量。关于这点,我不多说了。

苏格拉底:控制好情绪的人,控制好人生,保持情绪稳定的3种办法

  情绪管理大师苏格拉底

  大概了解了情绪的原理后,好像是有办法让情绪稳定的。比如苏格拉底老师在这方面就是一个表率,值得深入学习。

  根据各种传说,苏师母脾气很暴,泼辣,当然也无知,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真不知道头脑、四肢都发达的苏老师是怎么找这样的人做老婆的。一点都不像现在的人,肯定要找一个“共同语言”的啊。差距太大怎么会有“共同语言”呢?

  当然啦,“共同语言”背后也有一个意思:无论大家有没有相似的家庭背景,起码以后有相似的发展前景,属于向前看的门当户对。

  我猜苏师因为思想太厉害,可能认为找博士和文盲都没太大的区别,都可以有共同语言或没有共同语言。所以找一个不跟自己天天谈哲学的,而是顾家的,让自己一天到晚可以在大街上和人辩论,岂不是更好?

  但一个男人不管家里,即使不被认为是渣男,女人也会有意见。

  有一天,苏老师刚一进家门,就被苏师母一顿唠叨。他没有显示不舒服,而是继续做自己的事情。苏师母看他把自己当空气,一顿破口大骂。苏老师于是坐在一边抽起烟来。他老婆更加感觉这简直是在挑衅嘛,气不打一处来,端起一盆子水就是迎头一泼。

  旁边有个邻居见了,挺不解,便问他:“刚才你老婆骂你,为何不还口了?”苏老师不紧不慢的说:“我知道,一阵雷电之后就会有一场倾盆大雨的。”.

  这句话,被很多人说成是苏老师很幽默。其实,这句话就像凡高老师的画一样,只是戏耍“蠢货”的随口一扯,发泄心理能量而已啦。苏老师在这里,实际上已经透露出了保持情绪稳定的具体方法。

  我们已经揭示过,有三种方法:

  一种是转移心理能量;

  一种是修改心理内容;

  还有一种,是改变情绪的方向。

  当然,视具体的情况,也可以把这几种结合起综合运用。

  明显可以看出,苏老师控制自己的情绪,采用的不是压抑心理能量的方法。他并没有压抑自己,而是转移了心理能量,他不去理睬老婆,而是去做别的事或抽烟,把心理能量往这些事上转移了。

  不仅如此,他在转移心理能量后,也有修改心理内容和改变方向这样的辅助性动作。把老婆的发火“幽默”地解读为是“一阵雷电之后就会有一场倾盆大雨”,就是在修改心理内容了,心里因此就不会体验到是被老婆这样虐。而做别的事或抽烟,在转移、转换心理能量时,也改变了情绪的方向。

  苏老师确实不仅是哲学家,也是一个情绪管理大师。他能够教我们,启发我们的,真的远远比柏拉图、色诺芬两位告诉我们的要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